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桓玄的野心:消灭杨俭期与殷仲堪,占据荆、江二州

桓玄的野心:消灭杨俭期与殷仲堪,占据荆、江二州

淝水之战后,北方大乱,东晋军队借机收复了洛阳。可惜的是,淝水之战后谢安去世,东晋北伐事业夭折。紧接着,孝武帝司马曜与其弟司马道子内衅又起,各树朋党。东晋朝廷一直内争不断,而且,重要方镇的大员也没有一个是能够带兵打仗的将才。

隆安元年(公元397年),姚兴就曾经派遣姚崇对洛阳进行过一次试探性的进攻。当时的东晋河南太守夏侯宗之固守金墉城,姚崇掳掠洛阳附近二万多户民众而还。隆安三年,促使姚兴出兵洛阳,进而控制河南、淮北地区的真正原因,大约与南燕慕容德离开滑台率军东去,该地东晋兵力薄弱有关。

得知后秦进攻洛阳的消息后,东晋雍州刺史杨俭期向北魏常山王拓跋遵派出使者求救。拓跋遵向拓跋珪汇报以后,拓跋珪以张济为拓跋遵的从事中郎南下襄阳,与杨俭期接洽。

杨俭期说∶“晋魏通和,过去就有,不仅是今日之事。羌贼狡猾,多次进攻洛阳地区,令我日夜忧愁。如今这里兵力弱小,府库空虚,与贵国结好,就是一家人了,我不再隐瞒什么。救援洛阳一事,全靠魏军,如果洛阳得以保全,我们一定会厚厚地报答。与其洛阳被羌贼拿下,不如让魏军占领。”

杨俭期所云也是实情。此时,江州刺史桓玄不仅视他为眼中钉,而且还意欲吞并荆州。在这种情况下,襄阳根本无法向洛阳派出一兵一卒。为了促使北魏军出兵,杨俭期甚至答应把洛阳交给北魏军。

不过,北魏军出兵救援洛阳,势必将与后秦翻脸,对于拓跋珪来说,现在还不是时候,但如果对杨俭期的请求置之不理,不仅在面子上过不去,而且,又显得北魏军软弱无能。于是,八月,拓跋珪命令太尉穆崇率领六千骑兵南下,作出解救洛阳的姿态。

北魏的区区六千骑兵毫无意义,东晋河南太守辛恭靖在洛阳坚守了一百多天,终于在外无救兵的情况下,城破被俘。辛恭靖被关押三年之久,到晋安帝元兴年间,他越墙而逃,辗转回到了江东,被桓玄任命为谐议参军,给予很高的礼遇,每次朝见都排在群臣之首,不久,就因病去世了。

洛阳就这样被后秦占领了。

杨俭期是一位猛将,有着丰富的作战经验,在他担任雍州刺史以来,“抚将士,恤百姓,缮修城池,简练甲卒,甚得人情”。然而,以当时他所处的情形来看,也的确没有能力北上解洛阳之围。这是因为,就在他眼前的夏口,江州刺史桓玄一直虎视眈眈,盯着他的襄阳,让他不敢离开襄阳半步。

襄阳、江陵、夏口,在大荆州地区如同三足鼎立,各自有各自的战略作用。襄阳作为北伐的策源地,保护着荆州腹地;江陵抵制来自益州的打击,同时,又给予襄阳以支撑;夏口则屏护下游扬州,又能源源不断地从水路供给北伐所需的军需物资。

然而,如今三地却分别掌握在三人之手,要命的是这三个人又各怀鬼胎,尤其是杨俭期与桓玄的矛盾已经公开化了。为了防患于未然,荆州刺史殷仲堪与雍州刺史杨俭期结为儿女亲家,以防被桓玄吞并。可是,殷仲堪对杨俭期也并不放心。当杨俭期多次请求一起消灭桓玄的时候,殷仲堪坚决不同意。殷仲堪是想在杨俭期与桓玄之间搞一种平衡。然而,就在洛阳陷落前后,杨俭期曾整顿军队,对外声称增援洛阳,实际目的却是要南下,与殷仲堪一起偷袭桓玄。殷仲堪苦苦劝阻,还派遣从弟殷遹率军驻扎在荆州北部边境,阻止杨俭期南下。杨俭期无奈,只好作罢。

