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禁卫军最终归宿 王廷桢轶闻掌故

禁卫军最终归宿 王廷桢轶闻掌故

近期,“三津文化”陆续推送了袁大起先生在《话说天津卫》节目中揭秘西开教堂前王家大院主人、爱国将军王廷桢的历史往事,让广大听友粉丝详细了解到西开教堂前这座神秘小楼和他主人的故事。到今天再讲述一些王廷桢将军的轶闻掌故,本系列五篇讲述就告一段落。我们也期待有更多的朋友能够深入挖掘家族故事与广大听友粉丝分享。

No.1

袁大起:王廷桢与南开人的交集

前几天,关于王家大院王廷桢爱国将军这个事情说出来以后,我的老邻居也是在我们旁边住,有位叫任惠茹的,她是天大的老师,我们就聊天,就说很多王家大院的事情。她说:“我当年听说周恩来总理有个手书‘王廷桢爱国将军’”,我说:”这个事情我知道“。就是在“文革”前,我父亲特别佩服我姥爷,他在我姥爷的相片后面写了一个简短的他的生平简介。“文革”中这一抄家,红卫兵发现了,这是一个为反动军阀树碑立传(的行为)。

上二图 | 王廷桢将军及其曾居住过的西开教堂前王家大院。王廷桢(1876-1940) 字子铭、子明,直隶省天津市(今天津市大直沽人)人,日本士官学校第一期中国毕业生。历任清朝禁卫军协统,民国天津镇守使,江宁(南京)镇守使,陆军第十六师师长,长江巡阅副使。察哈尔都统等职。

“文革”结束后,我父亲他在市干部疗养院疗养,我父亲就提出了,我有这么个疑问,当年说我是为反动军阀树碑立传,我想把这事情弄清楚。这市委组织部一看,行,我们就派人,这事你甭管了。过一段时间,这派的人就从北京回来了。他说了总理当年曾经写过这个东西,具体情况应该是好像在一次讨论会,反正是一个民主人士(的座谈会),在刚建国不久后,就有人说王廷桢爱国,总理就随口说王廷桢是爱国将军。总理的口音和人名有人没听懂,就问谁?你说谁?总理就拿过笔来,拿张纸写下来了——王廷桢爱国将军,你看就是这个人。这个会议纪要应该有,写的这几个字是不是留在档案里了还是没有留,这个事情就不知道。但是搞调查的人回来就说了这个事情,确实有。这么多年,都是爱国将军的待遇。这个事情我可以在这里说一下,但是要真是调查清楚,还真得费番周折。

周恩来总理和王廷桢我姥爷应该有两次交集。一次是在1913年,15岁的周恩来进入南开中学读书,当时我姥爷是天津镇守使、天津戒严司令,南开中学校长张伯苓是跟我姥爷在北洋水师学堂的同窗,当时张伯苓办学也是到了一个很艰苦的时候,我姥爷以天津镇守使的身份到南开中学视察,然后发表了如何鼓励同学读书,如何爱国等等这些(内容的)一个报告,这是一次。还有一次是1919年南开大学成立,周恩来回南开大学读书,我姥爷王廷桢被聘为南开大学校董,可能在这他们应该有所交集。所以说周恩来总理他虽然日理万机,但是他脑子特别好,跟他见过面或跟他有印象的人,一般来说,他不能忘。

图 | 南开大学1919年开学纪念(二排左起第十人为严修、第十二人为张伯苓,最后排左起第一人为周恩来)

No.2

袁大起:禁卫军最终归宿

王廷桢轶闻掌故

“1

北洋水师学堂校友张伯苓

听众张子勋先生,询问当年他爷爷在青岛遇到的厉尔康先生和我讲的是不是同一个人?以我的判断,我认为应该是同一个人。厉尔康他是爱国将军、军事家、民主人士,对国家有诸多的贡献,具体的内容大家可以去看有关地方的介绍,可以去搜索。

张伯苓和王廷桢,他们都是就读于北洋水师学堂的。北洋水师学堂是李鸿章在1880年创办的。教师大部分聘请外国人用英语授课,像黎元洪、张伯苓等等都是这个学校毕业生。张伯苓学的是驾驶专业,四年加一年实习应该是五年毕业。王廷桢学的是测量专业,六年加一年实习,应该是七年毕业。这个学校在1900年被八国联军的炮火所毁灭,所以在20年间,这个学校基本就毕业了260多名学生,所以说王廷桢跟张伯苓应该是很熟悉的。

图 | 北洋水师服役期间的张伯苓

北洋水师学堂的总办是当时中国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严复,他是当时的大师级人物,听他一席话,胜读十念书。王廷桢和张伯苓都有幸在他的教育下。后来,为什么张伯苓和王廷桢都从海军转业干别的呢?这里还要说1894年甲午战争以后,北洋舰队全军覆灭,这样,他们北洋水师学堂的学员就没有船可供分配了,所以说学员们都挺丧气的。张伯苓最后成为中国的著名教育家,也跟严复应该有很大的关系。王廷桢他就立志从军报国,所以说他就从北洋水师学堂转到了隔壁的北洋陆军武备学堂继续学习,可能跟严复也有一定的关系。

