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北京城中轴线,为何被称为“人类智慧的轴线”

北京城中轴线,为何被称为“人类智慧的轴线”

文︱文旅北京

打开北京地图,我们会看到一条贯穿南北的线,这条线就是北京城的中轴线。

根据《北京志·规划志》记载,北京旧城中轴线南起永定门,往北经正阳门、大明门(中华门)、承天门(天安门)、端门、午门,经皇宫宫城至玄武门(神武门)、景山,再向北经北安门(地安门)至鼓楼、钟楼,全长7.8公里。

有人说,北京的中轴线是“人类智慧的轴线”。今天,让我们展开历史画卷,纵览元明清时期的北京中轴线。

元大都

线

元大都城中轴线

刘秉忠(1216年-1274年),今河北省邢台人,精通古代天象、周易、八卦等学问。他严格按照《周礼·考工记》的文献记载设计了元大都城,即“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

元大都最值得关注的是城市中轴线,它是整座城市的脊梁、城市规划的中心,元代宫城的主体建筑都在这条线上。

在设计上,元大都城市中轴线有创新,也有局限。

创新就是继承了汉唐以来中国封建帝王建设都城的传统,准确地确定了城市中轴线,准确地将皇宫(大内)规划在中轴线上,并且在中轴线上形成了一系列轻重有序的建筑排列,突出了皇权“坐北朝南”和“皇帝至高无上”的理念。

局限表现在选定城址时,忽必烈首先看重了金中都城北面的大片水域,这片水域在元代被称为“太液池”。大都城在规划过程中,实际上出现了两个中心:一个是以水域东侧的大内(皇宫)为轴线的城市正中心;另一个是以太液池水域中的琼华岛为中心的皇家建筑群。皇城区域有这样一个布局,就削弱了以大内为核心的城市中轴线,分散了皇宫整齐、对称的建筑格局。但是,如果不考虑突出中轴线,元大都城皇宫建筑与太液池水域又是一种巧妙的结合,达到了人工美与自然美的相互辉映,创造了人间仙境的景观。

明北京

中轴线

明代北京城中轴线

明北京城最精彩的是贯穿城市南北的中轴线。它就像一把标尺,纵标在北京城市正中间,中轴线上的建筑,一座接着一座,不偏不倚、坐北朝南雄居中轴线上。

根据现代考古钻探,元大都城市中轴线与今日北京旧城北部中轴线是在一条线上。有一种说法认为,北京皇宫以及城市中轴线是依据太阳的子午线设计的。可以说,北京城市中轴线是古代先民的智慧结晶。由此,国外一些规划建筑专家们认为,北京城市中轴线是“人类智慧的轴线”。

明代北京城市中轴线在建设和布局上的创新集中表现在五个方面:

01城市以大都城皇城为基点向南扩展,继续强化城市“坐北朝南”,突出皇帝面南而王的帝王都市特点。

02巧妙地安排了“镇山”,利用修筑紫禁城挖护城河的泥土和拆除元大内(即宫殿)的渣土,在紫禁城后面堆积成万岁山(今景山),不仅使新建的宫殿有了倚山,又增加了中轴线上的制高点。

03将左祖(太庙)右社(社稷坛)对称安排在皇城内、紫禁城前面,再次昭示“左右对称、中轴明显”的皇城格局。

04将皇城、紫禁城位置准确地布局在中轴线正中间,使皇帝“唯我独尊”“皇权至上”的思想得以最充分体现。

05将中轴线的末端结束在钟鼓楼,使中轴线恰到好处地结束。

明北京城示意图

清北京

中轴线

清代北京城中轴线

清代在明北京城市中轴线基础上进行了丰富与完善,这种丰富与完善就是对中轴线进行精雕细琢,使其更加完美。

清代对中轴线的丰富与完善主要有两个因素:

01经过明朝末年的战争,特别是李自成率领大顺军撤离北京时,北京城市主要建筑遭到了焚毁,特别是在中轴线上的皇宫建筑,遭到空前破坏。清朝定都北京城后,有全面修缮皇宫、城楼的必要。

02清朝前期皇帝迅速接受汉文化,雄心勃勃建立大一统江山,非常重视北京帝王都市的文化建设。

景山公园

清朝在中轴线上最重要的创新和贡献也是体现在景山,即对景山山前、山后和山顶上的精雕细琢。

清代对景山的修建有三处:一是山前的绮望楼,二是山后的寿皇殿,三是在五座山峰上面修建的五座山亭。

五座山亭看似是装饰,实质是进一步突出了中轴线的对称和中心点,将中轴线的整齐、对称推向极致,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进一步增加了中轴线上的文化内涵。

北京城的中轴线

就像这座城市的华贵项链

见证了数百年的辉煌与沧桑

也串起了关于这座城市的

历史与未来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33479.html
上一篇巡游两万公里只为求取仙丹,始皇帝的沙丘之劫,秦帝国的衰败之路
下一篇历史上有哪些栽在美女手里的枭雄?曹操、李治和李自成都未能幸免

为您推荐

北京玉渊潭公园紫藤花绽放

北京玉渊潭公园紫藤花绽放

4月21日,市民在北京玉渊潭公园观赏紫藤花。4月下旬开始,玉渊潭公园紫藤进入最佳观赏期,花期可持续到5月上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