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 > 体检时发现胆囊息肉,担心恶变,应该怎样处理呢?

体检时发现胆囊息肉,担心恶变,应该怎样处理呢?

胆囊息肉,以及胆囊息肉样病变,是经常出现在体检报告中的名词。而且,其中的多数人,并没有任何不适感觉,但是,却不免紧张。胆囊里长出了东西,是怎么回事?会不会发生恶变呢?是不是应该马上做手术摘除呢?这些疑问困扰着很多人,咱们现在就为大家解疑释惑。

息肉,是人体组织表面长出的赘生物,通常依据生长部位命名,比如,结肠息肉、声带息肉。如果1个部位同时长出几个息肉,则称为多发性息肉。胆囊息肉,是胆囊黏膜表面的赘生物。如果息肉较小,B超或CT等检查,不能确定息肉的性质,则称为胆囊息肉样病变。简单说,就是看上去挺像,但是,需要通过进一步检查才能确认。

胆囊息肉,是较为常见的病变,发病率约为1%至9%,就是说,十几个人中间,就有1个人可能存在胆囊息肉,而且,主要发生在23岁到55岁之间的人群中。多数胆囊息肉,不会导致自觉症状,如果合并胆结石或慢性胆囊炎,则会出现右上腹疼痛,个别人会由于阻塞性黄疸急性胆囊炎胆道出血等,出现右上腹绞痛等相应症状。

息肉,是否恶变,主要取决于息肉的种类及性质。胆囊息肉,主要有3个类别。第1类,是胆固醇息肉,约占50%至60%,是胆固醇在黏膜下沉积,导致黏膜增生而形成的,这类息肉,迄今为止,没有发现癌变的报道。第2类,非胆固醇息肉,约占息肉总数的40%,可以细分为胆囊腺瘤、腺肌瘤、炎性息肉、腺瘤样增生,其中,胆囊腺瘤,属于癌前病变,癌变率约为10%,腺肌增生,也具有潜在的癌变风险。第3类,是息肉型腺癌,特点是体积较大,约50%伴有胆结石,是混杂在胆囊息肉中的早期胆囊癌。

胆囊息肉的应对策略,目前的指南,主要以息肉的大小为依据。如果息肉的直径小于5毫米,而且没有不适症状,建议每隔6到12个月,复查1次B超,少数胆固醇息肉,可能自行消失。如果息肉逐渐生长,直径超过10毫米,建议及时手术。息肉的直径如果在5毫米到10毫米之间,可以每隔6到12个月复查1次B超,如果息肉没有增大,则继续随访。息肉增大,年龄超过50岁,同时患胆囊结石者,建议手术。息肉直径超过10毫米,特别是超过20毫米时,无论是否存在自觉症状,均建议尽快手术。

手术治疗胆囊息肉,目前主要有3种方法。第1种,是保留胆囊,只做息肉摘除,这种方法的主要适用于年龄50岁以下、没有胆囊结石、胆囊息肉直径小于10毫米者。第2种,是胆囊切除术,对于胆囊息肉直径为10毫米至20毫米,位于胆囊颈部的单个息肉,或者患者年龄超过50岁、同时伴有胆囊结石者,通常采用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第3种,是剖腹胆囊切除术,主要适用于胆囊息肉直径超过20毫米、高度怀疑癌变、具有淋巴结转移迹象者,需要切除胆囊,同时清扫胆囊周围的可能病灶。

由于胆囊息肉发生的机理,目前尚未明确,通常认为,息肉的发生与胆囊结石、慢性胆囊炎、胆固醇代谢紊乱等有关,消化道解剖结构异常、高脂血症、吸烟等,也是相关因素。目前,没有能够明确治疗胆囊息肉的药物,某些治疗方法,可能有助于缓解胆囊病变引起的相关症状,但是,不能消息胆囊息肉。因此,体检发现胆囊结石后,需要保持淡定,同时,应该严格按照要求,定期复查。只要重视复查,就能降低或消除息肉恶变的潜在风险。

爱谁,就把健康传给谁。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6_104011.html
上一篇《家庭眼健康教育手册》发布,专家:儿童视力有3个关注重点
下一篇口罩都挡不住的口臭,居然被一颗小小的“爆珠”搞定了!

为您推荐

一次常规体检,救了他一命!

一次常规体检,救了他一命!

近日东南大学附属中大医院健康管理中心心电图室主治医师刘玉兰等医护人员收到了出院患者薛先生送来的锦旗患者直接向体检医生送锦旗并不常见这之间发生了什么?7月25日一早,刘玉兰医生像往常一样为体检人员出具心电图报告时,发现一份“异常Q波及ST段抬高”的波形图,凭借多年的经验,刘玉兰认出这是心肌梗死的表现,比较危
体检查出肺结节,与养宠物有关吗?医生告诉你答案

体检查出肺结节,与养宠物有关吗?医生告诉你答案

近些年,随着医疗条件的改善,人们在医院接受的肺部相关的检查,从拍X线片到变为CT片,设备的清晰度越高,随着多排螺旋CT的普及和低剂量肺癌早期筛查的开展,越来越多人在体检中查出肺部存在小结节(小于10毫米mm),很多人在查出肺结节后会很恐惧,有新闻就报道说有人肺部X光片还显示肺部吸入的猫毛,还有养鸟接触鸟粪可导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