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千年古道旁 新貌御阡村

千年古道旁 新貌御阡村

千年古道旁  新貌御阡村

南生桥

御阡村位于兴平市东北塬南位镇东北约1公里处。本村与北位坊1956年合建为一个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名为御北社(简写作于北社),1958年公社化后称御北大队,80年代初随农村行政体制之变化而改称御北村。但作为一个自然村仍称为御阡村。全村现有居民413户,1571人。总耕地面积2051亩,人均耕地1.30亩。粮食、蔬菜种植面积625亩,果林1426亩。从村北经过的渭高抽兴二支渠带来了灌溉之利。

御阡村之名,清乾隆元年(1736)《兴平县志》记作“位千村,三堡”;乾隆四十二年(1777)《兴平县志》记作“住千邨,三堡”。此处“住”是“位”的形近之误,当以“位”为是。“位”是书面读音,“御”是口头读音,后则书面、口头两读并行,如渭、尉、慰、纬、苇等,既读wei,又读yu。乾隆四十二年志前所附之本县地图,即将御史村写作“位史村”。“邨”同“村”。其后光绪二年(1876)县志记作“宇阡村”,民国十二年(1923)县志记作“宇千村”。本村传统写作御阡村。

清乾隆元年(1736)和四十二年(1777)《兴平县志》

御阡村之名与茂陵等有关。“御”指皇家,“阡”在本地指东西方向的田间小路,俗称阡路或阡子。祖辈相传,古时由茂陵通往窦家坟和昭陵等的一条御道从本村之东经过,御道与本村之间有一阡路,村名即由此而来。窦家坟在店张驿之东,是汉文帝窦皇后之弟章武侯窦广国及其后众多窦家显贵的墓园。窦家在汉、魏、隋、唐几朝多皇亲国戚,贵盛显赫,他们清明时由茂陵经御道到祖坟和昭陵等处祭祀祖先。

御阡村创于何时已不可详考。由村名来源可知当起于汉-唐之间,创立时间不会晚于唐代,历史已在千年以上。世传本村初创者为兄弟三人,东、中、西各居一处,谓之“三朵”。三朵村民之大部分世居本村至今,以西朵为主的一部分后来迁于礼泉县骏马镇之坡底村。全村原来皆为南姓,后来渐次加入其他姓氏。

本村的历史名人见于光绪二年(1876)《兴平续志·士女志》的有:

南宗绩、南永助、郭春,皆北乡宇阡村人。同治元年(1862)八月,率团丁御贼村外,力战三时,賊至益众,团勇遂溃。三人登堡楼揭瓦击贼,伤贼数十,瓦尽被执。皆骂不绝口,缚置火上,焚灼而死。时南位坊陈大杰、陈万年亦集团与贼角,闻贼至宇阡,并率(中)韩村、宇(家)庄之团来战村南。众寡不敌,皆死之。(中)韩村死者:杨保名、杨保珍、杨元成,宇(家)庄死者宇文登、宇(文)三才、宇(文)积赢。

清光绪二年(1876)《兴平续志·士女志》

民国十二年(1923)《兴平县志·人物志》对此亦有记述之外,还记有:

同治元年,“南宋善妻高氏,宇阡村人。贼乱被执,贼欲污之。氏愤唾其面曰:‘何物逆贼,欲妻乃母耶!’贼剖其腹以死。同村南通娃祖母张氏,亦以骂贼遇害焉。”

“南永贵妻杨氏,宇阡村人,……苦节不渝,光绪中旌门。”

“乡饮宾介:南万升  南万庆(宇阡村)”

本村的现代名人有:

南万丰(1907-1943)。抗日阵亡基层军官。1941年入国民革命军第38军第17师,与日寇转战于河南荥阳县广武镇和偃师县一带。1943年农历二月回家探亲月余,返部后提升为参马长(在师部管理战马,排级)。不久不幸阵亡于偃师。

南宗领(1916-1941)。抗日阵亡士兵。亦在38军,1941年在中条山保卫战中不幸阵亡,年仅25岁。

南宪武(1919-1998.10)。抗日老兵。曾在西安某军校学习,后服役于国民革命军第38军某教导团。1937年10月随该军第17师参加晋东北娘子关保卫战。1938年7月随第38军参加中条山保卫战。

