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年羹尧:跋扈骄横,自寻死路

年羹尧:跋扈骄横,自寻死路

《名臣:大清帝国的君臣博弈》作者侯杨方

文 / 侯杨方

年羹尧和雍正的故事历来为大家津津乐道。年羹尧在雍正面前红得发紫,紫得发黑,黑到直接被雍正给处死,这是一个非常传奇的故事。为什么会如此跌宕起伏呢?我觉得性格决定命运,用在这个故事上还是比较准确的。

年羹尧是汉军镶黄旗人,康熙三十九年(公元1700年)中进士,被任命为翰林院检讨,文臣出身,曾去四川和广东当过乡试的考官,后来又当了内阁学士。康熙四十八年(公元1709年)复立太子,皇帝派使者去朝鲜颁布敕书,其中的副使就是年羹尧。朝鲜人评价他“以文见用云,而见其诗句,仅知押韵而已,人物敏而颇苛”,意思是据说年羹尧以文章见长,所以派来做副使,但观其诗句,仅是押韵而已,水平不怎么样。这个人很敏捷,很聪明,待人处事特别苛刻。我觉得朝鲜人的这个评价是非常准确的。

他怎么发迹的呢?康熙皇帝很欣赏他。他从朝鲜回来不久就被提拔为四川巡抚。当时四川处于交战前线,西北靠近青海、甘肃,西边是西藏,这些地方都被蒙古和硕特部占据,经常用兵。在战争中年羹尧显示出自己一定的才华。康熙五十七年(公元1718年),他被提拔为四川总督,兼管巡抚事,年纪不大,才四十岁,很受康熙的重视。

康熙去世后,雍正继位。年羹尧以前是雍亲王府的门人,他妹妹嫁给雍正为侧福晋,后来成为年妃,还生了一个雍正非常喜欢的儿子,有这样一层关系,但并不是特别重要。恰逢青海的和硕特部叛乱,年羹尧就被任命监管陕西、四川两地。

我们要说明一下,康雍时期的陕西与现在的陕西空间范围不完全一样,康雍时期的陕西不仅包括现在陕西全省,还包括现在甘肃及新疆东部吐鲁番、哈密一带。所以当时年羹尧这个川陕总督管辖范围包括今天的四川、陕西、甘肃、新疆东部,正好是西部前线,面对着和硕特部和准噶尔部这两个非常强悍的敌人。

不久,他又被提拔为抚远大将军。此前,抚远大将军是皇十四子胤禵,他虽然和雍正是同胞兄弟,但互为政敌,因此被撤掉,换成了年羹尧。这是非常罕见的,因为清初的时候大将军一般都是皇族,或者至少是满洲八旗成员。年羹尧居然以一个汉军八旗的身份出任抚远大将军,而且还平定了青海的叛乱,受封为一等公,这是普通大臣能达到的最高爵位了,非常厉害。他本人被赏三眼花翎、四团龙补,儿子年富被封一等男,就连家奴魏之耀也被赏四品顶戴。

雍正皇帝画像

雍正继位之初,政敌环伺,帝位不稳,受到很多人质疑。他自己不会打仗,连骑马打猎都不擅长,自然无法像康熙一样亲征漠北建立军功。而年羹尧是他的旧门人,一下子立下这么大的战功,极大地巩固了他的皇位合法性,因此他十分得意。

他在给年羹尧的谕旨中这样写道:“西宁兵捷奏悉,壮业伟功,承赖圣祖在天之灵,自尔以下以至兵将,凡实心用命效力者,皆朕之恩人也。”这个话实在是有点肉麻,在传统社会的观念里面,皇帝怎么能称呼臣下为自己的恩人呢?这很容易让年羹尧产生一种飘飘然的感觉。

后面雍正写得更加肉麻,说:“朕实在不知怎么疼你,才能够上对天地神明。尔用心爱我之处,朕皆都体会得到。我二人堪称古往今来君臣遇合之榜样,也足可令后世钦慕流涎矣!”这简直就像是写情书的措辞了,雍正完全不顾及皇帝的身份,接着还说:“朕不为出色的皇帝,不能酬赏尔之待朕;尔不为超群之大臣,不能答应朕这知遇。惟将互相励勉在念,做千古榜样人物也。”你看这已经不是一个正常的君臣或上下级的关系了,皇帝拍大臣的马屁,也是千古奇闻。

