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司马懿的谋与略:诬告曹爽谋逆并夷三族,无篡位之名却有篡位之实

司马懿的谋与略:诬告曹爽谋逆并夷三族,无篡位之名却有篡位之实

公元249年(正始十年),司马懿趁大将军曹爽陪同少帝曹芳离洛阳至高平陵扫墓之际,起兵政变并控制京都。自此,曹魏的军权与政权便落入司马家族手中,史称“高平陵之变”,又称“正始之变”。

众所周知,在“高平陵之变”前,司马懿就被削夺了兵权,且一直装病在家,那他发动政变时的兵马又从何而来呢?

初,帝阴养死士三千,散在人间,至是一朝而集,众莫知所出也。——《晋书·帝纪第二·景帝》

《晋书·帝纪第二·景帝》记载,这些兵马都是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所为,自晋朝建立后,司马师便被追封为“景皇帝”

当初,司马师在私下里养了三千名死士,平日里无事之时便将死士们散在民间,到了事变之日才将他们聚集起来,以发挥关键作用。

司马懿驻扎洛水,占领武库成关键

在这场“高平陵之变”中,司马懿集团的主要成员包括了:司马懿、其弟司马孚、其子司马师司马昭,以及和他关系不错的几位大臣:蒋济高柔王观

曹爽方面,在洛阳城外的有曹爽曹羲兄弟、大司农桓范,洛阳城内的曹爽之妻刘怖,以及曹爽的手下严世孙谦等人。

兵变之初,司马懿在洛阳城内首先率兵占据武库,其长子司马师与其弟弟司马孚屯兵于司马门,次子司马昭率兵监视二宫(太后宫、皇帝宫),司徒高柔则行使大将军职权,占领了曹爽兵营,与此同时,太仆王观行中领军,统辖了曹羲的禁卫军,一切安排部署完毕之后,司马懿和蒋济便率领军队在洛水浮桥屯扎。

当时,曹魏的禁军系统分为“中领军”和“中护军”两支军队,中领军统五校、中垒和武卫三营。其中,武卫营最为重要,它的前身就是负责曹操宿卫的虎豹骑,是曹操最强的一支军队,也是禁卫军中的精锐。

正始三年,曹爽将领军将军蒋济迁为太尉,剥夺其实权,并让自己的弟弟曹羲当上了中领军,同时委任同为曹氏宗室的夏侯玄任中护军。

正始四年,夏侯玄出镇关中。由于在伐蜀的过程中需要司马懿的支持,曹爽迫不得已,只得将中护军一职交由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担任。

虽说,曹爽后来也曾想方设法将司马师架空,可毕竟司马师的“中护军”职务还是存在的,因此在关键时刻,他还是可以争取到不少禁军支持的。

那么,司马懿为什么要首先占领武库呢?

其实,司马懿此举是“高平陵之变”一事中的关键所在。

一方面,虽说司马师在事发之前已经暗中养了三千名死士,但是在那个时期,私藏兵仗和甲胄,历来都被认为是谋逆大罪。因此,司马懿虽为朝廷重臣,怕是也不可能秘密藏有可以武装三千人马的全部武器,正是在得到武库之后,司马懿父子手下参与政变的人马,才可以获得大量武器。

另一方面,占据武库就等于断了忠于曹爽的军队武器来源。据相关史料推断,除了正在负担巡逻宿卫任务的少数士兵外,禁卫军其他部队的武器平时一般都集中保管于武库之中,因此大多数禁卫军兵士身边,平时是没有多少武器的。

据考古发掘得知,洛阳武库位于城市东北角,曹爽的府邸恰恰位于武库以南附近。由此可见,曹爽选择在此地修建府邸,也存在就近控制武库的意图。

当时,司马懿在前往武库途中,曾经过曹爽的府邸门前,还差点遭到了曹爽手下兵士的射杀。只可惜,曹爽不在城内,可谓群龙无首,因此其手下军官也不敢贸然行动,最终使得司马懿成功占据了武库。

郭太后下旨授意,司马懿师出有名

除了武库,洛阳宫廷的司马门也是至关重要的。

汉代开始,“司马门”就是宫城内的禁卫中心,是拱卫天子安全最重要的一个关卡,不论是谁一旦控制了司马门,就等于割断了宫内禁军和宫外军队之间的联系。

当时,司马懿的次子司马昭负责监视二宫,目的就是为了控制郭太后。原本,郭太后与曹爽二人就不和睦,因此在事发之后,从感情方面来看,郭太后必定是站在司马懿一边的。

得到了当朝太后的诏书,司马懿也就师出有名了……

于是,司马懿便命人将洛阳城门关闭,等一切安排妥当后,他便给身在城外的少帝曹芳写了一封奏疏。在奏疏中,司马懿就指责了曹爽一人的“罪行”,说他排挤大臣、重用亲信,使得浮华之士充斥于朝堂之上,甚至连禁中侍卫也都被曹爽换成了自己人。

由此,司马懿指出皇帝的安全已经受到极大的威胁,而后更是堂而皇之地对此次行动的主要目的做出了解释:

首先,自己只是按照太后的吩咐办事,同时指斥曹爽离间太后与皇帝之间的母子关系,迫使太后与皇帝母子不得相见。

其次,正是因为曹爽的离间,自己才接到了太后的懿旨,宣布罢黜曹爽兄弟的官职。

不得不说,司马懿所写的这篇奏疏是很有水平的!

