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情感 > “刻意保持距离”,在亲密关系中是必要的!

“刻意保持距离”,在亲密关系中是必要的!

作者|冰千里

世间最值得追求的美好,莫过于你和一件事物、一个人处在融合而享受的状态。

这是一种“忘我”、“无我”、或者“我中有你、你中有我”。

有时,艺术家创作过程中会体验到这感觉:

这个人与这幅画、这段曲子、这篇文字融为一体,心流阵阵穿过,他因此而废寝忘食,也忘却时间和空间,他完全沉浸其中,外界只是背景。

有时,热恋中的情侣也会体验到这感觉:

他们完全陶醉,忘了世界、忘了时空,也忘了自己,在这些心流涌动的电波中,不存在“你”、“我”,就是“我们”,就是一切。

最奇妙的,那些瞬间一旦发生既是永恒!恰如流星闪过长夜,值得余生回味、怀念。

身在其中,无论情侣还是艺术家,绝无半分目标和功利,甚至都意识不到此时此刻这个过程,时间俨然消失了。

只是过后总结时才说:“哦,他们真是活在当下,在享受过程。”

这个过程能从本质上滋养人性,也能疗愈巨大伤痛。

弗洛伊德曾称类似的体验为“海洋感”,我称为“灵魂的相遇”。

终究,很多人一辈子都无法抵达这体验,只能在电影小说中依靠想象唏嘘不已!

恰恰因为稀缺,潜意识才无法放弃这个追求。

人们会把它化作渴望与幻想,并毫不犹豫的投射到遇见的每个人身上,于是,才有了一切的爱恨情仇,才有了丧失与别离,有了求而不得。

当“相遇”发生时,你甘愿失去部分自己,甚至全部自己,因为你们彼此是滋养享受的。

当“投射”发生时,你也会部分失去自己,却是痛苦的,因为另一个人与你并不同频率。

相遇,是可遇不可求的;投射,则是无处不在的。

我得出一个结论:你与任何人所谓的亲密,其实都是你与自己的渴望(投射)在一起,而并非与真实的对方在一起。

这些渴望被幻化成了各种形象,比如温暖的、可以理解我的、有力量的、充满活力的、敢作敢当的、深情的、被唯一对待的……人。

一般而言,渴望的来源有两种。

一种是恐惧。

恐惧与渴望相反,却在你经历中真实发生过。

你只需把渴望的内容用相反的词汇描述,即可得知恐惧的内容,比如冷漠的、没人理解我的、指望不上的、唯唯诺诺的、挑剔的、绝情的、不拿你当回事的……人。

众所周知,恐惧的原型,常来自原生家庭。你曾被别人这样对待过,或重要客体就是令你恐怖之人。

你发誓不要再被这样对待,于是在幻想层面出现了“渴望”,渴望那个与恐惧相反的人出现。

另一种,来自失去。

你曾被较好的对待过,但那段关系由于种种因素失去了,你很想再次拥有,于是产生渴望。

被温暖对待过、被好好爱过,即便失去,即便今非昔比,也难以释怀,必须形成渴望,向外求索。

就好像丢了一件极其贵重的宝贝,会四处寻觅以求失而复得。

于是,友情、爱情、婚姻、亲子关系中,渴望驱使你去寻找“他”的影子。

最开始,由于渴望太强,你遇见的那个人的特质会被放大。

比如仅仅给你买件衣服就被定义为“关心”;给你夹菜就被定义为“温暖”;下雨天给你送了把伞就被定义为“爱情”;闯了次红灯就被定义为“勇敢”;带你去了趟酒吧就被定义为“洒脱”。

甚至对方都不需要有以上行为,只是在相貌、谈吐中,只是在听别人的谈论中,只是在所谓的第一感中,就已深深把你吸引。

在此,你可以回忆下生命中走过的人或正在走着的,是否与这点相关?

因为匮乏和缺失,渴望如此浓烈,浓烈迷蒙了双眼,无法看到那人的全貌,你很快坠入爱河。

你爱上的多半是心心念念的一个“幻象”。

随着时间推移,你在他身上要的越来越多,你想要被认可、想要与众不同,想要证明他一直都是他,想要证明爱不会减少……

你开始慢慢失去自我,开始在意他的态度,开始敏感,开始多疑,开始冲突不断。

因为无论你多想要,对方总无法满足,并且你很痛苦的发现,不满足也就罢了,他还会利用渴望不断伤害你。

多年以后,失望不断累积,离你最初的渴望越来越远,而你还在坚守,十分消耗。

更可怕的,此刻你被对待的方式与早年越来越像:你要的渴望——最终变成了恐惧。

为了让自己不那么痛苦,你不得不发展出了另外3种途径:

第一种,继续外求,只是换了纠缠对象。

出现了所谓的婚外情、移情别恋、工作狂、瘾君子,但最终还是会失望,因为你总能在这些关系里得到相似的痛苦。

第二种,转移给了孩子。

你把恐惧、焦虑、渴望、匮乏部分的、甚至完全投射给孩子,让他替你去完成这些使命。

历史在隔代中继续轮回。

即便你用了相反的方式,即便孩子替你完成了某种使命,代价却是失去了孩子自己的人格,变得犹如早年的你;

或者孩子奋力反抗叛逆,亲子关系变得相爱相杀、鸡犬不宁,令你沮丧不已。

第三种,开始了“心灵探索”。

你开始各种学习心理学,开始找专业人士帮助(其实也是与另一个人深度纠缠,只不过这个人是专业的)

