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千年历史名城,百里沱江画廊:富顺古城古镇述略

千年历史名城,百里沱江画廊:富顺古城古镇述略

千年历史名城,百里沱江画廊

——富顺古城古镇述略

高仁斌

大约在七千万年前,四川盆地还是一个广阔的内陆湖,后湖盆抬升,湖水干涸,才形成盆地的样子。其区域范围,大致是以广元——奉节——叙永——雅安四点连线作为盆地底部与周围山地之分界线。盆地内河道纵横,皆属长江水系。在这众多纵横交错的河流中,源出龙门山余脉之茶坪山(古称湔山或玉垒山)东侧的沱江(古称湔水),由成都平原北部至金堂,一路往南,经过内江之后,在泸州汇入长江。而从内江到泸州,沱江水域在这里绵延了100余公里,古称“雒水”,亦名“釜江”。这段水域流经的地区,大部分都在富顺县的范围内。这片靠近北纬30°的紫色丘陵,因为耕作条件良好,特别是地下蕴藏的丰富盐卤,成就了富顺历史的繁华。千年古城和沱江沿岸的古镇群落所形成的人文风景,已成为历史留给富顺的一笔宝贵文化财富。

一、因盐设县的千年古城

川南富顺,是中国井盐发祥地之一,早在北周天和二年(公元567年)因盐设县,迄今已有1455年历史;她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四川仅有的三个“千年古县”之一,“又富又顺”是她的座右铭;她是声名远播的“巴蜀才子之乡”,历史上曾涌现进士238人,举人807人,共生863人。闻名遐迩的富顺豆花,更是天赐咸泉和人文创造的结晶。众所周知,富顺有着三张响亮的城市名片。

物华天宝的千年古县

在漫长的农耕时代,一个地区水系的发达,不仅便于交通,而且饶于灌溉,最现实的功效是为农业生产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条件。这样的区域,往往也是物产较为丰富,人口相对集中,经济发展活跃的地方。在目前的富顺县境内,除了沱江横贯全境之外,尚有釜溪河、镇溪河、鳌溪河、大城河、石灰溪等大小溪河351条,其中长50千米以上、流域面积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3条,长10千米、流域面积在3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24条。在漫长的农耕时代,富顺地区的农业耕作条件是得天独厚的。然而,成就富顺这座千年古县的,却是富顺地下蕴藏的丰富盐卤。

关于富顺井盐开采,最早可追溯到东汉年间。富顺在汉时为江阳县属地。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分蜀郡南部和巴郡部分地区设犍为郡,领江阳县等12县,据《元和郡志》记载:“江安富义县,均为汉江阳县地。”东汉章帝时(公元76-88年),崔骃著《博物论》,即写道“江阳之盐”。经查考史籍,汉江阳县,领沱江下游广袤地域,辖有今泸州、泸县、纳溪、江安、富顺、隆昌、荣昌及永川部分地区。除富顺县外,其他地区在唐以前均无产盐的记载。晋人常璩著《华阳国志》,便明确记载了“江阳县……有富义盐井”。南北朝时,该井名“富世盐井”,“以其出盐最多,商旅辐辏,百姓得其富饶,故名”。据唐代人记述,盐井在富世县“县西南五十步”,即今富顺县富世街道所在。由此可见,崔骃所称的“江阳之盐”,应是富义等盐井无疑,富顺地区的盐业肇始,应早在东汉章帝时期。

自东汉章帝时期之后,经魏晋而步入南北朝时,富顺地区的井盐生产已渐具规模。北周统一四川后,因军需民食及赋税需要,于北周武帝天和二年(公元567年),划出江阳县以富世盐井为中心的西北部地区,设置雒原郡,并“于此设置富世县”,“以富世盐井为名”。这便是富顺地区最早出现的行政建制单位,也是富顺因盐设县之滥觞。唐代时,因避唐太宗李世民讳,富世县改名富义县,乾德四年(公元966年)富义县升为“富义监”,太平兴国元年(公元976年)因避宋太宗讳改名富顺监,富顺名称即从此开始,未有更变,至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保持千年县名不易,这也成为富顺县2007年被联合国地名专家组评定为“千年古县”的一项重要标准。

