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旅游 > 文旅融合,让诗与远方“牵手”前行

文旅融合,让诗与远方“牵手”前行

利川融媒记者 蒋姮 陈铁健 实习生 邓惠文 聂欣越

“文旅融出新天地,且以诗意共远方。”文旅融合,让文化走向“远方”,让旅游更有“诗意”。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一体化发展,让人们在旅游过程中感受到文化魅力、增强了文化自信、推动着文化兴盛。

炎炎夏日,22℃的利川满眼青山,处处绿水,呼吸皆爽,惬意怡人。享有避暑旅游优选地之称的利川成为众多游客出游的首选。

“利川凉爽、风景好,土苗儿女特别淳朴,对我们非常热情。”武汉游客阮山说,利川不光自然风光优美,还有很多古迹,很多古色古香的东西值得去研究。

得天独厚的资源 满足多元化文旅康养需求

进入6月份,全国高温天气呈爆发式增长。放眼全国,至少有14个省区市处于高温炙烤中,出现超35℃的高温天气。然而守在湖北西大门的利川,6月以来,平均温度22℃,清凉宜人,吸引着重庆、武汉、上海等多地游客来此消夏度假。据悉,每年的7至9月,利川城内的宾馆都呈爆满之态,享有“中国最美小地方”之美誉的苏马荡,日接待量更是突破30万人次。

苏马荡景色宜人 杨翠 摄

每到傍晚,上千人在苏马荡新市民广场同时跳起广场舞,现场热闹非凡。每周五一下班就从万州赶到苏马荡避暑,星期一赶回单位上班,是赵俊超每周的生活。

“我这八九年每年都到苏马荡度夏,这里的变化非常大,这些设施和保供,像路灯啊、水电气都很好。”万州游客赵俊超说道。

苏马荡的舞者 陈远玲 摄

说起苏马荡新市民广场上跳的健身舞,赵俊超自豪地说,他就是老师之一。他觉得在苏马荡住得越来越舒心了。

苏马荡,当初仅有500人的村落,经过10多年发展,这里建成了80多个小区,从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俨然成为了全国闻名的避暑度假小镇。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旅游目的地的选择也就越来越多,而利川得天独厚的气候环境受到游客的追捧,便催生出当地的民宿产业,以满足游客的康养需求,民宿经济也成为利川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截至今年4月,全市共有住宿单位1822家,客房31637间,床位52519张。创造直接就业岗位6000多个,间接带动30000多农民实现家门口就业。2016年以来,累计接待客人1000余万人次,年均经营性收入2亿余元,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7亿余元。

“随着利川民宿管理办法的出台,我们将进一步规范民宿管理,把民宿打造成利川旅游的另一块‘金字招牌’,让游客不仅能玩得开心,更住得舒心,更好地感受当地的人文特色。”市文旅局局长杨雁冰表示。

欣欣向荣的产业 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

7月20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专家新名·阿津子和阿兹米勒·穆尼夫·本·默罕默德·布卡里来利川开展考察评估拟建恩施大峡谷——腾龙洞世界地质公园(利川园区)活动。这标志着利川旅游再一次提档升级。

腾龙洞洞口(资料图片)

此次考察评估是继1988年,25名中外洞穴专家实地考察后的第二次接受评估。据了解,1988年,25名中外洞穴专家历时32天实地考察,论证腾龙洞属中国最大的溶洞,世界特级洞穴之一。

“腾龙洞最开始是一个养在深闺无人识的一个洞穴,1985年当时的旅游局将腾龙洞作为一个景点来开发,当时门票也就两毛钱,大概每年的收入也就几万块钱。”利川腾龙风景区旅游资源开发有限公司综合管理部经理杨金亮介绍到,在2020年的时候,腾龙洞被国家文旅部评为国家5A级景区,从那时起,每年的游客基本上在50万人左右,旅游收入更是从原来的几万元的收入达到现在八九千万元甚至上亿元的收入。

刘女士是恩施的地接导游,从事该行业已经20多年了,每年都会带游客到腾龙洞游玩。她告诉记者,第一次去腾龙洞游玩是打着火把,拿着手电筒进去的,走了几十公里。

“腾龙洞现在的变化挺大的 ,从最初的没有照明到现在有激光秀和舞蹈,我每年带朋友来一次。”地接导游刘女士说,现在腾龙洞成为了5A景区,是我们恩施人的骄傲。

腾龙洞迷笛音乐节(资料图片)

建州四十年中,腾龙洞的发展也要从四十年前说起。1983年,利川市人武部第一次对腾龙洞进行探险贯通,腾龙洞也正式被确立为利川的一个景区。四十年来,腾龙洞也从以前养在深闺人未识的洞,成为了利川市的第一个5A级景区,到现在接受世界地质公园的考评,腾龙洞的发展可以说是质的飞跃。

利川腾龙风景区旅游资源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大力说:“腾龙洞跟着恩施自治州一起成长,从83年第一次开发到5A升级成功,再到今年世界地质公园验收,这也是我们对于四十周年的一个献礼。”

