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淞沪会战八十五周年祭|发完最后一封电报,他们视死如归,可谁又真的得归?

淞沪会战八十五周年祭|发完最后一封电报,他们视死如归,可谁又真的得归?

“敢不尽死以报国恩,誓本与敌偕亡之旨,固守城垣,一息尚存,奋斗到底。”

——第98师292旅第583团3营

营长 姚子青

“决不退出,愿与阵地共存亡。”

——43军26师76旅少校参谋 田干周

“尚能坚持,无需后援!”

——第1军第1师第1旅副旅长 杨杰

这些话,组成一首诗,名叫《最后一封电报》

这些人,又谱成一部史,名叫《八一三淞沪会战》

85年后再读,不应有,不敢有,也绝不会有一抹褪色。

因为这是30万伤亡士兵的血书。

30万,这个数字,每到周年纪念日,都要拿出来说一遍。没错,要说,要多说,更要一一说。

请记住:

85年前,敌人进犯登陆上海,国人奋起反抗,在绝望的炮火里,有一个士兵,他坚守着自己的阵地,不寐不食,几天几夜。空气里满是刺鼻的硝烟味和尸体腐烂的腥臭味,战友就死在旁边,不远处还有单独的断臂。也有炮弹对准过他,他躲开了,继续拿起枪没命地战斗。突然,他身体遭受致命一击,鲜血喷薄而出,他知道这次轮到他了。在生命最后一刻,他在心里和最亲的人告别:“保家卫国,吾已尽力,只是家中父母,吾再无机会承孝膝前,真真抱歉……”

这样的情景,发生了30万次。

父辈的战场

杨杰

“铭记抗战英雄”项目负责人王伟,他的爷爷是在淞沪会战牺牲的14名高级将领之一,杨杰。

杨杰

儿时的一天,王伟的奶奶从箱底翻出几张玻璃底片,指着上面的主人公对他说:“这是你爷爷杨杰,黄埔军校第四期,胡宗南的部队,1937年在上海打日本鬼子,10月牺牲在西塘桥,埋在南京雨花台。”

珍贵的玻璃底片

那是王伟第一次“见”到爷爷,而这段尘封模糊的历史,也在王伟的追寻中逐渐变得清晰。

8月13日,淞沪抗战爆发,时任国军第一军第一师第一旅少将副旅长的杨杰率部火速抵达上海,奉命扼守西塘桥。战至10月10日,日军集中优势兵力,在密集炮火和飞机的支援下,攻击杨杰部驻守阵地。

“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誓与阵地共存亡!”杨杰为鼓舞士气,这样告诉自己的部下。

10月11日,日军再次发起总攻,西塘桥阵地被突破。

友军来电询问战况,杨杰答复:“尚能坚持,无需后援!”

随后,杨杰亲率部队迎战,在激战中,身中数枪,不幸牺牲,时年42岁。

时过境迁,杨杰牺牲后被拍下的这组珍贵的玻璃底片,历经颠沛流离,万幸终于回到了王伟的手中。

第一张照片,杨杰穿着军装躺在担架上,旁边站着三位士兵,一脸凝重。

身着军装躺在担架上的将军杨杰

第二张照片,杨杰已换上寿衣,旁边是一副棺材。

士兵为杨杰穿上寿衣

第三张照片,杨杰入殓后,三位士兵扶棺而立。

三位士兵扶棺而立

为杨杰扶棺的这三位士兵,分别是杨杰的妹夫郭树藩,杨杰的表弟周振恒,以及杨杰的侄子杨寿益。他们在淞沪会战中幸运地活了下来,虽命运各有不同,或在抗战结束后回原籍务农,或加入了共产党升迁至厂长书记,但总归看到了倭寇被全部赶走的胜利日子,有机会过上平凡的生活。

王伟将这些照片捐赠给了四川建川博物馆永久收藏,而他在爷爷杨杰的影响下,这些年也一直支持着“老兵回家”的各种项目,筹集营养品慰问养老院的抗战老兵,同志愿者一起给去世的孤寡老兵送葬,还有编辑整理《抗战阵亡将士名录》……

