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 > 被分到医院最苦最累的科室岗位怎么办?

被分到医院最苦最累的科室岗位怎么办?

月有阴晴圆缺,人有高下清浊,对于医务人员的评价,绝对不能片面。

目前越来越多的医院管理者并非医院体系出身,他们未曾经历医务人员的心路历程,这也导致了医院管理与执行之间的严重隔阂。

因此,大部分民营医院难以获得成就,甚至难以生存。

医务人员是医院的核心竞争力,其服务的对象是患者群体。但是管理者也必须要认识到:医生,乃至护士和技师,都应该是医院服务的对象,他们作为医院的「自家人」,更需要关爱。那么管理者也应该注意医务人员的身心健康,减少医务人员的流失率。

在国内,人们对于医学、医生仍存在很多的未知和不解,民众对于医生有着神化的态度,而把医生拉下神坛,又可以轻易的成为这个流量时代的爆款信息。

所以医生一直是一个高危职业,不仅人身安全会高危,他们的职业生涯也会因为舆论影响而高危。

在这样的时代里,百姓更需要知道医护的职业气质到底是从哪里来,医护的培养与成长经历了怎样艰辛的过程,以及患者对于医护人员的支持,是如何撑起医护的责任感的,这样才能给与医务人员完整的尊重。

百姓不仅要看到医务人员在人前的精明豁达,也需要看到医务人员在人后的饱受煎熬。

医生所面对的真实挑战是什么?

以急诊科医生为例,他们眼前常常见到的是,外伤、车祸、意外、流血,还有一片永无休止的忙碌。

火灾发生时,他们隔着口罩闻到烧焦人体,或者处理伤处时,感受无法用语言描述的「酥脆的人皮」。

紧急应付大出血时,他们的手指隔着手套,会感受到一股股从伤口涌出来的热流,当然也有刺鼻的血腥味。

以内科常见的场景为例,他们会直面破溃腐烂伤口,以及久治不愈的患者的精神分裂。

医生所做的事情,多数是无法描述的,甚至是保密的。医生们可能会与医疗同仁侃侃而谈这些事情,但是他们与医学界以外的人聊天时,只会淡淡的说一句「我们无法跟您谈论这些事情,因为它太痛苦、太真实」。因此,医生根本无法通过跟家人的分享,来缓解自己在工作中所承担的痛苦与绝望。

在医疗文化里,这些困难的任务,就是医生的本职工作,医生们也往往用「这些痛苦,不值一提」这样的字眼来劝慰自己。

以上我提到的场景仅仅是医生日常工作中的冰山一角。医生的所见所闻,很少流通于市侩的口中。

生活中大多数人对于医生这个职业的了解都是来自于医疗的影视作品与一些医疗养生节目。这两项内容,无论从制作手法、制作目的,都不是为了让人们深入了解医生而制作,反而是要拉开信息差异,从而产生流量与盈利。

我认为,国内对于医疗界的描述缺乏真实。国内偶尔会有权威媒体做一些有关于医疗的真实的纪录片,但越是权威,越是受限,血腥的和残酷无法体现。哪怕是部分内容得以体现,也都无法准确的描绘出医生的真实生活图景。

我们不会看到,大量的初级医师在医学的道路上无法坚持下去,或不堪巨大的工作压力而仓皇出逃。

作为医院的管理者,有时能敏锐地观察到发生在医生身上的微妙变化,当某些医生主动来找我时,他们可不只是想讨论「科室如何难以管理」或者初级医师来询问「如何选择自己优先精进的技术」这样的问题。

一般只要话题超过5分钟,压在他们心底的真实问题,就会开始浮出水面,比如「家庭和事业难以兼顾,致使他陷入窘迫」,还有「离开或者放弃当前专业,因为他们无法面对患者给予他们的压力,或者无法面对自身家庭的经济压力」

作为一名医疗系统内的管理者,我深知医疗培训系统其实仍然不完善。医生所学到的能力往往与他们需要应付的问题不匹配,而且医生的职业生涯常年与学习和考试挂钩。

作为一个专业技术行业,医疗行业从业者在这个行业所消耗的精力相对于其他行业要多得多,因为其承担着生命的责任。但医疗从业者承担着这样的责任时,他们并不感到自己获得了相应的报酬。

一篇发表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的评论文章,引用了梅奥诊所的一项研究,主题是「倦怠、抑郁情绪和自杀倾向正在向全国医学生中蔓延」。

「大多数相对优秀的学生从中学阶段起,会沉浸在注重表现和成就的文化里,他们对于成就锲而不舍,反复强化。致使他们将阶段性的成功看成生命中重要的里程碑。这些优秀的学生有相当一部分会选择医学专业,医学专业所能给他们的挑战是前所未有的,也会给与他们始料未及的挫败感。

