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宋建安|英雄辛弃疾与“元嘉草草”

宋建安|英雄辛弃疾与“元嘉草草”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辛弃疾

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

古往今来,人们总在谈论英雄。在关于英雄的品评中,辛弃疾,是他让“英雄”走进了词的世界,将英雄的情怀写入了自己的作品之中。关键是他也是英雄,所以他的词自带着英雄的色彩。

温庭筠以来,作为在歌楼妓馆里头演唱的流行歌曲的词本以婉约为本色,以女性的柔软美为基调。但到了辛弃疾这里,那句“沙场秋点兵”便充满了男性的力度美,在词史上,以前很少有人在词中表达过心怀天下的英雄情结,那首《破阵子》用了一系列军事意象,描绘的是真实的、现实的战争场面,是典型的英雄词。如果说,苏轼的词还属文人的情怀,而辛弃疾则是英雄的情怀,是那种为天下苍生而奋斗、为民族福祉而奋斗的使命。

苏轼之后,辛弃疾彻底改写了词的审美趋向。那句“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写出了将士们的理想:从主帅到将士,个个都充满了爱国情怀,既要为君王、为国家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同时赢得个人在生前和身后的名誉。古人向来追求人生“三不朽”的境界,而立功,正是辛弃疾年少时便树立的英雄梦。

辛弃疾,山东济南人。当他出生那年,北方大片地区已被金朝占领十多年,自幼丧父的他由祖父辛赞抚养长大,宋朝南渡时,辛赞因受家口拖累,只能留在北方,并且担任了金朝的开封府知府等职。但辛赞本人一直对大宋政权念念不忘,他常带领子孙们登高望远,放眼山河,希图收复中原。他对辛弃疾寄予的期望尤其殷切,曾两次让辛弃疾去金都燕京参加科举考试,乘机侦察、了解金人的形势。在祖父的培养教育下,辛弃疾不仅文武双全,而且从小就立下了复仇雪耻、收复失地的大志。1161年金主完颜亮南侵宋朝,22岁的辛弃疾也揭竿而起,他本人“赤手领五十骑,缚取于万军之中”,战场上的厮杀,让我们第一次看到了他骨子里的英雄气概。

然而,南渡以后的辛弃疾却“不为众人所容”,遭到排斥,不被朝廷重用,报国之心无处施展,满腹经纶无用武之地,他积极进取的精神、抗战复国的政治主张与当时苟且偷安的政治环境相冲突。特别是孝宗时作为主战派的张浚北伐失败后,宋金签订了隆兴和议,主和派又占了上风,尽管如此,辛弃疾仍向孝宗上奏了他著名的军事论著《美芹十论》,再次展现他英雄的气度,他认真分析了当时宋金双方的形势,从而提出了恢复中原的大计和克敌制胜的战略战术,可谓得兵家之精华。但理想与现实的冲突,使辛弃疾一度沉浸在激愤之中,即使社会环境再恶劣,他那颗赤子之心也从未被磨灭,此后四十年里,属于辛弃疾的是奋发激昂、慷慨爱国的一生,也是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一生。

英雄的暮年,“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回想起往昔的峥嵘岁月,始终没有动摇恢复中原信念,辛弃疾仍怀有“补天裂”的雄心壮志。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此时的辛弃疾与以往的英雄还没什么不同,虽则悲慨,仍然执着,只是“可怜白发生”却成了无所事事、只能手挥宝剑空舞的白发老人。但历史发生了变化,隆兴北伐四十年后,宋宁宗即位,权臣韩侂胄掌控了朝政,他本人是极力主张北伐的,而且此时金国境内起义蜂起,南宋也积攒了一些实力,加之宁宗本人对南宋的屈辱地位不满,对于南宋来说还算是比较有利。

作为主张派的辛弃疾此时被重新起用,英雄的内心再度燃烧起来。他得到了宋宁宗的接见,长谈一番后,宁宗决定起用这位年已65岁的老将,辛弃疾随即被委任为镇江知府,镇江的京口是军事重地,固守长江天险,也是北伐的起点,辛弃疾一到任就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他来到镇江北固山,登高眺望,怀古忆昔,心潮澎湃,写了那篇名垂后世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这首《永遇乐》历来备受推崇,被誉为“辛词之首”。全词共有104个字,但令人惊奇的是却连用了五个典故,以至作为朋友的岳飞之孙岳珂看到这首词后对他说:“微觉觉用事多。”意思是说,他觉得使用的典故确实太多了。为此,辛弃疾曾经花了数十天反复修改这首词,但最后他依旧保留了五个以上的典故。从此以后,这首经典在给他带来无尽荣誉的同时,也给他带来了“好用典故”的指责,后世人们对这首词争议不止。

自然众多典故的运用是这首词的最大特点,难道真的是辛弃疾用典“过度”吗?当然不会是这样的,当我们联系写作背景,思考辛弃疾使用这么多典故的原因,我们便会读懂辛弃疾的心声,读懂什么才是真正的英雄!

