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育儿 > 都说爸妈打娃是吓唬,老大打老二是下死手?3个原因很现实

都说爸妈打娃是吓唬,老大打老二是下死手?3个原因很现实

同事杨姐最近遇到件烦心事:随着暑期来临,孩子在家时间长了,家里俩娃三天一大打,两天一小打,好像一天不打架就过不去似的。

红红觉得奇怪:“你家大丫头12岁了吧,怎么和5岁的弟弟能打起架来呢?而且,丫头那么听话,平时不都是让着弟弟吗?”

杨姐叹气:“是啊!平时都是让着的,这几次不让了,非得打得老二哭着求饶才罢休,我看老二这几天走路都绕着他姐,看样子是真下了死手,给打怕了。”

杨姐说,为了这事,老大不知被她教训了多少顿,还是老样子,逮着机会就下手。

同样的烦恼,小李也有。

小李说,别看老二只是个不到3岁的丫头,一年级的哥哥打起她来毫不手软,有时候身上青青紫紫的。为这事,夫妻俩不知道揍了哥哥多少顿。

兄弟姐妹打架是常事,为什么老大打老二会下死手呢?

其实,不外乎这3个原因。

第一 父母的区别对待,导致孩子争宠

虽然很多家长说,手心手背都是肉,对孩子也是一视同仁。但是,真正能做到的寥寥无几,杨姐家就是。

杨姐今年38岁了,一直想要个男孩,偏偏在以前的独生子女政策下,她生的是个丫头,心里总有些遗憾。

后来,好不容易赶上二胎政策一举得男,全家都恨不得把这孩子供起来,衣食住行无一不精,真正的握在手里怕掉了,含在嘴里怕化了。

精力都花在老二身上了,对大丫头,就有些顾不过来了,虽然不太明显,但是平时的交流都是对弟弟的照顾,“弟弟还小,你是姐姐,要让着他”“弟弟只是不懂事”……

大丫头一开始也乖巧懂事,后来发现,如果不争,家里人把她忘得更快,干脆人前装装样子,人后逮着机会就下死手。

小李和杨姐不同,虽然没有重男轻女。但是,因为工作关系,夫妻俩一直把小丫头带在身边,老大留给爷爷奶奶照顾。

对于这个能一直跟着爸爸妈妈的妹妹,哥哥心里自然有些不满,偏偏因为年龄大,兄妹俩一起冲突,哥哥总是挨骂的那个,有时候为了获得父母更多的关注,也是为了发泄心里的不满,教训妹妹也就成了哥哥首选的方式。

第二 孩子脾气不好,打架升级

有句话叫恃宠而骄,这话放在俩孩子身上,有时候也是适用的。

经过观察,红红发现,无论是杨姐还是小李,他们的孩子有个共同特点:老二的脾气明显比老大糟糕。

据杨姐说,别看二宝才5岁,因为长得壮、性子急,如果家里人不顺着他,他着急起来会拳打脚踢、咬人,孩子爸都吃过几次闷亏。对父母尚且如此,对姐姐就更不在话下了。

有时候,姐弟俩一开始只是闹着玩,玩着玩着就会认真起来。

据红红观察,不是“认真”起来,而是二宝不知轻重弄疼了姐姐,姐弟俩打架升级了。

小李家也差不多,红红亲眼见过一次:小丫头看上了哥哥的作业本,为了抢夺本子,她一开始是撒泼打滚,后来直接上手,把哥哥的左边脸颊掐出了一片伤痕,破皮流血的地方有4-5处,疼狠了的哥哥也狠狠给了妹妹两拳头。

脾气不好的孩子,争争抢抢之间很难控制力道,“升级”只是时间问题。

第三 忍无可忍,无需再忍

红红曾经问过杨姐家大丫头;“你揍弟弟应该只是想吓唬他一下,怎么下手那么狠呢?”

丫头有些委屈:“是他先把我打狠了,如果不揍他,他下次还会打我。”

原来,弟弟仗着家人宠爱和姐姐轻易不敢打他的原因,经常欺负姐姐,把姐姐踢青了、咬伤了是常有的事。每次告到家人那里,家人的回复都是:“你是姐姐,要让着他。”“弟弟还小。”

后来,丫头发现:与其和爸妈告状,还不如自己上手,只要狠狠揍一顿,弟弟就会乖巧好几天。

小李家孩子没接触过,但是听他们平时说的,也能听出来,哥哥是个常被要求“让”着妹妹的,在妹妹手上没少吃亏。

当孩子发现了比忍更有用的方法,自然就不会选择没什么用的“忍着”了。

那么,如果家里老大对老二下死手,家长应该怎么办呢?

首先,反思自己的行为。

作为家长,除了让孩子吃饱穿暖,最重要的还是培养孩子的品行。毕竟,每个家庭都有一颗“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

因此,当发现家里大孩子对小孩子下死手胖揍时,作为家长,第一个要做的就是反思自己的行为:是不是在孩子身上出现了区别对待,让两个孩子把彼此当成了竞争对手;把相互打压当成了争夺家长注意力的方式。

平时也要格外注意自己的言行,比如:给老二买了心心念念的玩具,也别忘了老大;带孩子出门玩,也别落下另一个。

其次,教育孩子要两个一起

很多家长面对两个孩子打架时,总会在第一时间教训老大“你是哥哥/姐姐,你应该让着他”“他还小,不懂事”。但是,说到底,一个巴掌拍不响,如果不是双方意见不一致,这个冲突起不来。

而且,很多时候,引起矛盾的不一定就是大孩子,年龄不该成为大孩子挨骂、大人拉偏架的原因。

因此,当两个孩子起了争执,不是单单教育一个就行的,应该弄清事实,两个孩子一起教育,而不是厚此薄彼。

再次,让孩子变成孩子

有的家庭,在带孩子时,会交待老大“照顾好弟弟/妹妹”,无意识中把本该作为家长的任务转嫁到了孩子身上。殊不知,大孩子再大,本质上还是孩子,带孩子的主体责任也是父母,短时间偶尔看顾一下可以,经常这么做,就不好了。

一个正常、友爱的家庭应该是父母共同承担带孩子、培养孩子的责任,而不是忙里偷闲,让一个孩子照顾另一个孩子。

让孩子变成孩子,让他在父母的陪伴下一点点成长,这才是真正正确的方式。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2_31210.html
上一篇想让孩子愿意上幼儿园,建议在开学前,教会孩子说6句话,很重要
下一篇《非常律师禹英禑》:在套路中找出路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