图 | 严复和他翻译的《天演论》

图 | 张伯苓校长与天津南开中学

“2

最后一支皇家禁卫军的归宿

王廷桢一直带着由禁卫军改编的陆军第16师,有些书上就记载,这是中国最后一支皇家禁卫军的消失。陆军16师最后怎么解散的呢?实际这里头有很多的惊心动魄的内幕。

图 | 晚清禁卫军

1922年,直奉战争爆发,张作霖就违背了跟王廷桢的诺言,(张作霖)他把陆军16师放在了西线冲锋陷阵,说白了就当炮灰。陆军16师这些官兵就不乐意了,打我们老东家,我们都是直系出身的,打我们直系,就挺有怨言。就有一帮派代表到天津找到王廷桢,说这不行,你得想法,我们不能这么当炮灰。这时曹锟、吴佩孚一商量,王廷桢也不乐意打仗,咱们看看怎么样活动活动。吴佩孚就找到了王廷桢,带了一封亲笔信,王廷桢他一看这种形势,张作霖你太不守信誉了,对吧,就找张景惠,张景惠是避而不见就跑到北京去了,他说你怎么弄我就不管你了。

战争就要爆发了,爆发以后,王廷桢就到了16师的驻地。老师长来了,大家就说我们听老师长的。这时候的陆军16师是奉系的一个叫邹芬的他当师长,他一看老师长来了,谈谈怎么回事,他就把前因后果跟邹芬说,邹芬说我知道陆军16师是当时你走的时候说不打国内这些战争,这个事情你看着办,我也没办法。邹芬这人挺讲义气,王廷桢告诉邹芬,说吴佩孚拿出60万来,将来陆军16师要到直系那边去,邹芬就说行了,反正过去有言在先,我也不能说别的,但是张作霖对我有恩,我这挺为难,不久,邹芬就自杀了。

图 | 张作霖(1875—1928),汉族,字雨亭,奉天省海城县北小洼村人。北洋军阀奉系首领,号称“东北王”。第二次直奉战争胜利后,张作霖打进北京,任陆海军大元帅,代表中华民国行使统治权,成为国家最高统治者。

再说直奉战争就爆发了,陆军16师刚开始就往前冲,打得直系就招架(不住)。突然陆军16师在战场上就宣布了停止战斗。他这一停止战斗不要紧,奉系就是说整个一个溃败,让直系打得就是损失惨重,就退出了山海关。

吴佩孚没有食言,他就拿来60万大洋,作为对陆军第16师的补偿。曹锟也说了,这样吧,河南还有山东的督军,你任选一个地方,你到时候去还带着16师到那当督军,但是中央现在很困难,你到任上去以后军饷自筹。王廷桢本身他就反对军阀混战,再一听军饷自筹,他更是从心里头反感。过去都是中央陆军部拨军饷,对老百姓压力还小点,驻军要到当地自筹军饷,那的老百姓有可能就水深火热了。王廷桢一看这个,就想了几天,就跟底下人说了,咱们陆军16师就准备解散了,吴佩孚拿来的钱咱大家就分一分,有干买卖的回家务农的都可以走了,咱们就不再打内战。

有一部分青年军官就要投奔到孙中山那边去,临走,王廷桢就跟大家说了,你们走,继续如果当军人可以,但是心里要装着老百姓,这是第一。第二,要时刻注意日本的动向,东三省这边将来早晚是国家的大患。我这边给你们写封信,给厉尔康的,(和他)当年有这么点交情,你们拿着我的信,这么,几个人就走了。剩下的这些人,王廷桢就陆续把钱发了,就把军旗一烧,大家就各奔东西。

这里头还有一个趣闻,我姥爷刚开始逝世以后埋在英国公墓,后来桃园的英国公墓迁到北仓,“文革”以后在80年左右,我跟我父亲到北仓给我姥爷上坟,守墓的一个李大爷,他是当地人,他就说了,前几年来的解放军军长前些日子又来了,他又给烧点纸,又给我留点钱让我照顾这个墓。问他姓嘛,他也不说,他就说王廷桢将军,过去,我在他手下当过兵,这么一个小插曲。

王廷桢就回到了家里,以后不再出任任何职务,这就是中国皇家最后一支禁卫军的消失的一个过程。

“3

王廷桢与吴佩孚的分分合合

当时王廷桢就跟吴佩孚说了,我欠你个人情,这事情你帮了我了。这转眼就到了1924年,第二次直奉大战打得最激烈时候,冯玉祥政变,直军可就溃败了。溃败以后,溃不成军,从山海关过来往后退。吴佩孚在山海关了,就后退了,这时吴佩孚就危险了。王廷桢一打听,他过去16师手下有一个团的(兵力)差不多编制到吴佩孚(军队里)了,王廷桢就赶紧给团长就写信了。这团长接到信以后就带着人逆流而上,就从河北省附近奔山海关了,找到吴佩孚以后就拼了命地保护吴佩孚,到了塘沽,吴佩孚就带着这群人坐船逃走了。这也是王廷桢作为吴佩孚当年帮忙的一个回报。这么一个小插曲。

