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归义军——独守绝域的大唐孤忠

归义军——独守绝域的大唐孤忠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正值鼎盛时期的大唐迎来了毁灭性的灾难。唐玄宗仓皇入蜀避难,同时急调边防军勤王,其中就有驻守在河西走廊地区的河西边军。

河西地区的边防军同时还承担着另一个重要的任务——防御唐朝西部的强邻吐蕃。公元八世纪中叶,吐蕃已经成为一个强大的区域性政权,长期与唐军在大唐西陲对抗。此时吐蕃趁着大唐边防空虚,出兵占领了陇右、河西及安西、北庭等大片领土,贞元二年(公元786年),敦煌,这座大唐在河西的最后一处重镇也难免沦陷的命运,从此唐廷再无来自河西走廊的音讯。“天可汗”李世民树立起的威望已不复存在,各族势力都开始争相蚕食大唐的边疆地区。

吐蕃占领了敦煌60余年(786~848年),他们在这里强制推行吐蕃化政策,逼迫沙州人民接受吐蕃落后的生产与生活方式,使汉族民众饱受外族侵凌的苦难。唐朝之前在河西树立的各种制度被完全摧毁,民众被其强制组编到他们的军民部落中,使得各族百姓大量沦为吐蕃奴隶。据《资治通鉴.唐纪六十四》记载:

(吐蕃)大掠河西鄯、廓等八州,杀其丁壮,劓刖其羸老及妇人,以槊贯婴儿为戏,焚其室庐,五千里间,赤地殆尽!

诗人张籍有诗记录当时河西的景象:

陇头已断人不行,胡骑夜入凉州城。

汉家处处格斗死,一朝尽没陇西地。

驱我边人胡中去,散放牛羊食禾黍。

去年中国养子孙,今著毡裘学胡语。

谁能更使李轻车,收取凉州属汉家。

——《横吹曲辞•陇头》

但生活在大唐故土的人民并没有忘记大唐,依然在吐蕃的统治下顽强地生存下去,等待大唐的“解放”。唐使刘元鼎曾到过河西走廊东端的兰州,此时民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恢复,他记载到:这里“地皆粳稻,桃李榆柳岑蔚,户皆唐人”,父老见到唐使后问道:“问天子安否?”、“见使者麾盖,夹观。致龙支城,耋老千人拜且泣……言:‘顷从军没于此,今子孙未忍忘唐服,朝廷尚念之乎?兵何日来?’言已皆呜咽。”(《使吐蕃经见纪略》),闻之使人泪下。

到了公元842年,吐蕃赞普朗达玛被一名僧侣刺杀。吐蕃的内部矛盾迅速爆发,特别是在在继承人的问题上,一派认为应该拥立年幼的亲生儿子,另一派认为应该拥立年长的干儿子,矛盾逐步激化为内战,经历这次内战以后,吐蕃政权一蹶不振,再也没有恢复过来。

对于河西地区的唐人来说,这是一次绝好的机会。“汝辈本唐人,吐蕃无主,则相与归唐”。敦煌地区的唐人首先发动起义,首领则是赫赫有名的张议潮。唐德宗贞元十五年(799年),张议潮出生于沙州(今甘肃敦煌),他的父亲是汉人、母亲是粟特人。敦煌张氏世代为沙州州将,是敦煌的鼎族豪宗。张议潮亲身经历了吐蕃的残暴统治,对吐蕃极其愤恨,虽然出生于沦陷后的大唐故土,却一直向往着回归大唐。

大中元年(847年),唐军已经开始对吐蕃的军事行动,到次年已经收复了大量土地,唐军的胜利鼓舞了河西人民,张议潮于大中二年(848年)率众在沙州发动了起义,起义获得胜利,他们终于赶走了吐蕃人,《新唐书.吐蕃传下》记载:“众擐甲噪州门,汉人皆助之,虏守者惊走。”。吐蕃军败退之后,又调集周边兵力,将沙州包围。张议潮率城中兵马出战,击溃吐蕃,起义军在沙洲站稳了脚跟。

张议潮先后攻占了瓜州、沙州、甘州、肃州、伊州、西州等地,推翻了当时吐蕃贵族对沙州持续60年的统治,在张议潮手中归义军势力基本达到了极盛,“西尽伊吾,东接灵武,得地四千余里,户口百万之家”。

在占领瓜沙二州后,张议潮迫不及待地想要告诉大唐,安史之乱百年后,河西仍有大唐人在,但通往东方的必经之路的肃(酒泉)、甘(张掖)、凉(武威)三州尚在吐蕃手中。为增加成功的概率,张议潮派出了十队使节。他们身上秘藏上奏蜡丸,化妆为各色人等,取不同的道路向东进发。

然而张议潮所派十队使者,只有敦煌高僧悟真所率的一支绕过大漠,到达了天德军(今内蒙古乌拉特前旗)。至大中四年(850年)正月,才通过天德军防御使李丕奏闻唐廷,前往长安。唐宣宗大力褒奖张议潮等人的忠勇和功勋,擢升他为沙州防御使。下诏称赞:“抗忠臣之丹心,折昆夷之长角。窦融河西之故事,见于盛时;李陵教射之奇兵,无非义旅。”

