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 > “数字科技+文化遗产”的多种打开方式|探元计划 2022

“数字科技+文化遗产”的多种打开方式|探元计划 2022

头图与封面来自纪录片《大河之北 第二季》

7 月 9 日,由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指导,腾讯数字文化实验室、腾讯研究院、中国人民大学创意产业技术研究院联合发起,青腾作为特邀共创伙伴的探索文化遗产数字活化新纪元研讨会在线上顺利举办。

此次会议旨在探寻文化遗产数字活化的可持续发展路径,进一步明确“探元计划” 2022 的征集思路与筛选标准。13 位专家围绕“探元计划”2022 的项目征集方向进行深度解读,共同探究文化遗产与前沿科技融合的成功经验及发展趋势。

以下是“探元计划2022”首期研讨会的精彩观点摘录:

开场致辞

陈名杰北京市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

北京在国家文物局的领导和指导下,围绕文物数字化开展探索,比如故宫经验、数字中轴、三山五园等。

关于文化遗产数字化提出三点思考:一是生活化,利用数字技术让文化遗产生活化,与人民生活联系更紧密;二是产品化,文化遗产数字活化利用最终要体现在产品上,促进人民消费;三是国际化,数字无边界,应借助数字化让北京的文物故事走向世界。

面向文化遗产的保护溯源,

数字技术如何助力?

刘玉珠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

文物是科技发展的见证,科技是文物保护利用的强大助力。科技价值是文物的五大价值之一,见证人类的生存生产和创造的生活全过程,文物的组合排列,呈现的是人类不断点亮的科技树。科技在文物领域应用广泛,为人类起源、文明探源提供可靠的研究手段。例如敦煌研究院联合北京大学等单位,设计制造世界上首台应用于考古现场的移动实验室。天津大学依托文物建筑测绘研究国家文物局重点科研基地编制三维激光扫描、摄影测量等技术操作指南,出版亚洲首部古建筑测绘的教材。

同时,科技丰富文物修复方法、升级文物装备,不断提高预防保护的可靠性。秦始皇帝陵博物院等机构创新运用薄荷醇加固和提取文物,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丝绸博物馆等机构创新性地实现蚕丝遗存的精细鉴别,不仅成功鉴别世界上已知最早的丝绸纺织物遗迹,也在三星堆的考古现场中用于鉴别青铜器上附着的丝织物残留。

数字技术让文物“活起来”进入新纪元,文物数字活化既是行业内在需求,也是时代发展使然。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同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在天津大学六合建筑工作室的支持下,正式发布云游长城小程序,前沿科技中的游戏技术实现与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的跨界融合,大大增强普通人对文化遗产的兴趣。全国文博机构和数字互联网企业相互联合,以云展览、云教育、云直播等各种“互联网+中华文明”形式,不断拓展文博数字公共服务辐射范围。实践证明,这是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之路。

当前文物数字活化已经越过跨界融合的初级阶段,下一阶段要立足于更深层次,满足群众需求,联动各方共同助力中华文化全景呈现和中外文明交流互鉴。

都海江博物院党委书记、副院长

故宫博物院拥有世界上保存最完整的古代木结构宫殿建筑群和186余万件文物珍品,是中国最大的综合性古代文化艺术博物馆。故宫近年来工作探索的重点之一,是如何为深厚的传统历史文化元素,找到当代文化的契合点,找到当代群众容易接受的表达方式。

故宫博物院以平安故宫、学术故宫、数字故宫、活力故宫建设为骨干,其中数字故宫作为数据和技术支撑,为故宫各项业务工作提供了稳定高效的信息化的技术支持和源源不断的优质数字资源的供给。故宫博物院开发完成了数字文物库项目,对外发布超过8.3万件文物高清数字影像和相关信息,不仅成为公众欣赏研究故宫博物院产品的绝佳线上路径,同时也成为社会研究提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材和开发文创产品的数字资源宝库,实现了博物馆数字资源从管理到服务的理念转化。

目前故宫博物院数字资源服务,以PC端和故宫博物院小程序两大平台为核心入口,新媒体文化传播服务矩阵为辐射,通过古建和文物产品资源信息,以及依托这些资源开发的数字内容、数字产品,为公众打造一站式的故宫数字社区,提供开放信息查询、参观导览、文物检索和欣赏,文化专题学习和研究等各类服务。党的十八大以来,整个故宫数字社区已累计服务超过90亿人次,尤其在新冠肺炎疫情期间,通过云直播、云展览,文物数字资源开发等数字传播方式,数字资源的价值得到了极大的释放。

故宫博物院不仅致力于线上数字文化服务平台的搭建和内容的运营,同样也十分重视基于线下空间的数字资源价值转化能力的建设。通过基于三维数据,虚拟现实作品和交互展现等数字资源,以线下数字展览展示形式,让故宫文物活起来,故宫建筑走出去。例如,“发现养心殿”、“清明上河图3.0”等高科技互动艺术展,“纹”以载道——故宫腾讯沉浸式数字体验展等线下数字展览,一经推出,便赢得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好评,观众总数接近80万人次。