在王伟心里,所有这些和爷爷一起战斗的将士,一样英勇,一样伟大。

父辈的战场

宋宝兴

宝兴是淞沪会战幸存下来的老兵,在他的回忆里,没有对这场战争的宏大叙述,只有一个普通士兵抵挡枪林弹雨的艰难与坚守。

宋宝兴(图片来源于“平顶山市关爱抗战老兵志愿者”)

那时的宋宝兴,刚刚20岁,淞沪战线是他上的第一个战场。在此之前,他在老家河南信阳城的一个教导队里已经接受了好几年的军事教育,因为学识好,被分到了对文化水平要求高的炮兵队。

他随部队坐着火车开赴前线,车厢外此起彼伏的炮火声扰得人一夜未眠。天蒙蒙亮时,火车到达上海的南翔车站。人还未下车,外面就有人吆喝,“飞机来了,飞机来了,赶紧下车!”

枪林弹雨中的战士

这样的空袭,白天几乎没停过,飞完这一波下一波立马就来了。

士兵们也慌了,下车后撒开腿地跑。宋宝兴的炮兵队跑到了庄稼地里隐蔽起来,这一躲就是一个星期。

怕被敌机发现,他们白日里不敢活动,连生火吃饭也只能等到每天午夜天上没有动静之后。

同批来的步兵当天就去了交火的前线,和敌人拼子弹、拼刺刀,可炮兵不行,我军的火炮比不上日军的先进,射程太近,打不到敌人。若贸然上前,无异于以卵击石,白白送人头,还拉不上一个垫背的。

坚守阵地的士兵

等到时机终于合适,宋宝兴接到命令,和一个营副、一个通讯兵,以及师长的勤务兵一组,到最近的观察所里准备战斗,支援战友。

在观察所里找到绝佳的位置角度,4个人操控火炮,对准敌人的火力点,用不到一天的时间把炮弹全部投完。有了他们的配合,前面艰难守着阵地的步兵终于打得顺畅了一把。

宋宝兴一行打完了炮弹,不甘坐以待毙,分了通讯兵身上的枪,冲出观察所直往步兵线跑。

可没跑多远他们就被敌人发现,成了4个活靶子。子弹铺天盖地地扫射过来,宋宝兴连爬带滚,在绝望中一点点靠近一个孤立的单兵壕……

战时的环形阵地

他只记得,那一次他和营副都成功地死里逃生,其他人的情况不得而知。步兵线上的士兵见到这两个人,疑惑为什么炮兵不打炮,要跑来打子弹。

宋宝兴就学着营副的话回答他们:“炮弹打完了,反正都是打鬼子,跑来打两枪,打死一个够本,打死两个赚一个。”

彼时这条战线正有意消耗敌人的弹药,能打到敌军的机会非常少,于是宋宝兴两人决定归队,换了一条路线,又开始往回走。

正准备投掷手榴弹的战士

就在回来的路上,他们路过一条大沟,看到了整条沟里堆满了战死的我军士兵。

8月的上海,天气炎热,满沟的尸体在高温下腐烂迅速,虽被三层军毯盖住,那浓烈的味道依然散发到空气中,使人难以忍受。

仗打得太激烈,百姓忙着逃命,军队忙着抗敌,已无人好好埋葬这些牺牲的将士。

刚刚从炮火中捡回一条命的宋宝兴望着这条沟发呆,心想,“若不是我命大,可能现在我也一起躺在这儿了吧。”

后来,全军大撤退,宋宝兴离开了淞沪战线,跟着部队辗转各地,因为身体被拖垮严重,没过多久他就退役了。

大半个世纪的岁月洗刷,年少的经历都已经忘得差不多了,可参加淞沪会战的种种情景,宋宝兴连细节都记得那么清楚。

大概战火与流血的痛楚,都会深刻进每一位亲历过战争的老兵的骨子里。

而老兵与英烈的付出,也一定会被后世之人永远铭记。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85614.html
上一篇纣王也是封神榜上有缘人,为何打神鞭打不了他?看女娲说过什么
下一篇倚天屠龙记中赵敏很风光,但她的原型下场很惨,是拜朱元璋所赐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