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旅游 > 意大利游记(22) 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雕塑《圣殇》和《青铜华盖》

意大利游记(22) 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雕塑《圣殇》和《青铜华盖》

参观了梵蒂冈博物馆之后,我们步行到圣彼得广场去。

圣彼得大教堂正前方的露天广场就是闻名世界的圣彼得广场。

广场的建设工程用了十一年的时间(1656~1667年),由世界著名建筑大师贝尔尼尼亲自监督工程的建设。广场长340米、宽240米,被两个半圆形的长廊环绕,每个长廊由284根高大的圆石柱支撑着长廊的顶,顶上有142个教会史上有名的圣男圣女的雕像,雕像人物神采各异、栩栩如生。广场中间耸立着一座41米高的埃及方尖碑,是1856年竖起的,它是由一整块石头雕刻而成的。方尖碑两旁各有一座美丽的喷泉,涓涓的清泉象征着上帝赋予教徒的生命之水。

站在大教堂前,再看圣彼得广场。

这是矗立在广场中央的埃及方尖碑。

这座方尖碑原是罗马皇帝卡利古拉为装饰皇宫旁边的圆形广场,远从埃及运来。1586年,教皇西斯廷五世下令将石碑移至圣彼得广场。据说为此曾动员900多名工人、150匹骏马和47台起重装置,花了近5个月时间,才完成这项搬迁工程。

广场南侧的喷泉。

泉水从中间向上喷射,下分两层,上层呈蘑菇状,水柱落下,从四周形成水帘;下层呈钵状,承接泉水成细流外溢,潺潺有声。

这是环抱圣彼得广场的大理石柱廊的顶端,上面有142个教会史上有名的圣男圣女的雕像。

近观两组雕像。

走到圣彼得大教堂的入口处,丁导看到游客不多,便主动提出让我们进去参观。真是喜出望外!更加神奇的是,丁导拿出了一张梵蒂冈的工作证,大家不用排队就直接进去了。原来丁导曾经为梵蒂冈教廷工作过,梵蒂冈的工作证可是全世界许多国家都认可的。

我们的行程上规定只是外观圣彼得大教堂,入内参观梵蒂冈博物馆。2012年我参观过圣彼得大教堂,此次能再次入内参观真是太好了!

圣彼得大教堂(Basilica di San Pietro in Vaticano) 其标准名为圣伯多禄大教堂,圣彼得为英语的俗译。它以耶稣十二门徒首领圣彼得的名字命名,是罗马天主教最重要的宗教圣地。教堂最初是由君士坦丁大帝于公元326-333年在圣彼得墓地上修建的,称老圣彼得大教堂,于公元326年落成。16世纪,教皇朱利奥二世决定重建圣彼得大教堂,并于1506年破土动工。在长达120年的重建过程中,意大利最优秀的建筑师布拉曼特、米开朗琪罗、德拉·波尔塔和卡洛·马泰尔相继主持过设计和施工,直到1626年11月18日才正式宣告落成,称新圣彼得大教堂。

伯多禄原名叫西满,是一位来自以色列加利利海的渔夫。西满是耶稣的12个门徒之一,也是耶稣最亲密和忠诚的门徒,跟随耶稣后耶稣给他起名叫伯多禄。伯多禄在拉丁语中是"peturs",在希腊语中是"petros",是“磐石”的意思。当耶稣来到加利利海的时候,因着神的指引,他认出耶稣是神的儿子,于是他义无反顾地跟随了耶稣。《约翰21章》所记,耶稣三次对彼得说:“你喂养我的羊。” 这里说的“羊”是指信徒。耶稣曾多次说他自己是“牧羊人”。基督教把世人比喻为迷途的羔羊,而耶稣是引领世人走向天堂的上帝的儿子,基督的追随者就是圣徒,而教职人员便被称为牧师,放牧无知世人(羊群)的导师。

耶稣遇难后,彼得作为众圣徒的首领开始创建基督教会。公元1世纪中叶,基督教由巴勒斯坦逐步传播到罗马时,引起了罗马统治者的极大恐慌,为了巩固政权,尼禄皇帝从公元64年开始镇压基督教的传教士,耶稣的大圣徒彼得作为教会的创始人,自然不能幸免,他被尼禄皇帝判了极刑。他以为自己不配与主同样钉十字架,自己要求倒钉在十字架死去!死刑就是在现在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所在地执行的,当时那里还是尼禄的跑马场,他的遗体就地埋葬。1940年梵蒂冈的发掘者声称,他们在圣坛下发现了彼得的遗骨。罗马天主教神学界把彼得确认为其教堂的第一任首领和罗马第一任大主教。

