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明代安康的退休干部移民,你知道不?

明代安康的退休干部移民,你知道不?

在农耕社会时期,咱们秦巴山区,属于自然条件非常差的地方,大部分官员来了就不想多待。然而,也有不少官员,因为各种原因留在安康,最后成为安康人,他们也是明代川东北和陕南移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明代中期,旬阳就有两位知县举家定居安康。

正统年间,洵阳知县张勉,山东钜野人,在任期间“勤政爱民,人尽悦服,任之日,百姓泣拥马首挽窗,勉遂家于洵阳”。从此,张勉在旬阳汉江南岸定居,繁衍至今已是当地大族。

张勉的后代中,最有名的就是他的孙子——张凤翔,少有才气,才思敏捷,被人誉为“王勃再世”。17岁中举,24岁中进士,授户部云南司主事,相当于现在的正厅级。很可惜他与王勃一样,英年早逝,去世时年仅三十岁。当时的皇帝明孝宗欣赏他的才华,每月给米一石,养凤翔母、妻终身。

弘治年间的洵阳知县董学诗,山东高唐人,在任上去世后,家属就在旬阳定居,到了清乾隆年间,由洵阳迁至兴安州,也就是安康。安康清代著名学者、关南书院讲席、编修《续兴安府志》以及汉阴、洵阳、宝鸡等地方志的董诏,就是董学诗的五代孙。董氏后裔世居安康,现在也是安康的大户族。

还有一位,就是汉阴县大家族沈氏迁陕始祖——沈株山。

沈氏原籍江西瑞州高安县,天顺年间,沈株山从四川芦州江安县卸任,按规矩要回原籍,路过汉阴的时候,为当山川地貌及自然环境所吸引,举家就在汉阴定居。沈株山生二子,长丛儒,次基,自此枝繁叶茂,子孙昌盛,人口大增。从明天顺年间沈氏分支两门到今天,汉阴沈氏就有将近三万人,占到汉阴全县人口十分之一还多些。

到汉阴,不夸张地说,你在哪儿,都会遇见姓沈的人。不止如此,石泉、汉滨等区县也有。

沈氏至今保持着三个独特的历史标记:一是语言的统一性,即语音多带秦韵。沈氏移民安康时间早、户族大,当时的土著安康人,从语言上对沈氏又潜移默化的影响,比如把“吃”、“喝”、“屋”、“书” 等字都读为第四声,他们的这种语言风格,被清代以后的客民称之为“本地腔”;

二是族系派行的完整性,汉阴沈氏家族无论居住何地,也无论经过多少次的分析和繁衍,其派行始终不乱。无论走到哪里,也无论过去是否相识,沈氏后裔只要一谈起辈份,哪怕晚辈是白发老翁,也要尊称长一辈的年轻人为“大大(意为父辈)”。其族系派行能保持的如此完整和统一,确实令人赞叹;

三是同姓不通婚,哪怕是五服之外,也没有通婚之例。而且,这在沈家,已经约定成俗,人人都会自觉遵守。

不论什么原因,明代这些退休干部落户定居安康后,也是明代安康移民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在安康开枝散叶耕读传家,在那个读书人甚少的时代,他们既是安康移民的组成者,也是安康文化的传递者,值得我们记住。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160814.html
上一篇《新少林五祖》有红花亭聚义,真实历史中真的有红花亭吗?
下一篇三皇五帝说|尧舜禹——“禅让”背后的权力斗争

为您推荐

明朝为何坐视努尔哈赤崛起于辽东?细说明朝经略辽东的失败原因

明朝为何坐视努尔哈赤崛起于辽东?细说明朝经略辽东的失败原因

明朝虽然最终是被李自成的农民军所灭,但崛起于辽东的满清对于大明的威胁和牵制同样极为致命。那么,仅凭父祖遗甲十三副、将士数十人起兵的努尔哈赤,到底为什么能够崛起,进而一统女真各部,而当时的明朝到底在做什么,竟然坐视努尔哈赤于卧榻之旁崛起?01.明朝经略辽东的策略变化明末努尔哈赤的崛起其实并非偶然事件,从
朱元璋剥削东南士人,东南士人最终坑死明朝,一切源头却在张士诚

朱元璋剥削东南士人,东南士人最终坑死明朝,一切源头却在张士诚

今天都知道明末党争是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明末党争的主角就是东南士人组成的东林等党,从某种程度上说东南士子坑死大明朝也不为过。其实在有明一代,尤其是明朝初期,朱元璋特别痛恨东南人,尤其是江苏人,对他们采取极度压制态度。因为元末诸义军中,张士诚占据江苏,采取文治手段,颇得江苏士子、百姓的拥戴,给朱元璋的
边关哨探!明代长城特种兵“夜不收”,到底有多厉害?

边关哨探!明代长城特种兵“夜不收”,到底有多厉害?

▲星空下的山西明广武长城  尚晋涛 摄在明朝历史上,边关上活跃着一支哨探队伍,其职责和功能类似于如今的侦察兵,担负的是特种作战任务,他的名称叫做“夜不收”。明代的边防,是按照墙-关-堡的布局来布防的,堡即是堡台,相当于如今的边防哨所,而“夜不收”就是驻守在堡台内的侦查哨兵,此名称是专指,指的是“能深入
明朝时期,西藏属不属于中国领土?

明朝时期,西藏属不属于中国领土?

西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地区,早在古代就有各种部落和政权存在。随着中国历史的发展,西藏的地位也发生了变化。在明朝时期,西藏属于中国领土吗?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