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文史|《十送红军》与陕西汉中的渊源

文史|《十送红军》与陕西汉中的渊源

作者:侯富乐

说起红色经典歌曲《十送红军》,可谓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但是,有许多人还不知晓,这首红色经典歌曲与陕西汉中还有着很深的不解之缘。

《十送红军》来源于汉中红色歌谣《十送》

《十送红军》是20世纪60年代解放军空政文工团挖掘、整理和演唱的一首享誉全国、至今广为流传的红色经典歌曲。1960年,空军司令员刘亚楼出访朝鲜期间,欣赏了歌舞史诗《三千里江山》。3000名朝鲜战士气势磅礴的表演,让他眼前一亮。第二年,他要求空政文工团创作一台革命历史歌曲晚会,采集的歌曲必须是革命历史歌曲,禁止新创作歌曲。任务下达后,空政文工团立刻行动起来,文工团创作室的张士燮、朱正本、姚学诚、陈杰分头负责文字、音乐、舞蹈等方面的创作。为了收集到更多红军时期歌曲,刘亚楼还亲自动员老红军、老干部们到文工团来献歌。

尽管广为搜集素材,但在再现红军告别苏区、开始长征这一主题上,却找不到一首合适的歌曲来表达根据地人民送别红军的不舍之情。于是,几位创作者决定抛开禁令,大胆进行创作。张士燮根据从赤卫队员、工农兵代表、红军老战士那里采访和收集的素材,很快完成了歌词创作,原版歌词为:

一送红军下南山,秋风细雨扑面寒,树树梧桐叶落完,红军几时再回山?

二送红军大路旁,红漆桌子路边放,桌上摆着送行酒,祝愿红军打胜仗。

三送红军上大道,锣儿无声鼓不敲,双双拉着长茧手,心藏黄连脸在笑。

四送红军过高山,山山包谷金灿灿,包谷本是红军种,撒下种子红了天。

五送红军澧水河,鸿雁阵阵空中过,鸿雁能捎书和信,捎信多把革命说。

六送红军兔儿岩,两只兔儿哭哀哀,禽兽能知人心意,血肉深情分不开。

七送红军七里湾,七里湾中一片田,凉风阵阵稻谷香,新米上市人走远。

八送红军八角山,两只八哥吐人言,红军哥哥莫走远,财主回来要倒算。

九送红军过大江,江水滔滔船儿忙,眼望江水肝肠断,穷苦百姓泪汪汪。

十送红军转回来,武陵山巅搭高台,盼望红军打胜仗,盼望亲人早回来。

从《十送红军》歌曲的唱词来看,它是红军战士、苏维埃干部、根据地群众共同回忆的反映,也是众多文艺工作者挖掘、搜集、整理和提炼的结果,更是陕西汉中红色歌谣《十送》的进一步升华。从解放军军事科学院刘志青研究员在2020年第11期《炎黄春秋》杂志上发表的《孙伯和与红色歌谣〈十送红军〉》、2021年第2期《党史博览》杂志上发表的《那些被遗忘的〈十送红军〉歌谣原创的搜集整理者》等文章和汉中有关地方档案史料记载来看,《十送红军》歌曲的唱词来源于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汉中市南郑区、镇巴县一带,是从广为传唱的汉中红色歌谣《十送》歌词改编而来的。一些人认为《十送红军》是江西民歌,可能是从歌曲的曲调判断的。据说,张士燮写完歌词后,直奔朱正本的房间,让他谱曲。朱正本看到歌词,颇为感动,脑海里立即闪现出在江西采风时搜集的采茶戏《长歌》中的旋律,在不到一个小时的时间里,就完成了谱曲创作。

孙伯和等人对《十送》词曲的搜集整理

汉中市的南郑区、镇巴县、宁强县、西乡县位于陕西南部、大巴山北麓,这里不仅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间文化和艺术之乡。《镇巴县志》记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四方面军在镇巴建立苏维埃政权时,产生了很多红色歌谣,歌谣多为七字四句,用旧民歌曲调演唱。

