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雍正死后为何会声名狼藉?生前不惜得罪士绅集团,下令向地主征税

雍正死后为何会声名狼藉?生前不惜得罪士绅集团,下令向地主征税

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秋,开封府正在举行河南乡试,凡是考中的生员,都能获得举人身份。然而,在这场至关重要的考试里,却有学生闹罢考,借此抗议新推行的士民一体当差纳粮的国策。

罢考事件发生后,河南巡抚田文镜火速上报,接到奏报的雍正帝决意 “整饬一番,申明国宪”。 最终,为首闹事的考生王逊、范瑚被处决,考官张廷璐被革职,士民一体当差纳粮的国策得以推行。

那么问题来了,雍正为何不顾读书人反对,一定要推行士民一体当差纳粮呢?

这就要从清初的徭役赋税制度说起。清初的徭役分为里甲、均徭、驿传、民壮四类,另有专门整治河道、修筑海塘的河工。清廷承袭明制,按照官员品级大小,豁免他们一定数量的丁役,免除士人本人差役和杂办。

清初的赋税,废除了明末“辽饷、剿饷、练饷”等加派,以明代万历年间的赋税为准征收。和徭役一样,士绅们是免税的,于是交税的重担,完全落在普通老百姓身上。

士绅们享受着免役免税的特权,仍不满足,他们或是出入官署,包揽词讼;或是勾结胥吏,鱼肉乡里;或是抗违钱粮,藐视国法;或是代民纳课,私润身家;或是横行闾里,欺压小民。

雍正自称“事事不如乃父,惟有洞悉下情”,对此当然不会熟视无睹。登基次年二月,便下令从今以后,士绅要同平民一样,当差、纳粮。

为防止官绅勾结,特意警告地方官们“倘有瞻顾不力革此弊者,或科道官参劾,或被旁人告发,查出必治以重罪”。

政策一下,果然引来士绅阶层的强烈反弹。

当年七月,河南巩县贴出了“生员与百姓一体当差”的告示。生员们不满,控告县令张可标。

雍正四年,贡生张鹏生私吞钱粮,雍正下令将其枷号三个月,发配黑龙江。此后还规定,贡、监生员包揽钱粮而拖欠者,一律革去功名。

雍正五年,甘肃阶州士绅拒绝交粮,雍正指示要严惩不法人员。

雍正十二年,鉴于各省常有生员罢考,以此挟制考官,雍正下令,凡相约罢考的,一律取消其考试资格。

在雍正皇帝的铁腕手段下,士绅们开始了当差纳粮,百姓对此当然拍手称快。不过,他们身上的负担依然很重。

这就要提到“摊丁入亩”政策了。

从周朝开始,中国人就开始缴纳人头税(丁税),无论贫富,人多的家庭交税就多。

人头税的实质是劳动税,在建国之初这样做有合理性:人少地多时按人头征税,税收将随着人口增加而增长。但到了王朝中后期,随着两极分化的加剧,这时就需要向拥有资产的人征税,如果成功,王朝就能迎来中兴,如果失败,王朝就要面临覆灭。

晚明时期,土地兼并极为严重。张居正不顾天下士绅地主反对,强行推广“一条鞭法”,将部分人头税摊到土地中。张居正死后,士绅阶层立刻反扑,他们怂恿万历,把张居正批倒批臭。到崇祯年间,东林党人彻底废除“一条鞭法”,将税负转移到穷人身上。

明朝灭亡后,清朝统治者又恢复了“一条鞭法”,等于是既收人头税,也收土地税。然而,随着土地兼并日趋严重,穷苦百姓的税负越来越沉重。

因此,一些有识之士倡导税制改革。康熙五十年(公元1711年)全国人丁总数为24621324 人,丁银要收335 万两。次年,康熙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以后额外增丁,不再多征丁银。

此举减轻了新生人丁的负担,但也有不足之处:各地人口是不断变动的,有出生,也有死亡,需要重新计算每个人的丁银量,统计工作非常繁琐的。

雍正二年,雍正在直隶试点实行“摊丁入亩”的政策。七年之后,各省基本实行了该政策。

雍正十二年,重修的《赋役全书》面世,里面详细记录了土地和人口的规模和数量。从此直至清末,田赋收入一直在三千三百万两以上,成为全国财政收入最主要来源。

摊丁入亩政策,实质上取消了人头税,从此田多者多税,田少者少税,无田者无税。这一政策明显有利于无地贫民,不利于富户豪绅。所以从一开始 ,“摊 丁入亩 ”就受到各地富绅强烈反对。

比如雍正四年(1726),浙江巡抚李卫就曾奏报该省出现了“有田多丁少之土棍,蛊惑百余人齐集巡抚衙门,喊叫,拦阻摊丁”的情况。

当然,这不意味着摊丁入亩完全对有丁无田的平民有利,因为地方豪富总是有办法规避赋税,将税负转嫁给中产阶层或贫民。比如湖北钟祥县,赋役分担不均,贫民的负担愈发沉重,从而引发了民众的抗议行动——知县王世经下令抓捕闹事的人,造成“堕水溺死者一百数十人”。

