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旅游 > 听得出这些声音,您是真正的“老北京”

听得出这些声音,您是真正的“老北京”

清脆的车铃、悠长的鸽哨、景山万人对歌、鼓楼百年鼓乐、湖广会馆原汁原味的京剧演出、街边酒吧的摇滚乐、王府井小吃街吆喝大王的叫卖声……拥有3000多年建城史、870年建都史的北京,早已在世界留下了自己的声音,耳畔响起,眼前就浮现出了北京城的面容。

穿越百年的“铛铛车”铃声

  ▲2020年8月,市民游客在北京前门大街参观游玩。(中新社资料图片)

从气魄雄伟的永定门到古朴典雅的钟鼓楼,全长7.8公里的中轴线形塑了北京独有的壮美秩序,被誉为古都的灵魂与脊梁。作为中轴线的组成部分,前门大街上的“铛铛车”是许多来京游客必“打卡”的旅游项目之一。

“我小时候在前门坐过有轨电车——铛铛车,在路上一有情况,司机就用手摇动铃铛,清脆的铃声大老远就能听见。”家住西城区的葛大爷曾对媒体说。

1899年,由德国西门子公司承建的永定门至马家堡火车站7.5公里长的有轨电车线路,是全中国第一条有轨电车线路。当时,司机是站着开车,脚旁边有一个铃铛的按钮,当出现情况需要按喇叭的时候,司机就迅速地用脚踩那个按钮,铃铛就会发出叮叮当当的响声。

  ▲2008年12月29日,北京前门大街“铛铛车”载客试运行,2009年元旦正式开通迎客。(中新社资料图片)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有轨电车逐渐被无轨电车取代。直到2009年,消失了近半个世纪的“铛铛车”以旅游观光的用途,在前门大街上重新开通,亲切的车铃声再次响起。

  ▲2015年3月,仿古“铛铛车”驶过前门大街。(中新社资料图片)

2014年开始,“铛铛车”恢复了“公交化”的运营方式,开通的线路越来越多、设站越来越多,搭载的游客也越来越多。

传承百年的智化寺京音乐

  ▲2021年6月,智化寺京音乐传承人乐队在北京智化寺藏殿前进行展演,吸引市民前来观赏。(中新社资料图片)

在北京朝阳门和建国门之间,繁华商务区中藏着一座红墙黑瓦的寺院——智化寺,绵延了近600年的古乐在寺庙中奏响。

智化寺京音乐来源于明代宫廷礼仪音乐,被誉为中国古代传统音乐的“活化石”,是我国现有古乐中惟一按代传袭的乐种。如今的智化寺已经成了一座博物馆。2006年,智化寺京音乐被文化部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从前,智化寺京音乐靠工尺谱及师父的口传心授。而现在,智化寺开放的每一天,第27代传承人胡庆学和他的同伴们都会在智化殿中进行网络直播,无数人通过手机屏幕聆听京音乐的旋律。

  ▲2021年6月,智化寺京音乐传承人乐队现场吹奏,展演智化寺京音乐。(中新社资料图片)

49岁的胡庆学持一只管子坐于正中,坐在他两侧的,是持笙、笛子、云锣和堂鼓的演奏者。京音乐以吹管乐器为主奏乐器,辅以云锣、鼓等打击乐器,曲调庄重典雅,又不失明快活泼。

从现有资料看,大部分学者认为京音乐与唐宋古乐有关。它在曲目、乐器、宫调、演奏方法等许多方面保存了宋、明旧制。清道光、咸丰年间,智化寺音乐逐渐传播到北京周边地区的天仙庵、水月庵、成寿寺、关帝庙等十余座寺院,从而成为北方佛曲的代表,被时人冠以“京音乐”。

  ▲2015年9月,北京智化寺举办音乐文化节,邀请各地传统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民间古乐队与智化寺京音乐队同台演出。(中新社资料图片)

“深入其乐,吹出真音,只争朝夕,延音不止。”每周都有游客来到智化寺听京音乐,胡庆学和其他几位传承人周而复始地在这个小院中演奏着古乐。站在院中的游客,既能感受到古色古香的历史韵味,也能看到墙外代表着现在的银河SOHO等建筑。

不能流失的方言

“装垫儿台”(中央电视台)、“胸是炒鸡蛋”(西红柿炒鸡蛋)……近些年,以“科普”北京话为主要内容的短视频时常蹿红网络。“80后”北京小伙常小亮(网名“画家常小亮”)是众多“京味儿”博主之一,他制作的关于北京话的视频动画让更多的人爱上了京腔儿、爱上了北京。

常小亮是个土生土长的北京人,自小生活在胡同里的他对北京的市井文化非常热爱。在他看来,当今社会,网络占据了每个人的太多时间,打字变成了比面对面说话更常用的交流方式,再加上外来人口逐步融入北京,北京话也正在慢慢改变着、消失着。

  ▲2020年8月,北京东四九条居民在路边聊天。(中新社资料图片)

2016年,教育部、国家语委发布了首份《北京市语言生活状况报告》,这是中国第一部地方语言状况的调查报告。报告显示,北京市中学生对北京话认知情况日渐式微。对此,北京市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办公室主任贺宏志表示,这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从北京人口构成方面看,真正的老北京人比例下降,“新北京人”越来越多;同时,普通话本就以北京语音为基础音,北京话受到普通话的冲击力比较大。

北京市的相关部门正探索开设校本课程、方言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等带动青少年保护和传承老北京话。常小亮说,他只是不想看到北京的市井文化慢慢消失,他希望做些力所能及的事,让这些文化能留得久一些、多一些。

  ▲2022年6月,市民骑车经过北京市西城区文华胡同。(中新社资料图片)

今年3月,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北京话词典》引起读者关注。全书共收单字3260余条,多字词语16400余条,均来自北京及北京周边地区民众的日常用语。

以一句北京童谣为例:“bēnr头窝眍眼儿,吃饭挑大碗儿,给他小碗儿他不要,给他大碗儿他害臊。”

在词典中,明确了“锛儿头”和“窝眍眼儿”的写法。中国辞书学会会长李宇明认为,这部《北京话词典》将轻声、儿化词与非轻声、非儿化词进行对比,让人们更具体了解到北方话、普通话、北京话在词汇方面的异同。

  ▲2020年8月,市民带着孩子在位于北京市前门三里河公园附近的胡同内散步休闲。(中新社资料图片)

“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调”的方言土语里,浸透着当地悠久的历史与人文价值。老北京在哪?在鲜活的“京片子”里。普通话和方言并行不悖、自由转换,才是最好的城市文化景象。(完)

综合中新社、《新京报》、“华舆”客户端等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8_184491.html
上一篇去青岛旅游回来后,说说我对青岛的看法
下一篇北京潭柘寺贴告示禁止“佛媛”商拍?回应来了!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