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他2次感情失败不愿结婚,后与朱元璋后人相伴35载

他2次感情失败不愿结婚,后与朱元璋后人相伴35载

1938年11月,六中全会在延安闭幕。会餐结束后,毛泽东、王稼祥漫步走出餐厅,迎面来了一位体态轻盈、年轻漂亮的女孩子,毛泽东热情地同她打了招呼,并将她介绍给王稼祥:“这是我的小老乡朱仲丽同志,她是我们边区医院的外科大夫,我们这些人都归她管,你以后也要同她打交道的。”

这句诙谐幽默的话把王稼祥和朱仲丽都逗乐了。

朱仲丽有些拘谨地同王稼祥握过手后,便匆匆忙忙赶去工作,望着她渐渐远去的背影,王稼祥忽然问毛泽东 : “你是怎么认识小朱的 ? ”

毛泽东听闻内心一喜,32岁的单身汉王稼祥已经成为“老大难"人群,很多同志都非常关心他,其中就包括毛泽东,希望他能够找到一位称心如意的妻子。

当时延安来了一批青春靓丽的女学生,学历高模样好,其中有好几位都对儒雅英俊的王稼祥公开表示了好感,但王稼祥丝毫没有反应,这可把毛泽东愁坏了。

有一次开完会,毛泽东单独把王稼祥留下:“听说不少同志为你做媒,你为何没有中意的呀?是不是下决心当一辈子和尚?”还有一次,毛泽东语重心长地说:“你今年才30出头,古人曰:'三十而立',你是仿古;但古人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你还是没有仿古。”

不善言辞的王稼祥明白,大家都很关心自己,希望他能尽快找到合适的另一半。但他过不了内心的那道坎,因为之前被两段不幸的婚姻伤得太深。

1925年,19岁的王稼祥在芜湖圣雅各中学读高中,寒假回家时发现家里张灯结彩,一场热闹的婚礼已经万事俱备,就等他这个新郎官了。

王稼祥的父亲王承祖是个小商人,本身没什么文化,很是推崇“男大当婚、女大当嫁,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封建传统思想。况且他认为儿子既然已经读到高中,那就应该一心扑在学业上,考取功名做官才是王道。

偏偏王稼祥与父亲的期望背道而驰,他热衷于社会政治,并参加和领导了芜湖反对帝国主义教会愚化教育的活动,此事愈发促使王承祖想要给儿子娶个媳妇,借以将他牢牢拴在家里。

正在这时,王稼祥的小学英语老师查文梅托人给王承祖带话,想要把自己的女儿查瑞香嫁给这位高徒。王承祖求之不得,双方父母直接定下这门亲事,正在读书的王稼祥对此一无所知。

年仅18岁的王稼祥听说自己被定亲的消息后,对父亲表示了强烈抗议,他一向认为自己的婚姻应该自己做主,不能由长辈包办。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订婚,换成谁心情也不可能美丽得了,况且王稼祥还有充足的理由:“你们既要求我好好读书,又要我早早结婚,这岂不是前后矛盾吗?”

王稼祥说出这番话实属勇气可嘉,可父亲独断专行,压根就不理睬他,于是19岁的王稼祥就这样被迫步入了婚姻殿堂。

比他大两岁的新娘查瑞香对这门婚事也不满意,但不同于王稼祥的奋起反抗,她选择默默接受这一切。

虽然岳父查文梅是英语老师,但他的思想并不开明,在教育子女问题上信奉“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古训,因此查瑞香是个文盲,和王稼祥没有任何共同语言。为了改善二人关系,王稼祥请求父亲也允许媳妇读书上学,却遭到无情拒绝。苦恼至极的他,寒假还没结束便提前回了学校。

原本王稼祥考虑过离婚的问题,他设身处地地为同样不幸的妻子着想,如果她被离异,那么将面临极端悲惨的现状,嫁人没人要,又没有独立生活的能力,思来想去,王稼祥决定维持现状,将满腔精力放在革命事业上。

