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马革裹尸何时还?

马革裹尸何时还?

马革裹尸何时还?

“列四郡,据两关”,从敦煌的西北迁至敦煌以东,是蜿蜒数千年的玉门关。

军歌应唱大刀环,誓灭胡奴出玉关。

只解沙场为国死,何须马革裹尸还。

——《出塞》【清】徐锡麟

光绪二十三年,当时徐锡麟从倭国游历归来,他北上游于吉辽一带,一路走来,察山川地理,却唯独对这“玉门关”,难舍情意。

玉门关中有“故园情”,边塞有守关的甲兵,守得玉门关,盼得有始终。无数个春秋年华,多少个日日夜夜,守着这个延绵的玉门关的人儿,想起当年离别之时更饮的一杯酒,不知何时才能重度玉门归故地?

胡奴来犯,守着玉门关顽强抵抗的战士们,拉起了战歌,他们收起了离别之时的伤感,转而是迸发出来慷慨激昂的士气,一鼓作气,立于决心,敌竭我盈,试将胡奴赶出玉门关之外。

当时,除了胡奴来犯,更有从关外而来,想要入主中原的满族,身为文人的徐锡麟一行人,心怀抱负,“只解沙场为国死”,“只解”是他们心中的唯一的念头,心无旁骛,一致对外。

于徐锡麟而言,“为朋友而死,为公而死,为义而死”,倒不如“为国而死”,崇尚为国之心,应为人生庞大荣幸之事,能沙场驰骋,甚高于一切,更是莫大荣幸之事。

秉持之心,辗转一年有余,他在安庆起义,无奈起义之后,失败被捕,在狱中,干咳鲜血之时,他想起了东汉时期马援谈起的“马革裹尸”,只要有为国牺牲之心,又何须考虑尸体归葬故土的问题?

当清政府严刑逼供之时,他挥笔直抒“尔等可将我杀之,即使粉身碎骨,也均可,不可冤杀学生。”

一代文人,更甚是革命家,慷慨就义。

车辚辚,马萧萧,历史的车轮在不断向前滚进,用生命的流血牺牲激扬了历代的心怀有志之士,一句“马革裹尸何时还”?

英气逼人,是他壮怀激烈、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趣头条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gnnn.com/article/14_150472.html
上一篇少将因伤住院,觉得护士越看越脸熟,一问才知竟是自己的新婚妻子
下一篇“飞白”高手宋仁宗临《兰亭序》你见过没?

为您推荐

这个季节到敦煌,看到这一幕,我哭了

这个季节到敦煌,看到这一幕,我哭了

月牙泉莫高窟提起敦煌,那是现代以来无数文人心驰神往的地方。陈寅恪说,“敦煌者,我国学术之伤心史也”。但大部分人去敦煌,冲的是莫高窟里的飞天,鸣沙
敦煌,一定要去一次!

敦煌,一定要去一次!

假如你乘飞机经过甘肃敦煌市(县级市)附近或许能看到这样“科幻”的一幕:茫茫戈壁有个发光的圆形矩阵面积巨大、形状规则宛若电影中的未来场景这其实是一
穿越沙漠奇迹,探秘敦煌-格尔木铁路

穿越沙漠奇迹,探秘敦煌-格尔木铁路

在中国的西北角,隐藏着一条令人叹为观止的铁路——敦煌-格尔木铁路。这条铁路穿越了辽阔而荒凉的戈壁和沙漠,连接起了黄金敦煌和神秘格尔木,成为了一道
玉门关:荒漠中飘浮的孤城

玉门关:荒漠中飘浮的孤城

敦煌不仅有莫高窟、鸣沙山月牙泉,还有唐诗中多次提到的玉门关和阳关,这两个景区由于远离市区,加之两个关都只剩下几段土墙,几乎没有什么“景”,游客比
【丝路印象】行游西北,又见“敦煌”

【丝路印象】行游西北,又见“敦煌”

敦煌,大漠长河,沙海绿洲,这片土地不仅自然景观瑰丽,更为广阔浩渺的,是它在方寸之间,裹藏着的那份丰厚的人文遗产,2000年的历史积淀、雕琢、充盈
行游西北,又见“敦煌”

行游西北,又见“敦煌”

“敦煌”一词最早见于《史记·大宛列传》:“始,月氏居敦煌、祁连间。”东汉学者应邵将其字面之意解释为:“敦,大也;煌,盛也。”取盛大辉煌之意,寓繁
返回顶部