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红色交通线如何安全护送人员和物资?记者揭开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红色交通线如何安全护送人员和物资?记者揭开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交通员后人邹广敦在伯公庙前讲述交通站的故事 东南网记者卢金福 摄

伯公庙里的“伯公灯” 东南网记者卢金福 摄

东南网9月20日讯(本网记者 卢金福)上世纪30年代初,为了便于和上海党中央的沟通联系,打破国民党的反革命“围剿”和严密的经济封锁。党中央决定开辟一条从上海出发,绕道香港,折回广东汕头、大浦形成水路,上岸后进入闽西永定、上杭、长汀,最后到达红都瑞金的中央红色交通线。这条交通线不仅传送着党中央与红都瑞金的往来文件,运送着苏区急需的物资和经费,而且完成了党中央机关由上海到中央苏区的重大转移,安全护送了200多位党中央领导和党、政、军负责同志到达中央苏区,被誉为“中央红色交通线”。近日,记者在龙岩永定、上杭、长汀探访了这条红色交通线,揭开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一盏“伯公灯”

永定城郊镇桃坑村伯公凹地处闽粤交界处,自古有“一脚踏两省”的说法,伯公凹交通站是中央红色交通线入闽第一站,更是三千里红色交通线水路进入陆路的第一站,成为能否平安进入中央苏区的关键站点。

“为了红色交通线的革命工作,伯公凹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敌人为了抓捕交通员和恐吓群众,三次纵火烧毁了我们的房子,现在还可以在每一面土墙上清晰看到当年大火焚烧而留下焦黑的痕迹。”今年40岁的邹广敦是伯公凹交通员的第四代后人,他告诉记者,伯公凹的群众几乎家族式的参加了交通线工作,不足30人的村庄,有10多人为革命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其中7人被认定为革命烈士,涌现出“伯公凹七烈士”红色交通员英雄群体。

记者看到,伯公凹交通站旧址坐北朝南,占地面积约260平方米,土木结构,凹字形土楼,高二层,正厅四间一厅构造。桃坑村的山坳上,有一座伯公庙,庙内供奉着一盏油灯,被称为“伯公灯”,上世纪30年代初,正是这盏闪耀着微微火光的伯公灯,成了红色交通员的信号灯,守护着源源不断为中央苏区“输血”。

“当交通员们每次护送着风尘仆仆、疲惫不堪前往苏区的党政领导干部的时候,都会在途中不断地鼓励着他们,只要我们到了伯公凹后我们就安全到家了,可到底哪里才是伯公凹啊?交通员手指凹口说,当我们看到山坳口上有一盏亮着油灯的地方,那里就是伯公凹了!而我们也就安全到家了。”邹广敦说道,当年交通员们护送人员时,走到凹门口对面如果看到“伯公灯”不亮,就不敢贸然进村,会先让领导干部退回山上隐藏起来,等进村探明情况后确定安全再把灯重新点亮后才返回去接人。

邹广敦还向记者讲述了“三块银元”的故事。1931年底的一天,一名叫“少山”的客人在交通员的护送下来到了伯公凹交通小站,“少山”因不适应山路的崎岖艰险和长途跋涉,双脚都被磨起泡了,邹广敦的曾祖父邹端仁连忙让其妻子赖三妹为客人烧艾草水烫脚消肿、缓解疲劳,还宰了一头母鸭炖汤款待他。第二天临走之时,“少山”掏出三块银元给赖三妹贴补家用。事后,赖三妹才知道,“少山”原来就是周恩来。她把这三块银元珍藏起来,当作传家宝四代相传,2017年邹广敦无偿将这三块银元捐赠给了当地的博物馆。

上杭挹春堂 东南网记者卢金福 摄

挹春堂外摆放的午时花 东南网记者卢金福 摄

一盆午时花

上杭是当年中央苏区的核心区域之一,是广东进入福建后通往瑞金的必经路段,点多线长,是中央苏区红色交通线的重要组成。位于溪口镇坑口村挹春堂在1930年4月至1931年9月间被设立为红色交通站。

挹春堂建于清代,旧时坑口森林茂密,非常偏僻,永定虎岗经上杭到汀州的传统山道经过此地,屋内白墙上“扩大红军,革命到底”的字样述说着过往的历史。挹春堂主人张亨启,生于 1913年,其妻李桂莲及其母吴七利于1930— 1931 年期间,承担着传送情报消息任务,经常来往于大洋坝、坑口与三溪村之间秘密交通线上。李桂莲娘家位于三溪村竹坝里,单家独户,地处隐秘,李桂莲也时常受婆婆要求以回娘家借口传递沿途情报信息。

“吴七利曾经被国民党抓去过三次,差点没命出来。”吴七利曾孙的张亮福说,其祖母在闽西三年游击战期间,还冒着生命危险,频繁来往于坑口与三溪村和双髻山之间,为战斗在山间游击队运送盐、草药等物资,19岁儿子张亨永护送物资途中遭袭,伤重而亡,牺牲时只能以当时农村青年“出水痘”而亡以掩盖身上的枪伤。

