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育儿 > 是的,每个孩子都有“童年焦虑”!

是的,每个孩子都有“童年焦虑”!

作者|图图妈

来源|三个妈妈六个娃(ID:pkumum)

NO.01

前几天突然收到朋友的求助信息。

她家8岁的女儿最近突然间开始啃手了。

她制止了很多次都不见效,急得不知道怎么办。

我问她孩子最近是否遇到什么事儿或者家里是否发生了什么变化。

朋友说前段时间,被老师打了手板。这些天孩子情绪明显不太对,而且开始啃手了。

我说,那就是了,孩子的这些突然的变化,一般都是有原因的。

然后就和她聊了聊应该怎么应对孩子的这个问题。

说来也巧,我最近在看一本书,里面专门提到“童年焦虑”这个问题。

读了这本书以后,我发现孩子很多令父母头疼的问题,都和“童年焦虑”有关。

比如:咬指甲、啃衣服、扯头发、突然粘人等。

朋友问的这个问题,让我看到,“童年焦虑”这件事儿还挺普遍的,索性今天就和大家一块来聊聊这件事。

NO.02

是的,每个孩子都有“童年焦虑”

我们大人总是觉得孩子每天无忧无虑的。

他们除了吃就是睡,要么就是各种玩,还有那么多人伺候,怎么会焦虑呢?

但如果回到我们小时候,就会发现,事实不是这样的。

小时候的我们也曾有过很多很多的担心、害怕、苦恼、忧虑:

打碎了碗可能会被妈妈骂;成绩不好不敢回家;**又不和我玩了;丢了东西不知道怎么解释;爸爸妈妈又吵架了……

只是我们后来长大了,经历了岁月的磨砺,见过更大的世界,所以这些事就变得不值一提。

但孩子的世界很小,很多在我们眼里芝麻大的小事,在他们看来都可能很大很大。

所以,他们常常会有很多焦虑。

我读了几本和“童年焦虑“有关的书,总结了一下:

如果孩子有下面这些表现,那说明孩子的心里可能“藏事儿”了:

2岁以后还有咬指甲、啃衣服、扯头发的习惯;

晚上突然难以入睡;

很容易为很小的事情崩溃或者发脾气;

突然变得特别粘人;

突然非常逃避做一件事;

无缘由地头疼、肚子疼,检查身体却没什么事儿……

当发现孩子有这些表现的时候,先别急,可以按照下面的步骤来解决。

NO.03

缓解”童年焦虑“的步骤

当发现孩子突然吃手、啃指甲或者发脾气的时候,父母容易跟着着急,第一反应就是把孩子的这些“坏毛病”赶紧纠正过来。

就像我开头提到的那位朋友一样。

千万别!因为这种方法很可能会帮倒忙。

最好的办法是按照下面的步骤来:

首先别着急,偶尔焦虑不是坏事

我们本能地认为,有焦虑是一件坏事,事实可能和你想的不一样。

劳伦斯·科恩在《游戏力Ⅱ》中写道:

“其实焦虑的原型——紧张,是有其好处的。健康的心理、成功的人生,乃至死里逃生的能力,都必须具备适度的紧张情绪,因为它能驱使我们避开危险,积极行动,使身心达到最佳状态。”

适当的焦虑不是坏事,它可能是改变的一个契机。

所以父母对待孩子的童年焦虑,第一步是不用过度担心,但是要保持觉察。

父母是孩子的定海神针,父母稳得住,孩子也就觉得不是事儿。

别强行纠正孩子的这些行为

突然吃手、啃指甲、揪头发、粘人、发脾气等这些行为可能都是焦虑的表现形式,不是导致孩子焦虑的真正原因。

如果强行纠正的话,反而可能会加重孩子的这种行为。

因为这是一种负面强化

什么是负面强化?

来,我们做个实验吧。

现在闭上你的眼睛,然后听我指令:”不要想大象,不要想大象……”

你的脑海里是不是出现的都是“大象、大象……”

同样,当你提醒孩子说:“不要吃手,不要吃手“的时候,她的脑海里出现的都是“吃手、吃手”。

你的每一次提醒都是一次强化。

我一位懂育儿心理学的朋友,和我说过这样一件事:

她小儿子上幼儿园后,有一段时间不停地啃自己的衣服,幼儿园老师也发现了这个问题,给朋友发信息,让朋友注意这个问题。

朋友知道这是孩子上幼儿园后焦虑的表现,所以也没刻意纠正。

而是通过陪伴、游戏、角色扮演等方式缓解孩子的焦虑。

果然,过一段时间,孩子啃衣服这个行为悄悄消失了。

我这位懂儿童心理的朋友,还和我讲过他们家老大啃指甲的事儿,她说老大从幼儿园开始啃指甲,一直到小学,偶尔紧张或者焦虑的时候还会啃。

她也没有过分阻止,因为她觉得啃指甲是孩子缓解焦虑的一种方式,只要不是特别严重,偶尔啃一下也没什么。

即使在大人的威胁和恐吓下,孩子不啃指甲了,但是他的伤不在手上,却在心里刻得更深了。

终极办法还是要找到导致孩子焦虑的原因,给到孩子实实在在的帮助,这才是更重要的。

现在这个老大已经上初中了,朋友说已经好久都没看见过孩子啃过指甲了。

我真欣慰,在朋友身上看到她对孩子的包容和耐心。

找到孩子焦虑背后的原因,才能真正解决它

我之前和大家分享过,图图刚上幼儿园的时候,有一个很漫长的适应期。

这段时间,他明显很焦虑。

变得比之前粘人,而且偶尔还会无缘由地发脾气。

现在回想起来,幸亏当时给了他足够的耐心和陪伴。

包括我们采取了前半个月让奶奶陪着的办法,从陪全天到陪半天,慢慢过渡。

2个月后,他终于慢慢适应了幼儿园。

像图图这种上幼儿园的焦虑,其实是比较容易找到原因的,生活中可能很多情况下,家长不那么容易找到孩子焦虑背后的原因,那可以按照下面的步骤来拆解:

1、用这个句式让孩子说出来

孩子都不太会表达,所以父母可以用这下面这个句式,引导孩子把感受和事情说出来。

“当……的时候,我的感受是……,因为……”即从描写事件,表达感受,找到原因几个步骤,找到导致孩子焦虑的原因。

说出来,焦虑就减轻了一半。

2、给孩子恰当的帮助

正如专门研究人际交往与神经发育的神经心理学教授佐利诺(Louis Cozolino)博士所说:

孩子从成人那里需要的不是静态的陪伴,而是动态的交互,尤其在遇到挑战时,更需要成人主动提供恰当的指导。

但因为孩子遇到的困难可能多种多样,很难给到大家一个万能的解决公式。

我记得,一个朋友讲过这样一个事儿:

她女儿想学舞蹈,但是由于害羞,在第一次到舞蹈教室的时候,她女儿走到教室门口死活不肯进去,朋友了解她女儿,然后就对女儿说:

“我能感觉到你有点担心和害怕。是啊,这是挺可怕的。但我会一直在这陪着你,等到你准备好了,我们再一起进去。”

陪到第2次,女儿终于走进了教室,再也没让朋友陪过。

《游戏力》一书的作者劳伦斯·科恩在书中也分享过一个小故事:

他的女儿艾玛小时候很害怕剪指甲,强迫她是毫无意义的,因为她会不停乱动,搞得大人不敢下手。

于是科恩采用”停走停“的游戏。他拿着指甲刀,站在离她3米远的地方,有一个人说”走“,他才可以继续走(如果艾玛不说走,那么他有权利自己说)。

就这样,他非常缓慢地走向她,只要她喊“停”,爸爸就立刻停下。等到孩子接受一点之后,由孩子继续说走,或者爸爸说走。爸爸这样缓慢地向她靠近,让她有足够的时间面对恐惧,而恐惧也在她的可控范围内。

最后,艾玛顺利地剪完了指甲,完全没有以前的对抗或挫败感。

科恩说”她说停我就停“的环节,让她信任爸爸绝不会伤害她,或者做违背她意愿的事情;而爸爸每次停下后又会向前走,则让她明白”爸爸不会放弃努力“

上面这2个小故事,希望能给到大家一些启发吧。

亲爱的,如果我们的文章对你有帮助,愿你点个“赞”+“在看”相互取暖,你我更暖!

- 作者介绍 -

‍封面:Norman Rockwell《Veterinarian》

分享、在看与点赞,关注亲子教育~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2_135385.html
上一篇如何避开亲子关系中的几大雷区?
下一篇孩子太叛逆怎么办,河南商丘墨鸿青少年成长叛逆教育学校

为您推荐

到底能不能打毛孩子?

到底能不能打毛孩子?

宠物拆家行为可能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的,如缺乏锻炼、焦虑或无聊等。正确做法是找出原因并采取相应措施,如增加运动量、陪伴时间以及提供玩具等。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