王时伟中国文物保护技术协会理事长

中国文物科技保护经历了四十年的发展,主要包括文物保护修复技术、文物检测分析技术、文物保护材料研究。当前已经从经验保护阶段(传统修复)、定性保护阶段(现代科技介入传统修复),进入到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过渡阶段(现代科技与传统修复的融合)。

文物科技保护要关注预防性保护,国家文物局在“十三五”规划时提出“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要从抢救性保护向抢救性保护与预防性保护相结合的历史阶段”,例如针对可移动文物建立馆藏文物保存环境监测评估系统,针对石质文物、古代壁画与土遗址、出土纺织品、考古现场等进行针对性保护与研究。

面向产业活化应用,

“文化遗产+X”如何创新探索?

贾旭东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教授

从文化和旅游融合的角度看,前沿科技加文化遗产催生了文化遗产旅游这种新形式。和传统的文化遗产旅游相比,这种新形式可以称之为“文化遗产的非现场旅游”。

“文化遗产的非现场旅游”代表案例包括:一是云旅游,比如像云游长城、云游敦煌、云游故宫等。二是机器人替代旅游,近年日本已经生产出能够替代人去遗产地旅游的分身机器人,当前因为成本较高还没有大规模应用,其使用的技术包括远程控制、虚拟现实技术等。三是数字敦煌展,展出数字敦煌的一些技术成果,比如数字扫描技术、3D打印技术、虚拟现实技术等。四是三星堆的奇幻之旅,依托考古成果数字资源,开发的沉浸式数字交互空间,主要包括三张图——代表现在的三星堆考古发掘大棚,代表未来的三星堆数字博物馆,代表过去的古蜀王国浮现。

从案例中可以看到文化遗产非现场旅游的四个共同特征:一是旅游者不需要出行,不与文化遗产本体接触;二是文化遗产非现场旅游行为要通过前沿科技和文化遗产在某种形式上的融合产生;三是文化遗产非现场旅游能够增加旅游体验的丰富性、互动性与超临场感,能够更好地展现文化遗产的魅力底蕴;四是能够扩大文化遗产的旅游机会,丰富文化遗产旅游形式,成为可持续文化遗产旅游的新形式。

文化遗产的非现场旅游,不是疫情之下的权宜之计,它是前沿科技加文化遗产的必然结果,具有广阔的想象和市场发展空间。同时,其发展需要更多更好的创意和设计,贴近市场需求和创造市场需求的创新性商业模式,当然也需要与更多的相关产业融合。

黄隽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副院长、教授

数字技术赋能文化遗产的遴选标准,建议考虑以下方面:

一是人民性与普惠性,数字技术提高文化遗产的公众可及性,让观展者获得更好的体验;

二是轻松性,文化遗产应以轻松的方式与人民生活关联起来,避免被“束之高阁”,例如甘肃博物馆镇馆之宝“马踏飞燕”玩偶走红,成为老百姓打开博物馆的创新方式;

三是原真性,科技和文物遗产的跨界融合,需要非常准确的还原文化遗产的本真;

四是新颖性与现代表达,需要提升文化遗产体验的创意、科技感与吸引力,才能够吸引到年轻人对于文化传承的关注;

五是使用性,通过市场的动力,包括市场需求和企业对消费者的关注,建立起文化遗产保护和发展过程中非常内生的动力。

季铁湖南大学设计艺术学院院长、长江学者特聘教授

当前前沿科技与文化遗产深度融合的核心痛点是数据关联、创意转化与交互体验三方面的核心问题。

从国外来看,包括“谷歌艺术与文化”、“迈向国家珍藏”、“欧洲文化图书馆”等项目都是智能技术参与到文化大数据平台建设的实践。对国内而言,也需要思考不同馆藏资源在内容可及(数据关联与可视化)、情境可及(数字叙事与具身体验)以及互动可及(分布式参与与众智创新)三个层次,实现从文化数据到信息、知识与智慧的进阶。

文化遗产资源除了欣赏以外,需要更好的交互方式、工具和平台,来赋能数据的再生和智能转化。例如,《三江侗族非遗剪纸图案智能生成设计》是团队非遗项目研究,用GAN智能生成的方法在做探索,学习传统非遗传承人剪纸的学习和生产机制,目前来看通过人机的协同,已经慢慢可能形成接近剪纸风格的一些结果。

费俊中央美术学院设计学院艺术与科技方向教授

文化遗产数字活化,是通过文化与科技融合来创立受众和文化遗产之间的互动界面以及超级用户体验,提升文化遗产的公共可达性、活态生命力和社会影响力。文化遗产数字化演绎的三个主要应用场景,包括数字文博、数字文创以及数字文旅。