以上几位抗日战士的爱国御敌事迹以前不为人知,现在只能根据有限资料言其梗概。

南伯魁(1922.7-1999.10)。早年就读于重庆警官学校,民国时就职西安市警察厅。1949年赴台,后侨居美国乔治亚州亚特兰大市。1991年春回乡探亲,参加当年陕西省清明节黄陵公祭。

南怀智(1928.4-2002.7)。1948年4月入党,为本村唯一中共地下党员。先后给边区输送党员10余名。1949-1955年在中共西府地委(驻邠县)、陕西省委工作。后在陕西省农牧厅、农林局、陕西省农机管理站等任职,1990年7月离休。

南伯信(1929-2003.6.)。1951年参加抗美援朝,荣立三等功1次。1954年转业于陕西省农业机械厂,1962年响应号召回乡务农。

南大鹏(1944.5-1967.8)。1961年从御阡中学初中毕业,1964年考入兴平农业技术学校,1966年“文革”开始后为兴平县一学生组织领导。1967年8月12日晚遇袭身亡,成为轰动本县和咸阳地区的大事件。

本村的文物古迹主要有:

村东头和西头各建有城门楼1座。东、西城门内路北各有1座玉皇庙遥相对应。祠堂在西头玉皇庙之北,坐西向东。库官庙在西门外100余米路北,内塑库官神像以保全村仓库充盈。东头玉皇庙1951年拆除,祠堂土改时分与4户贫雇农居住,两座城门楼于1956年拆除,西头玉皇庙约1962年拆除,库官庙1964年拆除。

村西城门楼上原镶嵌大砖刻匾额一块,其上所刻“金流堡”三字系民国初年在本村小学教书的刘先生所写。刻此三字取其吉祥之义,寄寓让村人过上好日子的美好愿望。

村西北二百多米的路边有一座土墩塔,村东南二百多米的路边有一座砖墩塔。因每年夏季从西北路上下来的雨水从村中流过,老辈人认为村形如船。为使这条船稳定平安,于是在其两头分别造了两座墩塔以镇妖祛邪。两墩塔约1960年前后塌毁。1988年夏老人们动议大家集砖在西头原土墩塔处重修一座砖墩塔,至今犹在。

 

1949年村貌示意图

本村古庙以东门外之普济寺(大庙)规模最大。南向大门内东西两侧厢房中,供奉各路神仙。向内依次为关帝殿(老爷殿)、大殿、后殿等建筑。老人云此庙建于明代万历年间。解放初大殿房顶椽上所铺设的方形薄砖(“砖赞”)上用白灰写的“大清光绪八年(1882)重修”字迹十分清晰。有的砖赞上还有图案。大庙内原有铁铸大钟1口,高约1米,口径70厘米左右,上有铸造年代及捐资者姓名的铭文。老人曰此钟亦铸于建庙的万历年间。解放初悬挂于村内,有开会及其他大事,即敲钟晓示村人。此钟于1958年秋大炼钢铁时被砸毁炼铁。

 

普济寺(大庙)示意图

初创于民国初年的御阡小学即以大庙为校舍。解放战争期间,御阡小学是兴平地下党的一个秘密联络点。1956年春,本村和北位坊、郑家寨、御史村几个邻村拆除神庙,齐集材料重建校舍。是年秋御阡小学由四年制初小升为六年制完小。校舍于1974年春和大队部一起迁于本村和北位坊的中间。学校现占地14亩,校办公楼5间2层,教学楼13间两层,教学设施齐全。因生源不足,已于2015年停办。前后存在约100年。

御阡小学1958年秋戴初中帽子,翌年正式成立兴平县御阡中学。1970年升为高中。1976年学校迁于南位坊。1958-76的18年间,御阡中学为祖国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其中多位曾活跃在各条战线上,或做出突出贡献,或担任重要领导。

