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旅游 > 【转载】家乡的记忆——传承家史•留住乡愁

【转载】家乡的记忆——传承家史•留住乡愁


文:兰天福 编辑:兰云峰

我们兰氏的家园白石村,有着优美的山川地貌;久远的历史传承;深厚的文化积淀。有众的奇山异石、古老建筑和传统民居。

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涌现出大批铁血儿女前仆后继奔赴战场,更有多人为国捐躯,可歌可泣。

这些都是大自然和祖辈先贤赐给我们的宝贵的物质财富和优秀的精神传承。白石子民,应当倍感珍惜,继承优良传统,合理保护和开发利用家园环境。

希望大家尽快行动起来,献策献计,资款助力。一方面借国家建设新农村的政策东风,要绿水青山,要秀美乡村;另一方面积极保护古迹,修复古代文物,传承古老文明,打造古村落。在即将到来的乡村旅游大潮中,寻找致富新起点。

乘车出原平市区,向东行过将军大桥,折北沿滹沱河东畔前行。经中阳乡,到苏龙口镇。从苏龙口村折向东南,顺四十里沟途经长乐等四、五个村庄,行程不到十公里,转过鱼山咀,在前面的小山头上,旧时曾矗立着几块巨大的石英石。晶莹透亮,白光耀目,老远便能看到,白石村由此而得名(只惜后来被当作石英矿开釆挖掉了)。

再往前转过山弯,在一小段笔直路面的尽头,一面俭朴端庄的大照壁上“白石村”几个大字赫然在目。这就是兰氏家族的家乡,是我出生和成长的地方。

白石是一个不大的山村,历史上全盛时期,户不足四百,人不过千二。但在这方圆百里地界也算得上是数一数二的大村子了。曾经也是白石乡政府的驻地。

根据村中有关资料记载和老辈人的口传以及一些古迹物品佐证,白石建村约有近千年的历史。

村中第一大姓为兰氏。家谱记载,兰氏始祖兰思温及其子孙,早在七百年前的元代,便是当地有影响的人物,其祖孙名字在当时的寺庙建筑及钟、碑铭文中多处出现。

先于兰氏入居此地的宋氏,历史可能更久远一些。

有白石村民在地名叫作秦家坡的地方耕地时,曾发现一枚产于北宋真宗祥符年间的钱币“祥符元宝”。

村子靠山而居,坐西向东,三山环抱。左龙象(塞洼山),右虎宿(小山梁),后文昌(文昌爷山)。冬青夏翠,冷暖宜时。村前一湾半绕,旧时曾水洁波清,惠物利民。河岸临村一侧,石堤数里,岸柳成行;树影倒映,鱼戏蛙鸣。

村子形状宛如一只凤凰。最东边的东西店房孤骑突出,这是凤头。南北街连成一片,房舍建筑鳞次栉比,是为身驱。大小西沟双双向西伸出,形成两条长长的凤尾。石坡、南崖坡、圪洞坡、西巷弄,则如副尾护着长尾。小寨巷弄、石门巷、堡子坡和南头樓、桑间、梁山等小巷弄,形成张开的双翼,振翅欲飞。

村子的建筑格局,犹如一个小的城堡。南北中三个村口,各建一门楼。下面门洞,上建阁楼,阁楼内供着神祗。

北街的楼洞外,又建一个大的楼洞。拱顶外侧嵌青石匾,上刻“安澜"两字,落款咸丰十一年兰氏重修。楼洞上面是兰氏祠堂,也是大戏台。这种格局在农村是比较少见的。

村里主要街道是两街一道,即:北街、南街、南街道。两街各建有戏台、神厅。

南街的戏台,坐西朝东;对面的神厅座基很高,有十几级台階。戏场不很大,戏台北侧一株大柳树,恰好给戏场遮荫。

北街戏场很大。戏台座东迎西,飞檐斗拱,两头挑角突出外伸,比常见的农村戏台要大一些。戏台三楹,中间正方挂一匾,书刻“作如是观”四字。戏台对面北侧对着大西沟,沟口建有石拱门,上建乐楼。

南侧是通往南街的南街道。戏场中央偏西南建一大牌樓。一主两副,三个拱门。粗大的立柱,下部用石碑穿夹。立柱两侧用斜柱支撑。上部有三重穿锁斗拱,坚固而美观。戏场西北对着石门和小寨巷口处,有一株高大的古槐,约二、三百年了。树干高三、四丈,胸围两人合抱尚难够着。树冠硕大,枝繁叶茂,能将大半个戏场罩住。

戏台北侧紧连着小楼洞,上有阁楼,里侧供着南海观世音菩萨,外侧供着真武大帝。楼洞拱顶上方嵌石匾,刻有“山川秀气"四字。

北街大戏台(始建于明代,清同治元年重建),年久失修已成危房,極待修缮!

