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美食 > 老济南鲁菜馆

老济南鲁菜馆

  鲁菜,是历史最悠久、技法最丰富、最见功力的菜系之一。溯源历史,唐代的《酉阳杂俎》就用赞扬口吻记载了鲁菜技法:“无物不堪食,唯在火候,善均五味。”

  据中国餐饮协会专家考证,鲁菜源于博山,兴盛于福山和济南,形成历下菜、福山菜、博山菜三大鲁菜支柱。另外,鲁西南地区的孔府家菜,鲁西北地区临清菜及各地方名吃等,也对鲁菜的丰富和发展作出了贡献。

  济南菜的形成,经历了一个漫长历史发展过程。1904年济南自开商埠以后,济南饮食业兼收并蓄,取其精华,形成了极具特色的济南风味菜,出现了一大批经典老字号饭店。

  泉城,集鲁菜之大成

  北魏著名农学家贾思勰曾著《齐民要术》,书中详细记录了北方黄河流域耕田、谷物、蔬菜、畜产、酿造、调味和调理等应该遵循的依据和方法,其中对北方菜中“蒸、烤、酿、煎、炒、熬、烹、炸、腊、盐、豉、醋、酱、酒、蜜、椒”等烹饪技法的记录,对鲁菜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奠定了鲁菜品质的框架。1992年,中国商业出版社发行《中国烹饪辞典》,将鲁、川、粤、淮扬“四大菜系”列入条目,引起湘、浙、闽、皖等地烹饪界同仁的异议,为了平衡各方呼声,后又有徽菜、闽菜、浙菜、湘菜加入其中,形成今天人们比较公认的“八大菜系”。因鲁菜是由本土民间自发研制,又具有历史悠久、做工考究、文化底蕴深厚的明显特点,被冠以八大菜系之首。后来的所谓川、粤、淮扬等七大菜系都部分借鉴鲁菜的烹饪技法,其中淮扬菜受鲁菜影响最大,比如淮扬名菜红烧狮子头,就是典型鲁菜四喜丸子的翻版。再比如川菜名吃宫保鸡丁,就是历下风味名吃酱爆鸡丁的翻版,是由山东巡抚丁宝桢调任川贵总督时带到成都的。

  作为鲁菜重要地域的济南,也以其源远流长的历史,省会的中心地位,发达的交通环境,群星灿烂的厨师队伍,以及济南人四海之内皆兄弟的豪爽性格,为“鲁菜之都”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济南菜真正形成较为完整的烹饪体系是明末清初。《济南府志·民俗》称:“惟济南水陆辐辏,商贾相通,倡优游食颇多。”如今数百种济南菜中,多数已在明崇祯、清康乾年间出现,清末开始盛行,其中耳熟能详如糖醋鲤鱼、爆炒腰花、葱烧海参等。进入19世纪中叶,鲁菜中的济南菜系异军突起,开始在京城和其它一些地方独树一帜,形成著名的“历下风味菜”,也叫济南菜。

  早期的历下风味菜,厨师多在衙门或大户人家中佣工,公开从事菜馆生意的不多。民间尚有教会徒弟饿死师傅之说,因此多数厨师封闭保守,技艺多系家传。清光绪八年(1882年),山东学政张百熙幕僚、安徽来安人孙点撰写过一篇《历下志游》,对了解晚清时期的济南菜馆较有帮助,书中记载了城里八家有名的历下风味菜馆:分别是地处后宰门的鹿鸣园、府学前的中和园、王府池边的凤翥楼、金菊巷的福庆楼、芙蓉街的海山居、火神庙北的北渚楼、百花桥边的百花楼、县西巷的九华楼。八家历下风味菜馆虽然都没有传承下来,但风味特色却传承下来,成为济南菜馆后来发展的滥觞。

