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旅游 > 台湾游记:台北忠烈祠祭拜以身殉国的抗日英烈

台湾游记:台北忠烈祠祭拜以身殉国的抗日英烈

为了更好地了解民国史,我决定去一趟台北圆山脚下的忠烈祠,实地看一看国民党人自己书写的那段历史。

忠烈祠位于台北市区基隆河北岸,坐落在圆山大饭店以东,有公交车可以到达。

此处原本是日治时期修建的台湾护国神社(たいわんごこくじんじゃ),供奉在日本历次对外战争中阵亡日军的台湾籍、外省籍军人,以及日本统治时期的因公殉职者。

日本二战投降后,台湾护国神社被国民政府接收改为忠烈祠,祀奉国民革命以来死难的烈士。

因有感于原有的护国神社建筑过于简陋残破,蒋介石1967年批示将旧的神社推倒重建,由国民大会主席何应钦负责具体统筹,两年后新的英烈祠正式落成开放。

如今的英烈祠前有“万古流芳”牌坊,入内是一个宽阔的庭院,后面是供奉烈士灵位的祠堂。全祠面积达5.2万余平方米,建筑面积约5300平方米。

英烈祠背靠圆山余脉,建筑采用明清皇家宫殿范式,坐北朝南颇有气势。

主殿仿照北京故宫太和殿的重檐庑殿造型,占地面积1800平方米,高26米,气势庄严肃穆。

1969年3月25日英烈祠落成时,蒋介石将祠堂命名为国民革命忠烈祠并亲自题写了匾额。

这里从此成为台湾中央政府的“专祠”,每年3月29日及9月3日举办春、秋国殇大典,蒋介石在世时均会亲临到场致祭。

大殿中央筑有一座巨大的神龛,内中供奉“国民革命烈士之灵位”,两边为中华始祖轩辕黄帝和开国领袖孙中山的灵位。

大殿不对游人开放,门外有武装士兵站岗把守,游人无法靠近。

大殿左右两侧配殿分别为文、武烈士祠,供奉着中华民国牺牲的文官与武将灵位。

庭院四周环以围廊,里面陈列着一些烈士的雕像以及历次重要战役简介。

大殿与周边的文、武烈士祠皆采用金黄琉璃瓦覆顶,和玺彩绘及朱漆廊柱,唯美中不足之处是朱漆的颜色过于鲜艳,与北京故宫皇家的红色相比还显得不够厚重。

从英烈祠的整体设计思路上看,表达着强烈的传承中华文明正统的含义。

参观英烈祠内的展览和陈列如同是阅读一部完整的中国国民党党史,这对熟读大陆历史教科书以及中共党史的人来说,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借鉴、勘误和补遗的机会。

大殿两侧的文、武烈士祠中摆满了牌位。

灵堂中牌位摆放大致按照“开国”、“讨袁”、“护法”、“东征”、“北伐”、“剿匪”、“抗日”、“戡乱”几个阶段划分,我首先将参观的重点放在了牺牲的抗日烈士上。

英烈祠的展板上有一组数据:自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起至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止,国民党军队与日军之间会战共22次,大小战斗4万余次,国军伤亡300余万人,民众牺牲2000余万人。

国民党军阵亡的高级将领

八年抗战阵亡的高级将领中既有大家熟知的张自忠、赵登禹、佟麟阁、宋哲元、戴安澜等人还有许多鲜为人知的高级将领,他们在战斗中亲临战场最前线,一些将领在负伤、被包围的情况下自戕殉国,令人敬佩。

张自忠(1891年8月11日—1940年5月16日),山东临青人。天津法政专门学校毕业,西北军将领。 1933年任华北前敌总指挥,参加长城抗战获大捷,授青天白日勋章。 1938年再败日军于临沂,史称“台儿庄大捷”。 1940年,日军进犯襄樊,张将军于湖北宜城作战时壮烈牺牲,追晋上将。

戴安澜(1904年11月25日—1942年5月26日),安徽无为人。黄埔军校第3期毕业,参与北伐及江西剿共等战役。 1938年率部获“台儿庄大捷”。1939年因“昆仑关大捷”获颁青天白日勋章。1942年奉命率200师入缅作战,于缅北遭敌据险猛击中弹,壮烈殉国,追晋中将。

王铭章(1893年7月4日—1938年3月14日),四川新都人。川军将领,曾参与讨袁、护法、北伐及剿共等战役。1938年任第41军中将前敌总指挥,奉命守滕县三日以巩固徐州防线,惟待援不至亲登城督战时腹部中弹,为免遭敌俘虏自戕殉国。王将军固守藤县为实行“台儿庄大捷”创造了条件,追赠上将。

唐淮源(1886年9月-1941年5月13日),云南江川人。云南讲武学堂毕业,曾参与辛亥起义、讨袁、北伐、剿共战役等。1938年,奉命入中条山作战。 1941年日军倾北战场可调之兵力展开晋南会战,被困于夏县,为免遭敌俘自戕殉国,追晋上将。

郝梦龄(1892年2月18日—1937年10月16日),河北藁城人。陆军官校步科毕业,曾参与北伐及剿共等役,1937年,任贵州第6清剿区司令,兼任驻黔第1绥靖区副指挥官。“七七事变”爆发后请缨北上抗日,参加忻口会战与日军血战,不幸于南怀化督战中殉国,追晋上将。

