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秦朝太监宰相赵高(五):迷惑秦王,讨好胡亥,谗言扶苏

秦朝太监宰相赵高(五):迷惑秦王,讨好胡亥,谗言扶苏

本文由小二黑以今说古参考民间野史撰稿

赵高一家被秦王掳入秦国之际,秦国空前强大。秦王嬴政奋发有为,决心一鼓作气,消灭六国,建立由秦一统的天下。自公元前231年发动灭韩战争时算起,秦国仅用了短短的10年时间,先后消灭了韩、赵等国,这时的秦国,国力强盛,军士善战。在一统战争的后期,秦军以摧枯拉朽之势,如同秋风扫落叶一般,节节胜利,锐不可挡。

面对如此强大的秦国,赵高作为宫中一太监,如同一只蚂蚁一样,在秦宫中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虽然他报仇心切,但只得从长计议。因为他深知如果与强秦相对抗,无异于以卵击石,最后只能落得个头破血流。

1.迷惑秦王

迷惑秦王

公元221年,六国悉数荡平,海内一统。秦王嬴政自是兴奋不已,一连数日在宫中大摆宴席,犒劳三军。由于秦王心情舒畅,连宫中的下人们也敢在言行上略有放肆,甚至宫内太监常能得到秦王的赐酒。

赵高看到嬴政这个暴若豺狼的君王,由于过度兴奋暂时换上了一副和善的面孔,感到不能放过这稍纵即逝接近秦王的大好时机。这一天晚上,赵高趁服侍秦王就寝的当值之机,向秦王祝贺道:“大王无上英明,完成了前无古人的雄伟大业,开百世之先河,功高盖过盘古之开天啊。今小人书得几个小篆,乞请大王御览。”

秦王回头望了赵高一眼,颇觉诧异地说道:“噢?赵卿也能舞文弄墨?”秦王虽然不屑于理会一个小小的太监,但由于他心情高兴,也是举国同庆的大喜日子,秦王心想关心关心这些日夜劳作的太监也无妨。

赵高见秦王没有表示反对,就抓紧机会毕恭毕敬地把一方绢书呈给秦王,秦王接过一看,不觉惊喜异常。只见赵高的字体写得工整洒脱,灵秀遒劲。绢上写道:

天下归一,字内垂功;

万民颔首,盼易号名。

秦王看过绢书,细加思索,甚感赵高的四句小诗十分有理。

第二天,秦王遂采纳赵高的意见,下令道:“寡人以眇眇之身,兴兵诛动荡,赖庙之灵,咸伏其辜,天下大定,今名号不更,无以称成功,传后世,其妥议帝号上闻。”此令一出,可忙坏了一班朝中重臣。想出了十多个尊号,都不甚理想。等秦王钦定的日期一到,没有办法再拖延下去了,只有把几个尚不成熟的方案拿到朝上去,供秦王研究议定。

其实赵高早已经考虑到,国王的名号至关重要。从平时揣摩秦王的言谈话语,也看得出秦王对这个问题也十分重视。所以赵高在秦王高兴的时候以欣赏书法为名,提出名号问题,是处心积虑,用心良苦的。

这几日赵高反复研究琢磨名号之事,心里早有方案。当他得知秦王要在这次朝会上商议名号之事时,就与当日值班太监调换了班次,以当值黄门的身份参加了会议。他见王绾等人拿出的方案得不到秦王的满意,便抓住机会上前奏曰:

“陛下,废臣有一个不太成熟的想法,不知是否当讲?”

