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85年,勿忘!勿忘!

85年,勿忘!勿忘!

作者丨黄明、余泽亮、高春鹏、邓鑫宇

不能忘!不敢忘!

今天

是第九个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身为中国人

我们永远不能忘记

85年前的12月13日

日本侵略军攻占南京

并且犯下了惨无人道的种种罪行

屠杀、抢劫、奸淫、活埋……

那是长达40多天的噩梦

死难者的哀嚎上达九霄

响彻幽冥!

占领南京城的日军

公然违反国际条约和人类基本准则

对城内失去武装反抗的

中国人民伸出了魔爪

12月15日

日军占领南京第三天

3000余名解除武装的军警人员

被机枪集体扫射

当晚

9000余名中国平民被日军屠杀

随后又在宝塔桥一带屠杀3万余人

12月16日

位于招待所躲避的5000余名中国难民

被日军押往中山码头集体射杀

弃尸长江毁尸灭迹

12月18日

日军占领第6天

日军将从南京城逃出被抓的中国难民

用机枪密集扫射

事后将尸骸浇以煤油焚化

共计57418人

最后仅有一人被焚未死得以逃生

当时日本的官方报纸还刊登着

两名日军军官相约进行“杀人竞赛”

刽子手般的行径

反而成为了“武士道精神”的代表

屠杀成为了他们的“勋章”

所谓的“勋章”

却成为了中国人民永久的疤痕

仅仅6周

30万以上无辜生命被残忍杀戮

2万中国妇女遭日军奸淫

南京城的三分之一被日军纵火烧毁

前事不忘,后世之师

2014年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

第七次会议经表决通过

以立法形式将12月13日

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85年过去

当初的幸存者也陆续的“离开”

如今在世的幸存者仅剩60余人

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徐家庆老人

生前曾留下证言

“日本人发‘良民证’,

后来我才知道那是分生死两条路”

“听说很多人被日军集体枪杀,

江水都染红了……”

他们是历史的见证者

他们在用余生等待着道歉!

“南京大屠杀”

这是中华儿女抹不去的伤痛

作为中国人,我们不能忘记

那枪口下一张张面孔

那哭泣的灵魂

在等待着历史的判决

历史的车轮不断向前

日本军国主义公然篡改罪恶的过去

一口咬定杀害的是军人而非平民

不是屠杀只是正常的战争损耗

至今没有一句道歉

试图将真相掩盖在历史长河中!

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

我们不能忘、不敢忘

我们要铭记那些

被无辜杀害的遇难同胞

铭记民族的悲怆

铭记落后必亡的训诫

每年这个时候

总会有一些人到“哭墙”前

为上面的名字一遍又一遍地描新

全长43米,高3.5米的“哭墙”

已刻有10665名遇难者姓名

我们可能无法知道他们的相貌

但他们遭受的劫难

我们不会忘记

“哭墙”上的名字

让这段历史更加清晰

只有铭记历史

才能展望未来

我们在列强侵略时顽强抗争

在山河破碎时浴血奋战

在一穷二白时发愤图强

到如今

一举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国防和军队建设阔步向前

蛟龙再探万米深海

嫦娥采壤完美回归

当今的中国

已不再是任人宰割的中国!

习主席说

中国人民

从来没有欺负、压迫、奴役过

其他国家人民

过去没有,现在没有,将来也不会有

同时中国人民也绝不允许任何外来势力

欺负、压迫、奴役我们

谁妄想这样干

必将在14亿多中国人民

用血肉筑成的钢铁长城面前

碰得头破血流!

“打得一拳开,免得百拳来”

历史已经向我们证明

人善被人欺,落后必挨打的铁道理

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新征程的号角已经吹响

作为中国军人

我们绝不能让悲剧再次重演!

硝烟远去

国殇难忘

   吾辈自强!

微 信 号 | 人民前线(ID:dlrmqx)

监     制 | 戴   强

编     审 | 张丙才   卜   伟

责     编 | 王   喆

编     辑 | 吴荣鑫   朱   桦   吴雪阳

刊     期 | 4832期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173823.html
上一篇跨越时空的满腔赤诚
下一篇福建的“建”到底是哪里?| 地球知识局

为您推荐

人人人!南京挤爆了!创历史高峰!

人人人!南京挤爆了!创历史高峰!

昨天,南京全市接待游客量达176.8万人次!昨天,游客接待量前五的景区分别是:夫子庙秦淮风光带、钟山风景区、玄武湖景区、红山动物园、牛首山文化旅
江苏南京值得一去的六大景点!

江苏南京值得一去的六大景点!

关于南京:江苏南京:古都风华,现代魅力。那么,江苏南京,这座融合古今的城市,绝对值得你前来一探究竟!南京,古称金陵,是江苏省的省会,也是中国历史
南京

南京

说起南京,人们瞬间会有无数个话题涌入脑海。可最先想起的却是历代文人对它的称颂,所以我们南京的旅程先从这里开始。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