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李自成感叹:都像这位大将,大明绝对不会灭亡

李自成感叹:都像这位大将,大明绝对不会灭亡

崇祯十七年,是大明走向最后的时刻。

然而就在最后的交锋中,李自成对大明一位将领发出由衷赞叹,感慨说:如果大明将领都能这样,我肯定打不进来。甚至在此后要撤兵休养,没想到,接下来的一封降书改变了最终历史的走向。

李自成指挥大军渡过黄河,进军山西,一路势如破竹,所向披靡。山西巡抚蔡懋德上疏,向朝廷呼救:“贼势猖獗,畿辅急危,万难画界自保。今日之失正在贼聚而攻,我散而守,故处处无坚城。何者?势不敌也。请发禁旅,并调真(定)保(定)大营,宣(府)大(同)二抚,与臣合兵,尚可背水一战。否则,畿辅以西恐成破竹之势矣!"

结果是可以预料到的,崇祯方面不但没有调动京营禁旅,而且真定、保定大营,以及宣府、大同军队,没有一兵一卒向山西靠拢。难道朝廷不懂得唇亡齿寒的道理吗?显然不是。实在是畿辅方面也自顾不暇。由此山西守军处于寡不敌众的态势下,形势急剧崩溃。

二月初五日,李自成带着全副仪仗,指挥部队攻打太原城。调来协守东门的阳和兵投降,调来守卫大南门的张雄编城出降,并且焚烧城东南角楼存放的火器火药,火借风势,守军望风瓦解。蔡懋德把事先写好的遗表交给友人贾士章送达京师,对随从人员说:”吾学道有年,已勘了死生,今日吾致命时也。”随即拔剑欲自刎,被阻止。副总兵应时盛请他下城巷战,蔡愁德上马,应时盛骑马持矛突杀数十人,行至炭市口被围,应时盛建议向西门突围,蔡懋德下马说:“我当死封疆,诸君自去。”在部下裹挟下来到水西门,蔡想德斥责道:”诸君欲陷我不忠耶?"应时盛表示愿与之俱死,两人步行至三立祠,蔡懋德解袍带自益于东梁之左。应时盛见他还未气绝,把自己的盔甲加在他身上,才气绝,应时盛则取弓弦自经而死。

大明的将领在此刻用鲜血捍卫了对帝国的忠诚。

二月二十五日,李自成指挥部队由太原北上。次日,抵达忻州,守城军队不战而降。北上代州,发生激战。守卫代州的总兵周遇吉,困守十几天,积尸几乎与城墙持平,不得不退守宁武关。李自成指挥部队跟踪而至,在关下大呼:五日不降,屠其城。周遇吉命守军向四面发炮,杀伤万人,火药将尽,有人劝说投降,周遇吉大怒:“若辈何怯耶?今能胜,一军为忠义;万一不支,缚我以献,若辈可无恙。”于是在城内设伏,派弱旅假装战败,诱敌入城,关门痛打,杀伤数千人,四员悍将遭重伤。李自成被打的打算退兵,部将劝阻说:我军百倍于彼,用人海战术,连番攻击,定可取胜。李自成采纳他的建议,前队死伤,后队继之,守军力尽,宁武关终于陷落。周遇吉率众巷战,战马倒地,他徒步跳荡,格杀数十人,身中箭矢如猬,力竭被俘,悬挂高竿,乱箭射杀,再遭商割。他的妻子刘民骁勇率领妇女家童数十人巷战,登上房顶射箭,弓箭发没后,带着大家自焚而死。

李自成见此景对部下感慨说:宁武关虽然攻破,我将士死伤太多, 由此往京师,必须经过大同、阳和、宣府、居庸关,皆有重兵把守,倘使都像宁武关,我部下还有子遗吗?不如退回陕西休息重整旗鼓。正当他准备退兵之际,大同总兵姜壌派人送来了降表,随后宣府方面的降表也送到。李自成喜出望外,决定放弃撤退的主意,长驱直入。他感叹道:“使守将尽用(周)将军者,吾安得到此!"

这确实是值得深思的大明亡于许多偶然,倘若大同、宣府、居庸关的守将都像周遇吉那样奋勇抗,闯王进京或许将成为黄梁一梦。因此,真正将大明最终推向深渊的是整体道德滑坡,一部分人忠勇没有意义,整体的垮塌,包括文武百官是最终让这个朝廷彻底坍塌。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17707.html
上一篇康熙皇帝和他的后宫佳丽们(5)他是位多情的皇帝
下一篇1991年,钟期光的最后一幅题词,给了他和粟裕都认可的三野代表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