北街戏场北面是兰氏祠堂,大门座北朝南,上悬一匾,大书“兰氏宗祠",是由解放军南京军区副政委兰氏二十一世孙兰保景中将于1990年代书写刻成。

祠堂正厅坐西面东,对着戏台,供着兰氏列祖列宗。

祠堂大门里右侧,原有一株高大挺拔的古松高约七、八丈,粗约二围。大门外侧是一株双杈桐楸树,比门内松树稍矮略粗,像是兄弟二人扶互助,並肩长大。往南至戏场半处,又一株松树,矮而粗壮。主干仅两丈余,粗却够两人合抱。它的树冠很大,枝叶茂密,像一柄巨伞能遮住半亩大的地面。

村东边原有一座寺庙,名为福田寺,分东、中、西三院。由南进山门是中院,正厅是龙王殿,两侧是厢房。正厅前两侧,各有一株桐楸树,山门内东侧,一株松树挺立。

东院正厅是水陸殿,西院较大,四面都是大殿。正厅是佛殿,佛像高大庄严。

殿前七级通长石阶,阶前一对石狮,重约千斤,刻有款:兰普贵妻刘氏逆光二十五年献刻。

南厅阴面是观音殿,背后阳面是关老爷殿。东房是二郎神殿。

中院过西院的过道,建有钟楼,悬挂一大铁钟,高约四尺,径三尺。上部八孔,下端八耳,耳上铸有八卦图符,並铸有大明国山西太原府代州崞县长乐都白石村福田寺铸造神钟壹悬,及功德主、住持僧等名号,最后是铸钟时间:崇祯七年仲夏朔四吉旦。此钟敲起来声音渾厚、宏亮,能传送十里之遥。

福田寺应该是元末明初重建的。西院大雄宝殿是我们五六年级的教室,前边有石狮一对,小时候感觉很高大,现在看照片并不大。

听父亲讲,五峰山拆迁重建他都参加了,现在五峰山大雄宝殿的梁上有留名。当时拆卸发现檩上写着大明国五年!

南街和南头楼两个村口的楼洞上都建有木阁楼,南街阁楼上泥塑真武帝,南头楼上为彩绘观音像。

小楼洞正面,上面供着观音菩萨。北街小楼洞(阴面),上面楼阁供着真武大帝。

村西北角地势高起成一土丘。丘顶平坦,方圆十数亩,俗称堡子。堡上四周筑起丈余高,四、五尺厚的土墙。堡中建有观音庙和水陆殿。堡下有地道,出口在堡外半崖隐蔽处。此堡为先民逃避匪患兵祸而建。

连通南北戏场的是一条宽敞的街道,两侧建十几处民居大宅。是兰氏北院和新盛城两支系主要聚居区。一座座黑漆大门,三、五进大院。居住着村里顶级的农商富户、诗礼世家和官宦人家。

道东两座大门最令人注目,厚厚的门扇,高高的门槛,门顶上悬着大匾。刻着“文魁"二字的是清朝雍正年间举人兰尔澍的故居。

写着“孝友之家”的是兰氏北院一系的祖宅,一进五重,三厅两门,即正厅、过厅、对厅和两个仪门,两侧是厢房。左侧有一跨院,建有花园。园中有一叫“接旨楼"的两层楼厅。青砖铺院,画栋雕粱,显示着昔日主人的荣耀和富足。

南街道上建有两座牌楼,一座是清嘉庆七年建于北院旁边的“贞节"牌楼,是官府为旌表兰门张氏贞节孝妇而建。往南街拐角处有一座嘉庆二十年建的“慎修"牌楼。

村子南北两街大部分是青瓦房,基本上是四合院格式。沿大、小西沟往里去,不少人家靠土崖而居,窑洞便多了起来。一般为一进两开。有些窑洞是石头砌旋,较为敞亮。不少是靠土崖掏成,大都矮小,但是进深,住着冬暖夏凉。

白石村地居苏龙口四十里沟之中心,东邻储士、令狐、章腔诸村,南与辛庄、贾庄交界,北和土沟、刘家庄相邻。西有五峰山之灵秀,东仰鹰愁梁松林山之高雄。地域纵横十余里,人丁千余口,土地六千亩。粮食主产玉米,特产小米、黄米,盛产土豆、核桃。

白石人勤劳、朴实、宽容、良善。从古以来,历代白石人面朝黄土背朝天,辛勤劳作,俭朴生活,诚信处世,与人为善。

千百年来罕有凶案,涉赌、盗、娼、毒者极少。大姓不欺小户,本村不压邻村。少有作恶之輩,常遇行善之人。每遇灾荒,多有德之人,或设粥棚赈济灾民,或周济救济互相帮衬。山乡僻壤立千年而不败,这就是善的回赠。

白石人奋发有志,好学上进。白石村地处山区,落后闭塞。世代以农为业,但不乏有远见卓识之士,深知读书的重要性。紧衣缩食,让孩子上学,识文断字,抓住机会到外面的社会去开拓创业。