而类似湖北这样分摊不均的问题 ,在直隶、山东、山西、陕西、甘肃、江西等省份普遍存在着。

尽管存在弊端,“摊丁入亩”仍是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税制改革。

首先,它在一条鞭法的基础上,进一步简化了税收程序和内容彻底革除了延续千年的人头税,在降低征税成本的同时,切实减轻了民众的负担(“一切杂办丁徭尽为除豁,民止知有田赋一项,而吏胥不得以为奸,则浮费省剔无算”)。

其次,它增加了国家财政收入和人口规模。雍正在位13年,国库存银增长了7倍,之前为了避税而藏匿的丁口纷纷浮出水面,导致全国人口增长了1倍,这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实行了摊丁入亩的政策。

此外,摊丁入亩实施后,无地农民无需缴纳丁银,从而可以离开原籍,自谋生路了。这些无地农民,往往选择进城从事手工业或商业,尽管还要缴纳商税,负担还是比以前纳丁银服徭役时轻些,这又在客观上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由于士民一体当差纳粮和摊丁入亩政策触犯了士绅集团的利益,所以在雍正死后,那帮会读书写字的权贵将其抹黑得不能再黑。

迫于压力,乾隆皇帝上台以后,废除了士民一体当差纳粮,士绅阶级的特权,又再次被恢复了。

总而言之,从历史上的历次改革我们可以得出结论:触动利益从来都比触动灵魂难。

参考资料:《清史稿》《清世宗实录》等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138933.html
上一篇董其昌:山水十开
下一篇花木兰替父从军,攻打的敌人是谁?她极有可能跟随拓跋焘远征柔然

为您推荐

为什么古装剧偏爱“地主家的傻儿子”?

为什么古装剧偏爱“地主家的傻儿子”?

文 | 疯兔子上线5天,剧集《显微镜下的大明之丝绢案》(以下简称《丝绢案》)在骨朵剧集热度指数排行榜中排名第三。作为由马伯庸IP改编,并请来原著作者亲自操刀编剧的作品,《丝绢案》开播之前备受期待。痴迷算学的“算呆子”帅加默、精通律法的状师程仁清、精明强干的姐姐丰碧玉……剧中角色各有亮点,但最先引起笔者好
换个视角重看《雍正王朝》(1)

换个视角重看《雍正王朝》(1)

这些天,有网友给我提出了建议:      鉴于我迄今为止已经写了很多和《雍正王朝》有关的文章,而且深挖了不少剧中的内容和细节,何不按照电视剧既有的剧情,再结合这些细节,重新把这部电视剧再进行一个全方.
《雍正王朝》VS《狂飙》:雍正和高启强的相似之处(纯属玩笑贴)

《雍正王朝》VS《狂飙》:雍正和高启强的相似之处(纯属玩笑贴)

这些天,电视剧《狂飙》正在热播,几乎是吸引了所有观众的目光。这是继《人民的名义》以来,又一部可以引起所有人广泛共鸣的电视剧。就连向来不怎么看电视剧的笔者,也随着电视剧的热播,不断在追剧。众所周知,笔者创作了很多和电视剧《雍正王朝》有关的文章,对《雍正王朝》的电视剧情早已烂熟于心。今天,偶然的机会,发
雍正的奏折为何最有趣?暖到心窝,骂道骨头,评语至今堪称字字珠玑

雍正的奏折为何最有趣?暖到心窝,骂道骨头,评语至今堪称字字珠玑

文|赵梦得康熙登基后,非常重视其父顺治留下的密奏制度,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人不能欺朕,亦不敢欺朕”。此后他规范了在密奏时的一些程序和规范:“凡奏折不可令人写,但有风声,关系匪浅。小心、小心,小心、小心!”这就是是重要的话说四遍了。影视画面现存康熙朝的密奏三千余件,由百余人所写,虽然较顺治时期大有增加,
他是雍正即位最大的威胁,被软禁十数年,但始终未发动兵变逼宫

他是雍正即位最大的威胁,被软禁十数年,但始终未发动兵变逼宫

雍正关于雍正篡改圣旨登基的故事,已经在很多小说和影视剧中上演,而其实这种传言早在雍正年间便已传播于民间社会。就当时有机会成为皇帝的几个阿哥来看,人们很少认为康熙皇帝会传位于所谓的“贤王”八阿哥,反而都认为康熙会传位于十四阿哥胤禵,因此才出现了雍正篡改圣旨,将传位十四阿哥中的“十”字改为“于”,进而成
《雍正王朝》:康熙为什么不让十三阿哥参与追比欠款

《雍正王朝》:康熙为什么不让十三阿哥参与追比欠款

电视剧《雍正王朝》中的一个重头戏,便是胤禛奉康熙之命,追比国库欠款。这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因为八阿哥管理下的国库,已经造成了一千多万两银子的亏空,而且拖欠人员形形色色,既有王公贵族、也有文武大臣,想在短时间内完成追债,难度之大,可想而知。胤禛原计划希望十三阿哥能够和他一起参与办理此项重任,却被康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