  1904年济南自开商埠以后,胶济、津浦铁路相继开通,大江南北各地餐饮文化开始渗透,济南饮食业兼收并蓄,取其精华,形成了极具特色的济南风味菜。《1927济南快览》评论:“制中国菜之各餐馆,等级亦多。然城内与商埠亦异,城内大都旧式平房,专售商家及零星之小门市,甚至深居简陋,非素识者,几不得门而入。若商埠则高大洋房,以门市为主体,虽定价较昂,然甚清洁,惜厨师之手艺不甚高明,其酒席之名色,亦有燕菜、翅席、海参三种。”20世纪20年代前后,济南老城里和新商埠比较有名气的菜馆有20余家,载入《济南指南》的有同华楼、鸿元楼、雅园、十乐坊、新华楼、吉元楼等,其中名气较大生意又好的五家菜馆分别是泰丰楼、百花村、九华楼、聚宾园和稍晚些的东鲁饭庄。

  泰丰楼和东鲁饭庄属胶东福山风味,福山厨师的特点是擅长做海鲜类菜肴,早年间大厨腰间必藏一锦囊,热菜出锅前,趁人不备从囊中捏出粉末撒入,菜品顿时鲜美无比。外人不得其解,此乃福山厨师秘密武器也。“武器”者实为福山特产海肠,经干焙后压成粉末,是早期福山派厨师发明的“天然味精”。

  百花村、九华楼和聚宾园属济南历下风味,历下厨师的特点是“烧菜必炒汁,烧扒分明,炒汁飞酱”;做菜必先吊汤,学徒先学熬汤:用老母鸡、老鸭、猪肘子骨等凉水下锅,大火烧开,撇去浮沫,下入葱姜、花椒、香叶、盐和火腿等佐料。再次烧开,然后小火熬制七至八小时后使用,炒菜时用高汤替代味精调味。

  对这些新兴的鲁菜馆,1927年,民国文人范烟桥在《历下烟云录》中有过风趣评价:“论商埠诸菜馆,济元楼如半老徐娘,犹存风韵,倘为熟客,倍见温存;新丰楼如新女子,活泼泼地,自有天真,间效西风,更新耳目;三义楼如少妇靓妆,顿增光采,已除稚气,颇有慧思;百花村如北地胭脂,未经南化,偶尔尝试,别有风光;宝宴春如新嫁娘,腼腆已减,妩媚独胜,三朝羹汤,小心翼翼。”

  开商埠后的几大鲁菜馆

  位于经一路纬五路的泰丰楼,是商埠区最大的鲁菜馆,典型胶东风味菜。老板是徐镜海,烟台黄县人,家住商埠总局所在地五里沟,少年时在福山菜馆学徒,满师后赴北京泰丰楼当厨师,后升至大厨,1913年来济南创办泰丰楼,1948年迁回原籍。

  泰丰楼对面是万紫巷商场西街口,采购鱼虾菜蔬方便。餐馆为中式楼房,分南北两院,店面白墙灰瓦,青石基座。楼高三层,门上张灯结彩,门前悬挂一面铜锣,为迎宾敲击报信,进门是大厅和迎宾台,二楼、三楼是单间,可同时容纳200多位客人就餐。福山厨师掌勺,同北京泰丰楼一脉相承,又兼顾济南历下风味,以适应本地人的口味。那时商埠外地客商较多,据老人们回忆,客商进店,泰丰楼都要免费送一盘葱烧卤水豆腐,说是让外地客人吃下当地豆制品,让肠胃先适应环境,不闹腹疼,这当然也是一种营销手段,但很受顾客欢迎。泰丰楼的烧菜非常有名,有红烧海参、红烧海螺、白烧鱼翅、芙蓉虾仁、炒全蟹等。据说当年山东军阀张宗昌、韩复榘,都曾多次在这里宴宾请客。

  泰丰楼曾有过一段中日友好的佳话:20世纪40年代,有位日本商人叫松元一见,在济南开洋行,经常光顾泰丰楼,与徐镜海结成了朋友。这位日本人有个女儿名叫孟江,非常喜欢做鲁菜,父亲屡劝,但女儿依然痴迷如初。松元一见只好请徐老板帮忙。旧时规矩,不许餐馆招收女徒,孟江只好女扮男装,在后厨从掏炉灰、拉风箱做起,吃苦耐劳,这让徐镜海感动不已,便请厨师长钟兴利倾心向其传授技艺。1947年底,学业有成的孟江回国,此时泰丰楼已是风雨飘摇,钟兴利仍然设宴,并亲自掌勺做了70道菜,为她送行。回日本后的孟江在东京开了一家鲁菜馆,取名就叫济南宾馆,在当地颇有名气,而且培养了一批鲁菜厨师。2004年,孟江亲率徒弟第50次来济南访问,与中国同行切磋技艺,山东省烹饪协会特授予她“中国鲁菜烹饪特级大师”称号。