1925年,王稼祥因为高举爱国旗帜被开除出校,当年10月,他被组织选派远赴苏联,进了莫斯科中山大学深造。

同年,查瑞香生下了王稼祥唯一的儿子王命先,因为精神抑郁和产褥热,查瑞香不久便得病离开人世。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王稼祥才第一次见到自己的儿子,昔日的小婴儿已经是20多岁的青年了。

王稼祥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十分刻苦,在1928年以优异成绩考入红色教授学院,开启了在异国的教学生涯。

红色教授学院是苏联最高的政治理论学府,尽管入学条件极其严格,但入学后的待遇却相当优厚。不仅有供个人支配的学习和生活费用,每人还有单独的房间。

年轻英俊的王稼祥在一位苏联姑娘的猛烈攻势下,迎来了自己的爱情。这位姑娘出生于乌克兰,父亲是位小手工业主。在十月革命后,她随着革命大潮来到莫斯科并参加了共青团。

在中山大学读书期间,王稼祥任团支部书记,这位女孩在支部做技术秘书工作,两人因为工作关系接触比较频繁。在王稼祥考入红色教授学院后,姑娘更是频频约她到公园散步聊天,直截了当地向他表示爱意。

虽然曾有过一段婚姻,但王稼祥的感情经历还是一片空白,他对姑娘的爱情攻势没有拒绝,觉得自由恋爱很好,可以提前认识和了解对方。

当时的莫斯科,有很多来自各国的杰出青年革命家,他们吸引了很多苏联姑娘的兴趣,她们很清楚,这群人回国后必定成为栋梁之材,与他们结婚,便可以从默默无闻、辛苦劳作的底层人跃升为瞩目的领导夫人。王稼祥这位外国女朋友,也怀揣着相同的目的。

性格随和又憧憬自由恋爱的王稼祥,在周围朋友的助攻下,于1928年秋结婚了,婚房就是红色教授学院那宽敞的宿舍。

婚后不久,两人在性格、爱好、习惯上的分歧便凸显出来。王稼祥性格内向、做事稳妥,生性不会应酬,也不愿为此浪费时间,更不会背后评论他人。而女方生性好动,回到宿舍便喋喋不休,经常要王稼祥放下手中的工作,听她说东道西。

很快两人便矛盾重重,更为重要的是,从1927年开始,轰轰烈烈的大革命失败了,很多苏联人断定,“中国革命已不可挽回”。女方认为自己选择了错误的结婚对象,内心相当窝火。

雪上加霜的是,她的父亲被当地政府定为小工业主,剥夺了选举权。王稼祥积极建议女方将情况向共青团汇报,以便让组织对她的家庭情况有所了解。谁知女方却大为光火,认为王稼祥多管闲事,两人屡屡爆发激烈争吵。

1929年秋,刚刚结婚一年的王稼祥与女方分手,他把自己的房间和全部物品让给了资历不够、难以分到房子的女方,自己蜗居到另一座小房间。

这两次不幸的婚姻对王稼祥打击太大,加之延安的工作比较繁忙,需要处理的问题太多,王稼祥腾不出时间处理个人情感问题,他甚至已经抱定了独身主义想法。

就在这个时候,他遇见了朱仲丽,紧锁的心门“啪嗒”打开了一条缝。

朱仲丽是湖南长沙人,父亲朱剑凡是我国近代著名的教育家、爱国者和革命家,也是明朝皇帝朱元璋的后代。但他完全摒弃了封建主义思想,1904年在家里创办了一所女子学校,专门招收女学生,还把数十万家财全部捐献用来办学。

