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齐鲁青|山东先民之考(之三)

齐鲁青|山东先民之考(之三)

山东先民之考

作者:齐鲁青

(三)

据考证,孔子也是白人后裔。司马迁的《史记·孔子世家》中记载,孔子身材魁伟,身高“九尺六寸”,“人皆谓之‘长人’而异之”。虽然古时各朝代的尺寸与今天不同,但换算到今天的尺寸也有1.96米至2.21米之间。可见孔子的身高接近2米绝非汉人所有。

据介绍,孔子须发丰茂、深目隆鼻、思维极富哲理,这也是汉人所匮乏甚至不具备的。进而可推知:儒家的创始者孔子,也是高加索人种。

以前没有照相技术,金銮殿里的皇帝也只能靠画师描画他的天子之相,包括选妃子也是根据画师笔下的美人图进行钦点昭幸的,所以才有“当时枉杀毛延寿”之典故:

据东晋葛洪所撰,汉元帝后宫佳丽无数而无法一一挑选,便让画师毛延寿画出每名宫女的相貌,再根据画像选择美貌秀女临幸。秀女们为得皇上宠幸而贿赂画师,唯独王昭君美貌且清高不肯贿赂而得罪毛延寿,毛便将她画得面目丑陋,皇帝自然不肯临幸王昭君而从未谋面。

后匈奴首领呼韩邪单于入宫称臣要求和亲示好,汉元帝便让画师找一相貌平平的秀女冒充公主嫁给单于,毛就推荐了王昭君。当昭君上殿辞行时,汉元帝才发现昭君竟是绝世美人。尽管心生悔意,但君无戏言,又事关汉匈友好,便只能忍痛割爱将昭君许给了单于。事后,大怒的汉元帝将毛延寿斩首处死。

无论其故事真假,但史记作者和画师不敢随意杜撰名人形象以免遭杀身之祸是真。因此,根据古人画像和文字描述,我们多少能了解到孔子的相貌与同时代以及前后时期的汉人有着很大的区别,尤其是身高和络腮胡。

国外人类学教授发现:多数人种都有络腮胡,唯独纯正的汉族人因为体毛稀疏而没有络腮胡。秦俑是根据当时士兵的形象塑造,但没有一个秦俑有络腮胡。而且秦俑都是方脸扁头并有明显的蒙古褶,可见“山羊胡”是汉人的特征。

然而陕北的老农却都是络腮胡,而且陕北老农绝大多数都是深目隆鼻、枕骨隆起。这说明,即使同属陕西省,但南北并非同一人种,所以相貌特征也根本不同。

“蒙古褶”是指内眼角有一道从上眼皮连到下眼睑的皮肤皱褶,是判定人种的一个重要依据。这也是世界人种研究组织将亚洲人(主要是中国人)划分为“蒙古人种”的原因——当年蒙古军队横扫欧亚大陆,我国中原地区的汉人几乎被灭绝,留下来的汉人与蒙古人通婚,故带有蒙古人的基因,其中“蒙古褶”就是最明显的蒙古人特征。

当然,并不是说没有蒙古褶的人群就是有西域的白人血统,比如中国南方的浙闽、两广、云贵几省的人,大多没有蒙古褶,但他们与西域人属于完全不同的人种。

不过,随着时代的发展、交通越来越便利,人类的迁移已经不再被地理所匡囿。人们因为求学、谋职、通婚等的跨地区迁移越来越大,所以中国南北方的人种差异正在不断地缩小,故不能简单地以地理位置来确定谁有什么血统,而是根据该人的特征。

因为祖先的混血次数以及哪种基因的强大,关系到后代的特征是否明显。就像潘人杰教授所说:基因这个东西不会消失,某一个特征会在某一个后代身上显现一下。因为那时还没有整容技术可以修改内眼眦去除蒙古褶,所以有没有蒙古褶,就是人种的一个证明。这也是民俗学家陈勤建教授言之凿凿地说我不是纯种汉人的根据。

再说“双瓣甲”(跰甲)。“双瓣甲”是鲜卑族人的一个重要特征。史书记载,鲜卑人金发碧眼、高鼻梁,长相俊美。如燕威帝慕容冲就是鲜卑人,由于美貌肤白而被前秦君主苻坚留在身边作男宠,可见其白人血统的美貌。当慕容冲反戈逼近长安时,苻坚后悔莫及地慨叹了一句:“……白虏敢至于此。”