在民俗风情方面,本村是远近闻名的十三村“老王会”成员之一。每十三年轮值一次。该会盛况民国十二年(1923)《兴平县志》有较详记载。本村过去过年时跑竹马、走高跷(柳木腿),声势阵容颇为壮观。在1950年代,本村还与定周村合组1个自乐班,村里的念经班也持续几十年。这些民间文艺宗教活动,随着老一代人的相继谢世而渐趋中断,最末一次的跑竹马也在50年之前(1972年)了。至今仍很活跃的是跑竹马时助威的本村锣鼓。此套锣鼓名曰“十样景”,实有11段。据老辈人说自山西传来。其组合方式暗合现代歌谱之法,套路多变而有序,技巧高超而优美,个性特色尤为突出。1989年春节期间,老鼓手口授手敲,年轻者以笔记谱,打印多份,使其免于失传之虞。

本村仅是一个中等大小的村子。1958年全村约630人,再往上逆推到明、清时代,人口亦不会太多。在生产力低下的农耕时代,以如此少的人口盖成那样规模的大庙,又创立这么多独树一帜的文艺娱乐活动,愉悦身心,诗意栖居。老先人的宏大气魄和高雅趣味,很值得欣慰自豪和发扬光大。

御阡村最知名的是木工技术。村里原来有个木匠铺,另有几位木工。1962年困难时期木工迅速增加,成了远近闻名的木匠村。木工产品主要是门、窗、箱、柜等日用木器和架子车厢、纺线车子、镢把、锨把等农具。产品主要在店张、兴平的集日销售,也在周围以至咸阳的庙会赶集,亦偶去三桥卖货。集体化时期生产队的木工组曾兴办多年。木工单干虽被禁止,但社员们为生计所迫,总想搞点副业收入,所以屡禁不止。

高德地图中的今日御阡村

在传统农耕社会,先辈世代居家务农,仅有个别人涉足工商业,亦有富足之家,但历史上却未见有功名的读书人,未留下文字资料。这是一个极大缺憾。其原因是物质决定精神,经济决定文化。过去国贫民弱,文化教育落后,即使大户人家,子弟也难读书。1949年本村有学历可记者仅有几人,亦不过中学、中专而已。

新中国成立之后,百废俱兴,党和政府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农家子弟上中学乃至大学渐成常态。1955年有2人考入中专,1958年本村有了第一名大学生。1977年恢复高考,改革开放又带来经济大发展,使“供娃念书”不再是寒门的奢望,考学之风日见其盛,每年都有多人考入各类各层次大专院校,连同考取军事院校者,40多年来总计约140多人,为国家持续输送各种建设人才。其中考取北京大学等211、985(双一流)高校者至少16人,硕士或在读硕研至少13人(其中留英硕士2人),博士至少1人。还有十几家的同胞兄弟、兄妹、姐弟二人以至三人连续高考报捷,有的姐弟甚至先后在同一所高校就读,出现可喜的人才“绣堆”现象。一个仅有1500多人的村子在短短几十年间取得如此成绩,改变了历史上文化落后、无文字记载的局面,实在令人振奋、赞叹。

其他出外工作的,建国初期有少数人参军,又有个别人成为国家干部。1955年县西新建115、514、408等几个国营大厂,加上外地厂矿,村内参加招工的有数十人。改革开放以来有了更大变化,出外打工的人日渐增多,其中有不少获得突出成就。

回顾历史,审视现在,展望未来,家国同运。诞生于汉唐之际、濡染汉风唐韵的今日御阡村,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体而微的一个缩影。当年先辈或御寇于村郊,或抗日于外省;或苦力做工于关中地区,或售卖木器于周边集镇;当今的后继者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吸纳祖脉灵气,沐浴时代阳光,豪情满怀,信心十足,光大祖业,奋发向前。御阡村这只千年古船正在乘风扬帆,入渭渡黄,漂洋过海,走向世界,继续创造更加光辉的新篇章! 

2022年12月5日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146183.html
上一篇华夏大地上的弹丸小国,历经夏商周三朝,国祚长达1900年
下一篇听·红军长征过安顺系列故事——抢渡北盘江的前后(第一集下)

为您推荐

带你走进东北花样豆角世界

带你走进东北花样豆角世界

东北的土地上的蔬菜都特别好吃,特别是黑龙江,不踏上这片土地,不来这亲自品尝,是无法感觉到的,夏天来东北黑龙江一定要吃当地的豆角,豆角品种非常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