朱剑凡

许多女革命家都曾经是他的学生,如向警予、杨开慧、蔡畅等。五四运动前后,朱剑凡又结识了毛泽东、蔡和森、何叔衡等人,朱仲丽得以常常和这些前辈们见面。

一次毛泽东来拜访朱剑凡,正好遇见穿着红衣裤的朱仲丽,小女孩盯着毛泽东憨憨地笑着,走上前说到:“爸爸是不是让你当泥瓦匠?”毛泽东闻言大笑:“好孩子,难怪爸爸喜欢你,你要好好读书,很多道理慢慢会明白的。”

在朱剑凡的影响下,八个儿女都参加了革命事业,朱仲丽跟随姐姐朱仲芷(萧劲光大将的妻子)在上海从事地下工作。

朱仲丽以大学生的公开身份掩护姐姐,1932年11月13日,就在姐俩同邓中夏的爱人李英接头时,敌人破门而入,17岁的朱仲丽被捕。小小年纪的女孩子,表现得相当英勇无畏,面对敌人的威胁,她就是不告诉姐夫的去向,也假装不知道姐姐的身份,最后在著名律师史良的帮助下被无罪释放。

史良

1936年,朱仲丽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上海东南大学,第二年来到延安,被分到陕甘宁边区医院做外科医生,虽然年仅21岁,但她已是有十几年革命经验的“老资历”了。

刚到延安,朱仲丽就被邀请到好久没见面的毛叔叔家中做客。毛泽东告诉她,大医生也好,小医生也好,都是为人民服务的,这一教诲使她终生难忘。

延安当时医疗条件很差,压根就没有专业的医生,科班出身的朱仲丽每天至少要做两三台手术,管三四十张病床,简直忙到飞起。她为人胆大心细,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程子华牙痛,朱仲丽用老虎钳子替他拔过牙。

后来,著名的加拿大医生白求恩来到延安,听说此事后连连摇头,说什么都不肯相信老虎钳子能在病人嘴里发挥威力。直到他与朱仲丽同台配合,仅用10多分钟便做完痔疮手术后,对这位柔弱的女性刮目相看,白求恩在延安期间所做的全部外科手术,都点名要朱仲丽做他的助手。

自从第一次见到朱仲丽后,王稼祥的内心生出了波澜,加之朱仲丽经常为领导人看病、做保健工作,与王稼祥的接触慢慢多起来,王稼祥从间接渠道了解到朱仲丽的家世、学识修养、道德操守后,对她的好感与日俱增。

“红娘”毛泽东察觉到了王稼祥的情感动向,打趣说 : “我的这个小老乡不错吧?”

“嗯,不错。 ”王稼祥诚实作答。

“下一次要见她的话,就去找萧劲光,萧劲光是她姐夫。”

凑巧的是,王稼祥曾是萧劲光的救命恩人,内向的他选择了“曲线救国”的方式,给萧劲光写去了一张便条,全文是:萧劲光同志:请你调给我两匹小蒙古马。此外,如果可以的话,请带你的姨妹子来我处一玩。

萧劲光和妻子

萧劲光立刻明白了王稼祥的意思,和妻子朱仲芷商量后,两人都觉得这是好事,乐意全力促成,决定由姐姐亲自带着朱仲丽去王稼祥那儿作客。

朱仲丽还以为是叫她看病去的,习惯性地带上了听诊器、血压表,结果还没见到王稼祥呢,姐姐姐夫就轮番上阵,在她耳边不停地念叨王稼祥的各种优点,希望朱仲丽好好向王稼祥学习,这样才会进步得快一些。

已经23岁的朱仲丽很快听出了姐姐的弦外之音,通过自己与王稼祥的接触和了解,她很欣赏其才气,也就心照不宣地接受了姐姐和姐夫的美意,第一次不作为医生而是朋友,与王稼祥开始了交往。

以后他们又多次交谈,相互间情谊日益加深。

在一个休息日,王稼祥给朱仲丽送去一张便条:“小朱:有空请到我这里坐一坐,稼祥。”

朱仲丽很快去了,两人聊了一会后,王稼祥却突然沉默不语,过了好一会儿,他才小声地说:“仲丽,我们什么时候结婚呢?”