我去过以色列加利利海畔的圣彼得故居,在湖边有一座圣彼得的铜像。

铜像下面刻着的是:“我要把我的教会建造在这磐石上。--马太福音16:18”。

这就是圣彼得大教堂。

大教堂的外观宏伟壮丽,正面宽115米,高45米,以中线为轴两边对称,8根圆柱对称立在中间,4根方柱排在两侧,柱间有5扇大门,2层楼上有3个阳台,中间的一个叫祝福阳台,平日里阳台的门关着,重大的宗教节日时教皇会在祝福阳台上露面,为前来的教徒祝福。教堂的平顶上正中间站立着耶稣的雕像,两边是他的12个门徒的雕像一字排开,高大的圆顶上有很多精美的装饰。两侧各有一座钟,左边是罗马时间,右边是格林威治标准时间。

下午16:46分,太阳西斜,面向东方的大教堂背光。这是我2012年拍摄的大教堂的照片。

大教堂中央的圆顶是由米开朗基罗设计的,两重结构,内部很明亮。圆顶下是教皇的祭坛。

这个大圆顶,曾有过百年的波折,最先是布拉曼特于1506年设计,1514年他去世后拉斐尔接替了他。六年后,拉斐尔也去世了。教会希望借鉴哥德式的设计,强调黑暗与光明的对比,教堂顶部采用了玫瑰花窗,出于对教堂入口处的光线对比效应的考虑,圆顶被取消。后来米开朗基罗在71岁高龄时接替了这项工作,以“对上帝、对圣母、对圣彼得的爱”的名义,恢复了圆顶。

大教堂顶部右侧的座钟,它是格林威治标准时间。

大门前左边竖立着圣彼得的雕像。

他神情自若、面带微笑,右手握着两把耶稣交给他的通向天堂的金钥匙,左手拿着一卷耶稣给他的圣旨。他头上的缕缕卷发、脸上的根根皱纹、下巴上的撮撮胡须和身上的层层长袍无一不被雕琢得细腻、逼真。

右边竖立着耶稣的另一得意门徒圣保罗的雕像。

使徒保罗(公元前4~公元64)是耶稣的同时代人,但比耶稣年轻。他是发展新生的基督教教徒的最重要的先驱。在所有的基督教作家和思想家中,他对基督教神学的影响可谓举足轻重,千古犹存。

大教堂的左侧大门。

大门由梵蒂冈皇家卫队守卫。皇家卫队1506年成立,人数为110人,制服颜色鲜艳,充满中古特色,士兵手执中古时期的长戟。成员都必须是瑞士公民以及虔诚的天主教徒,而且必须品德端正;除了军官之外,全部都需单身,年龄在十九至三十岁。

据说在16世纪初教皇受到了神圣罗马帝国的进攻,为了保卫教皇,100多个瑞士卫兵战死在教堂外,当时的教皇非常感动,于是决定世世代代雇佣瑞士卫兵保卫教堂。当年,瑞士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男子迫于生计,纷纷到欧洲各国当雇佣兵。瑞士雇佣兵忠于雇主,英勇善战,但荣誉和金钱掩盖不了雇佣兵制度的残酷。

我去过瑞士二次,在瑞士的琉森市(卢塞恩)(Luzern)有一座丹麦雕刻家特尔巴尔森设计的狮子纪念碑,称为琉森的“城市徽章”。

一支箭深深地插进了濒临死亡的雄狮背上,狮子面露痛苦的神情,前爪按盾牌和长矛,盾牌上有瑞士国徽。美国小说家马克·吐温曾赞颂琉森的石狮是“世界上最哀伤、最感人的石雕”。

这是为了纪念1792年法国大革命,暴民攻击法国杜乐丽宫(Tuileries)时,为保护法王路易十六及玛丽王后而死的786名瑞士雇佣兵军官和警卫所建的纪念碑,意在祈求世界和平,碑的下方有文字描述了此事件的经过。这次事件之后,瑞士停止出口雇佣兵,仅留下在梵蒂冈为天主教廷服务的近卫军。由于著名的忠勇,教廷的这支瑞士近卫军一直服务到现在。

我们走进教堂,经过一个走廊。

走廊里带浅色花纹的白色大理石柱子上雕有精美的花纹,从左到右长长的走廊的拱顶上有很多人物雕像,整个黄褐色的顶面布满立体花纹和图案。

大殿下面有5扇门,平常一般游客都入中门。如果遇上机会,教徒们就可从右边的圣门进入大殿,不过这需25年才有一次。按规定,每隔25年的圣诞之夜,圣门打开后由教皇领头走入圣堂,意为走入天堂。其他三门分别是“圣事门”、“善恶门”和“死门”。我们走的是圣门。听丁导说,因为参观大教堂的人太多,现在梵蒂冈把圣门也打开供游客进入。这个规定实行了没有多久,我们的运气不错。