吴佩孚跑到南方以后不久,组织起来14省讨逆联军,准备跟张作霖干(仗)。他这个联军的总参谋长是谁呢?蒋百里。吴佩孚跟蒋百里说,蒋百里就给我姥爷写信来,说你得过来帮忙。王廷桢一想,要是打张作霖可以考虑,我姥爷为嘛恨张作霖呢?因为张作霖一个是不守信用,还有一个,他跟日本人好,他实际进(山海)关里的势力范围,未来肯定对日本人有帮助。这样,(王廷桢)就到了吴佩孚司令部,就开始运筹怎么样跟张作霖作战。

图 | 吴佩孚(1874—1939),字子玉,山东蓬莱人。民国时期直系军阀首领、中国国民革命军一级上将、官至直鲁豫两湖巡阅使、十四省讨贼联军总司令。

张作霖就派人来跟吴佩孚谈了,当年第二次直奉战争咱俩打,实际我处下风,你快胜了。你失败的原因是冯玉祥,所以说我也恨他,你也恨他,这样干脆咱俩一块联合把冯玉祥打了,然后咱俩再说。吴佩孚就义气特重,他对冯玉祥是恨之入骨,好吧,咱俩说定先打冯玉祥,这时(吴佩孚)他就把整个战略改了。蒋百里实际是代表孙中山这边的,他想说服吴佩孚跟革命党联合,跟孙中山那边联合打张作霖,真没想到这吴佩孚就转了向了。转向以后,王廷桢和蒋百里就劝吴佩孚,就劝不动,这时章太炎也来了,也劝吴佩孚也劝不动。王廷桢、蒋百里一看,就撤吧,就辞官了,就这么一段故事。

“4

与慈禧和光绪的君臣往事

为什么许多书籍没有记载王廷桢的事情,我想是跟王廷桢出任的职务和他养成的习惯有关。王廷桢从北洋水师学堂到北洋陆军武备学堂,再到日本陆军士官学校,这一路走来,他在军事上的教育背景应该在国内是凤毛麟角。所以他一回国就受到了慈禧的召见。清廷应该是马背上夺的一个政权,慈禧对骑马也特别感兴趣。王廷桢正好是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学的是骑兵科,所以说就引起了慈禧的关注。慈禧就吩咐了,先到下面锻炼锻炼吧。不久,慈禧就想起了王廷桢,就把王廷桢调到了慈禧身边,骑马做传令兵。有时从颐和园到北京城就是这样地走。王廷桢在这期间经常见到光绪,他就认为光绪挺可怜的,这么大一个皇帝,你看看是政治斗争牺牲品,像这种经历对他对于上升的职位,对于官场都不是特别感兴趣。

图 | 北洋派遣到日本陆军士官学校留学生合影,后排右一为王廷桢(源自@多摩东陵门番)

图 | 香月清司(1881—1950),日本陆军中将。卢沟桥事件后,他担任中国驻屯军司令官。由于他是王廷桢在日本陆军士官学校同学,因此他在天津时曾多次拜访王廷桢,希望王廷桢出任伪职,都遭王廷桢拒绝。

慈禧看中他以后,逐渐就提升他的官职,最后到了正参谋官,相当于旅长职位,这时就好多的王公贵族就开始巴结他了。王廷桢就开始对外边也很少接触,对官场上这些事情也就深恶痛绝。在慈禧身边,他也不用再请客送礼了。而且他的习惯也不能向外说话,别人问他话他也不说,所以说深得慈禧的器重。

图 | 清·慈禧太后

他(王廷桢)对光绪深表同情,有时陪光绪说几句话,逗光绪开心,这些都被光绪的弟弟载沣看在眼里。后来载沣当了摄政王,马上就提升王廷桢,重用,跟这事情也有一定的关系。这就是王廷桢在辛亥革命以前的经历。

图 | 载沣抱着溥杰,旁边站着溥仪

王廷桢在爱国、共和,维护内蒙古的统一及抗战中,像这种大的爱国的事迹,我基本就说到这。如果有谁能够知道王廷桢其他事情的,欢迎补充,在此表示感谢!

王廷桢将军故事告一段落

期待更多天津卫家族往事

能与听友粉丝分享~~

资料来源:天津新闻广播《话说天津卫》节目

图片提供:唐文权、陈硕、张翔

片头题字 海报制作:唐文权

编辑 整理:刘长虹

分享、在看与点赞

只要你点,我们就是胖友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156938.html
上一篇这些桥梁,以英雄的名字命名!
下一篇S3新英雄线索曝光第三弹!谁将降临帝国大陆?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