记者在门口看到了一个鸡公碗,上面种着午时花,这是一种生于田头地脚状如金钱的普通小花。这种花,在革命时期发挥了特殊的作用。上杭县文物保护中心主任胡志贤讲述道,当年,挹春堂的主人就在围墙上摆放了一盆鸡公碗头种植的午时花,吴七利把它当信号物,花在则代表平安,花无则有险情。

“有一次,吴七利接到命令说有客人要经过交通站,让她提前了解沿途情况,她和儿媳李桂莲兵分两路观察情况,可回到家时的午时花被过路的耕牛拖下来摔坏。吴七利非常伤心、着急,可是又不便发作,怕别人识破它的重要性。”上杭县文物保护中心主任胡志贤讲述道,为了完成任务,吴七利坐在路边等了三天三夜,生怕接头的交通员不清楚情况,直到安全地把客人护送过去。后来,吴七利重新整好鸡公碗和午时花,每天叫家人注意看守,不再让它出错,自己才放心出门传递情报。

丁正昌号商铺 东南网记者卢金福 摄

一家商铺

上杭县白砂镇碧沙村在公元996 年上杭县县衙曾设于此,它的东面是枫树坪,南面是水口山,北面为早康,西面为旧县乡新坊村,山岭重叠,地形险阻,土地革命时期,成为红军游击队活动的主要据点之一。村里有一个丁正昌号商铺,门前原是广东大埔及永定方向通汀州府的官道,人来人往,它表面上是商铺,实际上主要负责运送物资、传递情报、护送人员等任务。

1930年春,受红四军前委书记毛泽东和福建省委委派,闽西特委委员、军委书记卢肇西抵达上海,与党中央商定分别在香港、闽西建立交通大站,同年秋,卢肇西受周恩来委派在此秘密设立交通站,护送安全到达中央苏区瑞金的人员包括早期领导人周恩来、刘少奇、陈云、博古、邓小平、瞿秋白及共产国际的李德等等。丁正昌商铺交通站在中国共产党反“围剿”时期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记者看到,丁正昌商铺是一幢普通的两层小楼,门匾上方的“丁正昌号”几个字已斑驳。丁正昌商铺背后还有一个鸡窝,过去里面有一个山洞,遇到突发情况,可以从洞里跑到后山。

“当时交通站的负责人叫丁昌双。1933年国民党的陈济棠部复辟白砂,后来红军又占领了白砂,第二年的时候国民党又进攻,红军撤离了。1934年4月国民党在这里成立了伪区公所,10月份中央红军开始长征,反动派全面复辟。”据现场解说人员介绍,当时丁昌双因为脚伤留了下来,少数的红军战士转到岩下山的深山老林中进行游击战争,丁昌双因脚受伤没能随大部队加入长征队伍,被上级安排留下地方继续为岩下山红军游击队送米、送盐,送情报,1935年被叛徒告密被国民党当局逮捕,被捕后英勇不屈,最后在新坊乡公所从容就义,英勇牺牲。

长汀“永源祥”红色交通站 东南网记者卢金福 摄

长汀“永源祥”红色交通站门上的雕花门洞 东南网记者卢金福 摄

一个雕花门洞

地处闽赣边陲要冲的汀州,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特殊的历史地位造就了汀州成为秘密交通线上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段,是上海与中央苏区往返的必经之地。长汀“永源祥”红色交通站是红色交通线福建境内最后一站,位于古城镇古城村中街路37号,占地125.8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00平方米。

记者看到,“永源祥”红色交通站,房纵深呈长条状,共有两层,由店门、两个天井、前后厅、侧间及后灶房组成。门上有一个造型奇特的雕花门洞,呈菱形。

“店铺的门洞是晚间购物窗口,过去社会动荡,每到晚上,店家不敢开门做生意,顾客想要买东西,钱币由门洞递进去,货物从门洞送出来,门洞一般都是方形的。”古城镇文化站工作人员华林燕表示,“永源祥”红色交通站门洞独特的结构能够让地下交通员方便辨认,也便于传递情报文书、物品等。当时的店铺主人、交通员余景年对家人夜间开门有严格规定:如果来人先摸门板上的门洞,发出有规律的声音,再敲门三下,即可开门,否则,决不能随便开门。

华林燕说道,“永源祥”红色交通站还有一个特点是,整座建筑除前门和后门外,前后厅两边各有一扇门,前后左右四个方向合计六扇门,出入非常方便,遇到特殊情况,方便疏散。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167522.html
上一篇孝庄帝诛杀尔朱荣三个月后被尔朱兆杀害,临终前表示来生不做国王
下一篇要平衡各方力量,以实现控制全局的目的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