很多找到我的人,正是处在幻想破灭、外求不得、而又不甘心的阶段。

显然,你知道渴望并没熄灭,甚至愈发强烈,只是由于失望太多,内耗严重,才把渴望进行了隔离或者压抑,就当从未有过。

走在心灵成长路上的你,突然发现:一切外求都是饮鸩止渴,回归自身才是探索的源头。

而这个阶段,我把它称为“距离感”或“分离期”。

你开始与纠缠之人(父母、爱人、孩子)进行分离,有的是结束(分手、离婚),有的是名义上的存在,有的是“刻意保持距离”。

这是必然的,遍体鳞伤的时候,“刻意保持距离”似乎是你有效的选择。

与对方保持距离,本质上就是与“恐惧的自己”保持距离。

不再苛求对方满足你,也不再为了获得满足而委屈自己。

你才刚刚开始独立。

真正的人格独立就是心理上与对方分离,无论那个人(你的依赖)有多么难以割舍。

保持距离就是“舍”,之后才是“得”。

刻意分离意味着开始对自己的痛苦负责,意味着开始学会拒绝,也意味着你启动了自我维护。

我见过太多人,他们开始拉黑父母、疏远伴侣、放手孩子,再稍微远一段的,开始与兄弟姐妹、各类亲戚、同学同事都刻意保持距离。

你不再过度考虑他们的感受,不再纠结哪里没做好而受到惩罚,不再讨好、顺从、取悦。

难道这不是成长吗?!

只是这个成长来得太晚,只是这个成长会付出很多代价。

你一边为维护自己感到爽快,一边又不确定这样做是不是自私;一边看到他们的难过而愧疚,一边又因为失去之前的关系而孤独;一边又会因为遇不到懂自己的人而怅然若失……

成长,就是一边冒着以上风险,一边暗示自己不要再次陷入旧模式,同时又会为偶尔再次陷入懊恼不已。

你是勇敢的!

拒绝的一小步就是成长的一大步。

因为这些感觉是陌生的,因为对方也会疯狂报复,或道德绑架你,但,你是对的。

刻意保持距离,会给内心腾出巨大空间,让你耐受愧疚孤独的同时,也在让你把自己、把对方看的更清楚。

距离让你重新审视以往所有关系模式,也让你看清内在小孩这些年承受的委屈。

刻意保持距离也“叛逆期”,无论多大岁数,你无需因姗姗来迟的叛逆而不好意思。

叛逆最大的目标就是独立,你开始有自己的性格。

刻意保持距离阶段,我会有以下三点态度:

第一,时刻留意关系的微妙变化。

也许他也知道你在成长,但这会让他很不爽。

游戏规则变了,你是主动打破的一方,这会激发对方深层的恐惧与羞耻,继而可能转化成愤怒或冷漠来报复你,试图把规则拉回到之前模式中。

此刻,就是考验你意志力的时候,千万别轻易妥协,并抓住一切细节进行深度觉察。

你可以写下来(心灵书写),可以反复回想、复盘,可以与内在小孩对话,内观一切情绪感受。

第二,需要自我奖赏。

保持距离十分内耗,一定要奖赏自己,理由就是你坚守了自我,维护了边界。

奖赏方式很多,可以是美食、可以是旅行、可以是与同道中人分享、可以寻求权威肯定,可以是你能想到的任何方式。

事实上,你做到了保持距离本身就是对自己最大的奖赏。

转变来之不易,这是你过往累加痛苦催化的结果,绝不能轻易丢掉,一定要自我确认、自我支持、自我激励。

咨询中,若有来访和我说这些改变,我绝不认为这是一件小事,而是生命中的重大事件!

我发自内心为他高兴,并想听到所有细节,并在每一处令他怀疑、犹豫的地方给予鼓励与认可,以此夯实“解放的土地”!

若你也有心理咨询师或心灵成长小组,建议你详细的、郑重的分享,以此求得鼓励。

这很重要,因为稍有不慎你就会重蹈覆辙。

第三,这只是个阶段。

永远不要担心刻意保持距离会令你失去亲密。

从另一个人那里拔出来,看清原本的样子,看清对方这个真实的人,这才是最真实的亲密、最真实的孝顺。

当初你又多么委曲求全,如今就又多么冷酷无情,后者是对前者的补偿,也是必经阶段。

等这个阶段过去,也就实现了“整合”,你开始与关系“和解”,不再委曲求全也不再冷酷无情。

关系开始展示它最舒服、最真诚的一面。

到时候,该孝顺还是孝顺,该亲密还是亲密,该疼爱还是疼爱,它们统统没变,只是你更自在了。

当然,基于对方人格不同,也有可能形同陌路,或看起来大不如从前,但那有什么关系呢?

强扭的瓜不甜,但凡因你的成长而离去的,都不值得珍惜,那是他的损失与功课。

只是这个过程漫长而难熬,需要有人作伴。

这个人不能动摇、这个人深谙人性、这个人要崇尚存在本身、这个人要坚定站在你这边......

而考虑请一位心理咨询师,的确是个安全有效的决定。

-德瑞姆公开课-

带你体验不一样的心理咨询视角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1_136330.html
上一篇好的婚姻,除了爱情还有这一点
下一篇江苏7旬妈妈用钢丝球洗洁精帮儿子洗车,网友:满车都是母爱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