历史的事实是,“开禧北伐”其实是权臣韩侂胄为捞取政治资本而采取的一次军事上的冒险行动。由于他实行党禁,逼走赵汝愚,使韩侂胄在政治上失了人心,当时金主璟沉湎酒色,朝政荒疏,内讧迭起,国库日空。于是韩侂胄认为有机可乘,就把恢复故疆、报仇雪耻作为建立功业的途径,更是作为他争取人心、提高威望的一种手段。因此开战之前,就有一些有识之士在分析形势之后,提出此时进行战争几无胜算对南宋不利。一直力主抗金的主战派叶适不仅拒绝起草宣战诏书,还上书宁宗,认为轻率北伐“至险至危”。但反对的声音却被韩侂胄镇压下去。

对于北伐,辛弃疾一直都是坚定支持的,但是这种支持,并不是那种狂热般无头无脑地支持。辛弃疾认为因为北伐是国家大事,岂能儿戏,一定要充足准备,需要天时、地利、人和都具备,而此时韩侂胄出兵伐金,单在军事准备上就很不足。因此辛弃疾变得异常地冷静起来,这种冷静源自几十年来的人生起落使他清楚地意识到南宋政治斗争的险恶,特别是主战派自身处境的孤危,因此在得知要北伐后满怀欣喜的同时,也为这次北伐深深地感到忧虑,深感自己此番很难有所作为。因此在这首《永遇乐》中他一连运用“元嘉草草”等五个典故,通过含蓄的用典手法来表达敏感的政治观点。

“元嘉草草”即来自“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这句典故里套典故的词句。汉代霍去病的“封狼居胥”和窦宪的“燕然石勒”,在后世象征着武将的最高荣誉,是历代英雄追求建立功业的目标。南朝宋文帝刘义隆本想建立“封狼居胥”那样的功绩,建立不世的功业,但他缺乏周详的部署,急功近利,仓促北伐,贸然出兵,元嘉年间的三次北伐全都失败了,最后只落得个丢盔弃甲,大败而归,以至这一轻率出兵的结果既“仓皇北顾”,更是让南朝的刘宋王朝从此一蹶不振。

在“元嘉草草”用典之前,辛弃疾首先用“无觅仲谋”和“寄奴金戈”用典,表达对同在京口创业的英雄人物孙权(字仲谋)、刘裕(小名寄奴)的缅怀与追慕,同时也是对南宋“时无英雄”,既不能像孙权那样守住江东领土,又不能如刘裕一样北伐收复失地的失望。“元嘉草草”还与前面“寄奴金戈”作对比,刘义隆的父亲刘裕出身卑微,在南北纷争与动乱中,凭借自己的努力与智慧,建立了刘宋政权。刘裕统一了南方并收复了北方大片领土,在北伐时运筹帷幄、所向披靡,骁勇善战,领军有方,克洛阳、复长安,战无不胜,先后消灭了南燕、后秦等割据政权。辛弃疾正是用刘裕和刘义隆父子两代人北伐的不同结果的对比,给当时的当权者泼了一盆冷水。

他通过实际分析,认为此时北伐时机不成熟,不能鲁莽冒进,这就与想通过北伐捞取政治资本的韩侂胄的想法背道而驰。辛弃疾一方面积极备战,另一方面又为眼前政治环境而忧心忡忡。既表现了他渴望北伐、收复失地的热切希望,又流露出对现实的担忧,担心若贪功冒进,最后只能落得和刘义隆一样“元嘉草草”的凄惨下场。

