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知否》:身居高位却两次下跪的她究竟犯了什么错?

《知否》:身居高位却两次下跪的她究竟犯了什么错?

01.

沈皇后为了平息小邹氏惹出来的滔天祸事,不得不放下自己身为一国之母的自尊,摘下自己凤冠上的宝珠向英国公赔罪,光着头、素着衣去向皇上忏悔。

她虽不惧各宫妃嫔的异样眼神,请罪之路走得坚定从容,但那也是经过了一整夜的枯坐,内心翻江倒海地挣扎之后才能做到的。

那是她过分抬举小邹氏的代价。

看着她噙着眼泪,带着哭腔,跪在皇帝跟前,一字一句地检讨自己的不是时,我想起了明兰说的那句——

“为人处世,最好是自己别犯错,也别因旁人犯错,自己也跟着犯错,直如弃珠玉而就草签,最后自己反倒没嘴说人家了”。

沈皇后之所以需要自损颜面去平息一场风波,缘由就是她因旁人犯错,自己也跟着犯了错。

如果她从一开始就不同意自己的弟弟沈国舅纳小邹氏为妾,后面一系列因为小邹氏兴风作浪而搞出来的荒唐事就都不会有。

可是因为小邹氏的姐姐大邹氏(沈国舅的亡妻)为救她而身亡,她心里愧对邹家,就默许了沈国舅纳妻妹为妾。

沈国舅为了扶持邹家,原本是想要娶小邹氏做自己填房的(这也是邹家人的意愿),可他的皇帝姐夫为了巩固朝政,要他续弦旧臣英国公(张家)的嫡女。

既然皇命难违,没办法娶小邹氏为正室,那就应该像明兰所说,待以亲妹之礼,给她好好找户人家,可是他却把小邹氏纳为自己的妾室(邹家人也没异议)。

既是和邹家两厢情愿,那就在合理范围之内好好对待小邹氏就是了,可沈皇后又犯了一个错。

她为了帮小邹氏抬身价,竟破天荒地给了小邹氏这个妾室诰命,且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看着小邹氏处处找张大娘子的麻烦。

她的用意很明显,就是觉得小邹氏做了妾室是委屈的,她要为沈家补偿小邹氏。

她以为自己用不合常理的举措给与小邹氏荣耀就是在报大邹氏舍命相救的大恩。

可是自己的妹妹成了妾室真的是大邹氏想要看到的结果吗?

张大娘子又何其无辜,要忍受那样的憋屈。

02.

皇后不是不明白张氏的委屈,可她心里总惦记着大邹氏为了自己头颅被割的惨死,就一再慷张氏之慨去纵容小邹氏。

最终纵得小邹氏不知天高地厚,竟敢在张氏生孩子的时候扣住太医,企图害得张氏一尸两命。

而她自己也被迫陷入了僵局,最后不得不接受明兰的建议,效仿曹操割发代首,摘自己的凤冠宝珠向张家低头道歉。

为什么沈皇后身为一国之母,却在最开始的时候没能做到权衡利弊,眼看着自己弟弟犯错,小邹氏犯错,自己也一再跟着犯错呢?

因为在放低姿态请罪之前,她思考问题的角度总是偏向于感性,这导致了她在处理跟小邹氏有关的事情总是不由自主地参杂了个人情感。

一个人的思考一旦被感性所左右,就会完全忽视事情异化的可能,随之而做的一些行为也往往会带来悲剧性的结果。

小邹氏在扣留太医之前,和张氏还有一场人尽皆知的大矛盾。

那时候,她不顾自己的妾室身份,不请自去顾家并府大宴,不仅打了张大娘子的脸还在宴席上和张大娘子闹矛盾,砸了顾家的场面。

事情过后,沈皇后知道小邹氏不对,知道张大娘子受委屈,可是她没有去说小邹氏任何的不是。

而是哭着对明兰诉说大邹氏对自己的救命之恩,暗示自己纵容小邹氏的不得已,请求明兰不要介意的同时还委婉地让明兰帮忙去劝解张大娘子。(对应上面明兰说的那句话,沈皇后其实就是知道小邹氏的放肆跟自己对她的过分纵容有关系,作为一个跟着犯错的人,她没嘴去说小邹氏)

她一门心思全是他们沈家欠邹家一条命,被自己的补偿心理裹挟着,完全没有考虑到如果再不约束小邹氏的言行,小邹氏将会惹出更大的祸事来,而她的报恩也会变成害人。

等到小邹氏真的闯下滔天大祸的时候,看着新旧两臣联姻的美事即将成为冤亲而动摇国本,她才知道急了。

虽说最后她以低姿态的做法挽回了张家的臣子心,保全了自己和皇帝的夫妻情分,还破了太后对自己的围困,可她对大邹氏的无胜感激也被那场闹剧给稀释了。

因为邹小娘被幽禁的处罚,也因为邹家其他仗势弄权的人被处罚,邹家人永远只会记得大邹氏为沈家的奋不顾身和沈家的“忘恩负义”。

作为一国之母的沈皇后用了一次涉及社稷安危的惨痛教训终于明白了过于感性去考虑问题的严重性。

虽说亡羊补牢,为时不晚,但看着邹家一朝富贵最后却只能以保命作为最大安慰,而沈家却从始至终都是最大的获利者,她想要报恩的初衷就都成了笑话。

03.