桓玄也担心自己终究会被杨俭期和殷仲堪二人所灭,他给司马道子父子写信,请求增加自己的统治区域。当时司马道子还保留着录尚书事的职务,但风光不再,东晋朝廷的实权已掌握到其子司马元显之手。

对于当政的司马元显来说,谢琰、刘牢之虽然刚刚击退了扬州孙恩起义,但扬州地区遭此浩劫,再也经不起外部的任何打击了。因此,司马元显也想在杨、桓、殷三人之间制造矛盾,以促使三人同盟关系的解体,减轻他们对中枢的压力。东晋朝廷下诏命桓玄以江州刺史的名义,加督荆州的长沙、衡阳、湘东、零陵四郡军事,又任命桓玄的哥哥桓伟为辅国将军、南蛮校尉。原南蛮校尉杨广是杨俭期的哥哥,打算阻止桓伟到任,殷仲堪为人多疑寡断,没有同意,改任杨广为宜都、建平二郡太守。南蛮校尉也驻节江陵,荆州刺史往往加南蛮校尉一职,如今司马元显以桓玄的哥哥桓伟担任南蛮校尉,无疑是在殷仲堪的眼中掺沙子。与此同时,杨俭期的弟弟杨孜敬原为江夏相,桓玄突然袭击,将杨孜敬所部吞并,把他召为谐议参军。

这一年,荆州地区发生了罕见的洪灾,平地积水有三丈深,殷仲堪将荆州粮仓积存的全部粮食都拿出来赈济灾民。桓玄感到此时是夺取荆州的最佳时机,于是,他对外宣称将要解救洛阳,率军西上,并给殷仲堪送去书信说∶“杨俭期受国家大恩却坐视洛阳皇陵于不顾,你我应当共同讨伐他。如果你与我的意见一致,可以将杨俭期诛杀;如果不同意,我就将掉转矛头,顺着长江西上进攻你。”就在不久前,桓玄也曾提出过类似要求,殷仲堪称∶“你要解洛阳之围,就直接从汉水而上,一兵一卒都不能进入长江。”当时桓玄准备不足,因此只得罢兵。

桓玄屡次三番这样表示,目的就是要殷仲堪彻底与杨俭期翻脸,而殷仲堪却打算让杨俭期和桓玄二人都存在,自己好从中渔利。殷仲堪的态度促使桓玄决心先向其动手,这是因为,如果舍殷仲堪而北上襄阳的话,一旦殷仲堪顺江而下,抄了自己的后路,那麻烦就大了。因此,在他向殷仲堪发出书信的同时,就已经派军西上进攻巴陵(湖南岳阳),控制了那里的军粮库。新任梁州刺史郭铨刚好西上,路过夏口(湖北武汉),郭铨是桓氏旧将,桓殷仲堪看到桓玄的书信以后,当即就把桓伟软禁了起来,他还让桓伟给桓玄写信,反复劝说其撤军,言辞非常凄切。桓玄看了书信说∶“殷仲堪患得患失,肯定不敢杀掉我哥哥,即使我哥哥在他的手中,性命肯定无忧。”

果然不出桓玄所料,殷仲堪一直没有胆量杀死桓伟,与桓玄彻底决裂。不过,他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企图击退桓玄的进攻。他一方面命令堂弟殷遹率领七千水军驻守西江口(湖北监利),抵挡桓玄之军,另一方面给襄阳的杨俭期写信,请求杨俭期火速南下增援。桓玄命令梁州刺史郭铨,辅国将军、前秦原太子苻宏率军西上,一举击败殷遹;随后,他亲自率领大军,驻扎在巴陵,就地食用荆州的粮食。殷仲堪再派杨俭期之弟杨广、侄儿殷道护等人率军抵御,桓玄分别在夏口击败杨广,在杨口击败殷道护之军,乘胜推进距离江陵仅二十里的零口,江陵城内一片恐慌。