在古代,盐属于稀有商品,实行的官榷经营,因此,井盐的开采,对社会财富的积累有着极大的刺激作用。据《元和郡县志》记载,至唐元和二年(公元807年),富义县已有盐井8所,著名的富义盐井“月出盐三千六百六十石,剑南盐井,唯此最大”。川盐征榷自唐朝开始,《通典·食货》载“蜀道、陵、绵等十州盐井总九十所,每年课盐都当钱八千五十八贯”。而在富义等盐井,每年税额即达1858贯,占全省的23%。宋王象之《舆地纪胜》这样描述当时富顺地区的产盐盛况:“地多咸鹾,故饶沃衍润,过于他郡。掘地及泉,咸源遂涌,熬波出素,邦赋弥崇。人以是聚,国以是富。”经历了元代的衰微和元末战争,进入明朝时,富顺地区的盐业上生产开始逐渐恢复,到明正德时,全川盐税年征价银71460.72两,富顺即征9676.51两,著名的富义盐井仍可产盐三万六千余斤。从明嘉靖之后,随着自流井等一批新盐井的出现,富顺盐业发展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后来太平天国时期和抗战时期两次有名的“川盐济楚”,即是明证。

崇文重教的才子之乡

北宋仁宗景佑三年,太常博士周延俊被任命为富顺知监。周延俊是一个有才华且十分重视教育的官员,他的到来,对于富顺的文风开化起到了开先河的作用,他在任期间,一方面积极主张办学,并且还身体力行地给学生上课,竭力培养当地学子,庆历二年(1042年),富顺学子李冕考取进士,成为富顺进士第一人;另一方面,是在他的倡导下,在县城中轴线上修建文庙,极力树立富顺文风。值得一提的是,当时作为州级盐监的富顺,历任知监均由朝廷派任,其中,周延俊、张齐古、程骧、蒲津、史仝、杨泰之、虞夷简等,均为一时名流,且都热心教育事业,也正是由于这一相对稳定的制度设计,读书求仕和崇尚教育成为富顺地方的一种风尚,从而涌现出一大批杰出的人才。

据史料记载,自隋朝开科举取士以来,富顺共产生了238名进士,1000余名举人,这样人才辈出的景象在四川无疑算得上是罕见的,甚至在全国的县份中也不多见。而人才出得最多的当数明代,据《富顺县志》(1993年版)记载,明代284年中富顺共中进士139名,举人492人,贡生386人。正因为如此,自明朝开始,富顺在川内便享有“才子之乡”的美誉。所以在民间,也一直有“富顺才子内江官”的说法。到了清代后期,富顺在经济发展上已成为川南首富之县,教育文化亦居于省内各县前列。据史料记载,仅清光绪二十九年前后不到五年时间,富顺县新建的各类中小学校就多达26所。及至清宣统三年(1911年),全县已设立官立中学堂、高等小学堂和初级小学堂共158所。

教育的兴盛,一方面体现在杰出人才的不断涌现,历史上有名者如:景泰十才子之熊过、嘉靖八才子之晏铎、戊戌六君子之刘光第、四川睁眼看世界第一人之宋育仁、秋收起义总指挥卢德铭、革命将领邓萍、红岩英烈江竹筠等等,及至现当代,富顺的文风依然昌盛,著名词曲家王锡仁、音乐家黎英海、著名诗人白渔、首届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张新泉等均是从这片紫色丘陵走出去的杰出人才,才子之乡的文风就这样代代传承。而另一方面,则表现为一座城市文化基因的形成。有着崇文重教传统的富顺,自然在文风开化上有着属于自己的表现方式,那就是大量的物质文化分布于县域内,其中多数都与“文”直接相关,比如寓意文章风水的文昌宫(已不存)、回澜塔、文光塔,用于科举考试的试院(已不存),表彰进士及第的科甲坊,以及刘本、刘光第、谢持、李宗吾、段玉裁等一大批历代文化名人故居、读书楼等。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当属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富顺文庙。富顺文庙始建于北宋庆历四年(1044年),整座文庙占地5615平方米,建筑面积3502平方米,东西面宽46米,由三进庭院组成。琉璃屋面,斗拱飞檐,工艺精湛,宏伟肃穆,金碧辉煌,是全国目前保护最完整的29座孔庙之一,也是富顺才子之乡的有力见证。