当然了,虽然沈皇后有错,但她敢于承担因自己犯错而造成的后果并下决心去解决问题,这一点还是很值得学习的。

同是一朝突得大富贵,小邹氏的格局就小得特别多,她永远拿她那死去的姐姐做倚仗,一旦犯错就侍恩挟报,从来不会反省自己的问题。

一直到被下令幽禁,她仍然哭喊着死去的姐姐,企图为自己再次争取宽恕,她不承认自己有错,更没办法接受为自己造的孽承担后果。

而沈皇后是认真反思了自己的,她对明兰说:“我们从禹州那个小地方出来的,坐在这个位置,就像坐在碳火盆上,没有一刻安稳。”

这句话是以自谦的方式在说她和皇帝根基未稳的不得安稳,也是在承认自己的认知局限。

大半辈子生活在一个小地方,突然间就成了一国之母,她的眼界和见识还有待提升。

她知道自己有错,但又苦恼于不知如何才能圆满解决。

好在她敢于向他人借力,经过和明兰的几次相处,她深知明兰是个有智慧的人,她需要明兰这个智慧锦囊为自己献策,所以她没有端着皇后架子,而是特别真诚地向明兰求教。

而当明兰引用典故给出建议的时候,她虽然做了一个晚上的挣扎,但到底还是豁出自己的脸面去把问题给解决了。

事情还没解决的那些天,皇帝日日歇在她的寝宫,并没有要怪罪她的意思,如果她因为实在抹不开面子而感情用事地撂挑子,解决问题的就会是皇帝。

但她没有,她摒弃了自己先前过于感性思考问题的那一面,选择了独自承担,不让皇帝为难。

作为一个皇后,能屈能伸就是很理性的一个表现了。

值得欣慰的是,她的理性也让皇帝更加心疼她,从而陪着她一起去向太后跪地请罪,一场闹剧最终有个圆满的结束。

其实,她的性格里原本也有理性的一面,比如她两次找明兰帮忙的时候,她都能清楚得分析当下局势,只是最初她的感性大大盖过了理性。

人总是需要成长的,而她用两次下跪做了一次主动成长。

凭着她愿意主动去成长这一点,她的皇后宝座一定会因为她的主动成长而坐得更加稳固。

END

【一点碎碎念】今天想感谢一位给我发了私信的粉丝(就是夸我写二嫂嫂海氏那篇写得好的你啦),首先感谢你的肯定和支持,很抱歉,因为我平时登录平台发文几乎除了看看粉丝数的增减很少去关注后台的其他数据信息而错过了你的私信消息(主要也是因为我这个号目前还是处于小透明状态,加上我这个号没有留言功能,所以我潜意识里觉得不会有什么信息能让我查看)。

前几天我无意间点到私信的时候看到你的肯定和催更,我不胜欣喜,毕竟我还只是一个处于学习阶段的剧评号主,能被肯定对我来说是莫大的鼓励,我想回复你,表达一下我的感谢却发现时间过去太久,无法回复了(此处应有一个笑哭脸JPG),遗憾之下只能借着文章末尾处来表示一下我的感谢,希望你能看到。谢谢你。

关于我的更文频率,我最初的理想的状态是日更,但是失败了,失败的原因虽然有因为需要上班而时间不够的问题,但主要还是我自己行文能力还太弱,我没有办法做到两三个小时内持续输出,洋洋洒洒就完成一篇文章,我完成一篇文章都是在断断续续间完成的,有时候甚至会因为一个逻辑问题思考上半个小时,完成一篇最多可以耗上五个小时左右。(此处应再有一个笑哭脸JPG)

豪言壮志全是用来打脸的,所以我现在都不敢保证自己的更文频率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我不会停更。希望我能在慢慢进步中提高自己的更文频率。

最后也感谢所有其他关注我的粉丝朋友,虽然我这个号两百个粉丝都还不到,但是所有关注我的粉丝都是我更文的动力。

笔芯。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153837.html
上一篇浅议汉代多元化的荒政机制
下一篇诸葛亮最后计谋绳断便葬是怎么回事 诸葛亮有什么用意

为您推荐

史枢:蒙古名将,皇后给他倒酒,享年67岁

史枢:蒙古名将,皇后给他倒酒,享年67岁

1258年,史枢击败宋军,夺取要塞。庆功宴上,蒙哥大汗让皇后给史枢端茶倒水,直言:“蒙古立国以来,从未有皇后给将领赐酒,史枢是第一人,你们要多向他学习。”史枢,史天安的儿子,史天泽的侄子,蒙古“汉军”名将,骁勇善战。1211年,成吉思汗率兵攻打金国,史秉直聚集民众,结寨自保,后投奔蒙古。史秉直有三个儿子,史
古代的皇帝和皇后没有同时去世该如何安葬?他们是合葬还是分葬?

古代的皇帝和皇后没有同时去世该如何安葬?他们是合葬还是分葬?

古代的皇帝和皇后死后都是要葬到一起,那么问题就来了,皇帝和皇后不可能同时去世吧,如果一方先去世了,那怎么下葬,是不封墓等着另一方合葬还是分开葬呢?关于处理皇帝和皇后去世是否合葬的问题,每个朝代处理的规矩都不大相同,下面就来说一说每个朝代皇帝和皇后是如何合葬的。先从两汉时期说起,其实在两汉时期皇帝和皇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