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名将王翦评点:“平平无奇”,别奢望惊喜,但也别担心惊吓

名将王翦评点:“平平无奇”,别奢望惊喜,但也别担心惊吓

【名将王翦评点:“平平无奇”,别奢望惊喜,但也别担心惊吓】

秦国一统六合过程中所诞生的最杰出名将,非王翦莫属。

山东六国中,实力最强大的楚国,最难以消灭的赵国,均最终灭于他手。此外,进攻燕国的秦军最高统帅也是他,只是李信在这个过程中发挥了更显著的作用。

再考虑到他的儿子王贲攻灭魏国、代、残燕,迫降齐国,可以说,一统六合的军事功劳,基本归于王家。

评价名将、军事家的历史地位,其他都是虚的,实打实的战绩才最有说服力,所以王翦在整个战国军事史上的地位,仅次于白起,高于吴起、田盼(孙膑)、匡章、乐毅、李牧、廉颇等人。

但是,但是来了。

历史地位只是一方面,并不代表全部,尤其不代表军事才能和指挥艺术。比如拿他和李牧作比较,相信多数人会更喜欢后者,也认为后者的能力要更强吧?

同类的情形古今中外都有。

最典型如诸葛亮和司马懿,虽然葛公是战争失败方,但后人却多嘲笑女装大佬的“畏蜀如虎”。

隆美尔与蒙哥马利也是如此,最终打输只是实力不济,如果实力相当,笑到最后的无疑要反过来。

这些例子都说明,综合评价军事家,绝不是“以胜败、战绩论英雄”,更应关注的重心,是他们的军事指挥艺术与用兵风格。

搞笑的是,王翦在这方面用“平平无奇”来形容居然最恰当,既有贬低的一面,但也蕴含古天乐所代表的含义。

最能体现他指挥风格的,有两场战役,而且表现基本类似。

一是前229年与李牧的长久对峙,面对总兵力远逊的赵军,王翦却不敢有丝毫冒险,因为他太了解李牧抢抓战机、“以弱胜强”的恐怖能力。

所以,他先保证自己绝不犯错,不给李牧丝毫“偷鸡”的机会。

这是秦国战史上第一次主动选择和赵军在战场长久对峙,这种情况,长平之战时没有发生过,宜安之战时也没发生过。

(最近又看到很多人一提长平之战就是三年对峙、赵国撑不住了,真是感慨“三年论”的流毒无穷,根本无法展开讨论。)

但现在的情况已经截然不同,一是秦国已经走上六合一统的正式轨道、下定了灭亡赵国的决心;二是,相比以前,现在的赵国才是真正的“缺粮”。

就在这一战之前,赵国发生大地震及随后蔓延全国的大饥荒,国家已然岌岌可危,实力势必无法支撑长久对峙。

正是看准了这一点,王翦才破天荒的主动选择坚持长久对峙,他自信只要他不出错,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就能“熬死”李牧以及整个赵国。

换言之,就是靠实力碾压对方。

相比长平之战时的赵孝成王,现在的赵王迁所面临的,才是真正的“再不出战就崩溃亡国了”!

所以李牧面临的,也是要比廉颇更为危险的状况。他并非不知道对峙下去的严重后果,然而经过这段时间的交手,他也深知王翦的厉害:这家伙实在太稳了!

面对这样的对手,出击决战不过是正中对方下怀。

唯一的机会,是继续坚守待变,希望可以抓到王翦的一丝疏漏,就不信他一直不犯错。

对于“战神”级别的李牧来说,这都已经是仅有的出路。

而我们作为旁观者,面对这个几乎必死之局,能给出的破局方法,事实上也只有李牧这一种,只有这种概率极低的翻盘希望了。

正是因为有了这个认识,李牧相比廉颇,做出了更具“担当”的选择,“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拒绝被撤换!

他深知,面对王翦这种级别的对手,他在或许还有一丝机会,若是换了赵国其他将领,战局肯定迅速崩坏。

这不是李牧的孤傲自大,而是对军队和国家的真正负责。

然而,赵王迁现在所想的,全是出击赌博,客观说,这也不能全怪他,现在赵国确实是到绝境了,相比被熬死,奋起一搏也许更有面子吧。

所以李牧被杀,固然有郭开的贡献,于赵王迁来说也是无奈,纯属破罐子破摔了。

不出李牧所料,换将后的赵军选择出击,被王翦彻底击败,很快邯郸被攻下,赵王迁被俘,赵国灭亡。

第二场战役是攻灭楚国。

这一战,王翦照旧“稳”字当头,坐拥六十万大军的他,面对兵力远不如自己的楚军,居然先玩起了筑垒防守、持久对峙。相比攻赵,如出一辙。

这里面有两个考量,一是楚军前一年在项燕的指挥下取得大胜,士气正盛,秦军需要避其锋芒;第二点同样是实力原因,楚国经过近几年的抗战,军粮供给也出现危机。

这也是项燕之后不愿对峙、选择撤军很重要的实际原因之一。

王翦由此抓住战机,大败楚军。

综合这两场战役,我们不难发现王翦的指挥特点,他求稳至上,不给对手丝毫机会,即使是“以多对少”,他也从不冒险,更不主动“出奇”,玩一些花活,真正做到了——“不可胜在己”!

而他依托的,正是秦军乃至秦国的强大实力,只要己方不犯错,胜利就将最终属于己方,只是花费时间更长、效率较低、打的不那么漂亮而已。

如果说实力是100分,那么,指望王翦发挥出极高的分数,无疑是一种奢望,他制造不出这种惊喜。

但是,王翦的厉害在于,他倒确确实实能保证,绝不会发挥出低于100分的成绩,绝不存在浪,不会给人带来惊吓。

也就是说,王翦上限较低,但下限极高、输出稳定。前者是他的缺点,后者却是他的优点。

他的用兵风格,实质是偏保守的,还达不到兵家所谓“出奇制胜”的更高境界,这也是他和那些顶级名将相比时明显落于下风的根本原因。

而他的成就,不免就有依靠实力之嫌。相比白起,更需要秦国“虎狼之师”支撑的,恰恰是王翦。

强行类比,王翦很像二战时期的朱可夫,取胜的背后,是强大的实力保障。

由此也很容易理解,当秦王嬴政问他攻灭楚国需要多少军队时,以他的一贯风格,答复当然是“必须六十万了”。

而六十万,几乎是当时秦国所能拿出的全部国本。有这个最大值,他才能有信心。

最后,十分有趣的是,像王翦这类偏保守的名将,都特别懂政治、擅长明哲保身,而那些能够跻身“战神”的名将,这方面明显不如他们。

天赋点确实点的不一样。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4349.html
上一篇徐福东渡是真的去了日本,还是去到了美洲?
下一篇日本总计25万警察,平均年薪530万,武器装备水平怎么样?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