进入教堂的大殿堂,殿堂之宏伟令所有的参观者惊叹,殿堂长186米,总面积15000平方米,能容纳6万人。高大的石柱和墙壁、拱形的殿顶、到处是色彩艳丽的图案、栩栩如生的塑像、精美细致的浮雕,彩色大理石铺成的地面光亮照人。

圣彼得大教堂有三件宝贝:米开朗琪罗的《圣殇》、贝尔尼尼的《青铜华盖》、《圣彼得宝座》。

这是大殿的右侧,母爱小堂中的雕塑《圣殇》。

背后的小窗,影响了拍摄效果。近一点,再想办法避开光线的影响。

《圣殇》,米开朗琪罗24岁时的杰作。大理石雕刻,高174厘米,宽195厘米。雕塑中的人物,一男一女,一个是耶稣,一个是圣母;一个死,一个生,姿势上一横一竖,耶稣已死,全身松弛无力,圣母因为强烈的痛苦而身体稍向后倾。这尊雕塑将圣母和圣子两个人物完美和谐地结合在一起,圣母面容年轻、和蔼、宁静,怀抱着基督瘫软无力的躯体,目光中流露着淡淡的悲悯,那哀伤的眼神将母爱展现出来,而她头巾上,衣服上参差不齐的褶裥却透发着不凡的肉体与精神之力。

作品完成的时候,整个罗马艺坛皆难以相信这件无与伦比的杰作是出自米开朗琪罗之手。于是,他不得不在圣母衣带上刻下自己的名字──这是他终生唯一签名的雕塑作品。

教堂里人不多,可以比较从容地欣赏《圣殇》。真的是无与伦比!任何人站在它的面前,都会被它的魅力所感动。如果有风,圣母的衣服似乎能飘动起来,你能想象这是大理石制作的吗?24岁,一位天才,一件伟大的作品。

殿堂的内部呈十字架的形状,在十字架交叉点处是教堂的中心,中心点的地下是圣彼得的陵墓,地上是教皇的祭坛,祭坛上方是金碧辉煌的青铜华盖,华盖的上方是教堂顶部的圆穹,其直径42米,离地面120米,圆穹的周围及整个殿堂的顶部布满美丽的图案和浮雕。一束阳光从圆穹照进殿堂,给肃穆、幽暗的教堂增添了一种神秘的色彩,那圆穹仿佛是通向天堂的大门。

我走到祭坛前,这里只有祈祷的人才能进入,不是信徒禁止入内。

真是气势非凡,可惜不能进去,只能远观。祭坛的上面便是米开朗琪罗设计的美丽的大圆顶。

祭坛由贝尔尼尼所建。中间是贝尔尼尼雕制的青铜华盖。它由4根螺旋形铜柱支撑,足有5层楼房那么高。华盖前面的半圆形栏杆上永远点燃着99盏长明灯,而下方则是宗座祭坛和圣彼得的坟墓,只有教皇才可以在这座祭坛上,面对东升的旭日,当着朝圣者举行弥撒。

拉近一点看。

从侧面看。

青铜华盖的后面便是圣彼得宝座。

圣彼得宝座是贝尔尼尼设计的一件镀金的青铜宝座。宝座上方是光芒四射的荣耀龛及象牙装饰的木椅,椅背上有两个小天使,手持开启天国的钥匙和教皇三重冠。传说这把木椅是圣彼得的真正御座,后经考证为加洛林国王泰查二世所赠送。

我又看到了一位天才的杰作。

吉安·洛伦索·贝尔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 1598 - 1680),意大利雕塑家、建筑家,巴洛克艺术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人们称之为巴洛克艺术之父。1598年12月7日出生于那不勒斯,1604-1605年全家迁居至罗马。1680年11月28日故于罗马。他是一位多产的艺术家,他用一件件杰作把罗马点缀成了一座巴洛克式的城市,漫步罗马街头,这些作品随处可见。他的作品将建筑与雕刻、绘画等姊妹艺术完美地融合为一个整体。

吉安·洛伦索·贝尔尼尼

还有时间,我继续欣赏大教堂里的雕塑和绘画。下一篇游记再给朋友们介绍吧!

最后,感谢丁导,使我能重游圣彼得大教堂!再多说一句,参观圣彼得大教堂是免费的。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8_80404.html
上一篇亲身经历,真的不要轻易去东北,因为去一次你上头一辈子
下一篇河南修建的一座古镇,意外走红,不仅吸引游客观赏还有网红来此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