  1946年,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致使城乡社会动荡,物价飞涨,民不聊生,餐饮业普遍陷入谷底,济南餐饮业领军餐馆泰丰楼也步入困境。1947年6月,著名女作家谢冰莹来到济南,她在《济南散记》中这样描述泰丰楼:“这是济南一家很大的馆子,我们走了进去,只见许多茶房在休息,却没有看见一个客人。济南的物价要比北平高三分之一,尤其是煤特别贵,每吨四百万还买不到……在这种情形下,试问有几个人进得起饭馆呢?”1948年济南解放前夕,经营了35年的泰丰楼,遣散了厨师茶房,彻底关上了门板,一代名菜馆从此消失。

  商埠另一家菜馆名叫百花村,地址在经二路,万紫巷商场南街口对面。百花村1912年开业,是当年商埠区开得最早的鲁菜馆,老板名叫卢秀斋。百花村布局是前店后院,门面是二层楼,有包房12间,一楼是大堂。在商埠区是仅次于泰丰楼的第二大菜馆,一次也能接待近200名客人。百花村是正宗济南历下风味,济南名厨袁兆麟曾在百花村掌勺多年,其拿手绝活是九转大肠、芙蓉鸡片、干烂虾仁等。他做的九转大肠用白矾搓洗,清水洗净煮烂,肠两端用麻绳扎紧,热油炸成红色后切块,然后放清汤漫过大肠,再加酱油、醋、白糖、料酒。炖至汤干入味,放入葱蒜姜末、胡椒粉、花椒油等作料,装盘后撒上芫荽梗,被称为“袁家菜”,风味非常地道,很受老济南们欢迎。

  俗话说“唱戏的腔,厨子的汤”,百花村的汤菜也非常有名,如奶汤蒲菜、清汤鱼肚等,均吊汤独到,别有风味。主厨是济南历下菜名师刘永庆,据《济南餐饮概览》介绍,他最擅长爆炒、汤爆,他做的爆炒腰花、琉璃肉、炸灌汤丸子曾作为鲁菜经典,被收入商业部饮食服务局主编的《中国名菜谱》。

  百花村店面虽然比泰丰楼小些,但对济南菜的影响要大得多。百花村的素菜,吃起来淡雅清新,颇受酒客喜欢,后来聚丰德、燕喜堂、汇泉楼等多家饭店厨师均受百花村熏陶。令人遗憾的是,百花村命运同泰丰楼如出一辙,也是在社会动荡中关门,早于泰丰楼之前倒闭转卖。

  九华楼饭庄,最早创办于清光绪年间,地址在县西巷,老板姓杜,盐商出身。从前县西巷有家小菜馆名叫“九华园”,东家姓邰,家住附近的杜老板经常去那里吃饭,后来两人结成好友,杜、邰两人共同投资,菜馆更名为“九华楼”,迁至后宰门街东首路南。九华楼东西北三面是二层小楼,券形店门圆形窗户,进入其中亦如老济南院落,院中有一眼泉井,流水潺潺,共有10间餐厅。九华楼的菜品为旧式老历下风味,主人擅长做荷叶粉蒸肉、烧大肠、坛子肉、锅塌蒲菜、清汤燕菜、红烧明湖鱼等,是老城和商埠五家名店中资格最老的菜馆,也是历下文人聚会谈心、赋诗论道的地方。光绪二十年(1894年)前后,九华楼以传统鲁菜烧大肠为基础,创新出一款历下风味名菜——红烧大肠,菜品和味道颇受食客赞扬。偏巧店主杜老板对“九”情有独钟,开过几处商铺,名中都带“九”字。正好红烧大肠要经过九道工序,仿佛道家火炼九转仙丹,品尝过红烧大肠的文人们建议:“莫若取名九转大肠更有品位。”杜老板一听,欣然接受,从此九转大肠之名便不胫而走。旧时在济南,猪下货是工薪族食品,不能上大席,自九转大肠推出后,首开猪下货做主菜上大席之先河,成为鲁菜中的后起之秀。另外,九华楼的油旋在济南也名列前茅,后来这一绝技被先后在文升园、九华楼做过学徒的耿长银师傅带到了聚丰德。