这个请求来得太突然,朱仲丽本来想说:“我听你的。”却又羞怯地改口为:“为什么这样快呢?”

王稼祥马上说:“只要你同意,什么时候都可以!”

虽然感情上比较木讷,王稼祥的行动却是相当迅速,他很快将结婚报告提交给组织部,当时的负责人是李富春和蔡畅夫妇,既是朱仲丽的老乡,又是王稼祥的老战友,都举双手赞成他们的婚事,报告得到了迅速批准。

但朱仲丽向王稼祥提出了一个要求,满足后她才能嫁给他,那就是戒烟。

王稼祥的身体一直很差,曾在在江西乐安县谷岗村遭飞机轰炸,腹部受了重伤,由于当时医疗条件限制,一直得不到很好的治疗,他带着重伤走完了长征。1937年病情再度恶化,只能出国到苏联进行治疗,为了缓解疼痛,他只能靠吸烟转移注意力,结果染上了烟瘾。

朱仲丽身为医生,相当明白长期吸烟的害处。有次碰到李富春,他调皮地问朱仲丽:“你什么时候与王稼祥办喜事啊?”

朱仲丽脸红了:“我要等他把烟戒掉,手里再不夹香烟了。”

李富春哈哈大笑:“好厉害的八妹,还没有结婚就想管住老公,我看办不到吧?”

有时候,还是男人更了解男人,同为烟友,李富春很清楚戒烟对王稼祥来说有多难。事实上,直到结婚22年后,王稼祥才真正摆脱了香烟。

在结婚的问题上,朱仲丽不着急,王稼祥却不想再等了,1939年3月5日,是农历的元宵节。这天,33岁的王稼祥和24岁的朱仲丽在延安喜结良缘,夫妻摆了两桌以土特产为主的酒宴,招待了毛泽东和萧劲光等热心的“红娘”。

这天毛泽东异常兴奋,王稼祥是自己出生入死的战友,遵义会议上的一句话拯救了中国革命,朱仲丽算是自己看着长大的小老乡,这对新人的结合他也功不可没,毛泽东高兴地对朱仲丽说:“当年在长沙,第一次见你,还是个小娃娃呀!真快,现在当新娘子了呀!

这是王稼祥的第三次婚姻,也是他一生中最美满的一次婚姻。

婚后,王稼祥一门心思扑在工作上,生活上的事情全赖朱仲丽照顾。朱仲丽想方设法调剂丈夫的生活,以保证他的健康。夏天,她剥两个又沙又水灵的西红柿送到书桌旁;冬天,她精心煮一杯王稼祥最爱喝的咖啡,让他暖暖身子提提神。有时见他坐得太久,她就趁他搁笔时走过去,轻轻说一声:“喂,休息一下吧!”

经过朱仲丽体贴入微地照顾和关爱,王稼祥的身体逐渐康复起来。为此,朱仲丽多次受到毛泽东的表扬:“稼祥同志身体这样好,每天能工作10个小时以上,是你这个医生的功劳。你是一个好老婆啊!”还有一次,毛泽东对朱仲丽说:“你们是一对模范夫妻,你能把他战争期间受伤的瘦弱身体,照顾得如此健康,很了不起!使他能为党做很多工作,这里有你的一半功劳。”

夫妻二人最大的遗憾是没能有一个孩子。朱仲丽在怀孕期间生了重病,又得了阑尾炎,医生认为应该做人工流产和绝育手术。在征求王稼祥意见时,他坦然地说:“没有孩子也好,正可以集中精力多做工作。”他们就这样从此没有生孩子。

少年夫妻老来伴,在解放后那些蹉跎岁月里,不论是去苏联当大使还是回国干工作,朱仲丽都寸步不离地陪在王稼祥身边。夫妻二人均是品行和善之人,不论对朋友还是对身边的警卫员,都尽最大的可能来照顾,人人都喜爱这对和蔼可亲的长者。

1974年,王稼祥突发心脏病去世,与他牵手35年的朱仲丽顿时形单影只,刚过61岁生日的她无法排解心中的思念,瞬间苍老了许多。老领导见她天天哭,又气又心疼:“你还有很多事要做,光哭怎么行?”