早在空政文工团收集整理革命历史歌曲行动之前,汉中的文化、档案工作者已开始收集整理流传在当地的红色歌谣。南郑县文化馆干部石伟是一名军队转业干部,转业前一直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9军兼陕南军区政治部文工团、陕西军区从事军队宣传和文化工作,曾转战汉中,对陕南文化有所了解。1956年,石伟到邻近四川的碑坝一带搜集歌谣时,听了群众吟唱的《十送》后,感觉很优美。因为吟唱者都是文盲或半文盲,再加上方言浓重、吐字不清晰、内容不完整,他收集后一直没有发表。

孙伯和和刘守正是汉中市南郑区、汉台区人,两人都上过学,文史功底扎实,喜欢诗歌和散文。汉中解放后,在南郑县文化馆工作的孙伯和,专注搜集、发表汉中歌谣和诗词,在陕南影响很大。刘守正尊孙伯和为师,两人共同搜集、整理和创作了很多歌谣、诗词在报刊上发表。

晚年的孙伯和先生

孙伯和和刘守正挖掘整理《十送》红色歌谣要比石伟早。1952年,他俩采访红四方面军老战士、伤残退伍返乡军人张万春时,张万春连唱带说地回忆了苏区老百姓唱《十送》送红军的情景,引起了两人的注意。1953年和1954年,他俩去南郑县碑坝采风时,听到有人唱《十送》歌谣,立即进行了搜集和整理。石伟有革命经历和部队生活阅历,而且从事过文艺创作,对红色歌谣理解深刻。他约孙伯和采访了张万春后,对孙伯和、刘守正整理的《十送》提出修改意见。1957年9月27日,石伟率先在《陕西农民报》上发表了汉中红色歌谣《十送》的歌词,并注明“流传南郑碑坝”。

1958年2月,孙伯和、刘守正在《延河》杂志发表《红军走后人心酸·十送》,受到文艺界高度评价,当代诗人、散文家、时任《延河》杂志副主编的魏钢焰发表评论文章称“《十送》这首山歌蕴藏着丰富、深邃、真挚的革命感情”。

与此同时,汉中市镇巴县也开始挖掘搜集整理《十送》红色歌谣。《十送》诞生在这里,失散的苏维埃干部朱有炽是《十送》的创作者,也是传唱者。朱有炽上过学、有文化,他居住的镇巴县永乐镇与四川省通江县只有一江之隔。1932年12月,红四方面军打到永乐镇,朱有炽参加红军,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担任过赤北县苏维埃政府税务局长等职。他编写的《十送》红色歌谣,经中共川陕省委宣传部长刘瑞龙修改后,在赤北县广为流传。1935年,朱有炽在长征途中失散。

符文学是汉中市镇巴县简池镇人,笔名富饶。他的家乡隶属川陕省赤北县,其父和许多亲友都参加了红军。因符文学采写广播新闻稿展露出了写作才华,1953年以来,他先后在镇巴县委和县党史调查办公室、档案馆、文化馆、广播站、政协等单位工作,搜集《十送》等红色歌谣300余首、发表250余首,曾任川陕根据地历史研究会会员、镇巴县政协文史委副主任。

1956年10月,抽调到县政府民政科的符文学在简池区普查革命烈士、搜集革命斗争史料时,见到朱有炽,朱有炽说“有一首比较长的镇巴红色歌谣,一共有10段,歌名叫《十送》”。朱有炽一边唱,符文学一边记录。1958年,《陕西日报》开辟“都来搜集民歌”专栏,符文学将搜集整理的《十送》等20多首红色歌谣交由镇巴县委宣传部,并转报汉中地委宣传部,汉中地委宣传部选择了一些歌谣投稿报刊。1958年《陕西日报》和中国民间文艺研究会主办的《民间文学》杂志刊登了《陕南红色山歌·十送》,因为是宣传部门组稿,标注的署名是“朱有志唱”“汉中地委宣传部供稿”“富饶搜集”。“朱有志”应为“朱有炽”,“富饶”是符文学的笔名。符文学搜集整理《十送》歌谣时,没有记录曲调。歌谣发表后,镇巴县初级师范学校音乐教师刘光朗经过调查,认定该歌谣应采用当地民歌《绣荷包》曲调吟唱。他以该曲调为基调重新谱曲后,《十送》在陕南更加广为传唱。

