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李斯算不算千古一相?

李斯算不算千古一相?

要说到千古一相,李斯肯定也算得上是一位,但他这一位却并不完美。

励志的奋斗史

原本李斯只是楚国上蔡的一名小吏,相当于地方上的一名基层公务员。如果不出意外,他这一辈子肯定是碌碌无为。

但是由于一次不经意间的经历,使他产生了人这一辈子,要想成就一番伟业,其实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并不困难。

那么他这一次不经意间的经历到底是怎么样的呢?

作为上蔡的小吏,上蔡的粮仓管理也是李斯职责的一部分。

有一次他去粮仓,核实粮仓的粮食情况,突然发现粮仓的角落里有一只老鼠在偷吃粮食。

他大步走过去,但是老鼠却没有任何的逃跑迹象,这使得李斯想起了厕所里的老鼠。

由于家庭贫困,李斯并没有在外租房,而是住在宿舍里面,而宿舍的厕所当然是公共厕所,既然是公共厕所,那么里面就肯定有老鼠,而老鼠所吃的也就是排泄物。

吃的差也就算了,还活着胆战心惊,每次有人一进厕所,老鼠就吓得到处乱跑。

同样是老鼠,为什么差别这么大?其中的原因在哪呢?在于平台。这就是李斯那著名的“老鼠哲学”。

既然老鼠因为有不同的平台都有不同的成就,那么人岂不是也一样?

恰巧当时的儒学大师荀子正在楚国宣传孔子的学说,因此李斯选择放弃小吏的工作去拜荀子为师。

“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史记·李斯列传》

荀子是一位挺奇怪的儒学大师,他虽然崇拜的是儒学,但却背弃了“儒者不入秦”的说法,前往秦国考察。

要是一般的儒学大师肯定是各种批判,毕竟当时的秦国不断地对外扩张,实行的也不是儒家那一套,而是法家那一套,但是荀子却对秦国的政策进行了肯定。

因为由于军功爵制度的存在,秦国的百姓与贵族在一定程度上是处于相同的起点,实现了一定的人人平等,六国是肯定不能够媲美的。

而且由于律法严明,秦国的行政效率不是一般的高,令出既行。

反观六国,政策一但触及到贵族的利益,还得要说服贵族,甚至有的时候还会遭到反弹,或者有局限性,就比如赵国。

想当年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变法,遭到了贵族的一致反对,大费周章才说服贵族的领头羊公子成,将变法实行下去,但变法始终得不到全面实施,大部分的成绩都集中在代地。

为什么是代地呢?因为代地原本是属于胡人的领土。

荀子虽然身为儒学大师,但是却能够不带有偏见的承认秦国,可见他不是理想主义,而是现实主义,对李斯的教导肯定也是更加倾向于现实主义。

这一点从他推了李斯一把也可以看得出来。

李斯的志向就是协助秦国一统天下,要是一般的儒学大师,要么是打压李斯的自信心,要么是劝说李斯不要“误入歧途”,然而荀子却将一个宝贵的名额让给李斯。

这个宝贵的名额是什么呢?就是吕不韦在修《吕氏春秋》的时候,向荀子发出的一个邀请,不过荀子并没有亲自前去,而是叫了李斯代替自己前去。

这样一来,李斯也就得以直接成为吕不韦的高级门客,不用通过层层考验。

李斯的书法、文学、政治,无论在当时,还是现在,那都是首屈一指的存在,在修书的过程中,引起了吕不韦的注意。

吕不韦也是个尽责的丞相。将李斯推荐到秦国王宫当一名郎官,所谓郎官就是秦王嬴政身边的一名文职官员。

以李斯的能力,步步高升对于他来说已经不是一件难事,毕竟他就在嬴政的身边,更何况嬴政认为当时是统一天下的最好时机,李斯也是这样认为,正所谓志同道合。

李斯不到十年的时间就从一名郎官升为客卿,要知道客卿可是六国之人在秦国担任的最高级别顾问,再进一步的话,一定是秦国的重臣。

当年的张仪、范雎都当过秦国的客卿。

天有不测风云,事业上升期的李斯,莫名其妙的卷入一场与自己无关的案件,这场案件就是“郑国间谍案”。

韩国正处于秦国东出的大门上,秦国要东出,韩国肯定不能够幸免。

而秦国自从商鞅变法以来,重农重兵,韩王想到了一个办法消耗秦国的国力,那就是建议秦国搞水利建设——修水渠。

韩国虽然居心叵测,但是秦国却采取了韩国的建议,因为修水渠的利益是明摆着的,一旦修成,关中的四百多万亩土地都能够得到灌溉。

最重要的是,这一条水渠还含有大量的泥沙,用泥沙来灌溉关中的盐碱地,可以大大的增加关中的耕地面积。

“于是关中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史记·河渠书》

这条水渠就是著名的“郑国渠”,现如今还依旧存在。

虽然郑国渠有利于秦国,但是却改变不了一个本质,那就是郑国渠的修建目的并不单纯。

这也就导致了秦国贵族看到了恢复春秋时期由贵族、君王共同把持朝政的机会,不断的煽动舆论,说六国之人个个都不是什么好东西。

加上当时的嬴政年仅二十岁左右,就如同当年的秦惠文王当太子的时候一样,受不了贵族的蛊惑,下了一道驱逐六国之人的“逐客令”。

李斯当即上了一道奏折反驳贵族的说法,这道奏折主要分为三点:

第一点、秦国春秋时期称霸诸侯的秦穆公所重用的百里奚、蹇叔、由余不都是六国之人?而秦国进入战国时期首个崛起的君王秦孝公,重用的商鞅不也是六国之人?

之后秦惠文王重用的张仪。秦昭襄王重用的范雎,不也都是六国之人?如果没有六国之人,哪里来的当今秦国?

第二点、秦国对于六国的宝物、六国的美女,都是照单全收的态度,为什么人才就不行?难道只有人才才讲国籍吗?

第三点、如果驱逐了秦国的六国之人,那不是将聚集在秦国的六国人才全部赶回六国,服务于六国吗?

李斯说的话一句一句都贴近现实,而嬴政未来是实现统一六国这一伟业的第一位皇帝,怎么可能会将逐客令这一道明显不正确的政令继续实施下去。

从李斯上奏折的第二天起,逐客令就宣布废除,李斯也因祸得福,晋升为廷尉。所谓廷尉,就是主管司法的最高官员。

李斯这位当年的楚国小吏已经成为七国权利最大,领土最广的君王手下最亲近的大臣之一,实现了完美的逆袭。

大功于秦国

不知道有没有人注意到一个问题,秦国在消灭六国的过程中,最强大的赵国、齐国都出现了奸细,赵国有郭开,齐国有后胜,且个个都身居丞相要职。

难道这是偶然吗?并不是。这是李斯提出的一条国策。

那就是对于六国的达官显贵,能收买的就收买,不能收买的就杀掉。

“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史记·李斯列传》

要不是李斯的这一条国策,秦国统一的时间一定会大大的增加。

不说齐国,只说赵国,要知道赵国李牧在的时候,秦国对赵国的战线迟迟推进不了。而李牧一死,赵国则随即灭亡。

如果没有郭开的陷害,李牧一直存在,谁都不知道秦国到底什么时候才能将赵国打下来。

而齐国与赵国国土接壤,如果再加上一个齐国,秦国统一六国的局势都有可能发生改变。

要知道,赵国尚武,齐国好商,说简单点就是一个有人,一个有钱,这两个要是联合起来,棘手程度可想而知。

由此可见,李斯那一条国策的重要性。

秦国如果要消灭六国,消灭的第一个国家一定要快,毕竟战事的时间要是一长,其他的五个国家都会蠢蠢欲动。

因为是个人都能够看得出来,秦国灭亡了这一个,那么就轮到其他四个遭殃,而其他四个肯定不会甘愿灭亡,所以李斯将首灭国家定为最弱小韩国。

可与李斯一同拜在荀子门下的韩非却不这么认为,因为他是韩国的公子,肯定不想看着故国被秦国灭亡,因此提出了三点:

第一点、韩国现在已经相当于秦国的一个郡县。

第二点、是赵国跟秦国一直对抗,而不是韩国。

第三点、韩国虽然弱小,但秦国未必能够迅速将韩国灭亡。

如果嬴政当时听从了韩非的灭赵存韩主张,估计秦一统天下的不安定因素将会急剧增加。

因为谁都知道赵国是个硬骨头,要是一时半会啃不下来,韩国又不甘愿灭亡,在背后捅秦国一刀。到时候会发生什么,谁也不知道。

多亏李斯一直坚持自己的主张,才不至于让嬴政迷失方向。不过李斯在坚持自己主张这一方面坚持的有点过。

因为他为了保证自己的主张不被韩非打扰,蒙蔽韩非将毒酒喝下,原本的同学最终演变成了你死我活。

“王安五年,秦攻韩,韩急,使韩非使秦,秦留非,因杀之”——《史记·韩世家》

后来秦国只用了十年的时间统一六国,证明了李斯的主张并没有过错。

值得一提的是,李斯并不是仅仅只参与了秦国灭韩国的决议,还参与了秦国灭其他五国国家的决议。

总而言之就一句话,秦灭六国,李斯功不可没。

不过,李斯也有值得诟病的地方,那就是焚书的主张是他提出来的。

这一条建议的出发点虽然是为了巩固秦国的统治,强行统一百姓的思想,但是却在极大程度上破坏了文化的传承。

就连司马迁这种国家级别的史官在编写《史记》的时候都大发感慨史料太少。史料去哪了呢?都被秦始皇一把火给烧了。

留下的只有秦国的史料以及医药、占卜、农家之类的书。

永远都抹不了的污点

秦始皇三十七年,秦始皇在第五次巡游天下的过程中驾崩。而早在秦始皇三十年就担任起丞相一职的李斯却背叛了秦始皇。

由于秦始皇一直不肯承认自己会死亡,所以一直没有立太子,作为第一位皇帝,他完全没有意识到他不立太子对秦国来说代表着什么。

代表着他一旦死亡,那么就会产生一场关于权利的争夺,事实也正是如此。

由于当时的他正巡游在外,又没有册立太子,虽然临死之前忽然醒悟,留下一道册立长子扶苏为太子的遗诏,但是他的贴身太监赵高却动起了不该动的心思,那就是立拥立之功。

所谓立拥立之功就是将秦始皇的遗诏摧毁,重新伪造一份遗诏,立其他的公子为太子,反正秦始皇的卬、玺都在赵高的手里管着。

而赵高拥立的这个太子就是他的学生,秦始皇的小儿子胡亥。一旦拥立成功,那么他赵高就是从龙之臣。

而要想拥立成功,必须要夺得一个人的支持,这个人就是李斯。

按道理来说,李斯没有理由答应赵高,毕竟秦始皇对他可是有知遇之恩,他的一切都是秦始皇给的,但是他却忘记了秦始皇的知遇之恩,因为他考虑到了他的利益。

首先,与扶苏亲近的人不是他李斯,相反扶苏与李斯还有政见上的分歧,扶苏主张以仁德治天下,但是李斯却支持秦始皇以残暴的手段治天下。

其次,扶苏身处边境,相比于李斯,作为边境统帅的蒙恬与扶苏的关系更好。

更何况蒙恬还有一个弟弟蒙毅,虽然不是丞相,但也是秦始皇的重臣之一,要知道,他出行能够与秦始皇坐在同一辆车上。

最后,胡亥与赵高已经达成联盟关系,如果李斯强行与赵高、胡亥作对,未必有好果子吃,毕竟一个是秦始皇的儿子,另一个是秦始皇最宠幸的太监。

为了保住自己这来之不易的荣华富贵,李斯选择了妥协。

而他这一妥协,不但改变了他的个人命运,也改变了秦国的命运,秦国二世而亡,与他有着一定的关系。

如果没有他的支持,胡亥是否能够继位是个变数。

如果胡亥不能够继位,那么秦国未必会二世而亡,因为扶苏相比于法家那一套,更加相信儒家那一套,而当时天下百姓需要的就是儒家那一套。

扶苏继位,秦国二世而亡的概率将会大大减少,可惜的是历史没有如果。

而李斯也为他的选择付出了代价,那就是满门被灭。

“而夷三族”——《史记·李斯列传》

其实李斯早就应该想到他的下场一定好不到哪里去,因为从赵高敢于篡改秦始皇的遗照来看,就可以判定他的野心已经到达了恐怖的地步。

而他李斯官居丞相,难不成赵高会放过他?不可能。况且政治斗争向来都是带有血腥味的。

李斯的老师荀子曾经跟李斯说过“盛极而衰”这个道理,李斯自己也明白这个道理。因为他曾经感慨,他原本只不过是上蔡的一名小吏,但现如今除了皇帝比他大,没有任何人比他大,未来是凶是吉,难以预测。可惜的是,说起来简单,做起来难,到头来他还是舍不得他得到的一切,以至于落得个声败身死的下场。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131893.html
上一篇每周荐书丨《战争论》
下一篇古代几个个兵家必争之地,得其一便可安天下,你知道哪几个?

为您推荐

李斯是千古名相,政治手腕极高,为何却会最终输给赵高?

李斯是千古名相,政治手腕极高,为何却会最终输给赵高?

李斯之所以会输给赵高,原因其实是多方面的。总结起来的话,一是因为秦法不允许他有太大的权力,二是因为赵高代表的其实是胡亥,真正要杀李斯的也是胡亥。第三,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李斯失去了人心,失去了他身后整个秦朝官员系统的支持。这一点,其实才是最致命的。想要说清楚李斯败给赵高这件事,我们还得从秦始皇没死那会
“东方金字塔”,战国时期齐国四王冢,这里隐藏着什么秘密?

“东方金字塔”,战国时期齐国四王冢,这里隐藏着什么秘密?

据淄博文旅:在山东淄博市临淄区淄河东岸,有四座巍峨耸立的山丘,且均匀排列,互相连属。夏天,青葱翠绿,气势磅礴。冬天,雪雾朦胧,显得更加神秘、壮观。其实,这不是山,而是战国时期齐国最鼎盛时期的四个君王的王陵。齐国四王冢四王冢呈东西排列,其墓方基圆顶,均匀排列,耸立在山坡上,显得异常醒目。自西向东,齐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