从我本人学习医疗专业的真实经历看,在我的同龄人中,学习其他专业的优等生已经获得成就成为主管时,我仍然是一名难以出众的普通人,而且仍是「学生」身份。

同龄人已经开始积累财富、安稳成家时,我仍然要面对极大的经济压力,因为「学生」身份,无法帮我累积财富。对于急于表现,注重成功结果的优等生,他们在选择医疗行业时,无疑是打开了鬼屋的大门,门后藏着可怕的魔鬼,这里有令人窒息的迷茫,以及难以想象的挑战。」

高考之后,选择成为医学生的这部分学生,最先面对的问题,就是学制和专业课体量。我们先不考虑这些学生为什么最终选择了医学院作为自己人生的起点,当然这个起点首先就是更长的学制以及更多的专业课。

高中时期,学生们经历的学科是区分为「文科和理科」,但是医学真的无法偏向这两者之间的任意一个进行归类,医学中的循证逻辑是理科的思维,然而你想读懂医疗的论文与著作,乃至自己书写完成自己的论文,都需要强大的文字表述能力,这完全不亚于写书的难度。

医学生在校园学习期间,所需要完成的科目及书籍的阅读量极大,不亚于法学院的学生。这也是致使「知网」「万方」这样的学术网站有专门的医学分区,以满足医疗知识体系的完整收录。由于课业繁重,从医学院毕业,并不容易。

医学生在职业规划中,接下来所面临的第二个问题就是临床工作与在校期间知识体系的差异。由于「应试教育」在中国教育体系根深蒂固的影响,医学生在校期间面对的是大量的知识点储备,这些知识点也仅针对于考试。

很多考试成绩非常好的医学生,会在他们进入临床实习后,遭受到社会的第一次毒打。

我曾经所在的医院,每年都会有一批实习生进入医院实习,其中以本科实习生居多。医学生的本科教育是未分科的,内外妇儿这些科目都包含在他们的毕业考试中,这些本科生在入科室之前本应该可以按照医院选择自己喜欢的专业。

但实际情况是事与愿违,在我安排这些学生选择科室时,我需要安排他们接触不同的专科,从而打牢自己的基础知识,尽量将临床知识融会贯通。

小陈是那一年开始实习,需要被安排到临床的其中一个孩子。他在学校的成绩十分优秀,但是显然,他对于科室的选择并不在行。小陈的父母也并不是医疗行业的,无法给出可靠的建议。

小陈依从性很高,对于选什么科室开始自己的行医生涯也是大大咧咧。

最终呢,被安排在最苦最累的,他也从未接触过的急诊科。

在我这里学习了医院的基本制度之后,我在他下科之前跟这个小伙子简单的聊过几句,让我至今难忘的是他那张阳光稚气的脸上,带着笑容跟我说,他爸妈很以他为荣,为他能进入医院工作感到自豪。

但是这种笑容随着他第一天到岗急诊,就变成了眉头紧锁。有120定点医院的急诊科忙的不可开交,而且急诊科也是医院里面人员紧缺的一个科室,因为没人很喜欢一直紧绷的神经和持续的加班,甚至很多医学生无法清楚描述急诊科的工作内容。

小陈进入急诊科那天,他的科室主任正在作为课题汇报者去参加市级的学术会议,小陈只能首先找到科室内的对接医生,而这位对接医生正陪着科室团队处理此起彼伏的紧急状况,无法投入照顾小陈的学习。

小陈首先被常规性的安排给一些轻症患者测血压,这当然是科室在很忙的状态下,帮着实习生打发时间的一种做法。

小陈刚刚找到科室的电子血压计紧接着就被一名护士安排到一名心电监护患者的床边,来照看那些仪器上显示的数字。护士仅简单的跟小陈介绍了一下监护仪显示屏上的内容,就不得不去处理另外的患者。

小陈就这样呆望着那个显示屏幕上显示的数字,血氧饱和度、呼吸、血压,他好像知道这些数字的意义,又突然变得对这些数字感到陌生,他从未想过这三个数字之间的关系。对于这样一个年轻的小伙子来说,他接下来做了一个很特别的决定。

那他到底做了什么样的决定,让一个羽翼未满的小伙子有了无法逆转的影响呢?

同时医生在面对婚姻、职业规划、生涯等人生重大事件时,要比非医疗人员面临着怎样的陷阱和困境呢?我将在下一篇为您详细讲述。

来源 | 健康界

编辑 | 阿拉斯加宝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6_101984.html
上一篇槟榔的危害没有宣传中的那么大?长期戴口罩会得肺结节?9月科学流言榜发布
下一篇3岁以下的孩子也能打四价流感疫苗了,就等爸妈预约啦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