闻名遐迩的豆花之城

一个地区的历史文化,从来都不是孤立的存在。在富顺农业得到发展,盐卤资源得到开发的同时,与盐业相关的各种行业也得到快速发展,因此形成了庞大的城市人口规模。经过漫长的演进,逐步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饮食文化,如今已经列入非遗名录的就有十五项之多。富顺豆花,就是最具有代表性的富顺民间美食。

富顺地貌主要以浅丘为主(占90%以上),海拔不高(最高海拔597.6米),气候优越(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年平均温度17.9℃,常年日照1274小时,降雨1059毫米)。不仅如此,良好的气候条件和地理环境也非常适宜大豆生长。因此,自古以来,富顺便是大豆的主产区。三国时期,豆腐制作技术传到益州(含今四川和重庆)后,在江阳县(今泸州市)的金川驿地区(今富顺县)大受欢迎。繁荣的井盐生产,为富顺聚集了大量的盐业手工工人、居民和盐业客商,对豆腐这样的快餐食品有着极大的市场需求,这客观上为豆腐食品的推广以及后来豆花的发明创造了条件。

豆花其实就是豆腐的半成品。她的发明,与豆腐一样出自偶然。相传,是在一个很偶然的情况下,一些等着吃饭的盐工实在没有耐心等豆腐成型后再加工成菜肴端上桌来,就跑到厨房,看见那锅内还慢悠悠煮着的嫩豆腐,便要店主卖给他们,因为没有充分凝固,无法煎炒,只能用盐兑水蘸着做“下饭菜”。吃过之后,人们惊喜地发现,这种吃法比起煎炒过的老豆腐更加鲜美可口,于是一传十,十传百,回味无穷的“豆花”便在民间流传开来,成为一道独具特色的民间菜肴。

戊戌六君子之一的刘光第,少年时家境贫寒,两三个月才买几两肉吃。没有钱买新鲜蔬菜,常常用三文钱买豆花度过一日三餐(“每用两三钱买豆花,举家判朝夕食为常”《先妣述略》)。他母亲在桌上指着豆花对光第说,“你父亲曾经说,你读书勤奋,将来会有出息。如果真是做了一官半职,一定不要忘记现在天天吃豆花的清贫日子!”刘光第把母亲的话牢记心上,忧国忧民,廉洁奉公,时刻不忘母亲教导。他曾在一首五言诗中写道:“一赋先松菊(师课《松菊犹存赋》,为生平作赋之始),三餐止豆花,清贫儒者事,忠孝可肥家”。此外,他在另外一首追怀母亲苦心培育自己的七言律诗《纪怀》中也有描述,他写道:宵灯照读影伶仃,结发初成两角形。傍母自炊杉木紫,为儿分啖豆花青。……

真正把富顺豆花推向美食殿堂的,是一个名叫刘锡禄的豆花店主。抗日战争时期,四川重庆成为全国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的中心,人口剧增。富顺地处川南沱江下游,是云南及川西南陆路通往重庆的大通道,又是自贡井盐经沱江转往省内外的交通线,商旅舟楫十分繁华。这时,富顺县城东门有一位叫刘锡禄的开豆花店的老板,善于博采众家之长,学习他人制作豆花技术,并且不断摸索改进,终于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秘方”,他做出的豆花色白如玉、质嫩如饴、绵而不老、嫩而不溏、口感细腻,连窖水也是清甜可口的。刘锡禄在实践中不断探索,长期钻研,又形成了风味独特的豆花蘸水—糍粑海椒蘸水。直到今天,富顺豆花所采用的蘸水也是清一色的糍粑海椒蘸水,尽管制作的配料各有不同,但其秉承的基本原则却始终没有改变。

富顺豆花制作工艺是四川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坊间有一种说法,就是要吃到正宗的富顺豆花,只能到富顺。

二、伴水而居的古镇群落

富顺是一座因盐而兴的县城,沱江和釜溪河是富顺古代重要的盐运通道。从历史的角度看,沿沱江与釜溪河,遍布着众多的盐运小镇。沱江河上有10座:庙坝镇,牛佛镇,狮市镇,东湖镇、城关镇、琵琶镇,安溪镇,赵化镇,怀德镇,长滩镇,釜溪河上有4座:自流井镇,仙市镇,沿滩镇,邓关镇。经历多次行政区划调整后,目前富顺县域沿沱江尚有保存完好的古镇四座,在这些古镇中,荟萃了大量的历史文物遗址,成为富顺百里沱江画廊古镇群落的重要文旅资源。

