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娱乐 > 这次我擦干眼泪打五星

这次我擦干眼泪打五星

得知主创和题材的那刻起,就对它充满期待。北京电影节收获的奖项和口碑,又将期待值再次拉高。

于是,在看《妈妈!》之前,我已经对它产生了诸多预设。

没想到,《妈妈!》不仅没让我失望,还狠狠打脸了我有限的想象——

它是如此有力量。

不管是视角奇巧的故事,还是故事中流淌的细腻情感、如诗如画的镜头语言,都狠狠击中了我。

绝非释放泪腺那么简单。距离观影已经过去一周,余韵和后劲儿仍久久不散。

对我来说,二刷是必然。

对于喜欢电影、或者单纯想看一部好电影的你来说,它也不容错过。

母与女

餐桌上——

女儿给妈妈准备的饭菜,肉蛋果蔬,营养丰富;自己这份,素菜白粥,清汤寡水。

书桌上——

女儿收拾起凌乱的书本,按照次序一一整理;妈妈下一秒就搞乱,毫不领情地说:“我的书桌我就喜欢这样”。

医院里——

女儿带妈妈检查身体,抽血时,轻柔地拍着她的背安抚;妈妈躲进女儿的怀里,嘴里迭声撒着娇“痛痛痛”。

刚出场,两位老太太就碾碎了我们对传统母女的刻板印象——妈妈仿佛重返叛逆青春期,女儿反倒像操碎心的妈妈。

一举一动,都有着预料之外的生动可爱。

蒋玉芝(吴彦姝 饰),85岁,自由烂漫,满头银发也掩盖不了少女心。

冯济真(奚美娟 饰),65岁,严肃勤恳,日子过得朴素而节制。

不是一类人却进了一家门,于是看似平淡的日子里也少不了摩擦和反抗。

老母亲顽皮得很,偶尔还会恶作剧。

比如躺在地上,“晕”了过去。

发现实情的女儿刮了母亲一巴掌,被吓到了也是气急了,妈妈回了一巴掌,脸上写满不在乎。

哈哈,这可太新鲜了!母女互扇巴掌,哪有国产家庭片敢这么拍的?

更妙的是,这个动作背后传达的不是互恨,而是无限的紧张和在意

南方的葱郁院落,干净又温馨的小家,像个与闹市紧邻的孤岛。在这里,母女俩真正意义上地相依为命

一起养花,一起读诗,一起合作编写去世父亲/丈夫的考古日记。

一切如潺潺流水,平静安逸。

直到有一天,阿尔茨海默病在这个家庭投下阴影。

想不到,得病的是女儿,不是母亲

只一个小小的“反转”,接下来的一切就加倍汹涌而至。

冯济真考虑过隐瞒

她理智的选择,是先打点好母亲接下来的生活,再安排自己。

可现实瞒无可瞒,她只得坦然告诉母亲自己的病情。

你猜妈妈说的第一句话是什么?

“我早该发现的。”

妈妈喃喃地,自责、羞愧,埋怨自己太粗心。

然后,手足无措地——

“真希望这个病是我得。”

这一句话,勾得我鼻酸。

小时候有一次生病高烧不退,在床上躺了几天。不记得睡去又醒来多少次,只记得每次睁开眼,妈妈都守在我的床边。

迷迷糊糊中听到她同样的呢喃,“妈妈能替你难受就好了”。

原以为时光揉碎的记忆,被电影里轻描淡写的一笔勾起涟漪,才发现那感受竟然如此清晰,如此深刻。

电影里,当平静被打破,母女俩的身份再次对调了回来。

为了照顾女儿,85岁的蒋玉芝决心成为一头母狼,保护自己的孩子。

是的,母狼,一个甚少冠在母亲头上的比喻。

它代表着什么?凶狠?生猛?

不止。还有发自本能的无所畏惧,竭尽全力

妈妈收起任性的那面,告别岁月静好,从此好好吃饭,按时吃药,强身健体。

用实际行动向女儿证明——“别担心,我可以托住你”

银幕上吴彦姝的高抬腿和一字马不知道惊呆了多少观众,场面简直像励志片那样燃。

可在如此的可爱和乐观面前,我一次次忍不住红了眼眶。

女儿的病情日益严重,生活渐渐不能自理,性情大变。

有时候,她会不自知地从言语和行为上伤害身边的人。

但妈妈没有委屈,没有抱怨,她想尽办法让女儿开心。

下雨了,女儿欢快地淋雨,她阻止不了就陪着一起淋。

年迈的身体抵挡不住,发烧卧床,也不忘给赤脚乱跑的女儿穿上袜子,怕她着凉。

当体面如她露出狼狈,当整齐的银发终于蓬乱,我的心也被狠狠扎了一下又一下。

我们常说的母爱的平凡与伟大,又一次有了实感

平凡到紧跟着女儿喂一口饭、穿一双袜,伟大到敢对抗生命的规律,即将枯萎的身体也能迸发炽热的生命力

超市里。

男人指控冯济真是小偷,蒋玉芝第一次行为失控。

倏地,她冲上去反击:“我女儿不是小偷!”

