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育儿 > 家校共育有妙招 纠正孩子爱“吹牛”的习惯|家校微案例

家校共育有妙招 纠正孩子爱“吹牛”的习惯|家校微案例

“吹牛”是很多孩子都有的正常行为,但如果孩子沉迷于“吹牛”所获得的高关注与自豪感,容易掉进虚荣的陷阱,引发人际交往危机。本期分享一位“吹牛大王”学生在家校共育中改变认知、纠正行为、提升自信的详细过程,希望给老师、家长一点启发。

专家档案

焦淑贤:华东师范大学附属中旭学校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中级沙盘心理咨询师,国际绘画治疗师,12355青少年心理服务志愿者,儿童情商培训师,参与的课题、赛课、论文曾多次获得国家级、市级奖项。

为博关注

他成了“吹牛大王”

“这些题我都会做!”“我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快来看快来看!方方又在吹牛了!”同学们开始大声欢呼起来。

方方是一名身材瘦小的小学二年级男孩,妈妈从小对他照顾有加,他也很听话。幼儿园阶段的他一直是老师眼中的“安静男孩”。方方很少表达自己想法,就算鼓起勇气说话也很小声,习惯用点头摇头来表示想法。他看见老师也很少主动打招呼,和同学发生矛盾也总是闷在心里。

父母对他的“不爱说话”总是着急又无力。

为了鼓励孩子,父母常常用夸张的方式表扬方方。二年级时,方方开始变得开朗起来。老师和父母为此都很开心。

可随之而来的“话痨”也让老师和家长犯了愁。方方很多语言表达都与现实不符,比如“我的力气比牛还大!”“我是唱得最好的!”对于不会做的事,也大声说“我都会”,方方开始喜欢上了“吹牛”。久而久之,他也在班级得到了“吹牛大王”的外号。父母和方方沟通了关于“吹牛”给自己和给别人带来的麻烦,也和他做了一些口头约定,但是这样的方式似乎并没有让他的“吹牛”行为减少。

这天下课,方方又在同学面前晃悠,开启了他的“吹牛”日常。见同学们不理睬,他便增加了新的“吹牛”内容,从自己的身份、家庭的经济情况到自己与周围人的关系,越说越离谱。任何事情一到他口中,都被吹得天花乱坠。听到新的“吹牛”版本,同学们又开始发出惊呼声……

长此以往,老师更加频繁收到同学们对方方“吹牛”行为的不满。方方的朋友越来越少,学习也没有动力。父母为此也十分苦恼,便带着孩子来到了咨询室。

►►►

辅导过程

减少“吹牛” 家校共育巧帮助

第一阶段

找准原因是关键

萨提亚家庭治疗中的“冰山理论”指出,一个人的自我就像一座冰山一样,我们能看到的只是表面很少的一部分,而更大一部分的内在世界却藏在更深层次,不为人所见。孩子每种行为表现的背后都藏有深层次的原因。

为探究原因,对症把脉,我用方方最喜欢的方式——绘画,与方方进行深入对话。在画里,方方把自己画得很小,而封闭的门显示他把自己锁得死死的。原来,表面看起来惹人讨厌的“吹牛”行为,背后隐藏着方方渴望被关注、被理解、被赞赏的期待。在咨询的过程中,我和方方对“吹牛”这一现象进行深入探讨。

◎问:你怎么看待“吹牛”呢?

◎答:我觉得“吹牛”时,自己很开心。 他们平时都不理睬我,但是我“吹牛”时, 他们都来看我,还会为我鼓掌呢!

◎问:你认为他们鼓掌的意思是对你的赞美,还是起哄?

◎答:最初我觉得他们是喜欢我,后来我发现他们是在嘲笑我,其实我也想改变。

◎问:你有什么办法来改变这个现状吗?

◎答:那就是不“吹牛”了呗。

◎问:具体怎么做,你想好了吗?

◎答:没有。

◎咨:我们可以一起探讨下一步怎么做。

第二阶段

矫正行为分步走

沟通过程中,我发现方方对真实与虚拟能够清楚地进行区分,他“吹牛”是想引起他人的关注,获得存在感。

为此,我和方方及其父母共同探讨出辅导的目标及计划。

1.量化“吹牛”行为,客观记录行为发生频次

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方方妈妈协助记录孩子每天的“吹牛”次数,并和他约定每天逐渐减少“吹牛”次数,设定小目标。

2.采用“消退法”帮助方方减少“吹牛”行为

当他开始“吹牛”时,父母、老师减少对他的关注和表扬,同学也不再鼓掌起哄;面对他的“吹牛”行为,大家都不给予积极关注,以达到减少“吹牛”的目的。

3.自我记录正向行为

方方自己准备了一个记录本,并命名为“我是真诚小太阳”。当他认为自己没有“吹牛”时,就在本子上画一个代表真诚的小太阳,帮助他进行自我觉察。

经过阶段调整,方方的吹牛次数有所下降,但是他对自我的认识仍然欠缺,总会因为别人的批评或者建议而伤心、难过,认为自己还是追不上别人。为此,

在第三阶段,我侧重对方方的认知和自我价值感进行调整。

第三阶段

改变认知立自信

“吹牛”这一现象的产生,有着个人自我补偿的需要和降低焦虑的需求。

方方的“吹牛”行为更多是认为自己做得不好,又想获得他人关注而形成的恶性循环。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增强自我认知需要父母、老师、同学等不同社会他人和重要他人的协助,更需要循序渐进。

