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大权在握的刘娥为何不学武则天称帝?

大权在握的刘娥为何不学武则天称帝?

有吕武之才,却无吕武之恶,这是后世史学家对刘娥的评价,刘娥是北宋章献明肃皇后,宋真宗赵恒第三任皇后,也是宋朝第一个临朝称制的女主,从她开始,临朝称制的皇后谥号都是四个字。

后世常将她和吕雉、武则天放一起对比,称赞她有吕武的才敢,却没有吕武的狠毒。当然这也是因为她没有学武则天称帝,没有颠覆北宋的朝政,后世才这么夸赞她。

那么,临朝听政11年的刘娥,为何没有称帝?是没有条件称帝,还是她本身没有称帝的欲望呢?个人认为,刘娥没有称帝,实为不能也,非不想也。

为什么说刘娥不是不想称帝呢?因为她的野心其实一直昭然若揭。

从宋仁宗13岁登基开始,刘娥就开始从幕后走向朝堂,军政大权皆系于她一身,即使是在宋仁宗未登基前,宋真宗晚年身体不好,其实很多军国大事在宋真宗时期就已经是由刘娥批阅的了。

宋真宗病危之际,天象有异,占卜得出“女主昌”的卦象,宋真宗心里就已经对刘娥有些戒备了。

他和自己的心腹周怀正和寇准一起密议要让太子监国,这件事是瞒着刘娥进行的,但是当寇准出宫安排起草太子监国的诏书事宜的时候,事情走漏了风声,被刘娥知道了这件事。

宋真宗不敢让老婆知道自己曾经想要把她逐出政治权力中心,推说“不记与准初有成言”,他竟然说不记得跟寇准达成了协议,寇准只能为宋真宗背锅。刘娥和丁谓,也就是寇准的死对头,一起寻了个由头,就罢免了寇准的宰相职务,由丁谓取而代之。

后来,寇准一党的周怀正眼见刘娥和丁谓趁着宋真宗病危把持朝政,狗急跳墙,准备发动兵变。然而事情再次败露,刘娥先发制人,周怀正被杀,削寇准莱国公头衔,把寇准贬斥到广东雷州。

而这一切都是瞒着宋真宗进行的,宋真宗被蒙在鼓励,还会问伺候的人,为什么寇准这么多天不进宫看他。

刘娥借助寇准的政敌丁谓,铲除了寇准的势力,也铲除了那些反对她听政的势力,由此可以看出,刘娥确实有吕武之野心。

后来,宋真宗去世,刘娥与宋仁宗一起临朝听政,她是身穿帝王龙袍出席的,而且,她还要穿着帝王之服去太庙举行祭祀大典,穿着龙袍去拜大宋的祖宗,这野心还不够明显吗?

所以说,刘娥是有称帝的想法的,只是制约于客观条件无法实现这个野心,外部环境跟武则天相比,有更多的阻碍,而且刘娥本人确实没有武则天那样为达目的不择手段的心狠手毒。

影响刘娥不能称帝的制约条件主要有四个方面:

跟宋真宗赵恒是真爱,爱人去世后不忍残害他的骨肉兄弟和江山社稷

自刘娥十五岁在襄王府初遇赵恒,赵恒对刘娥的就一直宠爱有加、不离不弃。

要知道,当时刘娥不过是一个结过婚的歌女,跟着丈夫走街串巷卖东西的,迫于生计,丈夫把她送进襄王府当歌姬,谁知道竟然被赵恒看上了。

从此两人如胶似漆,宋太宗嫌弃刘娥出身低微,下令将她逐出京城,但是赵恒竟然将刘娥藏在下属家中,偷偷私会。

被包养以后的刘娥并没有抛弃自立自强的本性,她抓住了命运给她的最大的馈赠,刻苦学习,让自己成为能够跟赵恒势均力敌的女性。

因此,赵恒越来越离不开她,在登基后就立刻接刘娥进宫,封为四品美人。没多久,赵恒的郭皇后去世,赵恒有心要立刘娥为后,无奈大臣反对。赵恒虽然没有跟大臣们对着干,但是他一直在等待时机。

后来,刘娥身边的侍女李氏受赵恒宠幸,成功诞下皇子。赵恒就把李氏的儿子抱给刘娥抚养,让刘娥成为孩子的母亲。这也是民间传说“狸猫换太子”的原型。

有了儿子,赵恒再次提议立刘娥为皇后,而大臣们依旧反对,但是赵恒一意孤行,还是给刘娥皇后的名分。

刘娥从一个孤女,到一国之母,15岁之前,她饱受生活的折磨,15岁以后,她遇到赵恒,才明白,这世上真有不顾身份地位的爱情,赵恒是这世界上最爱护她的男人了。

刘娥跟武则天的区别也是在这里,武则天跟李治之间利用多过爱情,刘娥跟赵恒之间是有真爱的。如果刘娥坚持要称帝,首先她就必须铲除赵恒的兄弟和子女,跟武则天一样,铲除李唐皇室的反对力量,才能具备登基的前提。