陈安宝(1891年—1939年),浙江黄岩人。 1936年参加北伐升第74师中将师长,“七七事变”起奉命驻守潼关,旋调浙北阻日军登陆,数度挫败日军。 1939年,日军进犯南昌,未待部队集结整备陈将军即率一部队前往指挥作战,遭日军伏击中弹壮烈殉国,追晋上将。

萧山令(1892年6月11日—1937年12月13日),湖南益阳人。保定军校步科第3期毕业,因功绩任团长、处长等职。1923年,率第12军第2师参与北伐诸役。南京保卫战中,指挥宪兵部队士兵、警察对日作战,于掩护部队撤离时遭日军夹攻,中弹壮烈殉国,追晋中将。

毛岱钧(?年—1938年9月),湖南湘潭人。“七七事变”时任预备第9师第35团上校团长。1938年6月率部参加武汉保卫战,阻击日军西犯。9月2日日军在优势兵力下向南浔线朱家山阵地攻击,毛将军在率所属反击时身中数弹壮烈殉国,追晋少将。

陈蕴瑜(1900年2月1日—1939年5月23日),贵州平坝人。贵州讲武学堂第2期毕业。 “七七事变”时任第102师第607团上校团长。 1938年底徐州会战起,陈将军率所部于运河桓曲及黄河西岸间抗敌,后于魏楼遭数倍日军围困,突围时中弹,壮烈殉国,追晋少将。

任景让(1888年1月11日-1938年7月27日),河南睢县人,北伐获胜后解甲归田。“七七事变”发生后在家乡组织抗日义勇军,任津南游击区第3纵队第2大队少将大队长。 1938年7月,日军调集精兵向戍守之睢县三孔大桥要隘发动猛烈攻击,所部伤亡过半,任将军中弹负伤犹指挥歼敌,壮烈殉国。

抗战中阵亡的中下级军官

从英烈祠中展示的抗战期间阵亡的中下级军官中,也不乏作战勇猛者,例如“南京保卫战”中吴其苏舍身炸坦克的英勇事迹前些年还被大陆导演张艺谋搬上了电影《金陵十二钗》。

刘国昌(? —1944年5月3日),河南太康人。中央军校高筝教育班第五期毕业,任陆军第20师58团上校团长。1944年5月“中原会战”中奉令守河南裹县,与日军激战,众寡骢殊,自戕壮烈殉职,时年43岁。

夏蔚卿(1902年-1938年10月),江苏高邮人,早年从军南北征战,1938年任陆军第200师1149团少校指导员,先后随军于兰封、罗王等地参与作战。同年10月部队进行整编训练之际,于湖北咸阳地区遭遇日军,与敌战斗不幸身亡,为国捐躯。

吴其苏(1907年—1937年12月12日),广东忠来人。中学毕业考入中央军校第七期,后任职于中央军校教导总队第2团第5连上尉连长。“南京保卫战”期间奉令防守紫金山阵地,为阻止日军坦克进攻,身缚手榴弹于坦克下引爆,与敌同归于尽,壮烈牺牲。

杨大鹏,辽宁法库人,中央军校第十一期毕业,任教导总队第一团少尉排长。“南京保卫战”中担任中山门防务,战至阵地全毁与敌作最后一搏,壮烈牺牲。

抗战中阵亡的空军、海军官兵

在抗战中国民党空军和海军完全不是日本的对手,双方交手几乎是以卵击石,但即使是在实力悬殊的情况下,国军也出现了像高志航、宋恩儒、萨师俊这样的军人勇敢挺身而出,为国捐躯。

高志航(1907年5月14日—1937年11月21日),辽宁通化人。法国牟拉纳民航学校及意斯特陆军航空学校毕业,历任组长、上校大队长等职。1937年8月13日杭州桥空战中,首开击落日机记录。11月21日敌机偷袭机场,在起飞应战时被日机击中阵亡,追贈少將。

宋恩儒(1912年—1938年1月4日),天津人,中央航校第四期毕业,任空军第三大队中尉分队长。1938年1月4日汉口空战中被敌机击中,壮烈牺牲。

萨师俊(1896年—1938年),福建闽侯人。烟台海军学校第8届毕业,以中校军衔任中山舰舰长。1938年10月24日武汉保卫战期间率中山舰巡防金口上游,遇敌机来袭被炸断双腿阵亡并随舰沉入江底,追晋上校。

雷鸣远神父之灵位

令人未想到的是英烈祠中还供奉了一位外国神父,雷鸣远(Frédéric Vincent Lebbe,1877年8月19日—1940年6月24日),比利时人,早年随天主教徒来中国传教,任天津教区副主教。抗战爆发后组织占地服务团抢救伤员、救济难民。1940年病逝于重庆歌乐山,国民政府以1287号褒扬令公开褒扬,雷鸣远之灵牌被供奉于英烈祠。

视频加载中...

台北英烈祠如今已成为大陆游客的网红打卡地,不为别的,只求来此拍摄仪仗队的换岗仪式视频发到抖音上。

在参拜了抗战期间阵亡将士的灵位之后,我将把注意力回到追踪国民党的历史变迁上,重新梳理一下民国史,未完再续........

#记录我的2023#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8_182014.html
上一篇“朝阳公园属实是恐怖乐园了。”
下一篇28张图看世界:尼泊尔只有一个肾的“单肾村”,克罗地亚心形岛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