  九华楼前后经营50余年,虽然名气很大,历下风味菜也做得十分地道,但毕竟深藏巷中,经营观念老化,在商埠开放吐故纳新的形势下,只有招架之功,已无还手之力。特别是东鲁饭庄、燕喜堂等名店在城里陆续开张后,1933年前后,九华楼只能转让他人,几经辗转,被一位做棉麻生意的商户戴立尧购为住宅。2003年,县西巷道路拓宽改造,九华楼被拆除。

  聚宾园菜馆,1924年开业,地址在经二路纬三路西南口,是当年商埠三大著名菜馆之一。老板是浙江人,主要从事丝绸、油布买卖,来商埠后看好这里商业氛围和餐饮潜力,便投资开了这家聚宾园菜馆。餐馆规模不是太大,但干净利索,经营中有一特色:点菜收费,吃米饭不要钱。所聘厨师来自济南,主做历下风味菜,大厨以烹制爆炒类菜肴闻名,如油爆双脆、火爆燎肉、汤爆肚头、芫爆肚丝、爆炒鱿鱼卷、糖醋棒子鱼等。

  “爆”菜是济南菜的一个重要烹饪技法,分葱爆、油爆、酱爆、芫爆、火爆,甚至汤爆等多种,操作时要掌握好急火、高热、快速三大要点。清朝文人兼美食家袁枚在《随园食单》中撰述:“滚油炮(爆)炒,加料起锅,以极脆为佳,此北人法也。”聚宾园的“爆”炒绝技,成菜脆嫩,色美味鲜,后起之秀如聚丰德、泰丰园、新梅村等饭庄多有采纳。

  东鲁饭庄,1928年筹建,1930年初开业,是历下城中最大菜馆。现有原始建筑为证,是一座灰砖黛瓦两层楼房,两进院落,东西各有跨院,是芙蓉街上最大的庭院。饭庄前门是芙蓉街,后院贵宾楼紧贴王府池子,南山墙下留有暗渠,渠中有一泉眼,水质甜美,水势极旺,汇流入王府池子中,沏出的茉莉花茶老历下人有口皆碑。若论环境,这里最能体现“家家泉水,户户垂杨”的济南特色。饭庄二层贵宾楼,当初建在水中,券形门窗,18个房间,从楼上里看王府池子一览无余。听老人们讲,东鲁饭庄鲤鱼是放在王府池子里养的,用鱼时有专门师傅,据说是大明湖畔的“船户子”,手持鱼叉站在二楼窗台,鱼叉上系一丝线,客人点准哪条,鱼叉便“嗖”一下飞出窗外,不偏不倚,正扎在鱼头鳃间,此举常逗得客人惊呼过瘾。

  东鲁饭庄主营胶东海鲜和历下风味,承办酒席婚宴,大厨张继兴做的芙蓉鸡片和九转大肠最为有名。芙蓉鸡片是当时高档酒席必点之菜。张继兴做的九转大肠也与众不同,“不过明油,色泽鲜润,肠软而嫩,且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来东鲁饭庄用餐者多是有钱有势的达官贵人和社会名流。据芙蓉街上老人们回忆:1934年,民国山东省政府主席、军阀韩复榘在东鲁饭庄为儿子操办婚宴,历下大厨孔宪垣主厨,流水宴席用餐100桌,盛况空前,整个芙蓉街被挤得水泄不通。

  1937年底,日本侵略者占领济南后,官办日本洋行强行参股,东鲁饭庄被迫更名为“新东亚饭庄”。抗日战争胜利后,饭庄产业被民国政府充公,饭庄未再继续营业。济南解放后改为历下刺绣社,后同霞侣市刺绣社联合,成为鲁绣旗帜济南刺绣总厂的前身,后迁至趵突泉北路,现在饭庄旧址是一家海右宾馆。(作者:黄鸿河)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9_180231.html
上一篇提醒:这2类茅台酒,根本不适合收藏,建议趁早喝掉,避免坏了味
下一篇煮酸菜鱼,很多人第一步就做错了!大厨教你正宗做法,鲜香没腥味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