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汉家自有文明,无需假他人之手,敦煌一词来自月氏语,并非汉武帝

汉家自有文明,无需假他人之手,敦煌一词来自月氏语,并非汉武帝

看到有人说敦煌是汉武帝命名,谈点不同意见。

敦煌一词,最早见于《史记·大宛列传》中张骞给汉武帝的报告,说“始月氏居敦煌、祁连间”(图3截图)。从史记这段记载,可知这个地方原来就叫敦煌。

前221年,经过数百年发展,秦国终于统一天下。但在秦国把重心转向东方六国时,在秦国西陲不远,有一个民族强势崛起,占据了河西走廊及周边地域,势力扩充至甘肃西部,这便是月氏人。月氏的强大一度令周边诸国无不慑服,连匈奴人也送质子于月氏,这名质子便是后来赫赫有名的冒顿单于。

关于月氏的来源,中外史学家看法颇不一致。据中国学者王国维考证,月氏即《逸周书·王会解》中的“禺氐”,《穆天子传》中的“禺知”或“禺氏”。

此时,在北方辽阔的草原上,匈奴人也逐步统一。一山不容二虎,加上冒顿单于曾在月氏做过人质,月氏与匈奴的摩擦几乎不可避免。

公元前177年前不久,月氏击破敦煌附近另一个小游牧部落乌孙,杀其王难兜靡,夺其地,难兜靡的儿子猎骄靡才刚出生,他的部落因为失去首领,不得不逃奔依附匈奴,也因此引发匈奴和月氏的举国之战。

公元前177到前176年间,匈奴冒顿单于遣右贤王大败月氏。前174年,冒顿单于再次派右贤王大败月氏,后杀掉月氏王,把他的头骨做成酒器,匈奴也全面占领河西走廊,这一地区的二十六个小国全部臣服于匈奴。此时,汉朝为汉文帝时期。

月氏人被迫南迁,到了公元前139至前129年间,乌孙小王猎骄靡长大,在匈奴人的支持下,发誓为其父报仇,遂率部众西击月氏,月氏只好又一次迁徙。这一时期,正是张骞出使西域时期。张骞历经千辛万苦,虽然找到了月氏,但月氏人已经吓破了胆,再也没有勇气挑战匈奴,一心往西、往南发展。也因此对汉朝来说,愈行愈远的月氏只剩下传说。

前121,汉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出陇右击匈奴,在陇西郡和北地郡基础上,增设河西四郡。河西四郡之一就有敦煌。

月氏人虽然没有留下自己的文字记载,但作为长期统治这一地区的民族,其影响深远。因此敦煌这一地名来自月氏语并没有什么值得惊讶的。至于敦煌是“盛大辉煌”的意思这个说法,史书并无正式记载。而是出自东汉末年汉献帝时期泰山太守应邵在注解《汉书》时所说“敦,大也。煌,盛也。”请注意,这个注解是用汉语字面意义来解释“敦煌”地名,并不能作为“敦煌”一词来源的证明。到了唐朝,唐宪宗时期宰相李吉甫编了一本《元和郡县图志》,书中进一步发挥道:“敦,大也。以其广开西域,故以盛名。”

还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月氏人是印欧语系,白种人,西方史书如《草原帝国》等称他们为吐火罗人,并非我们华夏土地上的古老民族。不了解的人可以去查下“小河公主”“小河墓地”即知,那些地方密密麻麻埋葬着三四千年前的遗骸,具有典型的白人体征。

最后强调一点,汉家自有文明,无需假他人之手。华夏文明五千年之辉煌灿烂,留给我们太多骄傲和自豪的文化瑰宝,一点也用不着靠这样瞎编乱造去抢。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40300.html
上一篇南京寺庙供奉侵华日军战犯,还差点办了日式夏日祭,历史之痛怎可忘
下一篇紧密的步兵防御阵型,骑兵攻击时如何找出破绽?威廉公爵给出了满意的答案

为您推荐

这个季节到敦煌,看到这一幕,我哭了

这个季节到敦煌,看到这一幕,我哭了

月牙泉莫高窟提起敦煌,那是现代以来无数文人心驰神往的地方。陈寅恪说,“敦煌者,我国学术之伤心史也”。但大部分人去敦煌,冲的是莫高窟里的飞天,鸣沙
敦煌,一定要去一次!

敦煌,一定要去一次!

假如你乘飞机经过甘肃敦煌市(县级市)附近或许能看到这样“科幻”的一幕:茫茫戈壁有个发光的圆形矩阵面积巨大、形状规则宛若电影中的未来场景这其实是一
穿越沙漠奇迹,探秘敦煌-格尔木铁路

穿越沙漠奇迹,探秘敦煌-格尔木铁路

在中国的西北角,隐藏着一条令人叹为观止的铁路——敦煌-格尔木铁路。这条铁路穿越了辽阔而荒凉的戈壁和沙漠,连接起了黄金敦煌和神秘格尔木,成为了一道
【丝路印象】行游西北,又见“敦煌”

【丝路印象】行游西北,又见“敦煌”

敦煌,大漠长河,沙海绿洲,这片土地不仅自然景观瑰丽,更为广阔浩渺的,是它在方寸之间,裹藏着的那份丰厚的人文遗产,2000年的历史积淀、雕琢、充盈
行游西北,又见“敦煌”

行游西北,又见“敦煌”

“敦煌”一词最早见于《史记·大宛列传》:“始,月氏居敦煌、祁连间。”东汉学者应邵将其字面之意解释为:“敦,大也;煌,盛也。”取盛大辉煌之意,寓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