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方志广东|南粤抗战中心——韶关

方志广东|南粤抗战中心——韶关

1937年,全民族抗日战争爆发,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随后正式建立。1938年10月,侵华日军从惠州大亚湾登陆,广州随后沦陷,中共广东省委、国民党广东省政府北迁韶关,韶关成为战时省会和广东政治、经济、文化和军事中心。直至1945年第三次粤北会战,这一期间,在韶关发生了一系列影响全省抗日战争发展的重大历史事件,韶关成为南粤抗战中心

中共广东省委、粤北省委。1938年4月,中共广东省委在广州成立,张文彬任省委书记。1938年10月,面对广州即将沦陷的严峻形势,中共广东省委决定迁往粤北。省委机关迁到韶关后,随着革命形势的变化,多次变更机关驻地。1940年2月,省委机关设在南雄瑶坑村。1940年7月,省委机关从瑶坑迁至始兴红围。1940年12月,中共广东省委在始兴红围召开执委扩大会议,撤销中共广东省委,成立中共粤北省委和粤南省委。粤北省委辖前东江特委、后东江特委、前北江特委、后北江特委、赣南特委、西江特委和南雄中心县委,李大林任书记,省委机关仍驻红围。1941年2月,中共粤北省委机关迁往韶关市区今五里亭旧址。1942年5月,因“粤北省委事件”,粤北省委遭到破坏,省委书记李大林、组织部长饶卫华等人被捕。

中共广东省委、粤北省委在韶关期间,大力发展党的组织,建立抗日根据地,广泛组织和发展抗日救亡团体,深入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开展抗战文化宣传,开辟了全国三大敌后战场之一的华南敌后战场,为全国抗战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是南粤抗战的中流砥柱

中共粤北省委五里亭旧址(来源:韶关市地方志办)

国民党广东省政府和第四战区长官司令部、第七战区长官司令部。1939年1月,国民党广东省政府主席李汉魂在省务会议上提出将省政府迁往韶关。2月下旬,省政府迁至韶关今北郊黄冈。之后,曾短暂迁至连县、龙川等地,后迁回韶关。直至1945年9月回迁广州。第四战区长官司令部于1937年8月宣布成立,设在广州,司令长官何应钦。1939年1月,长官司令部正式成立于曲江,机关设在韶州省立第三师范学校内(今风采实验学校),司令长官由蒋介石自兼,后由代司令长官张发奎接任。1940年8月,划分为第四、第七两个战区,第四战区长官司令部迁驻柳州,第七战区长官司令部设在原第四战区长官司令部旧址,司令长官余汉谋。韶关沦陷后短暂外迁,1945年11月,撤销第七战区长官司令部。

国民党广东省政府和第四战区长官司令部、第七战区长官司令部作为抗战期间国民党在广东省的最高领导机构,在组织抗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为战时省会的韶关,受到日军的猛烈攻击,日军在韶关犯下累累罪行。从1937年8月至1945年1月,日军飞机对韶关以及各县进行狂轰滥炸,尤其是韶关市区(曲江)、乐昌、翁源、南雄、始兴等粤汉铁路沿线及雄庾沿线县份均遭受最为严重的轰炸。

据不完全统计,日军飞机对韶关的轰炸,造成大量人口伤亡和财产损失,有资料可查的就有飞机出动419架次,投弹2591枚,炸死1268人,伤1086人。韶关财产损失巨大,全市共被炸毁房屋5826间,商店185间,学校5间,教堂2座,市场1座,船38艘,汽车2辆。

关帝楼惨案被炸死的部分市民遗体(来源:韶关市地方志办)

1938年7月23日上午,日军飞机轰炸韶关市区,市民男女老少数百人闻警报避入关帝楼(也称关帝庙),祈求神灵保佑躲过一劫。然而,日军却继续对关帝楼狂轰滥炸。当场炸死市民104人,伤105人,现场惨不忍睹。

为纪念关帝楼惨案死难者,韶关市人民政府于2006年9月在西堤南路武江河边修建了关帝楼惨案纪念雕塑。

关帝楼惨案纪念雕塑(来源:韶关市地方志办)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韶关地区的抗日救亡运动蓬勃发展:

广东省青年抗日先锋队总部、八路军驻广州办事处迁到韶关,青年运动、学生运动此起彼伏;

人民抗日武装力量不断壮大,建立了始兴人民风度抗日自卫大队、曲南大队等抗日武装,东江纵队、珠江纵队深入粤北开展斗争;

北江地区建有英翁新佛等抗日根据地。抗日游击战争有效打击了敌人,牵制了日军活动。

同时,国民党与日军在正面战场发生了规模较大的三次粤北会战。

第一次粤北会战。1939年冬,日军为配合桂南会战,打通粤汉路,占领广东战时省会曲江,分三路向粤北进犯,中国军队与日军展开激战。12月下旬,中国军队取得牛脊背之战的胜利,扭转战局。1940年1月上旬,中国军队乘日军秘密退却之际,发起跟踪追击,日军受重创退回广州郊区。中国军队收复失地,取得第一次粤北会战胜利。此役,双方伤亡较大,是当时广东战区规模最大、时间最长、战斗最激烈的战斗。

第二次粤北会战。1940年5月,日军再犯粤北,企图扫荡中国在粤的正面部队,扩大和巩固其广州占领区,缓解陷于豫鄂战场日军的困境。中国军队在良口等地与日军激战。经过激烈的争夺,6月中旬,日军退却,双方恢复战前态势,第二次粤北会战结束。

