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 > 走红过又濒临失传,中国原创技术“针刺麻醉”如何传承推广

走红过又濒临失传,中国原创技术“针刺麻醉”如何传承推广

牵头开展针刺麻醉技术的周嘉教授团队。本文图片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 供图

针刺麻醉(简称针麻),是一种独特的麻醉方法。用手捻针或电针刺激某一穴位或某些穴位,以达到镇痛目的,使手术在不用麻醉药物的情况下进行。这是中国现代医学史上最具原创性的医学研究领域之一,它将古老的针刺技术与现代的麻醉技术在外科领域进行结合,被世界卫生组织认可为中国医学科学研究五项重大成果之一。

一根小小的银针,如何拯救一条条宝贵生命?7月30日,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推出纪录片《针尖下的生命奇迹》,记录该院周嘉教授领衔的现代针刺麻醉团队,在临床上推广应用这一技术的故事。

或许,大家对针麻技术的历史还没有很深的了解。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曾于2018年报道《盛极而衰后卷土重来?上海岳阳医院在新病种上首用针刺麻醉》,讲述了这一技术的发展历史与现代背景下的传承创新:

上世纪50年代,中国医学专家推出“针刺麻醉”,这一技术曾在70年代走向世界,于90年代因饱受争议被叫停。2005年,BBC也来上海仁济医院拍摄记录一名21岁女孩针麻手术全过程;2006年,又有法国、德国国家电视台分别派摄制组来上海拍摄这一技术。

作为一名西医出身的专家,牵头开展这项技术的周嘉教授及团队,当前正致力于将针麻这项中西医结合技术在科学论证、临床实践的基础上,再次向国内乃至世界推广。

周嘉教授(右一)带领团队为一名患者开展针刺麻醉心脏手术。

60多年前就推出针麻手术

针麻手术起源于上世纪50年代初。1958年,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完成第一例针刺麻醉扁桃体摘除手术,由此开辟了针刺麻醉这一全新的领域。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上海肺科医院和仁济医院成功完成了首例针刺麻醉辅助下的肺切除手术和体外循环心内直视手术,标志着针刺麻醉可以适用于大型手术中,成为中西医结合的典范。

但是,清醒状态下的单纯针刺麻醉技术有其不完善的地方。比如,由于它不具备肌肉松弛作用,无法达到100%的镇痛、镇静效果,加之对针刺麻醉的基础研究能力薄弱,手术适应症的把握不精确,有悖于现代医学伦理学的要求等。此外,针刺麻醉技术劳务收费低廉等原因,上世纪80年代以后,针刺麻醉的功效受到广泛的质疑,日渐式微。

上世纪90年代,大多数医院都停止了这类手术。近些年来,在临床上开展针麻的医院更是越来越少,仅剩下上海市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曙光医院这两家医院开展针麻。

但多年来,周嘉教授团队从未停止对针刺麻醉的探索研究,他们将这项濒临失传的中国原创技术重新“捡”回,并发扬光大。

周嘉(第二排左三)开展的针麻手术,曾吸引英、德、法多国媒体前来报道。

改良针麻技术,在心肺等诸多手术中得到临床应用和拓展

从2001年起,周嘉教授带领团队改良了以往的单纯针刺麻醉技术,提出了针药复合的现代针刺麻醉的理念,形成了一整套科学的、可操作的、应用范围更广的技术规范。

团队成功施行了700多例无气管插管的针药复合麻醉下体外循环心脏手术、800多例无气管插管的针药复合麻醉下胸腔镜肺部手术,取得了好的疗效,并将这一技术在上海市多家综合性医院和中医医院中进行临床研究和技术推广。

2005年,团队顺利完成的一例针刺麻醉无气管插管下心脏二尖瓣成形术,被BBC现场采访并全球报道,让我国沉寂了20多年的针刺麻醉技术再次被世界认识和关注。2008年,团队还为澳洲慕名而来的麻药过敏、在当地丧失手术机会的患者,成功实施针刺麻醉下心脏肿瘤摘除术。

大量临床研究证实,在心、肺手术中,无气管插管的现代针刺麻醉与常规气静全麻的临床结果同期比较,显著减少了70%-80%的麻药使用量,有效减少了术后疼痛和围术期并发症发生,加快了术后康复,缩短了住院天数。这一临床研究成果得到了国内外同行的公认和关注,研究成果发表在国际期刊上。

随着对针刺麻醉原理研究的不断深入、认识的不断加强,团队发现其具有更广阔的运用前景,如可用于术后镇痛,还可以运用于颅脑、腹部和盆腔、肛肠、四肢等部位的手术。2018年起,周嘉教授团队开始将针麻技术运用到心脏介入手术中,建立“针刺全程参与救治急性冠脉综合征 ”的治疗模式。