秦王一看是赵高,心想:一个太监,本不应该让他在朝上多嘴,不过天下初定,应当广为招贤纳才,不应该讲贵贱、分厚薄。再说这班大臣的意见没有一个称心如意的,不妨让他说说看。若有合适之奏,也剥一剥丞相王绾的面子。作为一国之相,竟然不思进取,无所用心,等到太监们都上来为寡人出主意,你还有什么脸面站在这里。于是就对赵高说道:“朝上是商议事情的地方,谁有意见都可以发表。”

“谢过大王。”赵高侃侃而论道:“古人云:皇有皇猷,帝有帝德。以往的史家推论史事,首推三皇五帝。到了夏、商、周三代,无论是大禹、成汤或是周文、周武,他们自知功量不及前人,就只有降号为王了。今大王平定天下,一统海内,九州同欢,万民同庆。陛下之功绩震古铄今,连尧、舜都不及您十之一、二。 所以皇之称,已不足展示您的功德;帝之号,也不足以表达臣民对您的崇敬。依臣之愚见,不如合二为一,叫作‘皇帝’如何?·”

“晤……”秦王点了点头,认为赵高所奏比较符合自己的意愿,便以商议的口气对群臣说:“诸位发表发表意见,议议赵卿之奏是否可行呀?”

秦王说这番话时,有意望了望丞相王绾。王绾的脸色早已憋得像酱猪肝似的,紫里透红,红中发青,煞是难堪。他已经听出秦王对赵高之建议赞许的口吻,也就只有黄瓜秧子上架顺杆儿爬了,对赵高的建议连连称好。群臣见丞相都已表态,还有什么说的,于是山呼万岁。

嬴政心里有一种前所未有的满足感,他总结道:“甚好,皇帝之称号从我开始,以后我就称作始皇帝,后世子孙,以次计数,二世、三世至千万世,传至无穷。我本人就以‘朕’字自称。”

他随后以一种少见的温和目光扫了赵高一眼,这眼光没有在赵高的脸上久留,但赵高从嬴政的目光中不仅仅看到了赞许和承认,也分明看到了光明和希望,看到了前途和方向。

不久,赵高得到始皇帝宠爱,又提升为黄门令。

赵高在朝中为中车府令,在宫中是黄门令,同时又兼职太傅为少公子胡亥的老师。虽然其职事似乎很不起眼,可是由于整日与始皇帝接触较近,能够近察龙颜,洞悉君心,所以其作用是不容小视的。他借机又在宫中安排了一些亲信,所以无论是朝廷还是后宫,他都像影子一样,无所不在。

2.讨好胡亥

讨好胡亥

见了胡亥,稍作寒暄,赵高就开始了他作为老师的第一课:“作为皇子,必须学习治国之道。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荀子大师的名著《正名》。

赵高摇头晃脑、自说自话地欣赏着荀况的著作,但低头一看,少子胡亥正在大打呵欠,对荀子的文章丝毫不感兴趣。赵高连忙征求胡亥的意见说:“少爷,荀子的文章您认为不好吗?”

胡亥又摇头又摆手地说:“不好,不好。什么同啊,异的,太罗嗦。”赵高赶紧劝慰道:“好,好好,不学这个,咱们再换一篇。学学韩非的《主道》怎样?”

其实胡亥哪里知道韩非是何许人也,只有应付道:“好吧,《主道》就《主道》吧。”于是赵高又大声朗读起来。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赵高再看一眼胡亥,胡亥已经打着呼噜进入梦乡了。赵高无奈地摇了摇头,心想,看来要教好皇子的确不简单。赵高走向前去摇摇胡亥,胡亥醒是醒来了,但赵高搅了他的好梦,他很不高兴地对着赵高大发脾气:“你这个人怎么搞的,讲的东西一点意思也没有。”

赵高苦笑了一下,真不知该怎么办才好。就说:“好吧,咱们就讲点有意思的,咱们唱一首诗歌。”过去诗歌都是人们在劳动和生活中唱出来的,故不像枯燥的诵诗,而是按一定的曲调唱诗。赵高想这样可能会增加一些胡亥的兴致。赵高唱的是《诗经·小雅·北山》:

溥天之下,莫非王土;

率土之滨,莫非王臣……

“不对,不对。你唱错了,唱错了。”赵高刚唱了两句,胡亥就在下边嚷嚷了起来。

赵高耐心地问:“哪个地方唱错了?”

