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旅游 > 鄱阳湖水位下降,400年前的古桥重见天日,雄姿至今令人肃然起敬

鄱阳湖水位下降,400年前的古桥重见天日,雄姿至今令人肃然起敬

前言

都昌,鄱阳湖边这块福地,素有“楚门通衢”之称。自古以来,白鹭栖江畔,渔船入洞庭,都昌便是鄱阳湖边一个不可忽视的重镇。这片热土孕育出勤劳的人们,他们世世代代在湖边打拼,继承着勤劳朴实的楚文化。

都昌,楚门通衢之地

都昌此地四季如春、阳光明媚,土地肥沃物产丰富,产粮、产棉、产丝、产茶、产油皆优良。尤其是稻米,堪称一绝,清香可口,甘美非凡,不仅供都昌本地消费,更远销各地。都昌人民以自己这块福地为豪,他们热爱这片土地,用智慧和汗水开垦出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

只是这天造的鄱阳湖,也给都昌人民的生活带来了不便。湖水广袤,两岸无法直接往来。每当枯水期来临,湖床尽显,百姓只能艰难涉水。而一到涨水期,湖面漫天,远近阻隔,百姓出行更形艰辛。

都昌虽处于鄱阳湖腹地,却无法直接利用这水网交通,与其他湖边城镇来往。百姓要到对岸的城镇,必须绕湖漫行数日,极为耗费时间与精力。尤其当紧急情况来临时,更是没法快速赶往对岸求助。都昌虽地处要冲,却也因湖水阻隔而孤立无援。

钱启忠多次奔波于朝廷

都昌知府钱启忠深知百姓之苦,但他也明白,要改善百姓出行,必须有一座横跨鄱阳湖的桥梁。然而,这工程浩大,朝廷早已自身难保,无暇顾及。钱启忠为百姓着想,四处奔波,不止一次上书朝廷,请求修建湖桥。

他在奏折中详细陈述都昌百姓的处境,以及修桥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他提出用木材与石料合建桥梁,既可依托本地物资,又可使桥身牢固,不会轻易毁坏。可惜终因经费不足,难以为继。


钱启忠不气馁,又三次上书朝廷,请求拨款支持修桥。可朝廷早已国库空虚,钱启忠的请求再次石沉大海。眼见农历新年将至,百姓盼望回家团聚,钱启忠不忍心看他们再在寒冷刺骨的湖水中踏泥前行。

为了百姓的安危,他再次带着亲手书写的奏折来到南京朝廷,跪在敞篷冰冷的殿前,恳请皇上施恩准奏,拨给修桥经费。他以百姓安危为重,不顾官场仕途,只求朝廷能眷顾百姓,哪怕少拨一点经费也好,总比让百姓再在湖水中受罪要强。

募捐修桥 资金艰难

见朝廷对修桥兴趣不大,钱启忠改变策略,倡议当地官员集资修桥。他首先捐出自己多年的俸禄,以身作则鼓励人心。乡绅们对这位爱民知府也是推崇备至,纷纷解囊相助。

为了让更多人参与其中,钱启忠还亲自去富人家中拉票,向他们说明修桥的目的,请求他们为百姓贡献一份力。一些官员和商人被他的诚恳打动,纷纷解囊相助。 然而,要修一座横跨鄱阳湖的桥,仅凭个人力量难以完成,钱启忠再次上书朝廷,请求拨款支持。

他在奏折中表明,此项目不仅关系都昌百姓的福祉,也关系到鄱阳湖流域多个县的交通命脉,朝廷必需给予重视和资助。可惜,这又一次石沉大海,明廷自顾不暇,无暇他顾。 看来,要想完成修桥,只能靠募捐。钱启忠四处奔波,请求官绅们再次慷慨解囊。但多数人已经捐得手软,能再解囊者寥寥无几。

钱启忠自己也已无力再捐,只得向百姓募捐,并设法说服他们为自己的福祉做出贡献。看到百姓的生活艰辛,钱启忠心中倍感痛苦,但为了修桥这个大局,他不得不请求百姓的支援。在他的劝说下,许多百姓纷纷送上自己微薄的钱粮,用于修桥建设。尽管捐得十分辛苦,但他们都明白这是为自己的福祉着想。

朝廷微拨修桥经费

在钱启忠的不懈努力下,修桥资金终于勉强到位。他四处奔走,动用各种人脉关系,终于争取到朝廷微拨一笔修桥经费。虽然远远不够,但也让修桥工作见了希望。百姓得知朝廷肯支持修桥,也纷纷开心鼓掌,他们由衷感谢钱知府为百姓福祉奔波呼号的大爱精神。