接到殷仲堪的书信,杨俭期复信问道∶“江陵没有粮食,怎么抵御敌人?不如你放弃江陵,率军来到襄阳,我们共同防御襄阳。”殷仲堪的目的是让杨俭期来帮助自己守住荆州,而如今杨俭期却让自己弃守江陵,北上襄阳,这当然与殷仲堪的初衷大相径庭。为了能让杨俭期率军南下,他回信欺骗杨俭期说∶“我已经临时征集了粮食,如今已有了充足的储备。”

其实,此时的江陵已经断粮,殷仲堪只能拿出芝麻,煮成稀粥供应士兵们果腹。见到殷仲堪的书信,杨俭期信以为真,率领八千骑兵从襄阳南下。然而,等杨俭期抵达江陵近郊的时候,殷仲堪仅以稀饭犒劳这支远道而来的援军。见此情景,杨俭期不禁大怒,连见殷仲堪一面都不见,立即投入对桓玄前锋部队的进攻。

当时,桓玄在零口,杨俭期率领本部人马与哥哥杨广会师,直接渡过长江,进击桓玄大本营。桓玄惧怕杨俭期的精锐部队,不敢接战,他从零口退到长江南岸的马头(湖北公安西北)。第二天,杨俭期率领殷道护等将的一万精锐部队,登上战舰出战,桓玄的江州军队也将战舰摆在长江之上,两军又展开一场激烈的水战。杨俭期亲率麾下数十只战舰,直接朝长江对岸桓玄的旗舰杀来,却未能得手。身经百战却不习水战的杨俭期见一时无法取胜,便采取避实击虚之法,转而进击郭铨之军,大破郭铨。而恰在这时,桓玄的大军随后而至,将杨俭期的这支突击队击败,杨俭期只好退去,他所带来的八千精锐骑兵也全军覆没,杨俭期单人匹马向襄阳逃去。

马头之战的大胜,荆雍联军片甲不存。殷仲堪见此情形,只好弃城,北逃至挪城(湖北老河口)。

桓玄进入江陵之后,命令将军冯该率领部队追击杨俭期、殷仲堪二人。冯该在途中追上了杨俭期及其哥哥杨广,将二人就地斩杀。桓玄把两人的人头送到建康,高悬于朱雀门之上。杨俭期的弟弟杨思平、堂弟杨尚保、杨孜敬三人均逃到了深山老林之中,依附于山蛮。

殷仲堪听说杨侄期被杀之后,打算率领数百人北逃到后秦,但被冯该追上。冯该将其押解到江陵以北的柞溪,桓玄下令让其自杀,并将其侄儿殷道护诛杀。

殷仲堪死后,他的儿子殷简之将父亲的棺材带回建康安葬,一直住在坟墓边。后来,刘裕起义,殷简之参加义军,桓玄死后,殷简之割下桓玄尸体上的肉吃掉,以报杀父之仇。

桓玄抢占荆州,是隆安三年年底的事。此时,在三吴地区,刘牢之也刚刚将孙恩赶下海里。桓玄上书要求朝廷任命自己为江州、荆州两州刺史,朝廷下诏任命桓玄为都督荆州、司州、雍州、秦州、梁州、益州、宁州七州诸军事,后将军,荆州刺史,假节;以中护军桓修为征虏将军、江州刺史。司马元显当然不想让桓玄得到两州,桓修既是桓玄的堂兄,又是司马元显的姑父,将其作为朝廷与桓玄之间的中间人,桓玄也许能够接受。

司马元显显然低估了桓玄的野心。他决非仅仅想做一个荆州王,他还想控制朝廷,恢复其父昔日的荣光。因此,桓玄坚决要得到江州,司马元显无奈,只好收回成命,任命其为都督八州以及扬州、豫州八郡诸军事,兼任江州刺史;桓玄又擅自做主,任命哥哥桓伟为冠军将军、雍州刺史,朝廷再次妥协,只好同意。

隆安四年(公元400年),历史进入新世纪的第一个新年,也是桓玄最为得意的一年,在这一年的年初,他终于得到了其父生前发迹之地荆州。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41365.html
上一篇(社会)浴血荣光丨致敬抗战老战士——韩宝仁
下一篇史说三国:二五七 两宫恶斗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