其目的主要是集中攻击曹爽一人,并没有因此扩大打击面。并且,司马懿还向少帝曹芳表明,此次的行动仅仅只是为了将曹爽兄弟罢免而已,这一切也都出于自己对曹魏的耿耿忠心。

当然,司马懿此次冒险行动的最终目的,肯定是为了进行一场针对整个曹魏皇室的夺权行动,但在写给曹芳的奏疏中,他确是有理有据、滴水不漏的。为此,在这场巨大的军事政变中,几乎没有出现过什么战斗,就被司马懿牢牢控制在了政治斗争的范围内。

当时,就政治立场而言,所有重要的朝臣几乎都站在了曹爽的对立面,继而成为了司马懿能在政变中成功的最主要的原因。

曹爽挣扎欲投降,桓范闻之大恸

少帝曹芳尚且年幼,手中也无真正实权,因此司马懿的奏疏送出后,是先被交到曹爽手中的。

曹爽看过奏疏后,显得既紧张又尴尬,他的心里很清楚,自己执政的十年间任人唯亲,而他的亲信大臣们有了他的撑腰,自然也是目无王法、横行霸道,为此得罪了不少士族门阀与朝中重臣,人缘的确很差。

按理说,曹爽的人缘如此之差,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怕是没人会去支持他,可令所有人都意想不到的是,当时曹魏的大司农桓范却站了出来。

作为三国时期的曹魏大臣,桓范其实算不上曹爽的心腹,而曹爽之所以尊重他,对他很客气,也是因为同乡的关系。

当时,桓范劝说曹爽兄弟:所谓“挟天子以令诸侯”,事已至此,咱们不如马上将天子挟持到许昌,再调集四方兵力前来增援。然而,曹爽却是个量小无智的人,对此犹豫不定,其弟曹羲更是无法决策。

桓范见状急得不得了,便对曹爽说道:“如今,大将军你的中领军职务虽说没有了,可城外还有不少隶属你的军队,而我洛阳典农的治所也在城外,大将军也可随意调遣召唤,从此地去往许昌,不过两天两夜的路程,且位于许昌的武器库也足以武装军队了。”

事实上,如果此时曹爽可以听从桓范的建议,带着少帝曹芳去往许昌,并号召天下勤王,那他成功的概率还是非常大的。毕竟,此刻的曹爽还具有一定的正统性,而魏国那些立场未定的中间派们,见皇帝还在曹爽手中,是很有可能投向曹爽一边的。

只可惜,尽管桓范费尽口舌,曹爽、曹羲兄弟却依旧沉默不语,兄弟俩从初夜坐到五更,最终决定投降。在曹爽看来,即便自己投降了,大不了就是失去权力而已,至少还是一个富家翁。

曹子丹佳人,生汝兄弟,犊耳!肥奴!曹子丹好人,生卿五六头肉,今桓范随卿灭门也。——引自《太平御览》引《魏志》

得知曹爽心中所想,桓范悲痛不已,心中暗暗在想:如曹真(字子丹)这般的有才之人,竟生下了你们这群如猪如牛般蠢笨的儿子。没想到,我桓范今日还要受你们的连累,即将被灭族。

心理学家丹尼尔·卡尼曼曾提出过一个著名的理论,叫作“前景理论”。其核心是指:当一个人在面对可见收益的时候,都会趋向于规避风险,而在面对可见的损害的时候,才会变得甘冒风险。

比如:让你选择拿走一百万或一千万,前者没有太大风险,后者风险很大(最后可能一分钱也得不到),对于一般人来说,基本上都会选择前者。

因此,对于当时的曹爽来说,他肯定是会选择前者的,因为这其中还包含着他的家属与财富。只不过,他完全没有意识到,政治是很残酷的!