最后他还说:“朕亦甚想你,亦有些朝事和你商量。”这完全颠覆了君臣本分,年羹尧是抚远大将军,负责前线事宜,朝中事务为什么要同他商量呢?如何商量呢?完全是带有个人感情色彩的话语。年羹尧也不遑多让,在回折中说:“愿世世随圣主左右驱使如意,永永不昧此良因大愿而已。”雍正一看赶紧回复,在“永永不昧此良因大愿”几个字上红笔圈点,加注“吾亦如是,上苍其鉴之也!”这几乎等同热恋中的情人在赌咒发誓说要永远相亲相爱了。

我觉得雍正做皇帝是有点问题的,在年羹尧后来被杀这件事上,雍正本人也是要承担一点责任的。年羹尧本来就少年得志,四十岁就当上了四川总督,又是翰林出身,妹妹是皇帝的宠妃,自己是一等公、大将军,简直太厉害了,不免得意忘形,恃才傲物,行事就非常骄纵。

他行文给其他总督和巡抚,直呼其名。我们知道,在帝王时代,同辈之间不能称呼对方的姓名,只有皇帝、老师或者父母才能称姓名,一般都称表字。他直呼别人姓名,当成是上级对待下级了。其实他自己也只是川陕总督,和其他总督是平级的,大将军只是差遣职,临时的,打仗的时候才有。他居然把别人当作下级。

督抚的上级是谁呢?制度上只有一个,那就是皇帝本人。总督都挂着兵部尚书衔,连内阁大学士都不是他的上级,因为内阁是管不到六部的。年羹尧把督抚当下属,雍正心里会怎么想?一定会有人给他打小报告的。

而且雍正派自己的侍卫到军中来效力,实际上有监控的意思,因为清朝的侍卫不是简单的警卫员,都是满洲亲贵子弟,将来都是有大用的。年羹尧直接把他们当仪仗队了,“前后导引,执鞭坠镫”,这种鞍前马后的待遇,只有皇帝才能享受。

他还犯了一个大错。雍正元年(公元1723年)十月,雍正皇帝召他进京,在经过直隶的时候,直隶巡抚李维钧、陕西巡抚范时捷跪道送迎。这不是开玩笑吗?督抚只跪皇帝,怎么见了年羹尧也下跪?到了北京广宁门的时候,大臣们都出城门来接他,居然也跪在地上,八旗王公则下马去迎接他,而年羹尧只是点点头,扬长而去。我怀疑这可能是雍正的吩咐,让他们下跪,就此来观察年羹尧,看他有什么反应。

汉朝崇尚军功,当年汉武帝就要求文武百官向卫青、霍去病下跪,可能雍正想效仿这一点,也想借此机会观察一下年羹尧的反应。结果年羹尧理都不理。在边境的时候,蒙古王公见到他都要下跪,甚至包括皇帝的驸马也要下跪。凡此种种,给雍正留下了极其不好的印象,但雍正这个人很能隐忍,当时并没有发作。

年羹尧还学吴三桂在云南当平西王的做派,任命官员不经过吏部、兵部,叫“年选”。这就犯了最大的忌讳,隆科多倒台就是因为“佟选”。而且年羹尧比隆科多更加可怕,因为他掌握兵权,当时清朝主要的精锐兵力都在川陕前线。

雍正和年羹尧的关系可用一句俗语描述,叫“远香近臭”。在前线的时候,双方公文往来,像写情书一样,觉得对方真好。真正见面以后,雍正对年羹尧的那些举动极其厌恶,因为雍正是一个非常拘小节的人,善于观察细节,洞悉人情世故。

那么二人关系的恶化是怎么爆发的呢?雍正三年(公元1725年)二月,五星连珠,大家都说这是祥瑞,纷纷拍雍正马屁。年羹尧在奏折中把《易经》中的一个成语“朝乾夕惕”写成了“夕惕朝乾”,写倒了。雍正抓住这个事情小题大做,谴责他,说你是不是不想用“朝乾夕惕”这种好词来形容我特别勤政啊。

其实早在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十二月的时候,雍正就在奏折上批语了,有点警告他的意思,说:“凡人臣图功易,成功难;成功易,守功难;守功易,全功难。为君者施恩易,当恩难;当恩易,保恩难;保恩易,全恩难。”这个写得非常清楚了,说你要保全自己,如果晚节不保那功劳就一笔勾销了,要防微杜渐,保全我们君臣之间的关系,你不要再胡作非为了。

