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长三角三省一市档案部门首次联合发表抗战档案编研文章

长三角三省一市档案部门首次联合发表抗战档案编研文章

总第1528期

今年是全民族抗战爆发95周年,上海、江苏、浙江、安徽三省一市档案部门首次联合开展的抗战档案编研项目《中流砥柱抗敌寇——中国共产党领导长三角地区抗战档案选粹》,近日在《江苏经济报》发表,这是长三角地区三省一市档案部门抗战档案联合开发的一次有效尝试,是围绕《长三角地区档案部门2022年协同合作事项备忘录》开展“抗战档案联合研究工作”的具体实践。专版分为“新四军在上海”“新四军在浙江”“新四军在安徽”“新四军在江苏”四个部分,通过三省一市档案馆馆藏部分抗战档案史料展现中国共产党领导长三角地区抗战的光辉历程

△2022年11月24日《江苏经济报》A2、A3版

编者按

近年来,沪苏浙皖三省一市档案部门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扎实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发展重要讲话精神,紧扣“一体化”和“高质量”两个关键词,紧密协作,深度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作为长三角地区档案部门2022年协同合作的重点项目,“抗战档案联合研究工作”正式启动。本期刊载长三角三省一市档案馆馆藏部分抗战档案史料,通过档案展现中国共产党领导长三角地区抗战的光辉历程。

长三角地区地处我国大陆东部。得益于良好的自然地理条件和优越的区位条件,得益于中华文化的丰厚润泽,这里水土丰美、物产富饶,文脉绵长、英才辈出,长期以来一直位居我国经济社会综合实力最强、文化发展水平最高的核心区之列。不仅如此,这里的人民具有光荣的爱国传统和奋起抵御外来侵略的斗争精神。

近代以来,长三角地区是中国人民开展爱国救亡运动,抗击帝国主义侵略的重要策源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重要战场。全民族抗战爆发后,长三角区域这一侵华日军的重要军事目标和日伪统治的中心区域,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奋起杀敌的广阔疆场。在党的领导下,长三角地区先后开辟了苏北、苏中、苏南、淮北、淮南、皖江、浙东、鄂豫皖等八个战略区,奏响了一曲曲抗击日本侵略的英雄壮歌,谱写了一首首波澜壮阔的抗战史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敌力量——新四军,同长三角地区的广大人民同仇敌忾,齐心协力,一致抗敌,成为长三角地区抗击日本侵略者的中流砥柱。

新四军在上海

上海是一座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城市,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政治、经济等原因,在抗日战争中与新四军的关系特别密切。上海人民在人力、物力、财力、舆论宣传、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方面大力支援新四军和华中抗日根据地的斗争和发展。与此同时,新四军的发展壮大,特别是新四军主力部队东进直抵上海近郊,有力地支持了上海人民的抗日救亡运动,为上海人民树立了抗战胜利的信心。在党的领导下,上海人民与新四军携手战斗的过程中,建立起来的相互支持、互为依托的特殊关系,成为抗战时期城市地下斗争与根据地武装斗争相结合的成功典范。

△八一三抗战后,上海煤业救护队随军撤离上海,在中共地下党的组织下,辗转参加了新四军,成为上海支援新四军的第一批人员。图为新四军欢迎上海煤业救护队。

△1938年5月,中共中央书记处发出《关于对乡村游击战争的领导及在被敌人占领中心城市的工作方法给江苏省委的指示》,提出了在农村开展抗日游击战争的要求。青浦、嘉定、川沙、南汇、崇明到处燃起抗日的烽火。