司马懿诬告曹爽谋逆,使其被夷三族

实际上,曹爽不但蠢笨无比,还是一个很天真的人。

当天夜里,曹爽便派遣侍中许允和尚书陈泰到城内拜见司马懿,意在与其和谈。此时,司马懿开始数落曹爽的过失,可同时也明确表示,事情过后曹爽也只会被免职,不会再被治罪。

陈泰等人回去后,便将司马懿的话原原本本地回禀给曹爽。不仅如此,司马懿还派遣了曹爽非常信任的殿中校尉尹大目,随陈泰等人一同回去,游说曹爽。

至此,曹爽彻底相信了司马懿。

陪少帝曹芳回到都城后,曹爽立刻就被免除了官职。两个月后,曹爽兄弟及其手下心腹何晏、丁谧、邓扬、毕轨和李胜等人,包括桓范在内都被司马懿诬以大逆不道之罪,并“夷三族”

司马懿无篡位之名,却有篡位之实

回顾司马懿在整个政变中的表现以及他调集的资源,确实已经做到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正应了一句俗话:只要锄头舞得好,哪有墙脚挖不倒!

其实,从“高平陵事变”发生的时间节点来看,以曹爽当时的实力,是完全碾压司马懿的。毕竟,那时候的司马懿除了自身的名望,以及长子司马师所豢养的三千名死士之外,可以说是一无所有。

可曹爽却不一样,他手握着当时天下最强的实力,整个军政大权都在他的掌控中,并且还有少帝曹芳以及整个朝廷班子。如果说,单靠实力硬碰硬的话,那时的司马懿根本就不是曹爽的对手。

但是,历史真正的进程与发展却总是出乎人们的意料,俗话说:智者能以小博大,以弱胜强。因此,司马懿在“高平陵之变”中最成功的一个策略,就是在关键时刻争取到了那些中间派的支持!

曹爽的势力被全部消灭后,司马懿便以辅政大臣的身份主管魏国朝政,继续诛锄异己,逐渐使得整个司马家族将魏国掌控在手。

“高平陵事变”两年后,司马懿因病去世,享年73岁。

可以说,司马懿这一生就如同孙子一样活了几十年,最终熬成了爷爷才死。如果说,司马懿没有在事变之后诛杀曹爽集团的那么多高官的话,那么此次事件应该就是一场不流血的政变。

只可惜,司马懿最终背信弃义,将那么多的人“诛三族”,也将自己篡位的罪名坐实了。当然,司马懿活着的时候并没有称帝,所以也没有篡位之名,但他的篡位之实却是实实在在的。

关于“高平陵之变”最大的遗毒,就是败坏了当时和之后朝廷的政治空气,至于两汉功烈、建安风骨,就此成为绝响。因此,西晋立国不久后,之前的功臣集团也迅速分裂,内部相互倾轧,大臣们更是卖官鬻爵,丝毫没有一点新朝气象,包括由曹丕兴起的《九品官人法》改革,也自此人亡政息了。

此时,靠着阴谋篡权上位的司马氏政权,对于士族门阀们的依赖,比起曹丕来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由此,那些出身寒素的功臣们,比如邓艾、王濬,包括司马家族的亲信石苞,以及平定钟会之役中的张华等人,都一直被士族集团压制和排挤。

因此,中西晋一朝门阀出身的人官越做越大,而出身寒素的人却没有上升的通道。最终,形成了这样一种可悲的局面: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

到了西晋时期,晋武帝司马炎为了巩固皇权,便对外戚杨氏加以重用,同时还分封诸子,也为之后的“八王之乱”埋下了祸根。

为此,我国宋代历史学家叶适曾经针对“高平陵之变”做出过一段评论:

嘉平之役,极是异事,曹氏造基之业,虽无两汉本根之固,然自操至此已六十年,民志久定。司马懿再世受遗,信非忠贞,何遽盗夺。

意思是说,“高平陵之变”一事简直太奇怪了,曹家建国虽然没有汉高祖刘邦与汉光武刘秀那么大的功绩,但从曹操开始到此次政变,已经相隔六十年了,民心也应该是向着魏国的。司马懿受魏文帝曹丕和魏明帝曹叡两代帝王的托孤重任,虽说他不是什么忠贞之士,但他能够如此快地盗取国权,那就太出乎大家的意料之外了。

而况虚位无权,势同单庶。一旦因人主在外,闭门截桥,劫取事柄,与反何殊,此至愚不敢为,懿号有智,而披猖妄作,然竟以胜。

更何况,当时的司马懿虚位无权、势单力孤,竟然趁皇帝在城外谒陵之际,闭门截桥、劫取军权。当时,司马懿的所作所为,完全就是造反谋逆,而他的这种行径,即使是大蠢至愚之人都不敢去做,而司马懿向来都号称是智谋之士,胆敢如此猖狂枉作,真的是出乎意料。

最终,叶适感叹道:结果,司马懿竟反败为胜!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49866.html
上一篇中国史上年龄差距最大的一对帝后,也是孙权唯一的皇后,为何最终死得蹊跷?
下一篇赵匡胤和朱元璋因创业经历不同故采取不同的施政方式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