“不是王土,王臣,而是皇土,皇臣。”胡亥说。

“这……”赵高颇为不解。

“你不同意?”胡亥双脚用力跺着地:“你敢说这土不是父皇之土?”胡亥又用手不客气地指着赵高的鼻子:“你敢说你不是父皇的臣民?”

胡亥一番话搞得赵高哭笑不得,只得捣蒜似地点头说:“对,对,对,是皇土,皇臣。”

对待胡亥这样的花花少爷,赵高颇费了一番心思,最后决定只有采取欺上瞒下,两面讨好的办法,完成对胡亥教育的任务。

赵高首先设法笼络、讨好胡亥,事事处处满足胡亥的需要,随他去恣意享乐。这样,赵高并未起到一个老师的作用,而只是起到一个玩伴的作用,日夜陪同胡亥玩耍享乐。这样做自然赢得了胡亥的欢心,秦始皇见小儿子心情愉快,自然也对赵高比较满意。

一天,秦始皇批阅了大量的奏章后颇感疲乏,就走出来活动活动,不觉转到了胡亥的书房,心想正好借此机会去观察一下胡亥的学习情况。这时的赵高、胡亥二人,哪里知道皇帝向他们走来。

赵高在胡亥的纠缠下,正爬在地上,一会儿扮马让胡亥骑,一会儿扮狗让胡亥取乐。玩得胡亥非常开心,早把学习、上进丢在了脑后。说来真是该赵高躲过劫难,在他们师徒二人尽兴玩耍之时,正好大公子扶苏的儿子子婴从这里经过,子婴和他父亲一样,是一个心地善良的人,虽说论年龄跟胡亥相差无几,但要比胡亥懂事得多,也成熟得多。子婴看到皇爷爷朝胡亥小叔的书房方向走过来,赶紧从花丛中折了回来,告诉胡亥、赵高说:“不好了,皇爷爷过来了,你们赶快停止玩耍!”

赵高一听,吓得面如土色,急忙收拾好现场,拿起书简,做起了苦读的样子来。

始皇帝正好走到窗户下面,听到这师徒二人的一问一答,感到十分满意。为了不打搅他们的学习,始皇又蹑手蹑脚地回宫去了。始皇走后,赵高估摸着始皇走远了,才敢用袖子擦一擦额头上的冷汗,暗自庆幸的同时,也深深地对子婴感激不尽。

赵高正是用这种方法,既获得了少子胡亥的欢心,又获得了秦始皇的信任,心中十分得意。但是,赵高一刻也未忘记报仇。久而久之,赵高心想,胡亥仅仅是秦始皇的少子,如果秦始皇去世了,继位的应该是长子扶苏,而不可能是胡亥。因此,处心积虑的赵高,便想方设法亲近扶苏。为此玩弄权术,献媚于公子扶苏。

3.谗言扶苏

谗言扶苏

一日,赵高以借书为名,来到了公子扶苏的书房。见扶苏正在用心读书,便上前恭维道:“啊呀,公子!真不愧是吾皇长子呀。潜心求知,国之幸甚,民之幸甚啊!”

扶苏为人正直不阿,最为反感的就是虚伪。

他头也不抬地对赵高说:“你不好好地教育胡亥,跑到我这里来干什么?”

赵高干笑了两声说:“胡亥跟公子您相比,真是相去甚远。小人仰慕公子的横溢才华久矣,今特地前来求教……”

扶苏对那些见风使舵的马屁精,也见得多了。听了这话,他越发厌恶赵高,没好气地对赵高说:“你没看我正在念书吗?这里没空,你走吧!”