公元851年,张议潮再次派遣使者入长安,派遣其兄张议潭携归义军收复的瓜﹑沙﹑伊﹑西﹑甘﹑肃﹑兰﹑鄯﹑河﹑岷﹑廓等十一州的地图﹑户籍奉献给朝廷,这表明河西地区又重为唐有。朝廷决定在沙州置归义军,以张议潮为归义军节度使﹑十一州观察使。

大中十二年(858年)八月,张议潮命其侄张淮深率蕃、汉兵七千人开始东征。经过三年的血战,在唐懿宗咸通二年(861年)克复凉州,并表奏朝廷。至此,陷没百余年之久的河、湟故地已全部收复。

早在张义潮归顺之初,朝廷已是喜忧参半,大唐轻易得到了沦陷半个多世纪的故土,却又不想再出现一个强大的藩镇。公元863年,懿宗把收复区重新划分为三个防区,即归义军、凉州和天雄军,分别由三个节度使管辖,这意味着归义军的地盘被分割,并被限制在凉州以北,凉州城则驻守着唐军调来的2500人的军队,归义军对中央可能的威胁被大大削减。

咸通八年(867年)二月,张议潮在长安留为人质的兄长张议潭去世,张议潮前往长安,此时他已经是69岁高龄的老人。张议潮入朝后,被授为右神武统军(一作左神武统军),赐给田地,并于宣阳坊赐宅第一区,加官为司徒。张议潮被命令在长安永久居住,而他也心甘情愿以此向朝廷表明忠心。《敕河西节度兵部尚书张公德政之碑》记载:“先身入质,表为国之输忠;葵心向阳,俾上帝之诚信。”

张议潮统军出行图——莫高窟第156窟

张议潮入京后,遥领河西节度使,以张议潭之子张淮深担任留后。咸通十三年(872年)八月,张议潮在长安溘然长逝,享年七十四岁,获赠太保。

张淮深继位后率领麾下汉人、吐蕃、温末、吐谷浑等民族击溃南下的回鹘,并在沙州及西桐等地连续击败回鹘,擒获回鹘王子。到了乾符三年(876年),归义军内部的继承问题使归义军消耗了大量精力,于是西州回鹘趁机攻陷了张淮深所领的伊州(今新疆哈密),张淮深的势力下降。归义军的内乱使周边少数民族趁虚而入,甘州被回鹘攻占,占据肃州的龙家也不再听从归义军的号令。凉州因有甘、肃二州相隔,实际上也脱离了归义军的控制。

公元907年,朱温篡唐,唐朝走向了灭亡,公元910年,张义潮的孙子张承奉建立了"西汉金山国",但很快被回鹘击败,成为了回鹘的附庸。

后期归义军仅占有瓜沙二州

北宋乾化四年(公元914年),沙州的另一个大族曹氏家族中的曹仁贵(后更名曹议金)取代了张承奉,恢复了归义军称号。曹氏历经七代九十余年,使得敦煌地区从动荡中稳定下来,与周边民族和平相处,通过联姻换取了和平稳定。北宋咸平五年(公元1002年),归义军内部又发生兵变。此时的归义军已经不堪一击,最终到了景祐三年(公元1036年),西夏李元昊灭亡了归义军政权,最后一代归义军节度使曹贤顺向西夏投降,归义军正式消失在历史长河中。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169059.html
上一篇历史上,唐朝高力士到底是什么样的人?和李白、杨贵妃有何关系?
下一篇连载丨桥头夜话(6):曾半山罗半山

为您推荐

改变了唐朝命运的香积寺之战,为何在史书中寂寂无名?

改变了唐朝命运的香积寺之战,为何在史书中寂寂无名?

在军迷圈中流传着一句“黑话”,叫穷则战术穿插,达则给老子炸。这说的是以前的人民军队装备差、火力不足,想战胜敌人就必须多动脑子,甘冒风险和损失以达到以巧破力、以弱胜强的战术目的。现在国家富强了、军队强大了,打起仗来似乎就简单多了,只需要火力开路、狂轰滥炸过去,一切顽敌都得灰飞烟灭。兔子和鹰酱这对老冤家
唐朝最特殊的藩镇将领:放弃割据归顺朝廷,帮助唐宪宗中兴

唐朝最特殊的藩镇将领:放弃割据归顺朝廷,帮助唐宪宗中兴

安史之乱后,河北地区形成藩镇割据的情况,其中以“河朔三镇”最为强悍,他们表面上臣服于唐朝朝廷,但实际上拒绝向朝廷缴纳赋税,并且自行任命官员,节度使的职务甚至可以传给兄弟子侄,唐朝皇帝对于这些情况也无可奈何。可是后来,藩镇中出现了一位特殊的将领,他主动放弃割据,助唐宪宗实现中兴!那么,这位将领到底是谁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