按说在奏折中写错一个词,这种事情可大可小,如果双方还在蜜月期,说不定就哈哈一笑,变成一则趣闻或逸事了。但是当时雍正和年羹尧的感情已经破裂了。不久,雍正下了一道上谕,说年羹尧“举劾失当,遣将士筑城南坪,不惜番民,致惊惶生事,反以降番复叛具奏。青海蒙古饥馑,匿不上闻,怠玩昏愦,不可复任总督,改授杭州将军”。

其实年羹尧受到这个处罚的时候,还是一等公,待遇还在,将军从制度上讲比总督的地位还高,从西部前线来到杭州养老也挺好的,按理说年羹尧应该欢天喜地赶紧谢恩。但是他没有。他居然上了一个奏折,说“臣不敢久居陕西,亦不敢遽赴浙江,今于仪征水陆交通之处候旨”。

皇帝的上谕已经非常明确了,让他赶紧从西安去杭州赴任,他到仪征不走了,这不就是要挟皇帝吗?让皇帝赶紧下一道旨意,让他官复原职,或者回京当个更大的官。这等于是抗旨不遵了,像雍正这种极拘小节特别注重皇帝权威的人,自然难以忍受,于是勃然大怒,斥责他迁延观望,心怀叵测。

事情一下子就升级了,闹大了。然后雍正开始示意文武大臣弹劾年羹尧。之前跪迎年羹尧的直隶总督李维钧连奏三本,痛斥他“挟威势而作威福,招权纳贿,排异党同,冒滥军功,侵吞国帑,杀戮无辜,残害良民”。其他大臣也纷纷上奏弹劾,包括他最忠实的部下岳钟琪。

随后,雍正罢了年羹尧的将军职,授闲散章京,自二等公递降至拜他喇布勒哈番(清代爵名,汉文称骑都尉)。一步步降,隔几天降一次,钝刀子杀人,让你煎熬,让你难受。十二月逮到北京会审,“大逆之罪五,欺罔之罪九,僭越之罪十六,狂悖之罪十三,专擅之罪六,忌刻之罪六,残忍之罪四,贪黩之罪十八,侵蚀之罪十五,凡九十二款,当大辟,亲属缘坐”。当然,皇帝开始扮演宽容的角色了,念其青海立有战功,同意年羹尧在狱中自裁。年羹尧次子年富被斩首,其他满十五岁的儿子悉数发配边疆。

年羹尧自杀之前还被迫上了一个谢恩折,雍正非常会玩,写了个朱批,说“朕览之实心寒之极,看此光景,你并不知感悔。上苍在上,朕若负你,天诛地灭;你若负眹,不知上苍如何发落你也”。

隆科多-剧照

隆科多、年羹尧都是雍正刚即位的时候最信任的大臣,一内一外,这两人都属于八旗亲贵,下场也基本一样,一个囚禁致死,说不定也是“被自杀”,一个狱中自裁。究其原因,一是二人骄纵跋扈,作威作福惯了;二是皇帝有点故意纵容,而且这两个人情商不在线,对雍正完全不了解。

雍正是个城府特别深、心思非常多、特别注重小节的人。不管谁得罪过他,他都会记一辈子,并且加倍报复。从佟家的人到年羹尧,基本上都是康熙年间春风得意,到雍正年间被一网打尽。所以雍正是“惟以一人治天下”,在他任内,八旗亲贵那种共同打天下然后共同治理天下的传统被完全打破,清朝真正的专制独裁的开始和八旗亲贵共治政治的终结,就是在雍正时期。

本文选自侯杨方所著《名臣:大清帝国的君臣博弈》,由天喜文化·天地出版社授权发布。)

华文好书选读

《名臣:大清帝国的君臣博弈》

侯杨方

天喜文化·天地出版社

2022年6月

康熙独宠曹寅家族有哪些不为人知的原因?清朝唯一的汉人大将军岳钟琪如何能得以善终?乾隆真正欣赏的汉人大学士是谁?究竟谁是同光中兴的最高领导?

在清朝三百年历史中,除了掌握皇权的帝王外,还有数十名影响王朝命运的重要文臣武将,比如索额图、年羹尧、陈廷敬、张廷玉、福康安、和珅、朱珪、肃顺、李鸿章、袁世凯等,他们在清王朝不同历史阶段发挥着不同的左右王朝走向的作用,他们既是名臣也是棋子,他们的宦海沉浮之路既是王朝兴衰的清晰折射,也带给我们面对大变局时该有的大智慧。本书讲述清朝数十位重要历史人物,是一部讲述个人在时代变迁中不同际遇的沉浮史。

华文好书

ID:ihaoshu233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15396.html
上一篇102岁飞行员抗战老兵郑州辞世,曾在京被授抗战胜利70周年纪念章
下一篇张勋为什么对清朝念念不忘?

