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望洞庭【唐 刘禹锡】

望洞庭【唐 刘禹锡】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译文:洞庭湖水色与月光互相辉映,湖面风平浪静,犹如未磨的铜镜。青翠的君山与清澈的洞庭水浑然一体,望去如同一只雕镂透剔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刘禹锡名声不及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响亮,但才华确确实实不是盖的,跟柳宗元同一年考中进士(当年21岁),两年后担任太子校书官职(主要职责是校堪文书馆的书籍),年纪轻轻就接触太子,也就是后面上位的唐顺宗李诵。杜牧的爷爷杜佑对他很是欣赏、信任与器重,在杜佑是淮南节度使(相当于现在大军区司令员兼省委书记兼省长)时,就聘任刘禹锡当掌书记(相当于省委秘书长),那时候年仅28岁,已经有一定范围的实权了。随着杜佑入朝为相,刘禹锡仕途也继续高歌猛进,30岁就当上监察御史(相当于现在的最高检察院检察员),与韩愈、柳宗元在同部门御史台任职。

两年后,刘禹锡再次迎来了仕途的黄金期,进入东宫给太子李诵教书。进入东宫就相当于提前成为新皇的核心人物,当太子即位后必然是要重用的。所以,此时的刘禹锡前途无量。

公元805年正月,唐德宗驾崩后,唐顺宗李诵即位。李诵亲眼目睹了大唐的由盛转衰,便对像刘禹锡一样有着“复兴大唐”抱负的士子格外青睐,大为任用。遂被任为屯田员外郎(相当于现在的农业一把手)、判度支盐铁案(盐铁一把手),把持着李唐王朝的经济命脉。这段时间里,刘禹锡政治热情极为高涨,和柳宗元一道成为革新集团的核心人物。他们立志于改变沉珂固疾,削弱宦官专权,打击藩镇割据,打击贪污腐败,加强中央集权,史称“永贞革新”。

由于改革得罪了利益集团,多方受阻,最后因为俱文珍(宦官首领)等人发动政变,幽禁唐顺宗、拥立太子李纯,而以失败告终,历时一百四十六天。公元805年八月,李纯即唐宪宗上位后,这批革新派瞬间成为戴罪之臣,刘禹锡、柳宗元等八人先后被贬到偏远地区当司马,史称“八司马事件”。这也是刘禹锡(33岁)仕途的转折点,此后二十三年都是贬来贬去之路,晚年才得以重回朝廷。

此诗是公元824年秋,刘禹锡(52岁)调到和州(今安徽和县)当刺史(相当于市长),经过洞庭湖时所作。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汉族,中国唐朝彭城(今徐州)人,祖籍洛阳,唐朝文学家,哲学家,自称是汉中山靖王后裔,曾任监察御史,是王叔文政治改革集团的一员。唐代中晚期著名诗人,有“诗豪”之称。他的家庭是一个世代以儒学相传的书香门第。政治上主张革新,是王叔文派政治革新活动的中心人物之一。后来永贞革新失败被贬为朗州司马(今湖南常德)。据湖南常德历史学家、收藏家周新国先生考证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其间写了著名的“汉寿城春望”。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161029.html
上一篇时代浪花正翻涌 青年担当恰逢时
下一篇何为酒德?唯酒无量,以不及乱为度!

为您推荐

大唐复兴:出身沙陀的李存勖为何自诩李唐后人?

大唐复兴:出身沙陀的李存勖为何自诩李唐后人?

大唐复兴:出身沙陀的李存勖为何自诩李唐后人?文 |戴仁柱来源 |《火与冰:后唐庄宗李存勖》01加冕的请愿天祐十八年(921),晋的政治进程不断向前推进。在此之前,梁朝东面和西面的吴与蜀已纷纷要求……
四海清一李唐战报03:张仪嘴遁定沙俄,吐蕃下山平印度

四海清一李唐战报03:张仪嘴遁定沙俄,吐蕃下山平印度

控制了雍凉和西域地区的大唐,在大中华板块已经算得上是最强阵营了。加上吐蕃这个坚定的盟友,可以说东线和南线的局势已经不必太过担心。本来我是想借着碎叶城做跳板,把势力范围向西扩张,然而突如其来的变故令我……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