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北朝诗坛:拓跋焘的平城时代

北朝诗坛:拓跋焘的平城时代

诗词硬知识 NO.4

北朝诗坛②

崔浩们的平城时代

整个百年平城时代,

是中国文学史上最黯淡的时期。

文学成为政治的附庸和工具。

那些苍白无义的四言歌赋里,

掩藏着的,

是一代文士的艰危和辛酸。

01

在说平城时代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鲜卑拓跋部。看看这个曾经在北中国叱咤风云的少数民族,是如何在恶劣的生存环境里,完成民族的自强和振兴的。

鲜卑是继匈奴之后在蒙古高原崛起的游牧民族,据考证起源于东胡族。秦汉之际,东胡匈奴冒顿单于打败,分为两部。分别退保乌桓山鲜卑山,均以山名作为族名,形成乌桓族和鲜卑族。长期以来鲜卑族一直受匈奴奴役,所以鲜卑族的风俗习惯同乌桓、匈奴相似。

东汉时期,匈奴分裂为南北匈奴之后,鲜卑族才逐渐摆脱了匈奴的控制。东汉以前,北匈奴被打败西迁后,拓跋部在部落首领拓跋诘汾的率领下,也逐步向西迁移,进入原来北匈奴驻地,即漠北地区。和大多数的少数民族一样,鲜卑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也经历着各部落分裂自治的局面。直到公元2世纪即东汉末年,才由檀石槐完成了历史上的第一次统一。

曹魏时期,东部鲜卑先后分为慕容部、宇文部和段部等三个部落,占据辽西区域。拓跋部也在拓跋力微的率领下,第三次南迁来到云中(今内蒙古托克托一带);秃发部从拓跋部中分离出来,由塞北迁居到河西;乞伏部在西晋建立以前,就已经大规模迁入雍、凉二州。十六国时期,鲜卑各部落趁中原混乱不堪,先后建立慕容氏诸燕、西秦、南凉、代国等诸多政权。

02

拓跋部原来居住于今黑龙江、嫩江流域大兴安岭附近,过着游牧生活。310年,拓跋部首领拓跋猗卢同西晋并州刺史刘琨结盟,共同对抗石勒,被西晋封为大单于、代公。315年,又封为代王,置百官,拓跋代国至此建立。

公元338年,首领拓跋什翼犍继代王位,定都于盛乐既今天的内蒙古和林格尔县,正式迈入奴隶主占有制的阶级社会,代国国力逐渐强大起来。376年,苻坚率领前秦攻代,拓跋什翼犍战败,后被拓跋寔君杀死,前秦乘势进军,代灭亡。

386年,拓跋什翼键的孙子拓跋珪纠合旧部,在牛川(今内蒙锡拉木林河)召开部落大会,即代王位。 即位不久,迁都盛乐。同年四月,改国号为魏,自称魏王,史称北魏。

在拓跋鲜卑的发展历史上,有两个人物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个是将部落迁至盛乐地区的神元皇帝拓跋力微,还有就是建立北魏政权的拓跋珪。他大胆地对拓跋鲜卑建立在血缘基础上的部族制度进行改革,“离散诸部,分土定居”,使各个民族都成为北魏的编民,加强了中央集权。同时大兴农业,开立屯田,稳固了北魏的经济基础,加速了拓跋鲜卑封建化的进程,为日后魏王朝的强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公元439年7月,拓跋珪灭后燕政权,迁都平城即今天的山西大同,这是拓跋鲜卑第一次真正入驻中原,可以说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拓跋珪进入中原后,鼓励农业生产,其奴隶主贵族也逐渐汉化转化为封建地主。拓跋珪招纳汉族大地主参与国家统治,加快了鲜卑拓跋部的汉化进程,自此也开启了五胡时期北境文化的平城时代。

03

拓跋氏历史上有三位定鼎局面的人物,分别是建立北魏的拓跋珪、统一北方的拓跋焘,还有一位就是最为著名的改革先锋拓跋宏,这其中拓跋焘可以说是一位继往开来的伟大帝王。

拓跋焘字佛狸伐,是拓跋嗣的长子。因为父亲早逝,他年仅十六就继承了王位。拓跋焘能征善战,他亲自率兵周旋于险境。十余年的时间里,先后攻灭胡夏北燕北凉,征伐山胡,降伏鄯善龟兹粟特等西域诸国 ,北逐柔然,西驱吐谷浑,于公元439年,统一中国北方。

在理政方面,拓跋焘也是一把好手。他劝课农桑大力改善民生 ;减轻赋税注重休养生息;体察民间疾苦, 促进官民之间和睦相处;宣传礼义,崇尚儒学,推动了鲜卑族汉化发展,我们后代常用的楷式文字就在那个时期确立的;整肃吏治,重用汉族士人;重视法制建设,确立了死刑复奏制度。

拓跋焘是一个强势的皇帝,他天生就有帝王的杀伐决断,但在汉化和重用汉臣上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阻力。在同时代的少数民族政权里,鲜卑拓跋部可以说是汉化程度最底的。这个在马背上讨生活的民族,注重实质,最看不上的就是汉人谈风弄月的风雅文事。但作为理智清醒的一国领袖,显然比贵族们更能清醒地认识到汉文化以及汉民族那套行之有效的治国理念的价值。