覃蕾从事导游行业8年了,每个周都会到腾龙洞来。谈起腾龙洞的变化,覃蕾也见证了它从4A到5A的“蜕变”。

“从4A升到5A,腾龙洞的整个服务和景区的一些设施设备,改善还是比较大的,我们也比较喜欢来这个地方 ,在凉快的同时,景区的体验度也比较高。”导游覃蕾说。

春天山花烂漫,夏天一碧千里,秋天层林尽染,冬天银装素裹。利川,拥有“中国凉爽之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国家园林城市”“湖北省森林城市”等众多名片。20世纪80年代,利川依托独特的深厚文化、美丽的大好河山持续挖掘、创新、传承本土民族文化,正式开发旅游业,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旅需要。在2020年12月,文化和旅游部公布了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利川市获评 “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称号。

佛宝山(资料图片)

“目前全市有文旅企业179家,旅游景区9家,其中A级景区7家,5A级1家、4A级4家、3A级2家。”利川市文旅局局长杨雁冰说,利川市还打造多条精品旅游线路。通过线上线下的方式,制定了一日游、多日游、全域游六条精品“旅游线路”。

提升公共文化体系 为全市高质量发展蓄势赋能

近年来,立足于这些得天独厚的文旅康养资源,利川也大力践行新发展理念,按照高质量发展的要求,充分挖掘山水人文资源优势,坚持以山水为本底、以生态为特色、以文化为灵魂、以旅游为载体,探索发展“旅游+”模式,开辟了新时代经济发展的新空间。

四十年来,随着对文化的不断重视,广大文艺工作者不断创作文艺精品,并多次上榜全国各大平台。40年来,全市非遗文化以市级非遗保护中心为依托,充分发挥非遗传习所、传承基地和民族文化进校园工程示范学校等阵地优势,广泛开展非遗业务培训,每年组织非遗培训30期(次)以上,全市已建成市级非遗综合展示馆1个,专题展示馆3个,传承基地15个,传习所8个,传统工艺振兴基地6个,传统工艺工作站6个,民族文化进校园示范学校20所。

肉连响 冉建秀 摄

6月19日,团市委组织全市青年干部代表到上海市东方明珠广场等地开展非遗“肉连响”舞蹈快闪活动,充分展示了利川非遗的魅力。

“我们到上海开展快闪活动,主要就是传播我们本土文化的同时,让我们的青年干部学习非遗文化。”团市委书记于浩然说。

为了更好的传承非遗项目,利川市也开展了非遗六进活动,全民参与非遗保护。利川市馨艺幼儿园也将非遗舞蹈肉连响作为课间操活动。

“我们早操、休息的时候都会跳肉连响。”幼儿园小朋友说。

利川灯歌、利川小曲、“肉连响”号称“利川三绝”,底蕴深厚的优秀民族文化也增添了旅游的无穷魅力。其中以肉连响最具代表性。

柏杨灯歌 廖显蓉 摄

肉连响源自早期的乞讨艺术“泥神道”。2008年6月7日,利川市申报的肉连响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4年,舞蹈《肉连响》参加湖北省第八届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获表演项目一等奖。肉连响也从草根文化,经过发展,慢慢走上民族运动会,走上央视,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利川市肉连响的传承人刘守红说,肉连响它从一个草根的民间艺术到我们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我觉得是我们土苗文化自信的名片。

龙船调公园 彭一新 摄

此外,利川市充分利用独特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连续5年成功举办了中国山地马拉松系列赛湖北利川站赛事活动,举办首届“龙船调艺术节”文化交流会,成功承办第四届、第九届湖北省民族运动会。坚持实施“体育+文化”“体育+旅游”“文化+旅游”发展模式,融入非遗展演、民宿乡村游、美食节系列活动,促进文体旅融合发展,充分展示了利川民族文化和经济社会的发展,丰富群众文体生活。

湖北省第九届少数民族传统运动会暨利川市第二届龙船调文化艺术节(资料图片)

据利川市文旅局局长杨雁冰介绍,2019年,全市共接待游客1800.2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108.68亿元;2020年,全市共接待游客950.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35.23亿元;2021年,全市共接待游客1418.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2.61亿元;2022年,全市接待游客1814.3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99.2亿元。2022年旅游经济指标基本恢复至2019年同期水平。2023年1-6月,全市共接待游客866.8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58.98亿元。


编辑/卢华 审核/谭莉 审签/牟联文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8_180464.html
上一篇@南宁市民,一起去甘肃金昌,探秘火星吧!
下一篇太原植物园首届气球展8月1日开展

为您推荐

下雨都挡不住,武汉这里又又爆满了

下雨都挡不住,武汉这里又又爆满了

5月3日,江城降雨,雨水并未浇灭人们的出游热情,武汉多个热门景区和街区,打着雨伞的游客川流不息。登黄鹤楼、游长江兴致勃勃游客打着雨伞排队登黄鹤楼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