赵高碰了一鼻子灰,一脸的窘相:“那,那……在下改日再来拜访。”

赵高不曾想弄巧成拙,他的伎俩让扶苏感到十分讨厌。赵高心想,要找个办法治一治这个不开窍的东西。

赵高利用太监总管的职权之便,派出耳目、探风,把公子扶苏在府中的动静摸得一清二楚。一日扶苏到他的老师王绾府中求教,情况也被赵高掌握。赵高把情况添油加醋地说给胡亥,怂恿胡亥这个缺心眼儿去向始皇打小报告。

胡亥对父皇说:“扶苏昨日私访王绾,二人开口安邦,闭口治国,狂妄至极,应究其罪。”始皇曾立有规矩,他人不得私自乱议治国大事,扶苏并且还去私会遭始皇冷落贬职的王绾,始皇听罢脸色一沉,派人把扶苏唤来质问。扶苏生性不会说谎,就默然认之。

“据说你曾吟屈子《天问》,以禹王自喻?”始皇问道,扶苏又不答,始皇勃然大怒,斥责道:“令行禁止,主之分也,奉法所从,臣之分也。你常读《管子》,不会对管子的这一名句不知吧?你再三行非分之事,朕不愿再看到你!”

这时赵高笑眯眯、假惺惺地上来相劝道:“皇上,这事按说不全怪公子。公子毕竟年轻没有经验,账应该算在那老奸巨滑的王绾身上。他已经被陛下贬官,还在那里擅论朝政之短长,按刑律当治大罪。不如把这王绾交由公子,由公子依律定罪。一则给公子一次将功补过的机会,二则也让公子经实案锻炼锻炼。”

扶苏把这件事情告诉了王绾,王绾马上就识破了这是赵高的诡计。他告诉扶苏说:“这对于你是一次严峻的考验,老夫已经下野,况且已经到了入土为安的年纪,你不要有所顾虑,按秦律大胆量刑,不能碍于师徒之情毁了你的前程。”

长子扶苏为人忠厚平和,他对秦始皇严刑峻法的统治做法十分不满,又因“焚书坑儒”之事多次直言极谏,秦始皇心中对他早有不悦。扶苏面对这道难题寻思来琢磨去,无奈之下只有交白卷了事。

扶苏第二天回报父皇道:“恕儿臣没有很好地掌握秦律,对王绾之罪不知如何定夺,请父皇另请高明。”始皇不禁大怒,于是将长子扶苏派往北部边境,充当蒙恬所部大军的监军,驻扎在上郡。

当然,秦始皇将长子扶苏派往边境,不仅仅是对他数次批评朝政、袒护王绾的一种惩罚,更大意义上是为了让他历练政事,防御北边匈奴入侵。这既可让长子扶苏的军政才能得以成长,也可以慑服人心。

长子扶苏外出监军离开咸阳以后,赵高自以为将来继承皇位的人依然是一个未知数。因此,他一方面努力讨好胡亥,一方面让胡亥收买人心,培养自己的势力。面对这些阴谋活动,秦始皇却因用心于控制各地反秦活动,疏于防范,从而导致赵高胡亥一伙势力坐大,这为秦始皇去世后的皇位斗争埋下了祸根。

撰稿:小二黑以今说古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120135.html
上一篇二战期间,意大利军队的伙食最好?英军战俘吃了不愿回国?谣言
下一篇闭关锁国?谈明代海禁政策

为您推荐

李斯是千古名相,政治手腕极高,为何却会最终输给赵高?

李斯是千古名相,政治手腕极高,为何却会最终输给赵高?

李斯之所以会输给赵高,原因其实是多方面的。总结起来的话,一是因为秦法不允许他有太大的权力,二是因为赵高代表的其实是胡亥,真正要杀李斯的也是胡亥。第三,最重要的原因在于,李斯失去了人心,失去了他身后整个秦朝官员系统的支持。这一点,其实才是最致命的。想要说清楚李斯败给赵高这件事,我们还得从秦始皇没死那会
刘邦原本只是一个混混,为何有资格接受秦王投降,彻底灭了秦朝?

刘邦原本只是一个混混,为何有资格接受秦王投降,彻底灭了秦朝?

公元前207年十月,随着刘邦率军抵达咸阳城外,身为秦王的子婴,主动打开了城门,带着传国玉玺和象征皇帝地位的符节,出城投降了。那一天,当秦王子婴彻底跪下,秦朝也就彻底亡了。这一幕,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是极为重要的一个瞬间。要知道,秦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秦国的先祖,靠着给周王室养马,得到了一块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