从明代兰氏五世大昌、大章兄弟因德才兼备出仕吏员、省荣官;六世天旸任布政司承差;到七世兰佩举明经任陕西肤施登仕郎,开了白石兰氏仕宦先河和书香门第之风。

一直到清末,兰氏十二代人中,考取明经一人,乡试中举人一人,岁进士贡生六人,生员四十三人,武生十五人。兰绍(官顺)就是最后的武生,获赠守备职衔。曾资助神山贾大中兄弟中举而获立功德荫碑立于村东官道旁。

到近现代,白石人更心系祖国,敢当大任。抗战初期,一次就有四十二位热血青年,报名参加了八路军,有好几个为国捐躯。解放战争中,有不少青年加入革命队伍,为全国解放和建设作出了杰出贡献,成为一代佼佼者。

兰保景位居大军区副政委、中将、候补中央委员。省军、地师级的有兰绿元、兰增寿、郭成党等,至县团级者难以一、一细数。

在解放后成长起来的一代人中,兰存礼任忻州市公安处长、地委委员,兰巨瑞太钢一轧厂长兼书记、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众多白石英杰不能赘述。

白石是一块风水宝地。千百年来,孕育着无数白石子民,培育成松的性格,兰的品德。

历经风雨沧桑时代变迁,生生不息,繁衍发展。耕读继世、诚信立身、勤俭为本、豁达奋进。代有才俊,或立志报国、疆场建功,或饱学博识、报效社会。或经商或从政,或行医或育人,到处可见白石子民的身影,各行各业都记录着我们的言行。

更多的白石子民,世代生活在这片热土,不离不弃、辛苦耕耘。用他们的汗水,浇灌出家乡的繁荣和深厚的文化,来见证历史,启迪后人。

白石是一个文化古村。随着社会发展和时代变迁,新事物不断出现。传统习俗、观念,以及各种有形建筑乃至文物古迹,正在慢慢地消退甚至失去。村里的许多老建筑除一小部分保存下来,大都拆毁消失了,有的连一点痕迹也没有了。

作为当代白石子民,担负着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重任。我们对家乡曾经有过的辉煌自豪,又对古村落文化传承的现状而忧心。建议白石子民们,积极行动起来,为传承家风、弘扬文化,保护古迹、留住乡愁献策建言,宣传动员全体子民及社会贤达,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为家乡文化复兴和经济繁荣尽心尽力!

村里的古代碑、铭及宗族族谱等文献实物大都损毁失轶。现在仅存的有北街大、小楼洞尚且完好,石匾刻字还能看清;福田寺大钟还在并且挂在大舞台侧钟楼上。

兰氏老坟地牌楼坟的牌楼、碑塔、围墙、坟墓等皆已毁灭,仅存八块夹大牌楼立柱的夹石。几级石台阶尚可辨认。

老坟里还有一块残碑,是举人尔澍爷爷之彥的,碑文还依稀可辨。元头北院老坟有几块碑,有北院始祖畹生及其次子尔浚三子尔澍的。

福田寺的大石狮实物已不可寻,兰氏宗谱中兰满旺攝的照片大舞台前有这两只石狮,只是效果不好。兰绍(官顺)的功德碑,兰俊生收藏起来了。

北街大槐树,这几年枯枝增多,是街道全部硬化的结果。兰氏祠堂门外大楸树枯后又发新枝,令人欣喜。我在公社院里与人合影的老照片有一张背景中有大松树,或许能找到。我仅能提供这些信息了。

我的辈分,按老谱是十九世。现在如果从兰思温老祖算起,我应该是二十一世。

白石子民,兰氏家人们。白石兰氏老輩编修家谱时,是东西股和南股各自以本股先祖兰志道和兰志刚为始祖序世系的。现在我们是白石大兰家,是以他们的祖父兰思温为始祖来序世系。也就是在原来的世系上加两世。

这就是我们的世系变动的根由,请大家记好!

我们过去的家谱,是东西股一个家谱,南北股另一个家谱。上次三修家谱时,虽然以兰思温为始祖,却没有把原来首修本及二修本的世系调整过来,导致从三修本家谱上看还是原来的世系,有点混乱,也造成了大家的不太明白。

山西省崞县白石村兰家祠堂

山西省崞县白石村兰家祠堂大戏台

山西省崞县·白石村北街戏台和观音阁(本图片来自网络)

山西省崞县白石村全景图(兰景全拍摄)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8_171871.html
上一篇张家口沽源:天鹅翩跹迎春归
下一篇朝鲜姑娘和中国姑娘,有什么不一样嘛?

为您推荐

23种北方农村常见的野菜

23种北方农村常见的野菜

春天正是吃野菜的季节,但由于我国地域广大,各地的野菜种类也不一样。1,苜蓿芽:为豆科苜蓿属植物紫苜蓿的嫩叶芽,可凉拌、包饺子、包包子等食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