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修身为本。

修身为本。

【“故曰:‘内修七教而上不劳,外行三至而财不费。此之谓明王之道也。’曾子曰:‘不劳不费之为明王,可得而闻乎?’孔子曰:‘昔者,帝舜,左禹,右皋陶,不下席而天下治。夫如此,何上之劳乎?”】

出自《群书治要》卷十《孔子家语》。

只要对内推行“七教”,国君就不会因为政事而辛劳,对外实行“三至”,国家资财就不会耗费。这就是圣明君王的治国之道。

历史上,圣明君王的治国之道都能得以体现。比如贞观盛世的时候,对内社会治安好得令人难以置信。有一个例子可以证明,在贞观六年的时候,全国被判处死刑的犯人有三百九十人,唐太宗心怀慈仁,就命令他们这一年回家过年,第二年秋天的时候再回来执行死刑的判决。

结果到了第二年秋天,这三百九十个被判处死刑的犯人,无一例外地按时回来接受死刑的判决。唐太宗非常感动,又把他们全都赦免了。所以,推行圣贤教诲,对内确实可以国泰安民,对外实行王道,确实能够王天下,给世界各国都做一个好榜样。

在《贞观政要》中,太宗曾对群臣说:“贞观初年,人们颇有异议,认为当今不能够施行王道,只有魏征劝我推行王道,推行圣贤教诲。朕听了他的话,结果不到几年就达到中原安定、边远外族臣服的结果。突厥从来就是中原的强敌,如今突厥的首领却配刀值宿来做禁卫,部落也跟着穿戴大唐的衣冠。朕能取得这样的成就,都是魏征的功劳。”用圣明的明王之道来治国,就可以对内安定,而对外也能够王天下,万国来朝,中心悦而诚服。

“曾子曰:‘不劳不费之为明王,可得而闻乎?’”曾子听了,非常想知道这种不为政事而奔忙,也不耗费资财,就能够称上圣明的君王之道。所以就再向孔子请教:“您能再给我详细地讲讲其中的道理吗?”

“孔子曰:‘昔者,帝舜,左禹,右皋陶,不下席而天下治。夫如此,何上之劳乎?’”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他采取了疏导的方式治理黄河,结果受禅让得了帝位,他也是夏朝的第一位天子。禹最卓越的功绩,除了治理黄河之外,就是把中国的国土划分为九州。后人称之为“大禹”。

皋陶,也是帝舜时候的大理官,就是司法长官,用现在的话来说,他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大法官。据说他长着青脸鸟嘴,铁面无私、断案公正,所以他被史学界、司法界公认为中国司法的鼻祖。

孔子说:“古代的舜帝,有大禹和皋陶这样得力的臣子在左右辅佐,他不用离开坐席,而天下便得到治理,这样君王还有什么辛劳的呢?”舜之所以能够得到大禹、皋陶等贤能之人,也是因为他自己的德行修养得好。《论语》上说:“舜何为哉?恭己正南面而已矣。”他就是把自己修身修到了,然后任贤使能,感召了天下的贤德之士来辅佐,达到“无为而治”。

尧曾经问舜治理天下的方法,舜回答了两个字“事天”。什么叫“事天”?就是按照天道自然的规律来治理。“平地而注水,水流湿”。同样是在平地上注水,水自然会流向潮湿低洼的地方。“均薪而施火,火就燥”。同样是想把一堆柴火点燃,火自然会把干燥的柴火点燃,“召之类也”,这就是“感召”的原因,如同《周易》上所说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

所以,“尧为善而众美至焉,桀为非而众恶至焉。”尧帝凭着自己的美德,感召了德才兼备的人;夏桀品行败坏,他所感召和任用的也是德行有缺失的人,甚至是狡猾奸佞之人。要想达到无为而治,关键就在自己修身为本。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3023.html
上一篇《枪炮领主》近期必追好文,越看越上头
下一篇阿巴泰:喜欢抱怨的贝勒爷,皇太极却很少责怪他

为您推荐

李世民为何就那么在乎自己的《起居注》?

李世民为何就那么在乎自己的《起居注》?

撰文:赵立波“不要人夸好颜色,但留清气满乾坤。”翻开厚重的历史可以看到无数个人物最终黯然凋落成几片文字,而他们生前无不想以昂扬的正面角色出现在史书之上,以此让自己的色彩穿越历史受人仰慕。无疑大唐的李世民对于身后名做了最为全面的保护,​因此如同一个高超的时间设计者,最终让他的身上披满了光环,事情发生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