04

在道武帝拓跋珪立国之初,他就充分意识到一套行之有效的治国制度的重要性。所以他用武力强迫清河崔氏中有“翼州神童”之称的崔宏成为他的员工,那时还叫代国。

被迫上岗的崔宏倒也不负所望,不仅建议国号改魏,并总裁律令、朝仪官制,又通制三十六曹,可以说奠定了北魏朝政的总纲,为北魏这个国家机器的良性运转立下不可磨灭的贡献。

到了太武帝拓跋焘时期,崔氏家族已经深入北魏的中枢,权倾一时。不仅如此,拓跋焘重用汉臣,与崔氏家族牵连颇多的其他士族如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均占据高位,这势必就会动一大批人的奶酪。鲜卑贵族与汉族权臣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终于在公元450年爆发。

起因是崔浩修撰魏史,崔浩是崔宏的儿子,史评家称其为北魏杰出的政治家和战略家。他历仕道武、明元以及太武三帝,是太武帝最重要的谋臣,数次力排众议、决断时机,确实为统一北境做出过重大贡献。可能是功劳太盛,晚年时候就有些飘了。

崔浩掌权后,企图按照汉族的世家大族的传统思想,整理、分别和规定氏族的高下,这件事情让他深度得罪了许多鲜卑贵族。公元439年,崔浩奉昭修撰国史,他秉笔直书将北魏早期一些不愿为人知的史事也一一录入,并且在天坛东三里,营造了一个《国书》和《五经注》的碑林,让来往行人皆可阅览。

这下就被那些早已怀恨在心的鲜卑贵族抓住了小辫子,他们就此发难指控崔浩有意暴扬国恶。拓跋焘亲自审讯崔浩,并于公元450年下令处死崔浩,夷族,同时清河崔氏姻亲范阳卢氏太原郭氏河东柳氏都被连坐灭族,这就是北魏史上最为著名的“国史之狱”。

其刑罚之严酷时隔千年依然令人心悸。

可怜一代英明的政治家,到死都没能明白自己到底犯了什么罪。说白了,他只不过是鲜卑贵族与赵魏贵族之争的直接牺牲品,更深层的原因无非是晚年的他有些忘乎所以,严重挑战了拓跋焘这位帝王的权威,引起了帝王的极度不适而已。

05

五胡十六国百年动乱,华夏文明曾经的摇篮早已“万里腥膻如许”,国史惨案更是加剧这一局面。

可以说整个百年平城时代,是中国文学史上最黯淡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文人们置身于战乱和艰难的生活环境中,生存是人生的第一要著,根本无暇专事于文学。文学成为政治的附庸和工具,最能表达个人情感和追求的诗,也往往被他们拿来说教。

据统计,北魏现存完整的文人诗仅九十余首,其中四言就有四十多首,主要来自当时一流的文学家——崔宏、崔浩、高允、高闾、游雅等人。以《诗经》为发端的四言诗,形制典雅庄重,向来就有教化之用。北魏初期,统治者不立官学也禁止私学,士人们全都封闭在堡寨的高门之内,导致长时期的学术僵化、文人寥落。

北境初定之后,文人们相继走出堡寨,不同程度的参与国家政治,但始终难有国家主人翁的存在感。长期的压抑和安全感缺失,使得他们的文学创作始终秉持“明哲保身”的前提。文学便沦为政治的工具,他们或以“词义典正”的四言体为政治教化,或为统治者歌功颂德,无趣之极。例如崔浩的一篇《册封沮渠蒙逊为凉王》被评为行文典正朴实的佳作,但依然充斥着“摄服戎夏,叠曜重光”之类的官制颂语。

文坛一片死寂,那些苍白无义的四言歌赋里,掩藏着的是一代士子们的艰危和辛酸。

与崔浩同时代的高允,在国史案中,虽力争与崔浩同撰,但被太子庇护,终免一死。他活了98岁,博通经史天文术数,可以算是一代文学、学术大家。可是在他将近一个世纪的生命历程里,只是充当着北魏政坛的一支笔,留存下来的那些乏善可陈的公牍文体,是文学凋敝最直观的注解。

这是个体的悲哀,也是历史的真相。

06

当然,北境的荒漠里也并非全是荒芜。

同一时期,远在数千里之外的凉州,出身于天竺望族的胡僧鸠摩罗什在国灭之后亦身陷囹圄。他在政权的更迭中颠沛流离十余年,最终于后秦弘始三年(401),被君主姚兴亲迎入长安,以国师礼待。

之后十余年间,鸠摩罗什潜心佛法翻译和宣扬,与弟子们一道翻译出了十余部佛教经典。现代广为人知的《大品般若经》《妙法莲华经》《维摩诘经》《阿弥陀经》《金刚经》等经,沿用的都是鸠摩罗什的译本。他的译经文义圆通、内容信实、字句流畅,是中国译经史上划时代的存在。

国有岁月芳华

让我们在对历史的回望中,共同期待美好的明天!

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北朝文化解读,如有兴趣,敬请关注!

下一篇:

崔浩们的平城时代

拓跋宏的洛阳时代

➥ 晋阳时代的文化高峰

➥ 庾信的长安时代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93537.html
上一篇同样是二世而亡,秦朝和隋朝到底有哪些相似之处,又有哪些不同?
下一篇明清小冰期,对中国产生了什么影响?居然加速了中国的大一统

为您推荐

宛平城下卢沟桥游记

宛平城下卢沟桥游记

卢沟桥位于北京市丰台区永定河,因横跨卢沟河而得名,因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而闻名于世。卢沟桥始建于金大定二十九年,清朝康熙年间毁于洪水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