刘娥不忍让赵恒九泉之下死不瞑目,所以,出于对赵恒的爱,刘娥不可能以铲除赵家人为代价而登基。

刘娥是苦出身,内心依旧是善良的,对反对她听政的政敌,她虽然贬斥了他们,但是并没有下杀手,对太子生母、养母她也是一直善待

比如反对她最强烈的寇准,她虽然一再贬斥,但是从未伤害他的性命。

而太子的生母李氏,她也没有因为忌惮她以后要夺回儿子而下杀手,反而是一直多加照顾,李氏死的时候,刘娥是用皇后的礼仪下葬,太子也并没有怨恨刘娥,甚至在刘娥去世后,当时已经是皇帝的宋仁宗下令民间和朝廷都不得妄议太后临朝称制的往事。

太子的养母杨氏,也是赵恒的宠妃,当时赵恒要把太子给刘娥抚养,但是刘娥却说给杨氏抚养,要知道当时赵恒也非常宠爱杨氏,出入都要带着她。

把太子给杨氏抚养,让太子和杨氏处出感情来,对于杨氏来说也是一道保命符。

在宫中同为赵恒的妻妾,刘娥对待杨氏始终如亲姐妹一般,不论赵恒去世前后,始终如一。

可见,刘娥的心底是善良的,她不会为了得到权力就泯灭自己的良知。

北宋的文化氛围没有唐朝那么开放,陈朱理学初见端倪,讲究礼仪制度

唐朝文化的兼容并蓄在历朝历代都属于一个顶峰的存在,作为世界的经济文化中心,武则天要登基尚且要提前做好大量的舆论工作,说自己是弥勒佛转世,又要兴建明堂,又要发布《金刚经》营造舆论氛围。

到了北宋,有了武则天这么一个前车之鉴在,北宋的那些忠臣怎么可能会让历史重演?

北宋的朝臣对武则天的评价是“唐之罪人,差一点就断送了大唐的江山社稷”,这句话让刘娥称帝的念头一下子被一盆冷水浇下来。

再加上北宋立国后,重文轻武,陈朱理学在这个时候开始成形了,国家非常注重礼仪制度,在文化氛围如果浓厚的情况下,刘娥要称帝面临着比武则天更加困难的思想改造。

“女主昌”会受到天下人的唾弃,所以,刘娥的舆论基础没有武则天那么好。

她跟太子不是亲母子,登基名不正言不顺

刘娥一生无子,儿子不是她亲生的,更加不是她亲自抚养长大的,虽然她对宗仁宗也还不错,也尽到了教养的责任,但是毕竟不是亲生的。

刘娥称帝的底气就不是那么大,武则天生了那么多儿子,尚且不敢全部杀死,她就这么一个养子,要是想要称帝,这个儿子会放过自己吗?

她要付出的代价,跟武则天相比,恐怕是她无法承受的。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124200.html
上一篇曹景宗赋诗惊满座,徐孝穆寓情描关山|云游汉魏六朝诗苑(33)
下一篇这5个人太能打,常被误认为是开国上将:其实55年授衔时都是中将

为您推荐

探寇准墓、入慧照寺记行。

探寇准墓、入慧照寺记行。

(续上) 走出惠陵,时间已过午时一点半,在午饭和去寇准墓选择,多数占了上风。 寇准(961~1023),字平仲,华州下邽(今陕西渭南)人。北宋政
北宋灭亡后汴梁多次易手,南宋为何两度光复汴梁城,又两度丢失?

北宋灭亡后汴梁多次易手,南宋为何两度光复汴梁城,又两度丢失?

在大多数人的印象里,在“靖康之变”北宋灭亡之后,宋朝便就此失去了京师汴梁。实际上,从靖康二年(1127年)北宋灭亡至绍兴十一年(1141年)宋金议和期间,京师汴梁曾先后两次重归南宋。那么,南宋是如何两次收复汴梁,又是如何丢失的呢?金军北上撤出中原后,汴梁落入伪楚政权手中“靖康之变”中,金军虽然攻破了宋朝都城
当“祖宗之法”遭遇“得君行道”:北宋的政事和史事

当“祖宗之法”遭遇“得君行道”:北宋的政事和史事

袁春希/访并文北宋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特殊的年代。北宋历史中的政争与权力的交叉,不仅发生在现实世界,还有来自理想世界与道德观念的交锋。北宋在政治与军事上的积贫积弱,作为一种背景,也凸显了这种交锋的激烈。然而这种交锋势必借助于最高权力的选择。这使得当时的士大夫有了“得君行道”与“以天下为己任”的幻想,也
史上第二个武则天,被扼杀了

史上第二个武则天,被扼杀了

读历史有个问题值得探讨:为什么有武则天的先例,中国历史上却再也出不了女皇帝?常见的解释是,女人窃权,就像牝鸡司晨,必定乱政,武则天之后,整个社会已经不能容忍女皇帝的出现。所以,没有女皇帝,是王朝之幸,天下之幸。这种解释,在历朝历代都很盛行,构成我们认识历史的“常识”的一部分。但是,背后的逻辑,细思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