他的话对朱仲丽震动很大,她想了很久,王稼祥在生前还有很多手稿没有完成,自己应该接过丈夫的笔,完成他未竟的事业。

就这样,医术高超的朱仲丽放下手术刀,拿起笔成为一名作家,几乎每年都有新作问世。她的主要作品有《春霞润我》、《艳阳照我》、《王稼祥夫人:朱仲丽自传三部曲》等等。

1993年,为了纪念毛泽东诞辰100周年,她创作了电影剧本《苍海横流》和30集电视连续剧《毛泽东》,除此之外,她出版的文学作品中,主人公多为王稼祥。

朱仲丽给自己起了个笔名“珠珊”,“珠”字的左边是王稼祥的姓,右边是自己的姓,她把自己的一生与挚爱的丈夫永远结合在一起,斯人已逝但爱情常存。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274.html
上一篇除了二战,俄罗斯一百年来还赢过什么战争?
下一篇一吕二赵三典韦,典韦有什么实力敢排第三?真实实力根本进不了前五!

为您推荐

胡宗南攻延安闹剧:部下争抢“头功”,悬赏1000万法币

胡宗南攻延安闹剧:部下争抢“头功”,悬赏1000万法币

作者:莫孤烟1947年3月,胡宗南率20万大军进犯延安。之前,胡向蒋氏许诺:三天拿下延安。胡这么说也并非夸口,他的对手——彭德怀指挥的西北野战兵团只有区区2万人,以装备精良的十倍兵力发动进攻,拿下延安也并非难事。3月14日,蒋军兵分两路向延安发动钳形攻势,刘戡的29军从洛川出发,董钊的第1军从宜川出发,共计6个师
决死队遣送百余旧军官去延安,薄政委批示:此人可以留下

决死队遣送百余旧军官去延安,薄政委批示:此人可以留下

作者:SOUL迪尔1939年12月晋西事变前夕,山西新军决死纵队的内部情况错综复杂、新旧势力斗争激烈。为掌握好部队,决死一纵薄政委做了最坏打算,决定采取“一刀切”的政策,将原第一纵队长、独立第1旅旅长梁述哉和原第1总队长、第216旅旅长台耀玺以下百余名晋绥军出身的旧军官调离部队,以学习为名遣送到延安去。梁述哉,字
多次被朱元璋称赞高风亮节的刘伯温,为何还是不能避免被害结局?

多次被朱元璋称赞高风亮节的刘伯温,为何还是不能避免被害结局?

文|赵立波题记:先生此去归何处?朝入青山暮泛湖。这是朱元璋亲自给刘伯温的一首诗,希望他能过上这样的美妙生活。洪武元年,刚刚诞生只有八个月的大明帝国万事待理之际,朱元璋刚刚大封功臣不久,就收到了刘基请求“告归”的上疏。临行前,刘基书面向朱元璋郑重提出两个建议,算作临别赠言。第一件是不建议朱元璋将都城定都
朱元璋剥削东南士人,东南士人最终坑死明朝,一切源头却在张士诚

朱元璋剥削东南士人,东南士人最终坑死明朝,一切源头却在张士诚

今天都知道明末党争是明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明末党争的主角就是东南士人组成的东林等党,从某种程度上说东南士子坑死大明朝也不为过。其实在有明一代,尤其是明朝初期,朱元璋特别痛恨东南人,尤其是江苏人,对他们采取极度压制态度。因为元末诸义军中,张士诚占据江苏,采取文治手段,颇得江苏士子、百姓的拥戴,给朱元璋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