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育儿 > 你永远不知道你的语言给了孩子怎样的暗示

你永远不知道你的语言给了孩子怎样的暗示

近日和朋友在外面宵夜他给我讲了下家里的糟心事,受疫情影响儿子在家上网课,经常一道数学题折腾半天都想不出来,大老爷们儿哪有那么好的脾气?于是乎当时就急了对孩子怒吼道:

“讲了这么多遍你还不懂吗?”

“你怎么这么蠢?家里旺财都比你聪明!”

“你是个猪脑子吗?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儿子”

然后这小子也有个性,直接笔杆子一丢,撂挑子不干了。还顶嘴道:“爱学你学,我不学了!你说旺财比我聪明那你让旺财去上学啊,你这么厉害为什么别的同学家里可以住别墅,人家爸爸可以是老板?你就会吼我!你去上学啊!”“你不知道我当时就差点没气的被120带走,”朋友一脸无奈的说到。“那你最后动手打孩子了没?”我问道?“没有,这不想到这小兔崽子我现在的确能揍他但是等我老了就不一定了。咱们都这个年纪的人了不怂不行。”朋友一脸无奈的说到。

我望着一边埋头扒饭但是竖着耳朵听着大人对话的孩子不免有些好笑的对着他讲道:“还是你聪明不然以后你老喽可别真的养了个仇人出来呦。”然后我对孩子说道:“小子,去帮我到前面那家冰粉摊买两碗冰粉来,你一碗我一碗如何?”孩子拿着钱过去了,我故意在后面喊道:“多给我来一点果汁啊,要满满的一碗!”

大约两分钟孩子回来了,果不其然洒出来不少。朋友一看当场就呵斥孩子:“怎么搞的这点小事都做不好,你还能干点什么?”我急忙安抚住朋友,将朋友的孩子拉到面前。八岁的小孩子刚好和坐在小马扎的我们两个差不多高。我先对朋友说道:“现在我和孩子说什么你听着就行,不要插话,你的孩子没有你想的那么不堪。现在听我说,懂?”

然后我看向我面前低着头的孩子问道:“小子,告诉你叔我,刚才是不是太紧张了?这点事情对你来说并不困难是不是?”孩子怯懦的点点头。“刚才这家的冰粉因为果汁洒了,所以味道没那么好,但是叔叔知道更远的那家味道更好,你再帮叔叔买一份回来,这两份冰粉都归你行不行?”“但是我怕我又把果汁弄洒了”孩子怯懦的回答。“没关系那家冰粉就是少点果汁也不要紧的,不过我希望你能在这路上看看有没有什么有趣的事情回来讲给叔叔听好不好?”“嗯!”孩子拿着钱离开了。

“你知道你为什么越是吼孩子他就越不听话,越让他做什么他就越做不好什么吗?”我对朋友问道?“还不是这小兔崽子长大了,叛逆了呗。”朋友答到。

我笑了一笑,“这还真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你陷入了白熊效应。”“啥玩意儿?啥玩意儿效应?”朋友问道。

我打开手机随便找了一个北极熊图片递给他,然后告诉他:“接下来这一分钟你想什么都行但是就是不能想这个北极熊”你绝对做不到信不信?“这有啥难的?”“赌一杯啤的?”“谁怕谁?”一分钟后我笑着问朋友:“这北极熊有哪些特点?”朋友一字不差的说出图片后一脸诧异的看着我。

“是不是越是和自己强调不要去想北极熊,这北极熊的样子就越清楚?”朋友点头一脸懵圈的看着我道:“你这又是什么妖术?”“不光是你,孩子也是一样,你越是和他讲不要怎么样不要怎么样他就越是要怎么样而且以此为乐。你越是和他强调不要把果汁弄洒了他就越是会把果汁弄洒。你越是说他怎么这么笨,他越是不会做什么。”越是阻止,越容易发生,这就是“白熊效应”。这是一种心理暗示,当我们在潜意识里不断重复一件事情的时候他就会变成现实。

心理医师苏珊·沃德教授曾经说过:“小孩总会相信父母说的有关自己的话,并将其变为自己的概念。”同样在临床心理学上有一个概念叫做“隐形精神暴力”,你如果认为孩子不好,贬低他,他也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你一直说孩子笨,他就真的认为自己:“我不行,我不可以,我做不到”。长期经历这种“隐形精神暴力”的孩子他们的海马体和胼胝体的体积会缩减,这也就意味着孩子的记忆力,反应速度都会下降,智商会受到直接影响!!!