为您推荐

中国康熙皇帝最喜欢吃的11道菜

中国康熙皇帝最喜欢吃的11道菜

#头条创作挑战赛#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的饮食文化也变得多元化。但是,有些传统的美食依然受到人们的喜爱。比如,中国康熙皇帝最喜欢的11道菜,
《天下长河》看懂康熙看铜像最后那一眼,便看懂帝王一生的妒与恨

《天下长河》看懂康熙看铜像最后那一眼,便看懂帝王一生的妒与恨

文|竹英天下长河大结局了,康熙终于成为了千古一帝,他在位期间三藩平,黄河清,台湾收。当然这部剧最大的核心还是黄河,千百年来黄河的大难在康熙这里终于得到了最大的改进,这也是康熙这一生最大的功绩。也是他这一生的夙愿,但是这辉煌的背后是多少白骨换来的盛世。改革从来都是见血的动荡,而治理黄河的背后更是牵涉了
换个视角重看《雍正王朝》(1)

换个视角重看《雍正王朝》(1)

这些天,有网友给我提出了建议:      鉴于我迄今为止已经写了很多和《雍正王朝》有关的文章,而且深挖了不少剧中的内容和细节,何不按照电视剧既有的剧情,再结合这些细节,重新把这部电视剧再进行一个全方.
《雍正王朝》VS《狂飙》:雍正和高启强的相似之处(纯属玩笑贴)

《雍正王朝》VS《狂飙》:雍正和高启强的相似之处(纯属玩笑贴)

这些天,电视剧《狂飙》正在热播,几乎是吸引了所有观众的目光。这是继《人民的名义》以来,又一部可以引起所有人广泛共鸣的电视剧。就连向来不怎么看电视剧的笔者,也随着电视剧的热播,不断在追剧。众所周知,笔者创作了很多和电视剧《雍正王朝》有关的文章,对《雍正王朝》的电视剧情早已烂熟于心。今天,偶然的机会,发
雍正的奏折为何最有趣?暖到心窝,骂道骨头,评语至今堪称字字珠玑

雍正的奏折为何最有趣?暖到心窝,骂道骨头,评语至今堪称字字珠玑

文|赵梦得康熙登基后,非常重视其父顺治留下的密奏制度,认为只有这样才能“人不能欺朕,亦不敢欺朕”。此后他规范了在密奏时的一些程序和规范:“凡奏折不可令人写,但有风声,关系匪浅。小心、小心,小心、小心!”这就是是重要的话说四遍了。影视画面现存康熙朝的密奏三千余件,由百余人所写,虽然较顺治时期大有增加,
天下长河:最后的最后,面对靳辅和陈潢的雕像,康熙究竟在想什么?

天下长河:最后的最后,面对靳辅和陈潢的雕像,康熙究竟在想什么?

《天下长河》最后一集结尾,头发花白、稀疏到几乎快扎不起辫子的康熙,来到百姓供奉的河伯庙,看到靳辅和陈潢的雕像。半晌,他缓缓回头,眼神望向镜头。缓慢拉长的镜头,配上急促呼号的音乐,像是一种拷问,很难不让人去思考,那眼神究竟是什么意思?要读懂这个眼神,先要从头理顺,康熙是个什么样的人。 【百姓】很多人不
他是雍正即位最大的威胁,被软禁十数年,但始终未发动兵变逼宫

他是雍正即位最大的威胁,被软禁十数年,但始终未发动兵变逼宫

雍正关于雍正篡改圣旨登基的故事,已经在很多小说和影视剧中上演,而其实这种传言早在雍正年间便已传播于民间社会。就当时有机会成为皇帝的几个阿哥来看,人们很少认为康熙皇帝会传位于所谓的“贤王”八阿哥,反而都认为康熙会传位于十四阿哥胤禵,因此才出现了雍正篡改圣旨,将传位十四阿哥中的“十”字改为“于”,进而成
《雍正王朝》:康熙为什么不让十三阿哥参与追比欠款

《雍正王朝》:康熙为什么不让十三阿哥参与追比欠款

电视剧《雍正王朝》中的一个重头戏,便是胤禛奉康熙之命,追比国库欠款。这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因为八阿哥管理下的国库,已经造成了一千多万两银子的亏空,而且拖欠人员形形色色,既有王公贵族、也有文武大臣,想在短时间内完成追债,难度之大,可想而知。胤禛原计划希望十三阿哥能够和他一起参与办理此项重任,却被康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