例如,《城市即博物馆》项目,试图建构一个数字文化的地理系统,把每座城市独有的文化记忆和城市的地理空间关联在一起,变成一座没有墙的博物馆。《安仁公馆的活化计划》为参观者创建了民国生活方式的动态体验。《画游千里江山-故宫沉浸艺术展》通过实体装置和影像装置,构建现场沉浸体验,同时结合重庆本地文化形成新的时空美学空间。

“文化遗产的数字化演绎”核心的方法论强调基于不同文化遗产的特定属性以及其应用场景的特殊性来形成独特且相关的演绎方式;科技是手段而非目的,只有找到文化遗产转译的有效方式及应用场景,所创作出的作品或产品才能产生广泛的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文化价值。

张铮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副院长

元宇宙可以理解为一种新型的、面向人类未来的数字文明。文化遗产和元宇宙的结合,要超越文化思维,进入文明思维,用打造人类新文明的视野高度去推动二者的结合,实现文化遗产代表的特定时代文明与新型数字文明的互嵌。

元宇宙-文化遗产-数字文明呈现三个层次的内涵表达:

一是技术层次,元宇宙作为一种技术的集合体,展现出数字技术改变文化遗产呈现的最新可能。

二是社会层次,元宇宙作为一种新的社会面貌,展现出人类与文化遗产之间的互动机制。

三是文明层次,元宇宙作为一种社会文明形态,展现出人类认识文化世界、认识自我世界的生存模式。

在未来技术与文化的交织互动中,元宇宙的建设主体应该在文化遗产的社会治理、公共服务、文化传承等领域中发挥更多作用,形成更具历史视野的责任与担当。

陈洪北京邮电大学交互技术与体验系统文化和旅游部重点实验室副主任

文化遗产的活化,需要找到在时空上面的一种便利工具,让它能够让我们在文物和它所处的原生时空和原生环境,在时空一致性上面有更好的表达。到目前为止,可能最接近的工具就是元宇宙。

文博文旅等实体场景是元宇宙最佳的天然入口。元宇宙为文化遗产的活化提供了一种充满想象力的场景,它具有时空一致性、复原原生环境的能力。人在其中,既是传统意义上的观察者,同时也是所处的时空参与者,游客可以通过沉浸式体验实现两者身份的自由穿梭和体验感。但在对元宇宙保留审慎与理性的同时,也应该保持好奇探索。

探元计划的初心,

如何进行社会共创共益?

腾讯集团公共事务副总裁冯宏声表示,腾讯研究院长期关注文化科技领域的前沿议题,在2020年就发起探元计划的首期研究项目,当前对“探元计划2022”进行文化遗产数字活化的发展有三点期望:

一是把握时代脉搏,深入研究见成果;

二是加强合作多连接,搭建合作平台,实现科技产业、文保机构、高校学者等不同主体间的深度合作;

三是推动共创促转化,加速研究成果的转化与落地。

希望该研究项目一方面沿着文化遗产研究的溯源之路,能够发现更多的民族文化基因密码。另一方面通过文化遗产的产业活化应用与教育、文旅、文娱、文创等融合,来找到传承、创新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的方法和路径。

腾讯数字文化实验室负责人舒展系统阐述了腾讯可持续社会价值事业部在数字文化方向的发展进程、对可持续社会价值的思考,以及文化遗产活化的探索思路。包括:SSV数字文化实验室通过数字中轴项目助力中轴线的申遗,探索数字化在申遗过程、申遗保护、申遗发展等方面的作用路径;与三星堆博物馆合作科技考古,利用AI技术助力文物的拼接和修复;在国家博物馆110周年庆典之际,与国家博物馆合作推出数字虚拟人,探索利用数字化技术搭建与年轻人的互动桥梁。

他认为,文化遗产数字活化需要两种理念,一是社会共创共建,二是社会共益,使整个社会能够在文化遗产活化中体现自身价值,获得相应成就与感受,也是本次探元计划希望实现的目标。

中国人民大学创意产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宋洋洋从“西湖垂柳”事件的文化遗产逻辑出发,文化遗产本身是文博大家化的专业领域,而社会公众对于文化遗产的诉求是大众化需求,所以从大家化到大众化,需要借助真正意义上成熟的数字技术力量,需要产业的力量来推动转变。探元计划就是要以第三方的视角消除信息不对称,通过典型案例和共性经验的征集梳理,给遗产端、市场端提供方向与提供信心,精准表达市场诉求,鼓励社会与产业的积极参与。

联系我们

点个“在看”分享洞见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4_22125.html
上一篇惠普战 66 对比战 X:12 代酷睿更低价格带来流畅体验
下一篇等等党的大胜利,NVIDIA打算调低高端显卡的建议零售价

为您推荐

神秘的故宫未开放区雨花阁

神秘的故宫未开放区雨花阁

摘自《草根春秋》系列:旅游篇 走进故宫 (十四)《中正殿区域景点》。雨花阁位于故宫内廷西路春华门内,是一座藏传佛教的佛堂,从外表看,只有三层,但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