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朱棣迁都北平最大好处:经济北弱南强下,永乐之后赵构必然重生

朱棣迁都北平最大好处:经济北弱南强下,永乐之后赵构必然重生

北宋前,北方经济总体强于南方;北宋后,北方经济才弱于南方。但是,你以经济角度看待定都问题的话,很显然不符合中国人的定都原则。定都首要原则是为了全国安定,有利于维护政权。统一朝代基本不把都城放在南方,其根本原因就是政权的主要敌人在北,为了保护北方进而让南方成为大本营,首都自然要放在北方。

朱棣迁都北平对北方经济的带动,特别是保卫明朝的北方安全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情。可以说,如果不迁都北平,明朝很可能成为北宋。

为什么?最核心最首要的原因就在于北宋后统治者的基础治理核心就是:为了自己的位子儿什么都不顾。汉唐时期为了自己的位子儿无论是和亲还是给钱买平安,都是为了日后打败敌人。宋后则没有了打败敌人之心,只要屁股坐稳了,什么外敌、什么祖宗之地都不在乎了。因此,宋前宋后的统治者的堕落程度不一,宋后皇帝为了自己的爱好不顾治国规矩的事情非常多。宋朝的皇帝爱玩诗词歌赋书画、明朝的皇帝则玩的层次就低很多了。但本质上一样:都是极端的自我主义者统治者。

本文本文继续深入地谈一谈这一问题。首先,回顾一下从1368到1441年的明朝前期七十年的“安家史”;

从“两京一都:南京、开封、凤阳”到“两京:南京、北京”的时间线

朱元璋自建立自己的队伍以来,到建立明朝,对于首都建在哪里一直在苦恼。其临终前都对南京不满意。

从朱元璋到儿子朱棣,再到孙子仁宗、曾孙宣宗、玄孙英宗的七十三年间,南京、开封、洛阳、凤阳、长安、北京等多个城市都曾被选定为“京师备选城市”。最终,形成了“两京一都”制度,到了英宗朱祁镇时代终于定鼎为“两京制度”。

对于这一历程,我们用一个时间线来明细一下儿。

1356年,朱元璋的对为攻入集庆路,改名应天府;

1364年西吴元年、元至正二十四年,朱元璋在应天(南京)继位为吴王。

1368年洪武元年八月初一,朱元璋称应天为南京,汴梁(开封)为北京,同年,元大都也被称为北平。次年九月临濠(凤阳)被朱洪武称为中都,是为“两京一都”制度形成,朱元璋非常希望把京师放在老家。但因为“镇物案”,中都被下了镇物,基本上作废了。

1375年洪武八年四月,朱元璋宣布停止兴建中都。

1378年洪武十一年正月,南京作为正式首都,被称为京师。同年,废除开封为北京,改为开封府。

1403年永乐元年,朱棣改北平为北京,1406年开始兴建皇宫。1410年,在北京奉天殿接受朝贺,开始经常居住于北京。1420年,北京皇城修建完毕。

1421年永乐十九年,朱棣定都北京,北京被称为京师,南京为留都,是为“两京制”。

1425年洪熙元年四月,朱高炽宣布明年春返回南京,南京将再次成为京师。对于改变其父的意志,明仁宗以“南北供亿之劳,军民俱困,四方向仰咸南京,斯亦吾之素心,君国子民,宜从众志。”为名,宣布重新选择南京作为京师。

五月,朱高炽病故后,朱瞻基登基期间对南北两京谁做京师这一问题并没有做出决定。

1441年正统六年十一月,明英宗朱祁镇正式下诏以北京为京师,南京为留都。从此,直到明朝末年,迁都问题虽有人提及但基本无法得到明廷的响应。

那么,明朝建都问题为何如此难以解决呢?

建都首要是确定国家安全问题

无论朱元璋还是朱棣在何处建都,其首要考虑还是一个国家安全问题,我何以肯定不在北平建都,明朝必无幽云以北地区呢?就是一个安全问题。都城在南京,全国的重心就在江南,许多北部边关就属于次要问题。

同时,明朝建都之所以这么难,就在于作为由南到北第一个成功建立统一政权的朝代,文武大臣们对于自身利益非常重视。朱元璋中都被废弃背后,李善长等人就难以摆脱使坏的嫌疑。那么,官员利益不仅要考虑官员的生活习惯,更要考虑其生活的舒适度。

但官员生活舒适度不是最主要的,对于意志力比较强大的帝王来说,官员也并非把舒适度放在首位而是他的前程。如果帝王要求前程与舒适度二选一,官员们肯定毫不犹豫地选择前程。明仁宗的意志力比较低,所以,他难以阻挡群臣们的意见。也就是说,明仁宗在某种程度上,已经被文武所裹挟。

朱元璋和朱棣首先考虑的就是国家安全、经济发展等问题。

朱元璋对于南京一直不满意也是因为:其一,南京政权多是偏安政权;其二,南京政权很容易被有钱人控制;其三,不利于北方巨大领土安全。所以,当朱元璋不能在老家定都后,朱元璋的都城选择多选择北方城市。

朱棣选择迁都北平,其首要目标也就是守住南大门。如果不定都北平,那么,北平地区很难守住。其原因就在于人性和政权重心在南方怎么可能特别重视北方呢?

不迁都北平,北宋必然再现

明成祖驾崩后,明宣宗开始的明朝皇帝在统治思维上,其实继承了北宋的“守势”。

当然,在表现形式上,明朝的皇帝比宋朝要强得多,但是明武宗的出现,让我们有理由确信:在北京相对经济发展不如江南的情况下,皇帝尚且如此,如果在江浙地区“奢侈、享乐”之风盛行的情况下,“北宋统治精神”的高度自私心理,是否会演变为自主放弃幽云乃至整个北方呢?

要知道,北宋放弃北大门幽云后选择保定作为新的大门。由此开创了“水上长城”“大树御敌”之策,而这些特别是“大树御敌”全盘被明朝皇帝继承。更为明显的案例就是:宣宗大内撤。

明宣宗“大内撤”不仅是明成祖思想的大内撤,更是领土大内撤,以东北为例除了辽东以外,东北基本由“实实在在行政管理”变为“羁縻”。而辽东之所以没有内撤,其根本原因还在于“拱卫”北京的原因。

宣宗大内撤的思想根源就在于“经济盘算”“官员自我利益和舒适思考”,忽略了国家安全的根本问题。作为农业文明,古代中国的主要敌人在北方,因此,其防控重心也必然只能在北方,否则,你的粮草运筹就是非常重要的原因。

重心在哪里,心就在哪里,不迁都北平,落后的北平、落后的北方必然会被“经济盘算”下的君臣文武,被当做划算的买卖放弃。这就是北宋必然出现的根本原因。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74608.html
上一篇竹帛“说”——我看大元王朝
下一篇二战时,一德国士兵“枪决”5岁小女孩,40年后却获得全世界尊重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