古驿水乡狮市镇

狮市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和其他小镇不同的是,在近二三十年间,狮市总体上依旧保存着原来的样子,戏楼、老街、庙宇、民居这些看起来破败的时光还在狮市层次分明。所以,狮市虽小,但作为一个历史文化名镇,她却有着别处无法比拟的美好,我更愿意把这种优越称之为“旧时光”。这也是狮市给我的最初印象。

古镇的灵性总是因水而起。流经狮市的沱江因为有黄泥滩电站大坝的作用,所以水域显得宽阔而平静,形成了一个宛若仙境的湖面,当地人都习惯把她称之为苗仙湖。其实,在电站大坝没有建设之前,沱江的水位并没有这么高,原本的狮市古镇有将近一半的街市都被淹没在湖水中。因此,狮市古镇与沱江是最为亲密的,可谓水乳交融、呼吸与共。

当然,狮市最具有文化沉淀的还是古镇的街巷。狮市镇原名狮子滩,位于富顺县北部,因沱江岸侧有一山形象狮户,所以得名。清朝康熙年问,民众在滩头渡口修房造屋,开店经商,逐渐形成集市。狮子滩是沱江水运资中至泸州的货船停靠码头之一,也是富顺至牛佛客运的主要码头。与其他古镇比起来,现存的狮市古镇有着自己独特的地方,除却老建筑的较好留存之外,它还呈现出一些别样的特征,首先是依山而建的建筑风貌,使得整个古镇错落有致,既像是有意为之的匠心之美,又像是随意起伏的自然之韵,再配上邻水的吊脚楼,这样的景致无疑是摄影师们的最爱,他们可以从任意的角度获得对这座古镇的理解,其次是那条拾级而上的狭长街巷,弯弯曲曲毫无规则可言,两边的屋檐也没有标准的间距,宽的地方不过两米,窄的地方不足两尺,如果是赶上雨季,更是会有另一番情调,因为街巷的狭小,也固然使得整条街充满了宁静和安详,走在这样的街巷中,不需要任何的渲染,画图和诗意自然都会扑面而来,所以这条长约1公里的古街,经常都会成为写生爱好者的不二之选。如果需要给狮市古镇一个灵魂上的概括的话,我喜欢用这句话——旧时光与文艺范。

光第故里赵化镇

赵化古镇是“戊戌六君子”之一刘光第先生的故乡,位于富顺县以南34公里的沱江河畔,是沱江古盐道上的重要交通枢纽。自古以来就是自贡“东大道下川路”盐运的重要驿站,水运码头和南部商贸集散地,赵化镇先后获得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重点镇、中国传统村落,也是富顺南部文旅农经片区的中心镇。辖区面积81.9平方公里,人口6.1万。场镇聚集人口2.4万人。

古镇建于宋、兴于明、盛于清。目前尚保存有24万平方米的明清古建筑,形成了“九街四巷”“九宫九庙”“九码头”“九口十八滩”的古镇格局。赵化镇历史文物古迹众多,其中: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即刘光第故居(刘光第故居、明月楼、刘光第墓原址、晚晴书屋);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即:两湖会馆、“顿邱世第”当铺、“保障东南”摩崖石刻;县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即:新华街、正街、河街大茶馆、隆兴寺、宋代古墓。全镇共有文物点(含传统建筑)116处,完全保存了清末民初的川南民居格调,具有深远的历史价值。同时赵化古镇的非物质文化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和传承。白酒酿造工艺、竹编工艺、桔杆画、蚕茧丝绸工艺、划龙船、土漆工艺六项列为了富顺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传承。

赵化镇是一个人文气息浓厚的古镇,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人才辈出。据刘建斌先生考证,在清朝一代,赵化镇文科进士就有5人之多,占全县文进士总数的六分之一。按考中进士的时间排序,赵化的进士分别是:萧世本、廖正华、刘光第、聂兴圻、刘光筼。