第三次粤北会战。1945年1月,日军发动粤赣湘边区战役,发生在广东境内的战事称为“第三次粤北会战”。中国军队在韶关境内与日军激战,在韶关市区更是巷战数日。是役,韶关沦陷。2月上旬,南、北日军会师,第三次粤北会战结束。

韶关成为战时省会期间,机关、学校林立,人口猛增,文化界人士云集。中共广东省委(粤北省委)加强抗战文化的领导,成立文化小组和文化工作委员会,广大的进步文化工作者建立文化团体、创办进步报刊,进行空前繁荣的文艺创作,开展丰富多彩的宣传活动,为抗战胜利起到不可忽视的历史作用,在中国现代文化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

先进报刊《新华南》《新军》《抗先通讯》(来源:韶关市地方志办)

当时文化团体主要有中国青年记者学会粤北分会、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战协会粤北分会、中苏文化协会广东分会、广东戏剧家协会、广东美术学会、中华全国木刻家抗敌协会广东分会等;学校内部文艺社团如中大话剧团、中大歌咏团等;重要报刊有《新华南》《北江日报》《抗先通讯》《晨报》《新军》《广东妇女》等;主要书店有五五书店、动员书店、生活书店等;中共组织还掌握了第四、第七战区文化阵地,如剧宣一队、剧宣七队、第四(七)战区长官编纂部、第七战区政治部政治大队等。

烽烟不绝读书声,韶关成为战时省会期间,尤其是第一、二次粤北会战取得胜利之后,以中山大学为代表的一大批广州、香港、澳门等地大中专院校、中学纷纷迁往韶关办学,韶关一时成为名副其实的“大学城”。大中学生通过“读书会”“同学会”“学生自治会”“战时后方服务队”等形式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韶关逐渐成为全省的学运中心和青运中心

迁韶院校在韶关乐昌的办学示意图(来源:韶关市地方志办)

迁入韶关的大中专院校有国立中山大学、省立文理学院、私立岭南大学、省立法商学院、私立广州大学、私立国民大学、私立东吴大学、广州协和神学院、省立仲恺农业职业学校、江村师范学校、省立女子师范、省立广州高级工业职业学校等;迁入韶关的中学有国立中山大学附中、国立华侨第三中学、省立粤秀中学、省立执信女子中学、省立仲元中学等近二十所。

国立中山大学法学院武阳司村旧址(来源:韶关市地方志办)

韶关是南粤抗战中心,是全民族抗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开展广泛的民族统一战线工作、抗战文化宣传、三次粤北会战、建立抗日根据地、开展游击战争等方面的实践是中华民族反抗侵略、勇于斗争、不怕牺牲的抗战缩影,为全国抗战胜利作出了积极贡献。

来源:方志广东

制作单位:广东省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韶关市人民政府地方志办公室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92891.html
上一篇黄帝 炎帝 蚩尤是兄弟?
下一篇汉武帝临终之前,知道刘据含冤而死,为何不立刘据的孙子为储君?

为您推荐

百岁“慰安妇”制度受害者离世!当年还未出月子就被日军掳走

百岁“慰安妇”制度受害者离世!当年还未出月子就被日军掳走

12月13日,南都记者从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获悉,12日,侵华日军“慰安妇”制度受害幸存者方奶奶去世,享年101岁。方奶奶为今年5月新确认的3位日军“慰安妇”制度受害幸存者之一。据统计,目前中国大陆登记在册在世的日军“慰安妇”制度受害幸存者已不足20人。今年5月,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分馆—
日军哨兵投降,决死队审讯发现:居然是早稻田大学的高材生

日军哨兵投降,决死队审讯发现:居然是早稻田大学的高材生

作者:SOUL迪尔1939年4月1日,侵华日军为打通同蒲-白晋路,摧毁太岳根据地,抽调了第91混成旅团约2000人的兵力,进攻根据地各级领导机关所在地——山西沁源县王和镇。此时驻扎在王和镇的是山西新军决死一纵队一总队,总队长是阎锡山手下旧军官台耀玺,政治部主任则是黄埔六期生周仲英(解放后任人民公安学院书记兼副院长)
为什么广东韶关没有“广东腔”?

为什么广东韶关没有“广东腔”?

摄影/张志坚因而,韶关在广东的确是有些特立独行——在气候上,广东温暖湿润,韶关却接受着寒流穿越南岭而来的“漏网之鱼”,偶尔还能见着南方艳阳里的小
韶关旅游攻略:十个必游景点

韶关旅游攻略:十个必游景点

韶关丹霞山:丹霞山是韶关的著名景点之一,有着奇特的红色石峰和壮观的自然风景,是摄影爱好者的好去处。南雄市:南雄市是韶关市的一个县级市,有着丰富的
抗日战争中,日寇为什么一直没有攻占陕西、甘肃、西藏等地

抗日战争中,日寇为什么一直没有攻占陕西、甘肃、西藏等地

日本从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宣布投降,侵华战争持续了14年时间。到了侵华战争后期,日寇共侵占了我国21个省、5个直辖市,共计600多万平方公里,到处烧杀抢掠,罄竹难书。不过,日寇还有一些省份没有侵占过,比如陕西、甘肃、宁夏、新疆、西藏,以及后来并入四川的西康省。可能有人会问:日寇对这几个省没有发起进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