从《十送》到后来的《十送红军》

石伟、孙伯和、刘守正、符文学等汉中文化学者挖掘、搜集和整理的《十送》红色歌谣,同出一脉,歌词相同,被冠以“镇巴歌谣”。镇巴歌谣的歌词更加贴近《十送红军》“原版”歌词和“空政版”歌词:

一送红军下南山,秋风细雨缠绵绵,山里野猫哀号叫,树树梧桐叶落完,红军啊!几时人马再回山?

二送红军大道旁,红漆桌子两边放,桌上摆着送行酒,酒儿里面掺蜜糖,红军啊!恩情似海不能忘。

三送红军上大道,锣儿无声鼓不敲,双双拉着长茧手,心像黄连脸在笑,红军啊!万般忧愁怎能消?

四送红军过高山,山上包谷金灿灿,包谷种子红军种,包谷棒子穷人搬,红军啊!撒下种子红了天。

五送红军上了坡,鸿雁阵阵空中过,鸿雁能捎书和信,飞到天涯和海角,红军啊!捎信多把革命说。

六送红军兔儿崖,两只兔子哭哀哀,禽兽也能知人性,血肉感情抛不开,红军啊!山里红花永不败。

七送红军七里湾,湾湾上下一片田,田里谷穗头低下,田里鲤鱼翻田坎,红军啊!新米上市人去远。

八送红军八角山,两只八哥吐人言,红军哥哥没远走,走了财东要倒算,红军啊!穷人的苦水吐不完。

九送红军到通江,通江河上船儿忙,千军万马河边站,十万百姓泪汪汪,红军啊!眼望江水断肝肠。

十送红军转回来,巴山顶上搭高台,高台十丈白玉柱,雕龙绣凤放光彩,红军啊!这台名叫望红台。

镇巴《十送》红色歌谣叙述的是秋天,不是红四方面军主力部队最后撤离川陕革命根据地的季节,它反映了苏区群众多次送别红军时的忧伤情景。汉中市党史和地方志记载:群众送别红军上前线不止一次,每一次作战前,群众都会为红军准备好干粮,并组织民工队、担架队、救护队支援保障,他们把红军送了一程又一程,盼望亲人胜利归来。

镇巴县黎坝川陕红色交通线旧址

镇巴《十送》歌谣中使用的地名、方言和风俗具有汉中特色。如“一送红军下南山”,汉中人习惯称秦岭为北山、称巴山为南山,红军离开川陕革命根据地就是离开南山、离开大巴山。“酒儿里面掺蜜糖”是汉中山里人传统的待客习惯,他们将蜂蜜加入到自酿的包谷酒中,招待尊贵的客人,表示甜甜蜜蜜、永远不忘。“山上包谷金灿灿”中提到的包谷,外地人称为玉米,汉中人叫包谷,这种作物主要分布在汉中的山区县,是当地群众的主粮之一。“九送红军到通江”的通江,是指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的通江河,1932年12月25日红四方面军解放通江城后,总指挥部、总政治部设于此,是川陕苏区的军事政治指挥中心,被誉为“川陕苏区首府”。陕西省汉中市南郑区、镇巴县与通江县相邻,由此可见,红色经典歌曲《十送红军》由红色歌谣《十送》改变而来,《十送》歌谣的发源地就在陕西汉中。

1961年8月1日,空政文工团文学编辑张士燮、音乐编辑朱正本将汉中红色歌谣《十送》谱以江西民歌曲调,定名为 《十送红军》在北京音乐堂首演。《十送红军》以朴实的内容、优美的曲调,迅速红遍全国。“空政版”歌词为:

一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下了山,秋风(里格)细雨(介支个)缠绵绵,山上(里格)野鹿声声哀号,树树(里格)梧桐叶呀叶落完,问一声亲人红军啊,几时(里格)人马(介支个)再回山。

三送(里格)红军(介支个)到拿山,山上(里格)包谷(介支个)金灿灿,包谷种子(介支个)红军种,包谷棒棒咱们穷人搬,紧紧拉住红军手红军啊,撒下的种子(介支个)红了天。 

五送(里格)红军(介支个)过了坡,鸿雁(里格)阵阵(介支个)空中过,鸿雁(里格)能够捎书信,鸿雁(里格)飞到天涯海角,千言万语嘱咐红军啊,捎信(里格)多把(介支个)革命说。

七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五斗江,江上(里格)船儿(介支个)穿梭忙,千军万马(介支个)江畔站,十万百姓泪汪汪,恩情似海不能忘红军啊,革命成功(介支个)早归乡。

九送(里格)红军(介支个)上大道,锣儿(里格)无声(介支个)鼓不敲,双双(里格)拉着长茧的手,心像(里格)黄连脸在笑,血肉之情怎能忘红军啊,盼望(里格)早日(介支个)传捷报。

十送(里格)红军(介支个)望月亭,望月(里格)亭上(介支个)搭高台,台高(里格)十丈白玉柱,雕龙(里格)画凤放呀放光彩,朝也盼来晚也想红军啊,这台(里格)名叫(介支个)望红台。

空政文工团在“演唱版”歌词里加入“里格”“介支个”等江西山歌“衬词”,并将“十送”减少为一三五七九十“六送”,不仅使《十送红军》歌曲更加简洁,而且“江西民歌”的味道也更加浓厚,因此,《十送红军》也被署名为“江西革命民歌”,标注为“朱正本、张士燮收集整理”。

《十送红军》唱响全国后,1965年3月被收录《革命历史歌曲表演唱》一书中,2009年入选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等10部委推荐的“100首爱国歌曲”。半个多世纪以来,《十送红军》一直深受人民群众喜爱,成为几代歌唱家最钟情的保留曲目。

让人感到十分遗憾的是,作为《十送红军》原创的汉中红色歌谣《十送》却鲜为人知。随着时光流失,《十送》歌谣的挖掘搜集整理和发表传唱传承者石伟、孙伯和、刘守正、符文学、朱有炽、张万春等人,已被历史慢慢遗忘:

1965年,红四方面军伤残战士、《十送》歌谣传播者张万春逝世;

1970年,川陕革命根据地苏维埃干部、失散红军、《十送》歌谣原创者朱有炽逝世;

1989年,《十送》歌谣搜集整理和发表者刘守正逝世;

1995年,《十送》歌谣搜集整理和发表者石伟逝世;

2014年,《十送》歌谣搜集整理和发表者符文学逝世;

2022年2月5日,《十送》歌谣最后一位挖掘整理和发表者孙伯和逝世……

逝者已去,经典永存。他们挖掘搜集整理和发表的《十送》红色歌谣,已经成为革命历史档案中的珍贵史料,永远载入历史史册,留存千古。他们的辛勤付出和伟大情怀永远记在人们心里、永远受到人们尊重。

来源:各界杂志2022年第9期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133913.html
上一篇作为最早侵华的日本特务机构,玄洋社在中国究竟干了啥|钩沉
下一篇轰动美国,“死而复生”这个中国女人的真实身份,令人震惊!

为您推荐

陕西共12个AAAAA级景点!去过几个!

陕西共12个AAAAA级景点!去过几个!

秦川大地景色新,千年风华陕西魂。骊山晚照映皇陵,华清池畔洗凝脂。雁塔题名共辉煌,法门寺内佛光藏。陕西风采耀华夏,万代千秋共传承。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