△1938年下半年,中共上海地下党组织千余名难民参加新四军,难民们先乘船到温州,再转往内地。图为参加新四军的难民在开往温州的“新京”轮上。

△1938年12月2日,新四军军长叶挺、政委项英致上海市各妇女团体联合会的感谢信。

△1938年12月2日,上海妇女界代表姜平向新四军捐赠奎宁3瓶、万金油6打。图为以新四军军长叶挺、政委项英、政治部主任袁国平的名义签发的收据。

△1939年,中共地下党组织领导的上海银钱业业余联合会(简称“银联”)开展慈善募捐活动,支援新四军。这是“银联”成员在募捐大会上演唱情景。

△1939年5月,新四军江南抗日义勇军指挥部成立。7月,部队东进至上海西郊,有力推动了上海郊区游击战的发展。图为新四军江南抗日义勇军部队东进前留影。

△1944年1月,新四军成立浙东游击纵队,所属淞沪支队活跃在上海郊区。图为浦东群众协助运送淞沪支队的船只。

△由《大美晚报》记者贝尔登等撰写的《成为时局中心的新四军》(上海远东书局1941年版)一书让国内外民众全面了解了新四军。

△日军虽然占领了上海,但上海人民的反抗一刻也没有停止。大量档案表明,日伪政权无时不受到抗日武装的打击。此件为日伪有关八一三事变一周年之际游击队袭击虹桥机场的报告。

供稿:上海市档案馆

新四军在江苏

抗日战争期间,在党的领导下,新四军在江苏先后取得了韦岗战斗、黄桥战役、车桥战役、高邮战役等战役的胜利,创建了茅山、苏中、苏北等抗日根据地,在根据地内进行“三三制”民主政权建设,开展减租减息运动、大生产运动、整风运动等运动,为巩固根据地与日伪军进行反“扫荡”反“清乡”斗争,为抗日战争的最终胜利贡献了江苏力量。

△1938年6月17日,粟裕率领新四军先遣支队在江苏镇江韦岗伏击日军运输车队,打响了新四军挺进苏南敌后的第一战,奠定了我军进入江南战区的基础。图为部分缴获的战利品和粟裕的题记。

△1938年10月,新四军第一支队颁布的有关减轻租息办法的布告。

△1940 年 11 月,八路军第 4纵队(1941 年 1 月后改编为新四军第四师)司令员彭雪枫(右)与参谋长张震在安徽蒙城板桥集战斗中击落的日机残骸前留影。

△1941年3月,苏中区党委成立。不久,苏中军区成立,苏中抗日根据地开始形成。图为苏中区党委领导成员合影,前排左起:陈丕显、刘飞、陈时夫、章蕴、管文蔚、张藩、梁竹吉;后排:姬鹏飞(左二)、陈玉生(左四)、刘季平(左六)、卢胜(左七)。

△1941年新四军新军部刚组建初期,医护人员十分紧缺,奥地利的医学博士罗生特的到来,受到新四军官兵的热烈欢迎。新四军军部在盐城泰山庙为罗生特举行了欢迎大会,陈毅、刘少奇亲切接见罗生特。会见时,陈毅高兴地说:“‘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本军将士,热烈欢迎罗生特先生!为抗击日寇、搞好本军医务工作,深望罗生特先生贡献才华。” 

△1943年春季,抗日战争处于艰苦的相持阶段,侵华日军对淮海抗日根据地实施了大规模残酷“扫荡”。为掩护领导机关和主力部队转移,新四军3师7旅19团2营4连奉命在刘老庄阻击日寇。全连82名官兵,与敌人展开殊死搏斗,全部壮烈牺牲。此件为4连指导员李云鹏的一封家书,他是这八十二烈士中唯一留有书信和照片的人。

△1944年,新四军苏中军区司令员粟裕发表《告“和平军”将领书》和《告“和平军”士兵书》,号召伪军官兵反正,共同抗击日军。此件为《告“和平军”将领书》。

△1944年3月5日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第1师兼苏中军区所属部队在江苏淮安车桥地区向日伪军发起进攻。车桥战役采取围点打援的掏心战术,揭开了苏中战略反攻的序幕。此件为延安《解放日报》关于车桥战役的报道。

△给伪军汉奸拉“清单”,做好事记红点,将功赎罪;做坏事记黑点,予以严惩,黑点累计到一定数量后坚决铲除。这种方式极大地打击了伪军的心理防线,孤立了日军。此件为《红黑点通知单》。