此外,团队还远赴新加坡、毛里求斯、马来西亚、泰国和台湾地区普及和推广现代针刺麻醉,马来西亚及泰国卫生部曾派团队专程来沪学习。

20多年来,周嘉(右一)带领团队一直致力于将针麻技术向国内外推广运用。

多方建议针麻技术全面推广

对于这项技术,该如何在国内推广并走向世界,这是周嘉教授团队如今思考最多的问题。

统计显示,目前周嘉教授领衔的上海现代针刺麻醉团队在上海市卫健委、市中医药管理局和上海中医药大学的领导和支持下,已成功开展了数万余例的各类针刺麻醉手术。

周嘉表示,其团队如今重新确定了现代针刺麻醉的优势病种,明确围手术期临床路径,制定了临床应用规范和手术指南,使上海的针刺麻醉成为全国开展针刺麻醉临床实践的排头兵,成为全国最大的针刺麻醉临床基地。

当前,上海市中医药管理局也梳理总结了上海中西医结合工作七十年的特色和优势,周嘉团队领衔的“针刺麻醉临床应用及研究”被列为其中的四项探索中西医研究新模式之一。

针麻技术要全面推广还需要做哪些工作?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凯先提出,针刺麻醉在解决现有医学难题、造福患者方面,有着巨大的潜力,有可能开辟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临床新路径,值得认真研究和探索。

陈凯先建议,今后的针麻临床研究应该聚焦以下三方面:一是针刺麻醉的临床疗效评价与方案优化;二是针刺麻醉的效应机制研究;三是针刺与麻醉药物相互作用研究,力争产出有影响力和示范引领作用的成果。

上海市人大教育科学文化卫生委员会主任委员徐建光同时表示,将与上海市卫健委、市科委等相关部门共同关心推动针刺麻醉的传承、创新与发展,为中医药国际化做出积极的贡献。希望团队进一步强化多学科交叉,将这项技术在更广泛的领域推广应用,造福更多患者。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6_60813.html
上一篇7月卫生健康领域有哪些大事?一篇文章梳理
下一篇国医大师周岱翰开场首讲 “国医大讲堂”

为您推荐

手术一切顺利,麻醉恢复过程突然肌肉强直,幸好医生反应快

手术一切顺利,麻醉恢复过程突然肌肉强直,幸好医生反应快

作者:麻醉科的小茹子每天,麻醉恢复室就像车站一样。患者经过短暂的停留,各种指标完好,之后顺利回到自己病房。恢复室的医生和护士,也都习惯了这种平稳而又快节奏的工作。然而,这天的恢复室发生了严重的情况。打破恢复室平稳的是一名甲状腺术后患者。患者为53岁女性,行甲状腺癌根治术,带气管插插管入恢复室。入室后评
国际最新研究:3万年前人类已能做截肢手术

国际最新研究:3万年前人类已能做截肢手术

人民日报健康客户端 张赫 侯佳欣人类最早何时出现截肢手术?考古专家们最近有了新的发现。据国际著名学术期刊《自然》近日发布的一篇论文,研究人员在印度尼西亚婆罗洲东加里曼丹一处偏远洞穴中,发现了一具可追溯至3.1万年前的人类骨架,此人左脚曾做过截肢手术,且在术后康复。《自然》杂志:3.1万年前在婆罗洲的一次截肢
女子上了手术台还喋喋不休,结果多花了20块

女子上了手术台还喋喋不休,结果多花了20块

上午,骨科手术间正在热火朝天忙着手术。突然,急诊科通知要加一台手术。没办法,一切都得给急诊让路。进入手术室的,是一位年轻女性患者。负责麻醉的刘医生,立即准备实施麻醉。但过程中,让刘医生感觉她极不配合。这种不配合,主要体现在话太多。受伤的部位在手指,并且一直在滴血。喋喋不休的表现,让刘医生一度以为她是
肺结节微创手术不是小手术,创伤比以前小,但绝不像切阑尾那么简单

肺结节微创手术不是小手术,创伤比以前小,但绝不像切阑尾那么简单

有一些肺部结节患者在做手术之前并不知道微创手术的真正含义,认为微创嘛,打个洞,把结节抠出来就完了,和切皮肤上的痣差不多,其实这是一个严重的认知错误,虽然手术该做还是要做的,但手术之前把微创手术搞清楚还是很有必要的。所谓的微创手术是相对于以前开大刀而言的,以前内镜技术不成熟,外科医生需要肉眼直视下切除
高龄老人不宜做白内障手术?东莞爱尔眼科成功帮99岁老人复明

高龄老人不宜做白内障手术?东莞爱尔眼科成功帮99岁老人复明

耄耋之年,本是共享天伦之乐之际,奈何疾病的出现总是让人有苦难言。家住东莞市东坑镇的刘奶奶,虽说今年已经99岁,但是头脑清醒、身体健朗。唯一令她遗憾的是双眼患白内障多年,早已经“伸手不见五指”。 成功为9旬老人实施白内障手术 都说白内障只要上年纪,人人都会有,只要及时手术治疗就能重见光明。但是,刘奶奶已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