这里的“白虏”就是指鲜卑,因为特征就是:白。蒙古人则将鲜卑人归属于色目人——眼瞳不是黑色,而是蓝、绿、黄颜色的人。唐宋诗词中对鲜卑人的样貌也多有提及,如苏轼《书韩干二马》里“赤髯碧眼老鲜卑”,即金发、碧眼、红胡子,都是典型的欧罗巴人的特征,所以可以肯定,鲜卑人就是白种人。

公元316年西晋灭亡后,鲜卑族人和汉人高度融合,人种特征便渐渐模糊。于是后人区别汉人中哪些群体是鲜卑族的后裔,一个流传较广的说法就是看是否“瓣状甲”,即“脱袜验甲”。

但目前有完全相反的说法是,双瓣甲是纯种的汉族人。说600多年前因战争而人口锐减,朱元璋下令将人口较多的山西人南迁。移民们集合到洪洞县大槐树下,士兵们在每人的小脚趾甲上砍了一刀,方便日后认祖归宗,凡趾甲上有裂痕或趾甲分瓣的,就是亲人。但这一说法不靠谱,因为外伤形成的记号不可能遗传给后代。

有关专家们对来自洪洞的跰甲传说做了遗传学方面的考察和研究,发现从山陕两省经豫苏浙到赣闽,瓣状甲的分布呈递减趋势。这说明瓣状甲的确与山西移民有关。

但是,根据西域民族的迁徙图来看,山陕两省是从河西走廊进入中原地区乃至山东半岛的必经之地,又由于近些年在山东长岛的原始社会遗址中又发现大量白种人骨骼化石,则可以验证之前对山东人的人种之推测,说明双瓣甲更有可能是来自西域血统。

那么为什么欧洲人会来到山东?据史书记载,六千年前只有部落,人们以农业和狩猎为主要食物来源并逐渐形成聚集地。缘水而居、逐草而牧,向着更适合生存的地方不断地迁徙并通婚和繁衍,是人类的迁徙目的。只是迁徙的路线受山川河流的引导或局限而已。

西域的白种人顺着河西走廊进入华夏,被高耸的秦岭和宽阔的长江阻隔难以翻跨,便沿着秦岭和长江以北,一路向东、一路通婚或定居,直到被渤海阻断继续前行之路为止。这也就能解释,为什么中国南北方的差异如此巨大,而中国北方(主要是山东)的文化与欧洲的文化却有着许多相似之处的原因。

我的一个朋友也向我提供了有关人类迁徙的两份资料。其一是,他的妻子也是山东人,他岳母的相貌非常像西域白人,估计也是白人的后裔。

其二是,北方的气候和地理环境与欧洲人的祖居之地相近,这对于迁移来说非常重要:种植农作物以及生存环境都比较适应。如他的家乡湖州西部是半山区,那里有大量清末太平天国时期从温州迁移过来的平阳人。而湖州西部水乡和平原地区人口稀少,却没有平阳的移民,这是因为平阳人生活在温州的半山区,迁移到湖州自然也就选择在半山区定居,这样他们耕种、建筑和生活习惯都相似,能很快适应。因此说,欧州人选择在我国北方地区落脚是符合迁徙规律的。

至此,山东人的欧洲血统之谜终于解开了。

我之所以对这个问题颇感兴趣,除了对陈教授所说的好奇,更希望探究其答案:同是华夏子民,为什么人与人的相貌、个性和品质有如此大的区别?比如有的地区的人大多率直实诚、血气方刚,有的地区的人大多精明机巧、唯利是图;有的人刚正不阿、深明大义,有的人唯唯诺诺、见利忘义;有的人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有的人即使铁拳砸到自己头上也作猥琐跪舔状等等。看来除了生长环境和教育经历以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遗传基因对人的个性以及言行的影响和驱使。

当然任何地区的人群都有善恶高下之分,都有勇猛怯懦之别,但不可否认的是:“比例决定性质”。所以,了解不同人种的秉性,有助于我们理解不同于自己祖籍地域的人群的风俗和习性。

(未完待续)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15086.html
上一篇如果当初太史慈加入曹魏阵营,会有什么样的地位?或可成为曹军第一将
下一篇毒杀司马懿,雷劈周公瑾,诸葛亮三条妙计除掉两个隐患,这些传说您听过吗?

为您推荐

五一山东省免费的景区推荐

五一山东省免费的景区推荐

山东省的免费景区,如诗如画,如梦如幻。淄博玉黛湖景区,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大地之上,为游客们带来无尽的欢愉与宁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