△1945 年 12 月 19 日,华中野战军针对负隅顽抗的日军,发动了高邮战役,用一周时间收复了高邮城,是为抗日战争最后一役。12月 26 日,华中野战军第八纵队在原高邮日军司令部大厅内接受日军投降。图为参加高邮战役祝捷大会的部分团以上干部合影。

供稿:江苏省档案馆

新四军在浙江

1938年春,根据中共中央东南分局和新四军军部的统一部署,南方各省红军游击队7000多人陆续开赴浙江开化集结,经整编为新四军3个支队后,开赴皖南。开化成为新四军重要的集中地和组建地之一。

3月18日,粟裕率领浙南红军游击队从平阳山门出发,29日到达开化华埠,改编为新四军第二支队第四团三营,粟裕任第二支队副司令。4月中旬,第二支队翻越马金岭去皖南岩寺,4月18日抵达皖南歙县岩寺。

南方红军游击队改编为新四军的前后,为了加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沟通同国民党当局的联系,负责接洽领取军饷和筹集、运输军需物资,协助部队集结和处理善后工作等事宜,经与国民党浙江当局商定,新四军在浙江各红军游击队原驻地和一些重要城市设立了4个办事机构。

△即将开赴皖南的浙南红军游击队指战员在平阳集中。

△1938年3月26日,闽浙边抗日游击总队司令员粟裕就释放政治犯给国民党遂昌县长的信。经过粟裕的努力,一批被国民党逮捕和迫害的同志得以出狱。

皖南事变后,1941年2月,中共中央作出关于开辟浙东的战略决策,中共中央华中局、新四军军部为贯彻中央这一指示精神,于5月成立中共江南区委,任命新四军第六师师长兼政委谭震林为区委书记。至9月,新四军第六师派出的干部及江南区委所属地方武装浦东部队900余人分7批南渡杭州湾,进入三北(余姚、慈溪、镇海三县姚江以北)地区,与浙东地方党组织会合,初步开辟了三北抗日游击根据地。为加强浙东开辟工作,1942年7月,华中局决定成立中共浙东区委,谭启龙任书记。为灰色隐蔽,于8月成立党领导下的浙东抗日武装统一指挥机构——“第三战区三北游击司令部”,何克希任司令员,谭启龙任政委。1943年12月,新四军军部正式命名三北游击司令部为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

浙东游击纵队和地方武装在浙东区党委的领导下,更广泛地开展了抗日游击战争,在与日、伪、顽军的战斗中不断取得胜利,创建了包括三北、四明、金萧、松沪4个基本区和三东(奉化、鄞县、镇海3县东部及定海县等地)游击区的浙东抗日根据地,发展了抗日武装力量。到1945年9月北撤前,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和党政机关、地方工作人员已发展到1.5万余人,成为新四军在江南的一支重要力量。

△1943年4月23日,三北游击司令部率第三支队、特务大队、教导大队分三路奔袭 (余)姚南伪军据点梁弄镇,经16小时激战,攻克梁弄,毙伤俘敌80余人。同年8月,浙东区党委和三北游击司令部先后进驻梁弄镇及附近的横坎头村。图为余姚梁弄横坎头浙东区党委旧址。

△1944年8月25日,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海防大队一部在大鱼山岛抗击日军海陆空联合进攻,毙伤日伪军70余人,参战新四军43位指战员牺牲。图为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战斗报》社编绘的《血战大渔岛》连环画。

△浙东抗日根据地发行的《新浙东报》。

△抗战胜利前夕,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对日伪军发出通牒,要求他们立即投降反正。

