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旅游 > 圆明园被烧毁160年后,专家打捞河道时,挖出一个罕见的文物

圆明园被烧毁160年后,专家打捞河道时,挖出一个罕见的文物

2021年12月,北京市海淀区清华西路的一个旅游景区外人山人海,他们裹着厚重的棉袄,迫不及待地站在栏杆内排队等候着。

他们心心念念想要目睹的正是名满天下的圆明园,它曾经是我国清朝时期建造的大型皇家园林,占地面积达20万平方米,园内的风景名胜达一百五十余处。

然而不幸的是,就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园内的大部分奇珍异宝遭英法联军洗劫烧毁,只有很小的一部分被保留了下来。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更好地保护里面仅剩的文化遗产以及让后人牢记历史耻辱,相关专家们在政府的批准下对这座园林进行了深度的挖掘探索。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专家们夜以继日地努力,终于在大宫门河道遗址处挖出了一个罕见的稀世珍宝。

这是人们在圆明园被烧毁后的160年以来的第一次重大收获。

01、鼎盛时期的圆明园

这片大面积的皇家园林从辽代开始就受到君主的关注,起初,它只是北京西郊区的玉泉山行宫。

到了明朝,因此地无人问津,日渐荒凉,达官贵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私欲,开始将其占为己有,营建别墅。

直到清朝,此地才重获皇家重视,康熙四十六年,皇帝慷慨大方地将它赐给了自己的第四个皇子胤禛,并御书牌匾,将其正式命名为圆明园。

胤禛认为,父亲赐予“圆明”二字,定是别有用意,圆寓意圆满无缺,而明寓意开明豁达,聪明睿智,由此看来康熙帝早已对他寄予厚望。

经此一事,胤禛更加感恩戴德,勤奋刻苦,甚至在后来登上帝位时,都依然将这些教诲牢记于心。

不光如此,1724年,雍正帝还亲自下令要对圆明园进行扩建。

由于雍正帝对此次的扩建格外重视,内务府的官员们更是不敢有丝毫懈怠,园内所需的木材皆来自于热河围场,石料也是从长生之处采办,昂贵无比。

盛夏,烈日炎炎,工人们依旧不辞辛劳地做着苦力,他们常年驮着略显佝偻的背,双手边吃力地拖拽着石板,边小心翼翼地擦抹着额头上滚滚而下的汗珠。

经过几年的努力,圆明园终于修建成功,它被分为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宫廷区,位于圆明园的西南方向,整体的样貌严格按照紫禁城的宫殿风格所改造,金碧辉煌,端庄大气,宫廷斜侧方还新建了一个大宫门,高大壮观。

第二部分依次位于整个圆明园的北,东,西三个方向,分别建设水岛,亭榭楼阁等风景名胜。

据历史记载,后来乾隆帝到访此处,对这里叹为观止,赞不绝口,甚至兴致大发,将其题名为“圆明园四十景”。

可以说,雍正帝对圆明园的建造是下了血本的,毕竟这块地曾经寄托着父亲对他的殷切期盼。

为了让这里显得更加的巍峨壮观,雍正还毫不吝啬地在第三部分也就是福海周围添加了许多的建筑组群。

据说,当时改造完成的圆明园占地面积约3000亩左右,相当于17个大型现代鸟巢,8.5个故宫。

此外,由于此地的名字寓意极好,历代大清皇帝都对其青睐有加。

到了乾隆时期,皇帝又开始心甘情愿地挪用国库,在圆明园内部建造了更多的楼阁,甚至还在其东边和东南方向修建了长春园和万春园。

不仅如此,园内还修建了众多宫殿,以便王孙贵族居住,每当皇帝兴师动众来到圆明园时,总会携带一大批人。

为了满足这些人的饮食起居要求,皇帝还特设在宫殿周围修筑宗人府,礼部,户部等众多官衙房间。

而到了清朝后期,皇帝们就再也没有再如此大范围地修改过圆明园了,由此看来,雍乾时期是圆明园地带发展最为鼎盛的时期。

那段时间,它备受国人欢迎,享誉世界,因为它不仅是别具一格的清廷建筑,更寄托着人们对于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

02、历经浩劫的皇家园林

圆明园以其恢宏秀美的建筑风格享誉中国的同时,一些居心叵测的外国人也开始觊觎于它,他们在静待时机,暗中谋划着一场惊天阴谋。

1856年,英法联军开启了第二次鸦片战争,他们计划周密,一路攻陷,历经几年最终抵达了紫禁城周围。

1860年10月18日,在紫禁城作威作福了几天的洋人们按捺不住自己的恶念,直奔圆明园,准备侵略大宫门。

令人诧异的是,当时守在大宫门内的瑞麟等军队指挥人员在关键时刻贪生怕死,还没抵抗多久就仓皇而逃。

英法联军士气大增,不费吹灰之力就撬开大宫门,进入了圆明园,望着园内绝无仅有的稀世珍宝,他们你推我赶,争相抢夺,场面混沌不堪。

更为可恶的是,在他们野蛮抢夺的过程中,许多瓷器都被打碎了。

除此之外,他们连圆明园附近的清漪园,静明园,静宜园,畅春园等地不放过,原本景色宜人之地在一夜间狼烟四起。

一场大火,烧光了圆明园的一切美好,烧光了历代大清皇帝引以为傲的园地,有关圆明的种种念想也已不再。

见清廷人如此软弱,洋人们便更加步步紧逼,两天后,为了逼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洋人又开始大举进攻城内,宫中人人自危,狼狈逃窜。