多方合力下,我通过父母、老师举事例和观察等方式,协助方方认识到每个人都有着优点和不足,每个人都不完美。

我借助班级团体心理辅导,改变方方及班级同学对自己与他人的客观认识,引导方方找到自己目前的优势是画画,并鼓励他参加学校的绘画社团。老师多次将方方的获奖作品在班级展示,方方获得了大家的赞赏,自信心逐渐增强,朋友也渐渐变多。同时,方方也认识到夸大表达的不足,有意识地减少“吹牛”,真实表达自己。

现在,方方已经很少“吹牛”了;就算出现了,他也会摸摸头,笑着说“不好意思,我又吹牛了,嘻嘻……”然后再说出真实情况。

专家观点

拯救“吹牛大王” 客观认知是关键

很多时候,成年人听到孩子“吹牛”,容易给孩子贴上“又在乱说”“说大话”“爱撒谎”等标签,很少会探究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

对处于小学低段的孩子来说,这个时期也正是自我认知不断发展和完善的阶段,他们通过自我表达和他人、外界信息等来发展和完善自我认知。家长和老师需要引导孩子客观认识和评价自己,用发展性眼光和思维看待孩子,不轻易进行结论性评价。

同时,给予孩子积极客观的引导和评价,鼓励孩子找到自我优势,发展兴趣爱好,发挥优势和特长,提高自我价值,增强成就感,进一步增强自信心。

和孩子一同客观看待并接纳自己的不足,认识到每个人都不是完美的,减少自我焦虑。

纠正“吹牛”行为小贴士

1.摸清“吹牛”原因,对症才能巧把脉

孩子3-5岁这个阶段是“吹牛”高频发生的时期,此阶段的孩子由于生理发展特征,在理解真实和想象之间的能力较弱,喜欢以自我为中心,喜欢夸奖自己,不太能够理解和关注别人的情绪特点,不知道自己的“吹牛”会让别人反感,家长不用太过担心。

而到了幼儿园,孩子就会在观察和学习中找到真实场景,自然而然减少“吹牛”行为。

如果上了小学,“吹牛”行为仍在持续,甚至不断增加,就要引起家长重视了。

一般喜欢“吹牛”的孩子都有着自我补偿和降低自我焦虑的需要,适度引导孩子看到自己“吹牛”行为带来的坏处,客观看待自己尤为重要。在此过程中,家长还可以和孩子一起找到自我优势,勇敢展现自己找到自信,促进孩子提高自尊水平,减少自我焦虑。

如果这种“吹牛”表现过度频繁,“吹牛”内容过度夸大,就要寻求专业人士的帮助了。

2.改变“吹牛”行为,循序渐进勿求快

任何一个行为的改变都不是一蹴而就的,想要改变“吹牛”这一行为,需要协助孩子设定调整目标,量化“吹牛”次数,不要想着马上改变,过程需要循序渐进;有时这样的行为也会反复,家长们也要做好及时引导和监控的准备。

3.纠正“吹牛”行为,方式多样来引导

对于低龄段孩子,自我觉察的能力较弱,需要周围人协助他们觉察到自己是“吹牛”了。因此,当孩子出现“吹牛”时,家长除了语言的提醒,还可以和孩子约定不同的动作提示。例如当出现“吹牛”行为时,就摸摸鼻子等。当然,此方法在实施过程中也要及时跟踪,如果动作提醒反而加深了孩子的“吹牛”行为,就需要取消刺激物。

如在“吹牛”发生时,减少惊呼和批评的语言,从而来达到减少“吹牛”行为的目的,这一方法也称为“消退法”,即通过取消促使某些不良行为的强化因素,从而减少这些行为发生的行为矫正方法。简单地说,就是我们对不良行为不予关注,不予理睬,那这种行为发生的频率就会下降。

4.减少“吹牛”行为,表扬鼓励要适当

孩子的“吹牛”会受到家庭教育的影响,很多家长在表扬孩子的时候喜欢用:“哇!你的这幅画简直就是世界上最美的画!”“你是全世界最厉害的人!”等语句,而这种频繁夸大式的表扬会助长孩子的“吹牛”行为。家长要用更恰当的方式,与真实情景和孩子的现实努力密切联系。例如前面的两种夸奖可以调整为:“你完成这幅画的时候很认真,并且你很用心在画,所以这幅画看起来特别美!”“遇到难题你没有退缩,而是认真思考,寻找解决办法,你真厉害!”

文| 焦淑贤 本文选自《新家长报》1029-1030期

声明:根据著作权法相关规定,转载或引用新家长报原创稿件请标明完整来源:新家长报。本公众号转载之文图及音像稿件,如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作者与新家长报联系。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2_72568.html
上一篇七夕会健康|如何让焦虑少一点点
下一篇一哭就喂奶,可能会有这些影响,很多妈妈吃亏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