微微颤抖的手,对应高亢的声音和坚定的眼神。

那一刻,我仿佛看到一头母狼支棱起身上的每一根骨头和毛发。

她什么都不怕,什么都不在乎。

她拼尽全力,只为保护自己的女儿。

看电影时我无数次感慨,蒋玉芝和冯济真是一对普通又不普通的母女。

说普通,是因为我们能从她们身上看到自己和妈妈相处的痕迹,我们深爱对方,但进入不了对方的世界。

说不普通,是因为这对母女因为学识背景和长期依偎的生活,能够在精神层面深入交流。

以及,在疾病的阴影下,母亲一次次向脆弱的女儿保证:

“你怎样,妈妈都爱你。”

这世上最朴素也最刻骨的表白,终于说出口。

而女儿呢?

在失去了记忆、能力甚至尊严之后,她对于这份爱是否还有感知?

剧作的高级之处正在于,它并没有把母爱简化为单方面的给予或承受,而是把爱的双向表达揉进生活日常和本能反应里

在互助中心,冯济真像孩子一样做自我介绍:姓名、民族、性别……

还没落座,她又迫不及待地站起来夸耀:

“我妈妈是老师,最好的老师。”

妈妈一时欣喜、失语,而此时别的“孩子”已经不甘示弱地接下话茬,夸起自己母亲“也很漂亮”……

在“世上只有妈妈好”的歌声中,我泪流满面。

“我的妈妈是最好的”和“妈妈爱你”一样,是鲜少说出的心声。

从生命开始孕育的那一刻,也许更早,妈妈的爱就已经开始在我们的骨血里流淌。

是这个世上最确凿无疑的爱,是无论何时何地回头都能看见的爱,是在任何困境都可以托住我们的爱。

看着《妈妈!》,我总会想起冰心那句动人的比喻——

母亲啊!你是荷叶,我是红莲,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

体面与克制

如果问我需不需要带纸巾去看《妈妈!》,答案是肯定的。

但必须强调,它不靠粗暴煽情,而是以体面、克制、真挚的方式赢得我们的共情。

母女俩不仅是精神独立的个体,也是时代变动的亲历者。

于是电影有了更多的空间去探讨母女关系、女性心理,乃至时代伤痕。

冯济真患病后,没有过分渲染她的惨状,反而让我们看到她从“牢笼”里解放出来的模样。

她大口吃肉,在雨里跳舞,穿上婚纱和裙子奔跑......

她变成了另一个人,或者说,变得更像一个——看得见喜怒哀乐和欲望色彩。

如果没有遭受时代碾压,冯济真本该有这样鲜活的一面,而不是用苦行僧一般的生活惩罚自己。

同样,蒋玉芝对女儿的照顾,也不是建立在捆绑和牺牲上,反倒处处透着分寸感人性温度

当女儿彻底忘记自己,母亲身份褪去,血缘不再是维系她们缘分的那条线,她要靠人性的美好重新赢得女儿的爱与信任。

她陪着女儿一起玩耍,一起吃冰淇淋,一起牵手在街上奔跑......像姐妹,也像朋友。

你看,疾病不是廉价的催泪神器,而可以是塑造人物以及人物关系的一种方式。

这样温柔细腻的笔触,源于《妈妈!》的创作态度。

整部电影的台词很少。代替“说话”的,是两位老戏骨老辣且纯真的表演

奚美娟用了一个词来形容自己的角色——“双重叠影”。

意思是,女儿的身体里始终有另一个自我如影随形。

表层,是她被修改的行为模式:

从颇具距离感的沉稳冷静,到像个孩子一般大口吃东西、捉弄母亲、顺着心意嬉笑怒骂……

里层则藏着她内心最深的创伤,揭开这层伤疤我们才看透了这个人物的真实底色。

有一天,她披着妈妈的婚纱,跑回老家。

从门缝里看到一家三口的温馨场景——暖黄的灯光下,小女孩站在爸爸的脚尖起舞,妈妈在旁边为他们打着节拍。

那是冯济真回不去的童年,人生最幸福的时光

永远忘不了奚美娟在门前眷恋到流泪的表演——沧桑的脸上,却是孩童般的天真。

我想只有当演员彻底交出自己,才能传达出这种程度的伤痛与脆弱。

蒋玉芝这个人物的情感张力也极大。

有一场戏,哪怕光是截图都能让我再度泪崩。

当女儿已认不出自己,朝她胳膊狠狠咬了一口,孤独无助的妈妈终于崩溃大哭。

这一刻,吴彦姝完全与蒋玉芝融为一体,哪怕到了戏外都久久无法抽离。

比起爆发的情感,大多数时候,吴彦姝的表演都是内敛而克制的,静水流深。

某天女儿终于喊“妈妈”,蒋玉芝欣喜若狂:“我是妈妈!”

谁料女儿接着一句“你真像我妈妈”,再次把她打回现实。

该如何面对这样的心理落差?

吴彦姝没有露悲,没有纠正,而是微笑着接受了。

这一幕仿佛让我看到,她一生经历了无数次这样的风霜雨雪,并打算再次体面地把这苦难咽下去。

如此平静,却如此有力量。

从头至尾,《妈妈!》没有想着催泪。

而是从真实的母女关系出发,让情感自然流淌,温柔、克制、沉稳。

但它鲜活的汩汩深情,已足够动人。

野心与关怀

除了表演,抓人眼球的还有画面

极致的空间调度,让精致的小家像极理想中的世外桃源。

河流畔的夜奔,蒙上了一层古典的浪漫,而另一畔追逐着的母亲, 焦灼已经破屏而出。

大量水和镜面的意象,以及投射人物内心的超现实场景。

每一帧都值得细细欣赏和咀嚼。

在高级的镜头语言下,母女间的感情,就像影片中的风吹草动、树摇雨落、海浪翻涌那样,不着痕迹地涌进我们的眼里,和心里。

而剥开这柔情的表达,本质上,《妈妈!》是一部充满野心的女性电影——

让加起来150岁的老年女性演员担任双女主,还有哪部国产院线片敢这么干?

我很欣赏导演杨荔钠说的一段话:

演员是没有危机的,她们在任何时候任何年龄都能散发光芒。

岂止是女演员。

《妈妈!》也证明了,女性在创作上同样是没有危机的

从导演、编剧、主演、监制到摄影指导、造型指导、声音指导,这部电影几乎全是女性主创。

她们共同缔造了一个温柔又有力量的女性世界,无论是故事内还是故事外。

尤其有现实意义的一点,这是国内首部正面聚焦阿尔茨海默病群体的电影

冯济真的大脑衰退过程,让我们对这个病症有了更多立体的认识。

养老院的老年群演,也让我注意到了这个远比我们想象中庞大的群体——

目前,中国有超过1000万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居全球之首。与之相对的,就诊率却并不高。

这个病对患者乃至患者身后的家属都非常残忍。这不仅仅是千万个家庭的问题,也是整个社会的问题。

如何更体面地应对生老病死,如何善待亲人和陌生人。

这些平时想到过但从没想透过的重大课题,都摊开在我们面前。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妈妈!》值得被更多人看见。

值得一提的是,电影对阿尔茨海默病的呈现毫不功利。它被完美地融入剧情里,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这对母女。

以疾病作为转折点,母与女不断互换角色,直至最后模糊了角色,只剩下两个紧紧相依的女人,一起抵御生老病死的侵袭。

当脑海中的橡皮擦擦去了母女的过去,她们依然能建立起人与人之间的爱

这是这部电影最有后劲的地方。

哪怕不谈论母爱,女性之间的扶持也一样让人动容。

包括文淇饰演的周夏。正是女儿的善念改变了她的人生轨迹,而周夏后来的出现,不仅如一道照进母女疲惫生活的光,也为女儿添上补全的一笔,成为她的救赎。

或者说,二人是彼此的救赎。让我们看到,爱和善在不同代际的女性之间传递,生生不息

看完《妈妈!》,我想每个人都会出现相似的“后遗症”:回想起和妈妈相处的点点滴滴,也忍不住反思自己作为女儿(或妈妈)的一言一行。

更迫切的,是想给妈妈打个电话、发条信息,哪怕攒了一肚子话却不知从何说起。

只要一声“妈妈”,妈妈一定懂了你的千言万语。

因为,“妈妈”不只是一个称呼,在她后面永远有个“!”——

是饱含深情的呼唤,是刻骨铭心的承诺,是不知何时开始但永远不会停止的爱。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_100216.html
上一篇《万里归途》:观看别人的国家
下一篇10月新剧,赵丽颖的剧是大热门,但我也期待张若昀、王阳的古装剧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