“那咋整?”朋友问到。我笑嘻嘻的看着朋友眼神盯着他的酒杯,朋友会意。“给你一个公式吧,给你讲多的你丫儿的也整不懂。”我说道。在心理学上有一个FFC育儿模型,说人话就是事实(Fact)+感觉(Feeling)+比较(Compare)套用到我们教育孩子就是一句话把它分成三个部分来讲。

第一部分描述事实:比如说刚才我问孩子他是不是紧张,这句话在这里翻译给孩子就是“我知道你很紧张,我也经历过,我很理解你”这是在和孩子共情。从医学角度来说就是孩子大脑还没完全发育好,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一旦有脑袋占上风就很容易变得敏感,脆弱,自控力差。这个时候他就喜欢和我们对着干。在这个时候我们要像一面镜子一样,去映射我们孩子的喜怒哀乐,去帮孩子表达他们想表达的。这会让孩子慢慢平静下来,感受到他是被理解和被关心的。

第二部分,阐述我们对这件事儿的感觉,对应的就是我刚才和孩子说的“我感觉这点事儿对你来说并不困难”这是帮孩子转念,孩子当前本来就被困难难住了,心理压力山大我们还在这个时候说他是不是笨死了,这会进一步挫伤他的自尊心何况你还当着我一个“外人”面前这么干。这个时候他就会怀疑自己觉得自己真的很笨什么事情都做不好。所以说这个时候咱们要帮助孩子把当前的“负面情绪”变成“正面情绪”让孩子懂得原来只要我在努力一点,在仔细一点我下一次会比这次更好,我能行我可以!只有当孩子感觉更好地时候他才能做的更好。

第三部分,进行比较:在刚才那种环境下你可以和孩子说:“你已经很厉害了,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还不敢一个人过马路呢,所以你一定可以做的更好。咱们再来一次。”这是再次激发孩子的内驱力。情绪降温的时间大约在15S,孩子在情绪平稳下来后,他的左脑子也就是管逻辑这块儿就慢慢回来了。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不断强化他的正向观念,然后鼓励他继续尝试。

所以说我们孩子的脑子是可以被语言改变的,他会一直根据外界的需求而改变神经的分配。国外专家之前做过一个“权威性谎言”的测试随便找了一个普通中学随机挑选十八个孩子对他们的老师说:“他们的智商很高,很聪明。”在八个月后这十八个孩子真的成了班上的佼佼者。这个就是暗示的力量。

“听你这么一说感觉还挺有道理的?还有没有别妖术?在教我两招”朋友和我碰了个杯意犹未尽的问道。“在生活上,把‘不要’两个字去掉。直接告诉孩子你希望他怎么做,这样做可以避免刚才说的‘白熊效应’这样他就会越来越听话。”“然后呢?”“学习上,训练他自己上瘾式学习。”这个就涉及一个“峰终定律”了,简单来说就是一个人对一段体验的感受是由高峰和结尾决定的,如果在高峰和结尾是愉快的,那么整段体验就会很快乐。

但是就目前而言我们很多孩子的学习在峰值处的体验是:“啊!这数学题太难了。”“啊,这篇作文不会写太深奥了。”而结尾的体验是“这么简单的题你怎么又做错了!”“你成绩怎么这么差?”全是负面的情绪。这就决定了孩子认为学习是痛苦的,谁没事愿意自己找罪受啊。你就比如说游戏,为啥是个人都或多或少喜欢游戏?就是因为他过程和结尾都很爽是不是?你每一分钟得到的都是正面的反馈,所以说我们让孩子在峰值处和结尾处得到的反馈都是正面的,那他就会真正的爱上学习。

陶行知先生之前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中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父母的话是孩子一生的风水。坏的暗示,会让孩子一生藏在童年的阴影里。而好的暗示将会是孩子一生前进的勇气和底气。

父母的语气有多好,孩子的运气就有多好,永远不要小看“暗示”的力量。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2_494.html
上一篇《星汉灿烂》开局:“空降式”父母教育孩子的雷,萧元漪全踩上了
下一篇都知道儿童戏剧很重要,但是家长却容易陷入这几个误区!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