最终清政府还是软弱地签下了《北京条约》等一系列丧权辱国的霸王协议。

03、大宫门河道内挖出稀世珍宝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圆明园已无往日风光,遂在新中国成立后被重新命名为“圆明园遗址公园”,而大宫门就位于整个遗址公园的西南方向。

虽然只是个巍峨高大的宫门,但它却见证了无数精彩绝伦的历史时刻,它又被称为正宫门,是清朝时期皇帝率领大臣来到圆明园的必经之地。

2013年至2015年间,为了进一步加强圆明园遗址公园的保护程度,北京市文物研究所组织博学多才的专家们对园内进行深入挖掘。

许多年来,由于大宫门地处于整个园廷之外,一直处于一种不被世人过多重视的状态。

心思缜密的专家们正是考虑到这点,于是就先从大宫门附近的河道遗址处下手,进行初步探索研究。

河道内异常干枯,河水呈土黄色,每至雨后都会变得更加浑浊。

河道两旁的泥土坑坑洼洼,覆盖在最上方的是炭黑色的淤泥,而在地表中间常年堆积着的却是金色的沙泥。

专家们不畏艰险,不顾肮脏,耐心细致地挖掘着,他们戴着轻便的遮阳帽,穿着破旧的鞋,鞠着背,小心挪步着,许多豆子般大小的汗珠挨着两鬓滚滚而下。

在他们坚持不懈地努力下,终于挖到了泥土的第三层,令人诧异的是,里面摆满了形形色色,大小不一的鹅卵石。

无奈之下,专家只得放下手中的大铲子,亲自用柔软的双手将这些鹅卵石一一挪动。

即使不知道究竟能不能如愿以偿地挖出稀世珍宝,但他们依旧无所畏惧,砥砺前行,这便是中国精神,一种对职业一丝不苟的精神,一种对科研从一而终的精神。

渐渐地,一位专家在挪动鹅卵石的时候摸到了异物,兴奋地大喊,引来周围无数期待的目光。

他们干劲十足,团结一致,迫不及待地想目睹地下之物的庐山真面目,功夫不负有心人,他们齐心协力将东西成功地运了上来。

刚运上岸时,众人第一眼见到此物,还以为只是个普通的石头。

此时,只有专家拿起放大镜进行细致的揣摩观察,深思熟虑后只觉此物质地坚硬无比,绝非凡尘俗物,便决定带回研究。

04、鎏金铜象首的艺术价值

经过十几日的封闭式研究,专家终于将研究结论公之于世,他们根据外形和色泽将此物命名为“鎏金铜象首”,对外宣称其为国家至宝。

众所周知,鎏金是一种心灵手巧的工艺,最初源自于中国。

在古代,一些王孙贵族,特别是皇室子弟都钟情于购买金色的铜器,他们将这些器件摆放在家中正厅,用来显示自己的尊贵地位。

而制作瓷器的人为了满足这些人的虚荣心,不得不快马加鞭地高价运输黄金来制成金色的器具。

可达官显贵们常常仗势欺人,交付的银两只少不多,如若这种情况长期存在,制造商们很有可能面临资金亏损等一系列重大的财政问题。

更重要的是,黄金本身就是一种稀有金属,一般情况下很难轻易找到,因此,瓷器市场上供不应求的现象频发。

就在这令众人手足无措的时刻,一名工人急中生智,想到了一个前无古人的办法。

他在众目睽睽之下,将仅剩的黄金碎片放入锅缸的水中加热,待金属彻底融化之后,加入一定比例的水银,接着用木棍不断搅拌,直到这些液体凝固成金属色泽的固体为止。

此后,每当工人用普通的青土烧好铜器后,就会将这些金属色泽的膏体涂抹在上面,使它与纯金属所制成的铜器看起来别无二致。

如此一来,不仅力所能及地减少了采购金属所需的成本,还能如期上交货物,满足购买者的需求。

此方法虽然听起来简单,但真正实施起来还是有点难度的。

在涂抹金色的固体前,人们需要用沾满盐汞的抹布对器件进行反复擦拭,以此来保证金色膏物能够牢牢地粘在上面。

当达官显贵们将做好的金属外表的器件摆入家中时,只能用干抹布轻轻擦拭上面的灰尘,不可过多用水清洗,这样,可以防止金属腐蚀而带来的外表残缺。

由此可见,我们如今挖出的这款“鎏金铜象首”必然是经过古人长期以来的精心呵护的,不然不可能到现在为止都没有任何金属碎片掉落。

除了它的色泽外,最令人头头是道的,就属那象首的外形了,这座象首的形状完全严格按照大象的头部打造而成,整个物件都呈长条状。

宽大的鼻子像一根粗壮的水管,扇子似的耳朵摆在大脑两侧一动不动,最引人注目的就属那两根长矛似的牙齿,尖锐不已。

