首页 > 历史 > 辛弃疾千古名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折射宋王朝什么人文状况

辛弃疾千古名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折射宋王朝什么人文状况

我国历史长河中,可歌可泣的爱国名将着实不少,辛弃疾就是历史著名的一位爱国将领、爱国诗人。

对于辛弃疾这位文武全才,文可治国武能安邦的奇才,在以往九年义务教学中介绍的并不多。只知道是著名的爱国词人,有武艺能杀敌,写得一首好词,倾向于主要是一名大文人,那时很佩服以为一位文人可以写出如此豪气干云,千里战场杀敌,气势雄浑,境界开阔的诗篇,殊不知辛弃疾原本就是南宋的主战派的主力将领之一,历任多省安抚使,南宋安抚使是封疆大吏,曾创置南宋战斗力强悍的“飞虎军”;同时又是南宋著名文学家,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以下引用千古名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谢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作者不忍见大好江山沦落异族之手。以万分钦佩的口吻赞扬孙权,由京口这一历史名城联想到与京口有关的除了历史英雄孙权还有刘裕,以此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岁月不居,带来的无限怅惘的感受:当年的英雄所留下的也只有荒芜的“斜阳草树”而已。世无英雄,奸臣当道,皇帝昏庸,致使曾经英雄辈出的锦绣江山痛落敌手,中原人民沦为异国之奴,又看不到收复故国的希望,激起作者心中翻江倒海般的丧权辱国之痛。把自己的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困顿与历史英雄人物功成名就、名留青史作对比,表达了对英雄们的追慕与缅怀,羡慕他们都能够大展才华、建功立业,而自己却屡被贬谪,遭遇坎坷,抒发了自己怀才而不能施展、有壮志难以实现的无奈心境。悲凉之感、怅惘之情,溢于言表,感情饱满而真挚,完美地勾画了一个忧国忧民、急于收复故地却又屡遭排挤的爱国志士的形象。

作者在词中借古喻今,引用元嘉草草,封狼居胥典故,喻当朝韩侂胄未听从辛弃疾的建议,仓促出战,直接导致了开禧二年的北伐败绩和开禧三年的宋金议和。

作者回忆自己四十三年前率兵南归时如火如茶的战斗场面。“四十三年”战斗场景的插入,也有深意,当年自己满腔爱国热血,在极艰危的情况下血战南归。然而43年过去,一切依旧,大片国土仍在金人统治之下,对比当年沦陷区的人民与异族统治者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烽烟四起,但如今的中原早已风平浪静沦陷区的人民已经安于异族的统治,对异族君主顶礼膜拜,这是让作者痛心的事。不忍目睹眼前的事实。以此正告南宋统治者,收复失土,刻不容缓,如果继续拖延,民心没了,中原就收不回了。然后作者以廉颇自比,对朝廷忠心耿耿,希望得到起用,随时奔赴疆场,杀敌报国。

辛弃疾奔袭金营擒获叛徒张安国

诚然辛大师是位文武奇才,这在现在还真找不到可对比的人物。艺高胆大,曾带五十多骑,杀入金营,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叛徒张安国擒获,并带到建康交给南宋朝廷处决。又是位大文学家、大词人,南宋朝廷不是不知道这位是个大才。但南宋主和派常占上风,所以辛大师常闲置未启用。但接下来的是相关人物韩侂胄作为南宋权相为何也没直接重用辛大师呢。这个也是上面《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背景材料中提到的人事。韩侂胄在南宋算的上非常背景强大尊贵的身份。

韩侂胄(tuō zhòu)(1152年11月6日-1207年11月24日),字节夫,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南宋权相、爱国大臣。魏郡王韩琦曾孙,宝宁军承宣使韩诚之子,宪圣皇后吴氏之甥,恭淑皇后韩氏叔祖,宋神宗第三女唐国长公主之孙。

韩侂胄入城图

再加上韩拥戴有功,得到宁宗皇帝的无比信任。正是韩侂胄建议宁宗皇帝追封岳飞为鄂王。韩侂胄锐意北伐,特意起用了一批主战派,赋闲已久的辛弃疾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辛弃疾到任后,一面积极备战,一面却忧心忡忡。因为他认为在韩侂胄独揽朝政的情况下,不但他自身处境艰难,北伐也将难以有所作为。在这样矛盾交织的复杂心理下,辛弃疾写下了传诵千古的名篇《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里有几个问题。

一、辛大师不喜欢独揽朝政的人,认为不稳妥;

二、由上而对北伐缺乏信心;

三、虽是大才,深受韩器重,却没有想尽一切办法帮助韩宰相。

   第一个问题说明辛大师不是太了解韩宰相,韩宰相是三朝元老,是宋史中爱国大臣,抗金英雄之一,也是很有能力的大臣。试问,在南宋主和派势力超过主战的前提下,韩宰相不独揽朝政何以发起北伐。

第二个问题,辛大师对大宋的实力估计不足,这样将会错失良机,而韩宰相却非常了解,两人一交流,启动北伐的看法相去不合,这也就是韩宰相未正面重用辛大师的原因吧。当然中原王朝的权臣们也有个共同特点,同一阵营却容不下不同声音。不同意见可以不采纳,但是可以用辛大师的其他干才特质。纵览大宋王朝的用人,大都以偏盖全,主观为政,漠视客观,这也是大宋朝的悲哀。

  第三个问题,韩宰相虽没有在北伐正面重用辛大师,但辛大师仍为封疆大吏有足够的话语机会与分量。辛大师大概没有认识到,北伐取胜的困难主要来自朝廷内部,后面史实也说明奸后杨桂枝、奸臣史弥远从中搞鬼。辛大师老成谋国应在这方面辅佐韩宰相。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162226.html
上一篇台词丨电视剧《甄嬛传》片段(一百一十)
下一篇纪录片《中国通史》中华之路赏析第三篇(连载)

为您推荐

北宋灭亡后汴梁多次易手,南宋为何两度光复汴梁城,又两度丢失?

北宋灭亡后汴梁多次易手,南宋为何两度光复汴梁城,又两度丢失?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在“靖康之变”北宋灭亡之后,宋朝便就此失去了京师汴梁。实际上,从靖康二年(1127年)北宋灭亡至绍兴十一年(1141年)宋金议和期间,京师汴梁曾先后两次重归南宋。那么,南宋是如何两次收复汴梁,又是如何丢失的呢?金军北上撤出中原后,汴梁落入伪楚政权手中“靖康之变”中,金军虽然攻破了宋朝都城
第一次北伐失败的原因是用人不当,还是马谡抗命?如何做才能成功

第一次北伐失败的原因是用人不当,还是马谡抗命?如何做才能成功

公元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他用的是声东击西、围点打援的战略,诸葛亮派赵云与邓芝为疑兵,出箕谷,与曹魏大将军曹真对峙,自己则亲率蜀军主力出祁山,攻打陇右五郡,同时派出马谡镇守街亭,以阻止曹魏援军进入陇右。第一次北伐的关键点就在街亭,赵云与邓芝拖住了曹魏关中主力,而诸葛亮所率领的蜀军主力则没有敌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