钱启忠将朝廷拨款与本地募捐善款合并,勉强凑足了开始施工的基本资金。他决定当机立断开工,以免资金继续缩水。为确保工程质量,他还特意从南京延聘了几位架桥高手前来助阵。这些建桥专家与本地匠人配合默契,为这座桥的成功架设提供了坚实的技术保障。

施工堪称人间奇迹

公元1631年,鄱阳湖畔,修桥工程正式启动。修桥选址从都昌到湖对岸的星子,这条线最短,也是来往两地的主要交通要道。施工队伍一分为二,从两岸同时动工,朝中间汇合。

工地上,工人们忙碌的身影映入眼帘。他们或在水中捣毁大石,或于岸上搬运木料。石匠们漫步湖中,寻找合适的巨石。绳索牢牢绑住巨石,再由牲畜拖拽到岸上。木匠们则选择好材木,仔细加工,制成桥墩。所有的工作都井井有条地进行着。

湖水波涛,风浪不定,工人们必须在水中作业,极为困难。许多人不慎掉入湖中溺毙,队伍一时丧失了士气。钱启忠亲临施工现场,对工人们进行慰问,并给予经济补助。他的关心让大家重新燃起希望,毅然决定完成这项伟大工程。在钱启忠的鼓励下,大家咬紧牙关,昼夜不停歇地工作,终于在五年后修成这座宏伟的石桥。

这场修桥施工堪称人间奇迹。从选材、制桥到架设,每道工序都经过精心设计,技术活儿均出自匠人之手。他们克服重重困难,以人的智慧战胜了自然鬼斧神工。这座穿行在鄱阳湖上的石桥,成为他们智慧的结晶,也将益处百姓,受益千秋。

千眼石桥 ・ 百姓福音

这座石桥全长2930米,桥面宽1.2米,共有1100多个桥孔,因而得名“千眼桥”。它横跨鄱阳湖两岸,连接都昌与星子。从此,百姓往来两地再也不用涉水踏泥,冬天也不必忍受刺骨的湖水。这条便捷的通道让两地民众节省许多时间,也不再担心交通阻隔。

千眼石桥犹如一道彩虹,架通两岸。百姓们欣喜万分,争相踏上这座桥,体验久违的畅通无阻。

他们已经预见此桥给生活带来的变化:货物可以运往对岸,产品可以远销外地,耕种鱼猎更加便利,家人可以团聚......它是如此牢固,如同镶嵌在湖中一条光滑的玉带。百姓们相信,这座桥会永远立于湖上,传承都昌的繁荣。

为纪念钱启忠的功绩,百姓们也尊称这座桥为“钱公桥”。在他们心目中,这座桥是钱启忠给都昌人民最好的礼物。也有老人说,当年修桥时自己也去捐过工,把有限的钱粮送到工地,为修桥添砖加瓦。现在桥建好了,自己的一份力量也成就了这座桥,他感到非常欣慰。

古桥流传 ・ 见证百年

千眼桥建成后,便成为都昌、星子两地最重要的交通要冲。明清两代,它始终服务着两地百姓,立足湖中,屹立不倒。只是后来鄱阳湖水位上涨,这座桥渐渐淹没在水下,成为一道美丽的湖底风景。

时光荏苒,湖水总是变幻莫测。鄱阳湖曾一度干涸,千眼桥总算重见天日,老百姓们欣喜若狂。后来湖水又涨起,千眼桥复又隐入湖面。如此多次出现消长,古桥在水中沉浮,仿佛在向人们挥手致意。

时光飞逝,转眼来到21世纪。近年鄱阳湖水位不断下降,创下历史新低。千眼桥的身影也再次从湖水中现出。400多年的沧桑并未磨灭它的风骨,这座古桥仍以磅礴之姿横亘湖中,成为湖光山色间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结语

现在这座历史古桥已成为重点保护文物,有关部门投入大量维修费用,对桥身进行加固。修复人员精心呵护,要将它恢复到最初的样子。游客们不时驻足桥上,细细观赏,感受这历史建筑所蕴含的民族智慧与气节。

站在千眼桥上远眺,依稀可以看到百姓出行的喜悦,也仿佛听到钱启忠和工匠们投入修桥的欢呼......许多故事在长桥之上流传,见证着民族精神的脉络。这座古桥承载的不仅是实用价值,更是对后人的启迪。

湖水消退,古桥重现,勾起都昌人千丝万缕的集体记忆。这座桥不仅创造了交通奇迹,也彰显了一位官员的大爱精神,祝福着都昌人民的生活。望着钱公桥巍峨的身影,我们由衷地敬佩先人的智慧,感恩他们给后人带来的福祉。这座古桥将接续站立,见证中华民族“苦其民所苦,乐其民所乐”的美德。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8_188337.html
上一篇去青海采摘枸杞,过几次称结几次工资,第一次遇见这样的打工生活
下一篇安徽定远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