从圆明园被烧毁到现在已有一百六十余年,即使饱受岁月洗礼,长期被埋于地下,无人问津,但它依旧散发着耀眼的光芒。

这样逼真的外貌,无不映射出古人惟妙惟肖的工匠精神。

从古至今,大象从始至终都有着三个寓意:其一,它意为太平有象,有富足,安稳的意思。

其二,它象征着功德圆满。据历史记载,大象与佛家有着很深的渊源,佛经有云:“行之谨审静莫若象”,而普贤菩萨的坐骑就是大象,因而人们常常将大象的牙齿称为“四如意”,即祥瑞之兆。

其三,大象有一种更有深度的寓意,那就是洗相静心,详细来说,就是象征着人们对内心的一种修炼和追求。

综上种种,我们不难看出,大家象征着祥瑞,也象征着人们对美好的渴望。

时隔多年,我们是幸运的,毕竟天无绝人之路,那场火灾并没有带走如此稀世珍宝,我们也在多年后找到了它。

为了将此物与世人一起分享,2017年,北京市举办了一次圆明园考古展览会。会上,这座让人期待已久的“鎏金铜象首”第一次出现在了人们面前。

在它进入展区之前,相关工作人员早已勤勤恳恳地将它身上原本沾染上的污泥尘土清洗干净,如果它在灯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的光彩夺目。

人们驻足于这座展览珍宝前,议论纷纷,令他们叹为观止的,不仅是这座“鎏金铜象首”精湛的外形,更是无数先人工匠们卓越超群的技艺。

与此同时,人们也纷纷感叹,如若不是一百多年前的那场大火,也许现在留存于世的惊喜会更多吧。

可不管怎样,过去已然发生,我们没有任何办法让时光倒回,阻止那场惨绝人寰的悲剧。

除了好好珍惜和爱护这些宝贵的财富,我们在目前唯一能做的,就是好好了解过往的历史,以史为鉴,勿忘初心,发奋自强,仅此而已。

人们有理由坚信,“鎏金铜象首”既然能够重出这纷纷扰扰的世间,那它所代表的不仅是一件文物,更是一种鼓励。

它鼓励世人要一往无前,无愧于心,这样才不会重蹈覆辙,更不会畏惧将来种种艰难险阻。

结语

回顾千百年来的历史,我们创下无数像红军长征这样的辉煌盛举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经历了无数的艰难险阻。

这些荆棘虽已远去,但却对中国人造成了不可磨灭的伤害,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就是其中之一。

这不是一场普普通通的大火,它烧毁的不仅仅是园内的奇珍异宝,更是无数技艺超群的中国工匠们智慧的结晶。

不仅如此,在当年的这场恶劣事件中,甚至还有一部分贪婪虚伪的外国人甚至趁着大火偷偷将部分被他们看中的文物运到国外贩卖,几百年来不知所踪。

幸运的是,在人们痛心疾首于过去的同时,专家们也意外地在河道中挖出了“鎏金铜象首”这个罕见的文物,即使时光荏苒,世事变迁,我们依旧能在这些珍宝中窥探到历史的痕迹。

可以说,它不仅是浩劫过后的幸运儿,更是万千中国人必须用心爱护的重要宝物。与此同时,它还在时刻提醒着华夏儿女们要艰苦奋斗,牢记历史,勿忘国耻。

虽然昨日乱我们心之事已远去,但至未来各种烦忧依旧会接踵而来。

不论前途有多少荆棘,吾辈定当自强,终有一日,我泱泱中华,必定会更为强大,无人敢犯,不容小觑。

参考文献:

1、中国知网;《记忆之痛:圆明园火劫》;雨兰;中国消防2005年06期

2、中国知网;《雍乾四期圆明园造办处初探》;徐诗怡;历史档案2022年01期

3、北京晚报;《圆明园首次展出二十余年考古发现,一百零六件珍贵文物都有故事》;2017年06月9日

4、北京晚报;《圆明园遗址公园大宫门区域考古发掘简报》;2016年11月

5、北京日报;《用中华传统文化讲好新时代中国故事--镇“淀”之宝》第一季收官;2022年06月17日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8_45536.html
上一篇中国“连锁酒店之王”:门店数达到2561家,超过汉庭、如家、全季
下一篇「烦死了,你的朋友圈一天比一天土!」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