萧世本,字廉甫,出生于道光乙未年(1835年),光绪戊子年(1888年)四月十八日子时卒于河北正定府任上,享年54岁。

廖正华(1842-1921),字鹿苹,光绪三年(1877年)丁丑科王仁堪榜进士,历官翰林院检讨(职掌修国史)、湖北候补道、湖北德安、武昌知府。

刘光第(1859—1898),字裴邨,汉族,维新派政治家,戊戌变法时期重要人物、戊戌六君子之一,清末维新派的著名爱国诗人。光绪九年(1883年)中癸未科殿试二甲第八十八名进士,授刑部候补主事。

聂兴圻,字九愚,官户部主事,金银库司员外郎。

刘光筼,字兰村,甲辰科刘春霖榜进士,官江西贵溪知县。刘光筼是刘光第的亲堂兄弟,小刘光第10岁。

此外,一代乡贤高光照、章草书法大事郑诵先、早期白话小说作家刘长述、革命先驱陈刚,以及著名剧作家廖时香、自由撰稿人聂作平等,均是赵化这片土地上走出的优秀人才。

抗元名城怀德镇

在四川(包括今天的成渝两地)的水路要道,留下了十多座抗元名城,比如:合川的钓鱼城、南川的龙岩城、盐亭的紫金山城、平昌的小宁城、合江的神臂城,富顺的虎头城……这些抗元名城,如今多数都作为古遗址列入了文物保护范围。2019年1月10日,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了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位于川南富顺的虎头城便名列其中。

虎头城址位于富顺县怀德镇虎头村2组(原大城乡境内),沱江岸边,坐南向北。修建于南宋,遗址占地面积约41360平方米。虎头城四周为陡坡峭壁,寨墙用条石砌成,平面呈不规则多边形,城址长410余米,城墙宽96米,高处20余米,低处10余米,城墙一周约1.5公里。城墙设东西二门,原内有新安寺、镇党寺、炮台、点将台、水池、白鹤井等。现存西门基本保存完整,寨门呈圆拱形,条石砌筑,高3.15米,宽1.91米,厚0.82米,弧形顶门洞古朴,高2.2米,宽1.3米,门洞长5.3米,宽1.9米,高3.1米。

彼时的富顺是州级的监,相当于今天的地市级城市,盐业发达,是四川重要的税收来源,一向以抢掠闻名的蒙古人自然对富顺的盐业财富虎视眈眈。到南宋咸淳年间,元军已经占据了四川大部分地区,富顺监府也被迫迁到大城乡(今富顺县怀德镇境内)的虎头城。虎头城地处富顺至泸州的水陆要塞,拔地兀立,临江而悬岩绝壁,靠上游的一端,巨石嶙峋,宛如雄距猛虎之头貌,狰狞瞪目,剑牙锋利,石穴洞内常有雾霭笼罩,恰似猛虎吞云吐气,古人因形而命名,称之为虎头山。

为了牵制元军和保存实力,富顺监府在虎头山修建了内城和外城。内城为监府官衙,外城为护城,兼为商贾经营之所,一般百姓则在外城之外栖身,虎头山便成为显赫一时的虎头城。陆地上三里一碉,五里一堡,河道上下均有众多的战船和水兵守护,即使元军剽悍铁骑,强弓影弩也很难靠近。虎头城抗元整整坚守了十年。宋德佑元年(1275,即元朝至元十二年),虎头城已经粮尽援绝,富顺知监王宗义率部举城降元。这就是富顺历史上著名的虎头城抗元。

如今的虎头城,只有几户人家居住,几口老井、一汪池塘城市时间的见证人,当年的炮台、点将台遗迹还依稀可见。站在虎头城上,方圆十里的绿色田野尽收眼底,沱江静静地从虎头城下流过,如果不是历史的提醒,人们一定会相信,在这里什么都没有发生过。