1944年12月下旬,为贯彻中共中央发展东南的战略决策和华中局、新四军军部的决定,新四军第一师师长粟裕率第一师主力7000余人和干部250余人南下渡过长江,于1945年1月到达浙西长兴,与坚持在苏浙皖边的新四军第十六旅会合。1月13日,中央军委电令成立新四军苏浙军区,统一指挥苏南和浙东部队。为加强苏浙军区力量,4月7日,新四军第一师副师长叶飞率第一师教导旅6000余人和地方干部250余人南下,26日抵达浙西孝丰县。苏浙军区部队进而整编为4个纵队(浙东游击纵队编为第二纵队),叶飞被任命为苏浙军区副司令员。在粟裕司令员指挥下,苏浙军区部队挺进浙西天目山、莫干山地区,有力地打击了日、伪、顽军,并创建了浙西抗日根据地。1945年8月,苏浙军区第一、二、三、四纵队和地方武装在对日反攻作战中,歼灭了大量的日、伪、顽军,收复了大片国土,扩大了新四军在江南的抗日阵地。后因形势变化,于9月底、10月初开始,苏浙军区各部队奉命北撤。

△1943年秋,新四军第十六旅挺进苏浙皖边开辟抗日根据地。1944年8月23日至25日,十六旅发起长(兴)宜(兴)战役,歼灭日伪军百余人,俘虏400余人,收复国土300余平方公里,受到新四军军部嘉奖。图为参加长宜战役的十六旅部分指战员。

△1945年1月,新四军第一师主力南下浙西,根据中央军委命令,于1月13日成立苏浙军区。图为2月5日在长兴温塘召开的新四军苏浙军区成立大会会场。

△《新四军苏浙军区对日本驻军通牒》,命令日军立即投降,停止一切抵抗。

△日本宣布投降后,新四军苏浙军区部队为迎接抗战最后胜利作动员报告。

供稿:浙江省档案馆

新四军在安徽

新四军是坚持华中敌后抗战的中流砥柱,曾被毛泽东誉为“华中人民的长城”。安徽省是新四军的集中地、东进抗日的出发地和重大事件(皖南事变)发生地,曾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是华中抗战的领导中心,也是新四军坚持抗战的主要战场之一。

1938年4月,新四军先后在岩寺和流波䃥集中整编,标志着新四军组建最后完成,为新四军东进抗日和战略展开奠定了基础。蒋家河口战斗、奔袭官陡门、5次繁昌保卫战……谱写了一曲曲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的凯歌。皖南事变后,新四军战斗在大江南北、淮河两岸,创建了淮南、淮北和皖江等抗日民主根据地,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1938年4月5日,新四军军部移驻皖南岩寺。新四军在岩寺和流波䃥集中,标志着新四军的组建最后完成,为新四军东进抗日和战略展开奠定了基础。图为新四军军部旧址——岩寺金家大屋。

△在皖南岩寺集中的新四军部队

△1938年新四军集中概况图

△1938年11月3日,新四军第3支队反击进犯安徽南陵马家园的日军。

△1939年1月18日,粟裕率领新四军第2支队第3团主力奔袭安徽芜湖近郊的官陡门,歼敌300余人。图为1939年1月21日,新四军指战员凯旋时的合影。

△1939年,日军先后5次进犯安徽繁昌,新四军第3支队英勇奋战,取得了5次繁昌保卫战的胜利,共歼敌千余人。这是《抗敌报》关于繁昌保卫战的报道。

△1939年2月23日至3月14日,受中共中央书记处委托,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副部长身份到皖南新四军军部视察工作,与新四军领导人商定了“向北发展,向东作战,巩固现在阵地”的战略方针。图为周恩来(中)在新四军军部与叶挺(右)、项英(左)合影。

△1939年10月11日《抗敌报》刊登的新四军军歌

△1940年4月26日,新四军第1支队第1团在安徽南陵父子岭伏击日军,击毙日军317人。图为缴获的部分战利品。

△新四军三年战绩统计表(1938年5月至1940年9月)

供稿:安徽省档案馆

本期作者:档案资源开发处

本期编辑:李  扬

责任编辑:张少敏

江苏省档案馆地址:江苏省南京市建邺区梦都大街36号

江苏档案

欢迎您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161170.html
上一篇岳飞的《满江红》没能入选教材,原来是民族英雄的缘故
下一篇亮剑:新版李云龙这样进城,就不怕从此回不来了吗?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