“元嘉草草”写出辛弃疾的心理矛盾,这矛盾的背后正是他真正英雄气的体现。他不是反对北伐,而是反对没做充分准备的贸然北伐。他主张对金国用兵要做到知己知彼、胸有成竹,只有这样,才能确保万无一失。他还借用“佛狸祠下”的用典,暗示江北沦陷区的老百姓,已经渐渐忘却了国家曾经遭受的耻辱。“元嘉草草”后北魏的拓跋焘亲率大军一路追击刘义隆于长江北岸,在瓜步山上建了一座行宫,因拓跋焘小名佛狸,民间称之为“佛狸祠”,这座庙宇在南宋时犹存,这里象征着南侵者留下的痕迹。此时,北宋已经灭亡近八十年年了,南宋军民开始安于现状,一再沉沦,忘却了战败的历史。辛弃疾对南宋统治阶级多年来偏安一隅、苟且偷安的痛恨与无奈。因此,辛弃疾认为北伐除了要做充分的军事准备外,精神思想准备也是必不可少的,要唤起南宋军民众志成城的斗志。他提醒韩侂胄一定要引以为鉴,切勿没有做好充分准备的情况下,为了一己私利,草率出兵,很容易重蹈以前北伐的覆辙。

不幸的是,不久辛弃疾就发现,朝廷任用他不过是想借他的影响力作为号召而已,好大喜功的韩侂胄只是想利用辛弃疾的名声来替自己助威。韩侂胄并没有采纳他的建议,最终把他排除在了“开禧北伐”团队之外,类似“元嘉草草”的声音朝中是不会有人去听的,他们都是功利主义者,高喊北伐的背后就是尽可能地给自己捞取政治资本,结果如何就没人关心。于是很快,辛弃疾不出意外地遭到谏官的弹劾,被迫辞职,而北上抗金就成了一个群魔乱舞的投机平台。

更加不幸的是,“元嘉草草”的悲剧再度上演,由于金朝事先得到了风声有了准备,更是因为韩侂胄用人不当和内部叛变,在东、中、西三个战场上,接连的溃败让南宋自乱阵脚。韩侂胄几乎无力招架,他才又想起辛弃疾来,但这时的辛弃疾已经病重了,他躺在床榻上,不久之后,68岁的辛弃疾在大喊“杀贼!杀贼!”后于家中去世。开禧北伐失败以后,南宋朝中那一部分“主和派”大臣,立即就展开了对那些“主战派”的清算活动,历史不幸被辛弃疾全部言中。

主战派想北伐恢复中原,无疑是一片爱国之心,值得称赞,然而不顾实际情况贸然发动战争,会给国家、人民带来更大的灾祸。那些天天喊着敌国衰弱不堪一击的言论,只会让主政者做出错误的决策。因为迎合皇帝很容易,相反敢说出实际情况,却要遭人误解唾骂。那些主战派与主和派一样,他们遇到不赞同的人,就视为敌人,不能与之合作。岂知战争不是儿戏,无论是隆兴北伐、开禧北伐,还是“端平入洛”都是无功而返,而辛弃疾看到了这些,一句“元嘉草草”足够让后人警醒。

如此来看,辛弃疾是一位真正的英雄,他不只有顽强的信念,没有因一时的挫折而丧失自己的理想,更重要的是他具备真正的英雄所具有的理性、气度和目光。同韩侂胄“元嘉草草”般的冒险不同,辛弃疾热忱而冷静,没有不顾一切地为实现所谓“个人理想”的偏执与草莽。他心中的“坚定不移”则是天下苍生的幸福而不是所谓个人的功名得失,这便是辛弃疾的伟大和与众不同,这才是真正的英雄。因此,辛词这不是“好用典故”,而是“用典巧妙”,更是“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不是“为赋新词强说愁”,而是字字揪心,句句沥血。其间伟大的英雄气概感人肺腑、响彻云霄,使之成为了不朽的名篇。

将英雄的情怀写入作品中,辛弃疾用这样的方式为自己的词打上了不一样的标签。有了这样的认识,联想到这三年的往事,我们再次读到辛弃疾的作品,或许就有不一样的视角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158549.html
上一篇诸葛亮如果拜灯成功,能不能真的做到美意延年?
下一篇太子陵墓被毁,盗墓者是梁朝军队,梁元帝为何不闻不问?

为您推荐

第一次北伐失败的原因是用人不当,还是马谡抗命?如何做才能成功

第一次北伐失败的原因是用人不当,还是马谡抗命?如何做才能成功

公元228年,诸葛亮第一次北伐,他用的是声东击西、围点打援的战略,诸葛亮派赵云与邓芝为疑兵,出箕谷,与曹魏大将军曹真对峙,自己则亲率蜀军主力出祁山,攻打陇右五郡,同时派出马谡镇守街亭,以阻止曹魏援军进入陇右。第一次北伐的关键点就在街亭,赵云与邓芝拖住了曹魏关中主力,而诸葛亮所率领的蜀军主力则没有敌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