水韵码头长滩镇

长滩镇位于富顺县城东南,距县城64公里。沱江在长滩境内河岸线长约18公里,顺江而下25公里在泸州汇入长江。长滩镇是依托沱江水道和富顺盐业发展而兴起的千年古镇。唐朝时期隶属泸州泸川县管辖,北宋太宗年间(976—997年)正式建制称泸阳镇,泸阳镇一名一直沿用至明成祖永乐年间(1403—1424年)。明朝以后,泸阳镇从泸州划至富顺县管辖,取“道义”与“祥和”之意更名为义和镇。清道光年间(1840—1850),因河流冲击峡谷,河床下降,淤泥增高,沱江河自东而出,逐渐形成一长列石滩。因此处险滩较长,地势平坦,故清光绪时取长滩坝。1949年为长滩乡,1995年体制改革,建为长滩镇。长滩镇是沱江流经富顺进入长江的最后一道门户。全镇辖9个行政村、2个社区,幅员面积52.1平方公里,人口近4万。

当地有一首民谣很形象地说明了长滩镇中坝的地理位置:“红岩对黑岩,铁蛇缠书台。磨盘对海底,幺姑要回来。”这里的“红岩”、“黑岩”指的是沱江边的红岩子山和黑岩子山遥相呼应;“铁蛇”指的是沱江河就像一条黑色的蛇一样蜿蜒流淌,缠绕着“书台”,即庆恩书院(今天的长滩镇初中);“磨盘”指的是磨盘子山,对着“海底”即今天的鱼坝;“幺姑”指的是幺姑山。可见长滩坝处于沱江河缓缓流淌之地,两岸群山环绕,沱江河水带来的泥沙在此形成一个又长又平的坝子,既开阔又舒缓。

长滩坝镇建镇历史悠久,因盐运兴盛,儒释道文化在此和谐相处,交融交汇。历史上的长滩镇有九宫八庙、三街九巷、四城门,被认为“是最完全展示古镇文化古迹的历史博物馆”、“是中国小城镇中最珍稀,最闪光积淀类资源古镇”。现今仍保留有较为完整的古镇街道,以及刘家祠堂、帝主宫、五显庙、天后宫、南华宫等寺庙。

在长滩镇众多的宫庙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悠游宫”。悠游宫是九宫中的代表作,坐落于长滩镇与泸州地界的交界处,原名“黑云寺”,戊戌六君子之一的刘光第曾就读于黑云寺。黑云寺建于光绪年间,民国初年改建该寺时,改名悠游宫。当年的悠游宫占地面积约40亩,有四个殿(接引殿、关爷殿、孙子殿、大师殿),有三个楼阁(峦楼、观音楼、王母楼)。悠游宫很有特色的地方是正对着大门的左右两个大池子,每个水池约占地半亩,水池与水池之间有石桥连接,石桥两边有石板襄成的栏杆,石桥及石桥的石柱上雕刻着石狮和一些花纹图案,石桥的另一头是一个石牌坊,牌坊上写有“悠游宫”三个大字,“忠”、“孝”二字则分别醒目地书写在“悠游宫”左右。悠游宫的大门是拱形的木门,门的两边有两个小门,也是拱形的。据镇上的老人说,抗战时期悠游宫曾作为抗战医院,医院的李院长,是平型关战役的战斗英雄。当年,镇上的居民常常自发地给医院送水,慰问伤兵,曾传为佳话。不过,现在的悠游宫破烂不堪,野草丛生,昔日的辉煌只是停留在当地老人的回忆中。

2022年8月3日于海棠村初稿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67882.html
上一篇为什么都说东汉灭亡要归咎于汉灵帝?
下一篇孙蔚如将军亲属两次向中山公园受降堂捐赠抗战珍贵资料

为您推荐

中国四大古都、四大古城、四大古镇

中国四大古都、四大古城、四大古镇

四大古都分别是西安、洛阳、南京、北京。西安市,古称长安、镐京,世界历史名城,是中华文明和中华民族重要发祥地之一,丝绸之路的起点,与世界著名的罗马
山东莒县莒国古城景点

山东莒县莒国古城景点

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山东莒县人,自莒国古城建成以来,说出来不怕大家笑话,我还是第1次来到古城参观,莒国古城是免门票的,非常欢迎全国各地的友友们来到
兴义天下布依会成为第二个凤凰古城吗

兴义天下布依会成为第二个凤凰古城吗

位于贵州兴义东峰林内的天下布依景区斥资15亿,由贵州天下山水文化旅游开发有限公司投资,势要打造成彰显兴义布依族文化、涵盖山水自然、康养之路、生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